>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秦汉时期中国大一统是如何实现的

秦汉时期中国大一统是如何实现的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3-24 手机版

1、政治上: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

2、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

4、 对外关系: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秦实现全国大一统的原因

秦实现全国大一统的原因:
1、经济文化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2、民族融合的结果:周边民族内迁,形成“血缘旋涡”,内迁与扩散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3、各国人民要求结束分裂状态,实现全国统一。
4、政治上商鞅变法较为彻底,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民风纯朴,官吏清廉,百姓守法”。
5、秦实行变法后,成为富足强国。
6、军事上,由于改革使秦出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7、秦始皇雄才大略,执政后整顿内部,消灭了吕不韦等谋反集团,提高政治威望,网罗人才。

秦朝大一统的措施

1.称帝!真正的大一统中最主要的措施!并且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中央集权制!
鄙视复制的那些人!没答出上面的全是没分析此问题的人!
2.建立中央集权制!把各个王国分封成郡,官吏统一由中央任免。
3.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任用蒙恬将军攻击匈奴腹地,他是第一个拒匈奴于国土之外的帝王!并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匈奴的侵犯!
4.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等进行统一规范化
5.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用以连通全国
6.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史称“焚书”。
7.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千古一帝!!!!不允许用复制来践踏皇权抹杀他的功绩!!!!

试论秦汉时期颁布的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
(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2)统一度量衡
3、思想文化上:
(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实行“焚书坑儒”。
4、军事上: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秦、汉帝国是怎样实现“家国天下”的?

秦汉帝国一直被后世所称赞,就是因为他们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与往常的诸侯争霸局面不同,秦汉算得上真正实现了大一统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家国天下”的宏图伟业。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积聚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也包括兵力。所以秦国的势力是越来越强的,所以这个时候,嬴政就想到“化家为国”,也就是把原来的分裂局面变成大一统局面,更加方便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在建立秦朝帝国后,由贵族血统维系的统治变为了郡县制。包括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就是要做到“天下大同”。


汉朝也是如此,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他还是效仿了秦朝的制度,就是因为秦朝的强大。所以他没有另开一种新的国家体系,不过同时也比秦始皇要更为聪明一些。刘邦开始学会“胸怀天下”,也就是弥补了秦始皇在“家国天下”思想中最缺乏的部分,所以汉朝帝国的经济实力是相当了得,而不是仅限于军事力量。同时,汉代九卿也是体现出了“家”和“国”两方面,有着贵族的“家”思想,也有“化家为国”的思想。

这两个朝代的实力都不容小觑,由贵族到国家的管理模式,由分裂的国家转为大一统的方式,都是为中国历史开了新篇章。

什么叫大一统,它在秦朝和汉朝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大一统就是说国家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都是统一的,不容分割的。
西汉汉武帝时,国家就是实现了大一统。政治上:全国统一,有效抗击匈奴入侵。经济上: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此后在中国思想界二千年的统治地位。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焚书坑儒)
大一统就是说国家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都是统一的,不容分割的。西汉汉武帝时,国家就是实现了大一统。政治上:全国统一,有效抗击匈奴入侵。经济上: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此后在中国思想界二千年的统治地位。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焚书坑儒)

秦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建立的

1.首先,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2.首称皇帝,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3.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设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5.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6.修驰道,大幅修筑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
7.思想上,“焚书坑儒”并且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希望你对我的答案满意!

秦朝时如何实现大一统的?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其统治的

秦朝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独裁国家形成
有利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周朝以来建藩建国的封建制度,与皇权专制和统一国家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须加以改变.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的峄山刻石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复起”.这说明秦始皇认为废分封行郡县是消除各地兵争所必须的.
统一制度度量衡计算物品长短的器具叫度,测量物品容积的器具叫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叫衡.通过对秦代多种度量衡器的反复测量计算,得知秦的一尺长23.1厘米,秦的一升为202毫升,秦的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统一文字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不利的: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这种种情况说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的同时,也造成了秦王朝倾覆的条件.
怀里tc0123 2014-10-23

秦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是如何做到的?

秦国国力强大

秦国在春秋时期其实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秦国的先祖只是周天在身边一个养马的,因为养马养的好才被封了一个边陲小地方,在秦穆公时期秦国任用贤才,国力强势一度可以和中原国家进行争霸,但是在秦穆公死后带走了几乎所有的臣子给他陪葬,导致秦国一蹶不振,一直到秦孝公时期才开始好转,秦国国力在秦孝公时期不断提高,经过了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最终打造成了一个实力远超战国其他国家的强大秦国,经过了百年的积累。

秦国国君都十分优秀

秦国能成为统一华夏的国家和之前每一代秦王都有着很大关系,秦国从秦孝公开始,任用商鞅进行商鞅变法,将老久的体制打破建立了一个新的体制,使得秦国国力迅速增强,秦惠文王夺取巴蜀之地,平定义渠部落,不断积蓄国力打败合纵攻秦,秦武王和秦昭襄王和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攻伐,极大的消灭了六国的有生力量,秦庄襄王和秦孝文王在位时间虽短但是秦国并没有混乱,而是蒸蒸日上,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每一代秦王都是明君,所以秦国最终才能统一六国。

秦始皇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虽然秦国经过了六代秦王的不懈努力,将秦国打造的十分强大,但是其他六国的实力依旧十分强大,统一六国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十分困难的,而秦始皇从小就有着吞吐天下的野心,在位期间又任用李斯,王翦,蒙恬等等贤臣良将,同时还用金钱去贿赂六国臣子,采用离间计,将六国的内部毁坏,最终历时十年时间统一的华夏大地,并且使用郡县制等等制度影响了后世前年,可谓是千古一帝。

秦朝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秦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期实现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经济上,两汉前期的统治者调整政策,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全面发展。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构成了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与越族、西域各族、西南少数民族的交往和交流空前加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初步形成。对外关系的发展处于起始阶段,中国与东亚、西亚、中亚和欧洲大秦的关系得到了发展,沟通东西方的陆路及海上通道——丝绸之路开辟。文化上,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许多成就领先世界,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2、秦汉的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演变
从中央制度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统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基础上,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组成中央政府,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到汉代,统治者虽然继续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开始加强皇帝的统治地位,汉武帝时还实行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这对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地方制度看,秦吸收周亡的教训,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年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郡县制,到西汉中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逐渐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
3、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作为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秦汉开创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①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通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
②“汉承秦制”,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有所损益,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③东汉初,扩大尚书台权力,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中央集权一度被破坏:由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导致了七国之乱;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这些因素导致了统一局面的破坏和中央集权的削弱。但从整体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定并开始完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古代国情的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其他开创性制度: ①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制度进一步发展,州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域。②汉朝实行的察举制,是重要的选官制度。③两汉实行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封建国家管理百姓的制度。
4、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1)秦统一六国后,加强边防建设,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治理河套;设三郡,加强南疆建设,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使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状态,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西汉对匈奴由和到战,安定了北方边郡,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同时,加强了同西域的交往,设西域都护加强管理,有利于汉朝同西域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加强管理。
(3)东汉继续对匈奴用兵,安定了北方边境;派班超经营西域,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和联系。
5、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
古代人口流向有两类:一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
(1)第一种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
①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特点是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入侵而进行。
②概况:战国末年,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南下,秦、赵、燕筑城墙抵御。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西汉初,匈奴大举南下,西汉长期以和亲政策绥靖边境;至汉武帝时,反击匈奴取得胜利。东汉时期,匈奴和平南下,与汉族杂居相处。西晋后,鲜卑、匈奴、羯等少数民族南下。
(2)第二种流动的主体是汉族
①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少数民族入侵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导致北人大量南迁。
②概况: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
(3)人口迁移的意义
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渐趋合理;北人南下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这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6、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集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形成——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实质: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工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两对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评价: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②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和文化在较广范围传播。③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④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极易产生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③在经济上表现为阻碍了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古代郡县制的几个问题
郡县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一种与封建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1)形成和演变: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也更为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2)特点: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地主阶级的集权统治;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
(3)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郡县制度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
8、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和:民族之间的主要内容是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尽管各民族之间有侵略,有迁徙、有战争、有议和,但战争是短暂的,而友好和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①凡是在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活栖息过的各民族的历史,都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这既包括汉族的历史,也包括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②凡在我国历史上活动过的祖国境内的各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那些曾经在我国史籍上有记载但现在已经消失或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的一些民族的历史,同样属于中国历史的范畴。
(3)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上的各个民族:①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分析和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应当抛弃封建王朝的“正统”观念,站在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摆脱狭隘的民族感情,分析评判古代史上民族问题的是与非。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种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在是非问题上,应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一概地说成是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也不可把少数民族对汉族地区的进攻统称为掠夺或破坏。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那些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人,虽然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③以平等的原则书写各民族的历史。应该更多地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来书写他们的历史,突出其对中华民族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所作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肯定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史上应具有的地位,体现民族平等的原则,促进民族团结。
7、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明确提出这一政策并大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的基本国策。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的作用。商鞅变法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保护小农经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支持对匈奴的战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这一政策过分扩大了农工商之间的矛盾,用制度遏制工商业的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2)从商品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思想强化,小农意识长期存在,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的缓慢发展。(3)从政治强制手段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过多运用政治强制手段(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危害。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与之关系密切。
8、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皇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9、对汉朝与匈奴政策的评价
(1)对和亲政策的评价
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肯定说。这种政策,不论是当时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还是一种策略手段,其结果都导致了汉朝和匈奴间、汉民族与匈奴间的和好关系,有利于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有人说,当时中原农业和草原牧业两种经济交往,确定战争与和亲的方式}与战争政策相比,和亲政策更有利于两种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第二,否定说。认为和亲政策,企图换取边境暂时的安宁,使匈奴愈益骄横,连年入侵边郡,两汉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应急、权宜、妥协的消极政策。第三,具体分析说。两汉和亲的效果和作用,主要是取决于两汉国力的强弱,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古代的民族间的交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是甜美和谐的。
(2)对匈奴战争政策的评价
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肯定说。认为西汉对匈奴的战争,主观动机是为了卫国护境,以维护西汉王朝的利益不受侵害。战争的结果,超出了狭隘的阶级范围,使和亲政策产生了转变,对汉匈的民族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汉匈民族融合条件的产生;第二,否定说。认为汉匈在景帝和武帝前期,关系平和,出现了和平交往的局面。从武帝开始对匈奴用兵,这是非正义的,违反了当时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破坏作用。也有人认为,武帝改变和亲政策,对匈奴大举进攻,虽经过几十年的残酷战争,带给双方的只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秦汉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大一统] 丝绸之路的路线?

秦汉时期的历史持点从以上几个方面划分也可以概括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科技文化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
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
1、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首先从客观条件方面来分析,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战乱, 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结束战争,实现统一;那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加上诸侯争霸形成了局部统一,这就为封建大一统提供了政治基础。其次,从主观条件方面来讲,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变法比较彻底,建立起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实施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秦始皇本人雄才大略。
2、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建立与发展
(1)概念理解: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包括专利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权。主要体现为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地方听命受制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2)建立与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过创立皇帝制度、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县制,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东汉时期,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3)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这一制度建立在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之上,适应了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组织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这一制度也有明显的弊端:人民受到严密的控制,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很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3.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我国开始爆发农民起义。先后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大起义。这些起义爆发的原因,一是封建徭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二是封建统治残暴,三是政治黑暗。这三次大起义都直接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封建统治都在新王朝建立后对封建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
二.秦汉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上,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国家的统一,包括各种制度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比如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驿道。
(2)统治者推行合理的统治政策甚至国家直接出面,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比如西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东汉光武帝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恢复经济,减轻剥削压迫。秦汉统治者利用国家力量,兴修水利,治理黄河,为农业发展奠守了良好的基础。
(3)秦汉统治阶级注意采用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如张骞将中原的凿井和铸铁技术带到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联系的方式有战争、和亲、大规模的迁徙、招抚、设置特别机构等,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导致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与匈奴关系:
(1)秦:派蒙恬夺取河套地区,移民生产;修长城。
(2)西汉:汉武帝与匈奴三次大战,击败匈奴,北部安定。汉元帝时昭君出塞,汉匈40多年和睦相处,关系密切,互市兴旺。
(3)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威胁。
2.与西域关系:
(1)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凿空”。
(2)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建立友好关系。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4)丝绸之路形成,中西交流频繁。
3.与南方各族:
(1)与越族:秦统一越族地区,加强统治;
(2)与西南各民族: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县。
秦汉时期民族战争是统一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引起的,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是非之分、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匈奴族统一蒙古草原,对蒙古草原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但匈奴贵族对秦汉北部边郡的掳掠,威胁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人民的安全,秦汉时期对匈奴的反击战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4.对外交往:
(1)与朝鲜:两汉时,与朝鲜半岛(三韩)交往密切(辰韩称为“秦韩”)。铸钢、制漆工艺传入朝鲜;
(2)与日本:西汉武帝时,与日本30多个国家有来往;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
(3)与欧洲:公元97年,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中国。
(4)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回答者:上官天鸿 - 经理 四级 1-7 13:51
--------------------------------------------------------------------------------
秦汉时期的历史持点从以上几个方面划分也可以概括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科技文化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
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
1、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首先从客观条件方面来分析,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战乱, 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结束战争,实现统一;那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加上诸侯争霸形成了局部统一,这就为封建大一统提供了政治基础。其次,从主观条件方面来讲,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变法比较彻底,建立起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实施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秦始皇本人雄才大略。
2、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建立与发展
(1)概念理解: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包括专利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权。主要体现为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地方听命受制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2)建立与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过创立皇帝制度、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县制,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东汉时期,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3)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这一制度建立在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之上,适应了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组织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这一制度也有明显的弊端:人民受到严密的控制,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很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3.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我国开始爆发农民起义。先后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大起义。这些起义爆发的原因,一是封建徭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二是封建统治残暴,三是政治黑暗。这三次大起义都直接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封建统治都在新王朝建立后对封建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
二.秦汉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上,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国家的统一,包括各种制度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比如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驿道。
(2)统治者推行合理的统治政策甚至国家直接出面,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比如西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东汉光武帝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恢复经济,减轻剥削压迫。秦汉统治者利用国家力量,兴修水利,治理黄河,为农业发展奠守了良好的基础。
(3)秦汉统治阶级注意采用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如张骞将中原的凿井和铸铁技术带到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联系的方式有战争、和亲、大规模的迁徙、招抚、设置特别机构等,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导致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与匈奴关系:
(1)秦:派蒙恬夺取河套地区,移民生产;修长城。
(2)西汉:汉武帝与匈奴三次大战,击败匈奴,北部安定。汉元帝时昭君出塞,汉匈40多年和睦相处,关系密切,互市兴旺。
(3)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威胁。
2.与西域关系:
(1)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凿空”。
(2)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建立友好关系。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4)丝绸之路形成,中西交流频繁。
3.与南方各族:
(1)与越族:秦统一越族地区,加强统治;
(2)与西南各民族: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县。
秦汉时期民族战争是统一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引起的,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是非之分、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匈奴族统一蒙古草原,对蒙古草原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但匈奴贵族对秦汉北部边郡的掳掠,威胁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人民的安全,秦汉时期对匈奴的反击战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4.对外交往:
(1)与朝鲜:两汉时,与朝鲜半岛(三韩)交往密切(辰韩称为“秦韩”)。铸钢、制漆工艺传入朝鲜;
(2)与日本:西汉武帝时,与日本30多个国家有来往;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
(3)与欧洲:公元97年,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中国。
(4)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相关推荐:

秦汉时期中国大一统是如何实现的

汽车电子专业如何规划职业道路

秦国最后灭了那个诸侯国

汽车吊伸缩臂的原理

秦国有哪些习俗

北京理工研究生好考吗

汽车镀晶的好坏有什么影响

秦国赢荡是怎样的一个人

标签: [db:标签]

声明:《秦汉时期中国大一统是如何实现的》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秦汉时期中国大一统是如何实现的

    1、政治上: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2、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

    百科 日期:2023-03-24

  • 2023十佳耐用的静音鼠标排名

    排行榜大全为您提供2023十佳耐用的静音鼠标排名,告诉您目前哪款鼠标好,其中包括了狼蛛(AULA)SC300、双飞燕(A4TECH)FB35CSG、双飞燕(A4TECH)FB12C名...

    数码 日期:2023-03-24

  • 2023年干衣机销量排行榜前十名

    排行榜大全为您提供2023年干衣机销量排行榜,作为选购指南,我们以各品牌干衣机销量数据为基准,列出了最新干衣机销量排行榜2023前十名,告诉您现在...

    品牌 日期:2023-03-24

  • 方便出差办公的十款小巧便捷鼠标

    排行榜大全为您提供方便出差办公的十款小巧便捷鼠标,告诉您目前哪款鼠标好,其中包括了英菲克 PW2PRO、双飞燕(A4TECH) WM、罗技(Logitech)M330名...

    数码 日期:2023-03-24

  • 汽车电子专业如何规划职业道路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培养从事汽车等各类机动车的电器与电路的运行、调试、维修与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核心能力:汽车电器与...

    百科 日期:2023-03-24

  • djvu的文件怎么打开

    对于一些格式的文件,或许有的用户并不知道djvu文件怎么打开,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打开djvu文件怎么打开的教程吧。打开软件,点击左上角的文件,打开...

    数码 日期:2023-03-24

  • 2023十款实用静音鼠标推荐

    排行榜大全为您提供2023十款实用静音鼠标推荐,告诉您目前哪款鼠标好,其中包括了罗技(Logitech)M330、双飞燕(A4TECH)FB35CS、英菲克(INPHIC) PX2名...

    数码 日期:2023-03-24

  • 秦国最后灭了那个诸侯国

    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1、前230年,秦派内史腾领兵攻韩,俘虏韩王,韩亡。2、前229年,秦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前228年秦...

    百科 日期:2023-03-24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