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刘伯温做过宰相吗

刘伯温做过宰相吗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7 手机版

刘伯温没有做过宰相。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伯温为什么不当宰相呢?

颇有谋略的刘伯温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不当宰相,最终得到善终。

聪明的人

有人认为刘伯温的本事比诸葛亮还要大,因为诸葛亮耗尽一生心血,也只是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却是帮助朱元璋当上了全中国的皇帝。还有人把他比做鬼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简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甚至有未卜先知的本领。这些夸赞之语是不是有言过其实之处尚且不谈,但是他的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却是几百年来备受人们的称赞,他的一生经历在一般人眼中已经成为一则亦官亦民亦仙亦鬼的动人传说。

刘伯温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之前就追随在他的身边,替他出谋划策,排兵布阵,一直是算无遗策,所以备受朱元璋的倚重,任为军师,凡事都要与他商量。就连朱元璋称帝登基的好日子也是刘伯温定的,因为他熟知天文,是确定上天意旨的最佳人选。在朱元璋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帝之后,刘伯温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心想离开这危险之地,朱元璋却不答应,刘伯温只好留在朝中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时间不长他就以妻子亡故的理由请辞回乡,但是不久又被朱元璋召回京城,朱元璋亲自颁布诏书,表彰刘伯温的功绩,还要给他和他的家人加官进爵。刘伯温这时好像真的预见到了未来,知道接受了册封必定会在将来遭到杀身之祸,所以坚辞不受。

容人有量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让李善长当了开国的第一任宰相。刘伯温刚正不阿的个性使李善长大为不满,处处找刘伯温的麻烦,总想找机会杀了他才甘心。但是刘伯温颇有蔺相如一般的容人雅量,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是在朱元璋想撤换宰相时,他还为李善长说话,认为他虽然有一些过错,但威望很高,能够调和众将,这个宰相还是应该让他做。

朱元璋听了觉得很奇怪,问刘伯温说:“李善长几次三番想害你,多次在我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心想置你于死地,你怎么还要替他说好话呢?”刘伯温回答说:“现在国家刚刚建立,内外的事情还很多,实在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更换宰相。宰相就像是一幢房屋的顶梁柱,怎么能够说换就换呢?如果拿一个细木更换,房屋就会因此而倒塌的。”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没有更换宰相。

识人之才

后来,李善长因为年纪大了,自己要求辞官回乡养老,朱元璋又把刘伯温找来商量,问他新宰相应当任命何人。刘伯温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不偏不倚的评断当时朝中几个有可能当上宰相高位的官员。

其中的一个人叫杨宪,对刘伯温一向很不错,两个人交往甚密。朱元璋本来想立杨宪为相,不料刘伯温却反对,认为杨宪很有才能,足可以做宰相,但是却缺少做宰相的宽广心胸,不能公正持平的处理政事。朱元璋又提出另一个人选汪广洋,刘伯温认为他比杨宪更糟糕。皇帝又提出第三个人选胡惟庸,这一下刘伯温更是坚决反对,认为如果任命胡惟庸做宰相,没有发生事情就是国家的最大福气,批评胡惟庸桀骜不逊,成事不足,却是败事有余。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来,刘伯温对这三个人的看法是极为准确的。因为朱元璋这一次固执的坚持己见,先后任命了这三个人做宰相,结果证明他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时间不长都被撤换掉了。朱元璋听到刘伯温对这些候补人选都不满意,就说到:“我也知道满朝的大臣才学没有一个能及的上你的,既然他们都不合适,那这个宰相还是由先生你来做好了。”

刘伯温一听,心里就是一颤,他知道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建国前是朱元璋所倚重的,但是在建国之后,这种才智反而是朱元璋最为忌惮的,所以他不敢显露丝毫的治国才能,生怕引起朱元璋更多的不满而招来杀身之祸。

这时,他听出朱元璋话语中的试探意味,连忙回答说:“陛下有所不知,当宰相的人最好要平和如水,处事冷静,我的个性却是嫉恶如仇,见到不平之事很容易怒火难平,这样做事恐怕会有失公允,不利于国家。而且我的身体不好,也怕不能承担这么繁重的工作,有负陛下的嘱托。”他婉转拒绝了朱元璋让他当宰相的要求,并且劝皇帝不要急于一时,应该去细心寻访人才,天下之大,总会找到合适的人选。

后来,刘伯温终于如愿回到家乡隐居,不见世人,过了几年太平逍遥的日子。朱元璋还是时常写信给他,问一些问题,他也仔细的逐条解答回报。因为刘伯温始终不肯接受皇帝的赏赐,朱元璋就命令减免刘伯温家乡青田的税收,说是让当地的百姓都记住这是因刘伯温而得到的恩惠。在朱元璋的众多功臣中能得善终而不连累亲族的人,刘伯温是极少数中的一个,这不能不说是他的神机妙算之功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刘伯温为什么没当上宰相呢?

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刘伯温是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而且,如同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一样,刘基则是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比如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不过,在刘备建立蜀汉后,诸葛亮成为蜀汉的丞相。与此相对应的是,刘伯温至死都没有成为明朝的宰相。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刘伯温为什么没当上宰相呢?

首先,在明朝初期,是有丞相一职的,不过是在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才废除了丞相一职。当然,对于明清时期的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也被史学家称之为“宰相”。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为什么不让功劳很大的刘伯温当宰相呢?对此,在笔者看来,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有比刘伯温更适合当丞相的人,也即李善长。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善长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公元1370年,李善长被晋升为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相对于半路跟随朱元璋的刘伯温,在朱元璋还未起家时,李善长已慧眼识英雄,从众多豪杰中选择了朱元璋作为辅佐的对象。两人可谓一起白手起家,打拼出一份基业。换而言之,从资历上看,李善长要高于刘基。并且,在明朝建立前,李善长负责的就是类似丞相的工作,比如帮助朱元璋处理好各项琐事杂事等。

与此相对应的是,刘伯温扮演的军师角色,则更多是要从大局出发,关键时刻为主公出谋划策。换而言之,和李善长高超的协调能力、统筹能力比起来,刘伯温更适合出谋划策,也即不适合担任宰相一职。对此,在《明史•刘基传》中,刘伯温也自我分析了自己不适合担任丞相的原因。

按照《明史•刘基传》的记载: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刘伯温为什么没有当上开国宰相呢?

刘伯温当不上丞相,跟他自己还有朱元璋都有一定的关系。

刘伯温在我们民间一直都是跟诸葛亮一样的神人,对他的印象都是神机妙算,帐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是在朱元璋当年领导起义军占领金陵之后的。其实刘伯温也是非常的希望能够建功立业,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在明史中也可以看出来,他当年就是在元朝做一个地方小官,一直都得不到重用,有点怀恨在心。当时刘伯温也在考虑投奔谁的问题,有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他心里是最心仪朱元璋,朱元璋当初军纪严明,而且做事顾大局。当初朱元璋,亲自去浙西请过刘伯温,他误杀了江南才女苏坦妹。惹怒了一帮文人,朱元璋在苏坦妹墓前立了罪己碑,才重新赢回了人心。

刘伯温这才跟了朱元璋。可能有本事的人,脾气也很大。刘伯温总是目空一切,特别高傲,在打天下的工程中,有时候都跟朱元璋摆脸。而且他跟另一个重要的手下李善长,一直关系都不和睦。后来打下了天下,刘伯温选择了归隐山林功成身退。他也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加上他也知道朱元璋的狠毒。朱元璋本来是想设立两个丞相,一个刘伯温,一个李善长,让他们相互制约。可是刘伯温要走了,这也客观上打击了李善长。他抓住李善长的把柄之后,直接将他解决。

为什么“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没有当丞相呢?

在中国几年的历史上,智慧和谋略最受后人推崇的,当属汉之张良、三国之诸葛亮和明之刘伯温三人。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辅佐明太祖朱元璋,为其出谋划策,平定天下,功勋卓著,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多次被朱元璋称赞为“吾之子房也”,将其比喻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由此可见,刘伯温在民间的神秘和高深,甚至超越了前人张良和诸葛亮。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却只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这些没有实权的闲散之职,爵位也仅仅是诚意伯,连侯爵都没封上。那么如此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智谋之士刘伯温,为什么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当上丞相呢?

明朝的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及丞相的职权

明朝建立初期,朝廷的官职架构和体制的设计,基本上沿袭元朝的旧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中书省门下设六部,中书省总揽国家行政大权。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由丞相总摄,权力居百官之首。中书省丞相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为从一品,左右丞为正二品,参知政事为从二品,其下才是六部尚书,为正三品,侍郎为正四品。由此可以,六部的最高长官尚书,与丞相的品衔,相差好几个等次。由此可见,丞相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权力仅次于皇帝一人之下,居所有群臣之上。

关于丞相的职能,汉初丞相陈平,与汉文帝的对话中,有一段精准的描述。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

丞相的职责,对上是辅佐皇帝,理顺各种关系;对下是协调各级官员,使其各司其职 ;对外则是镇抚诸侯和外邦;对内则要规划各项大政方针,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丞相这个职位,虽然历经了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但总体职权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到明朝初期,丞相的职权甚至超过了汉代的丞相。

从明朝中央官职体系的设置和丞相职能职权来分析,担任明朝丞相的人选,一定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要皇帝绝对信任。丞相总领百官,权力集中,必须是皇帝绝对信任和放心的人,否则一旦与领兵的将领暗中勾结,天下就危险了。

二是要资历绝对老道。明朝建立时间不长,一大帮打天下的骄兵悍将、功臣元勋,都正处在各个关键的位置上,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一定是资历比这一帮开国元勋都要老,只有如此才能镇得住。只有镇得住这些元勋宿将,新生国家的一切政策方针,才能顺利实施下去。

三是要协调能力一流。丞相有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各个方面关系,沟通好各个利益集团,保持帝国正常运转。所以,丞相不但要资历老威望高,还必须要为人灵活,善于协调,长袖善舞才能胜任。

如此来看,一个新兴帝国的开国丞相,其实不需要选择,是在帝国建立的过程,自然形成的人选,就如同汉朝的开国丞相,就一定是萧何,不会是张良,也不会是陈平;明朝的开国丞相,就一定是李善长,绝不会是刘伯温。

明朝初期的朝廷政治形势分析

大明帝国开国之初,除了一大帮开国元勋,自恃与皇帝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功勋,并占据着朝廷的各个重要职位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政治形势,就是淮西集团的存在。

淮西集团,都是一帮从起事之初,就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老班底,又与朱元璋是老乡,都来自淮西,共同的地域、共同的乡音、共同的习俗,以及在战斗中凝结成的生死情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政治利益集团。这些人,人数众多,力量庞大,占据了明朝开国功臣的大多数。与此同时,处在高层的淮西元勋宿将的下面,还有更多的淮西子弟,遍布整个朝堂的各个角落,占据着朝廷的各个要害部门和职位,盘根错节、利益攸关,自成体系。

这些人与皇帝朱元璋关系亲近,深得宠信,同时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明朝建立之后,他们成为了朝廷的新贵,被称为淮西集团,像李善长、徐达、汤和、蓝玉等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功臣都是淮西集团的人。这些人,绝大部分自认为与朱元璋的感情深厚,开国功勋巨大,除了朱璋本人以及淮西集团中公认的领袖人物李善长、徐达等,其他人谁都指挥不动、协调不了。刘伯温对此,也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当朱元璋逐渐对李善长生出不满之意后,几次打算换相时,刘伯温都极力劝阻。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明史—刘基传》

所以,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从帝国的正常运转的要求来选,必须是也只能是淮西集团中的领袖人物,而刘伯温恰恰不是淮西集团中的人,他来自另一个与淮西集团相对立的浙东集团,这也决定了刘伯温无缘丞相之位。

刘伯温自身的缺陷分析

刘伯温虽然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为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攸关的战略方针,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盖世无双的功绩。但,人无完人,刘伯温自身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一是书生意气。刘伯温十四岁入府学读书,十七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二十三岁高考元朝的进士。他不但是明朝最著名的智谋大臣,同时也是明初的文化鸿儒,他融会理学诸派而又以儒道互补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所以,刘伯温原本是一书生,书生的清高、寡欲,不食人间烟火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成为他不可能成为丞相的一大缺陷。

二是性格耿直。刘伯温性格过于耿直,刚正不阿,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主管御史台时,对待像李善长这样的帝国第二号人物,也毫不留情。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处理各种利益的丞相,这样的性格将成为致命的缺陷。

三是不善交际。由于书生的清高和耿直的性格,使得刘伯温不愿意与朝廷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不善于与各种性情各异的人士交际往来,只能是独自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门前冷落鞍马稀。而善于与各种各样的人群打交待,也是做好丞相工作的必要条件。

姜太公、诸葛亮都当宰相,刘伯温为何没当上宰相?

在我们的印象中,刘伯温就是个恰当的宰相人选。

比如,足智多谋的姜太公,就当了文王武王的宰相。足智多谋的管仲,就当了齐桓公的宰相。同样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就当了刘备的宰相。还有房玄龄、杜如晦这些聪明人,都当了李世民的宰相。赵普虽然读书不多,但由于他很聪明,因此就算只懂得“半部论语”,他也依然能当赵匡胤兄弟的宰相。

刘伯温自然也是足智多谋的人。不但是足智多谋的人,而且是神机妙算的人。民间更是把他和姜太公、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三人是古往今来能够“窥破天机”的人。


那么,姜太公、诸葛亮都当了宰相,为什么刘伯温偏偏没有当成宰相呢?

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说起来,朱元璋不是不让刘伯温当宰相,而是两次提出让刘伯温当宰相。

朱元璋建国的时候,最主要的宰相是李善长。但是很快,朱元璋就不满意李善长了。所以就对刘伯温说,他想把李善长给换掉,问刘伯温行不行。刘伯温当时回答的是,宰相相当于房屋的栋梁,如果把房屋的栋梁给换掉了,房屋就有垮塌的危险。因此他反对朱元璋撤换李善长。朱元璋说,你可以来干啊,我想让你当宰相。刘伯温说,不行啊,我这个人有点嫉恶如仇,说话直来直去,我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宰相。

第二次是朱元璋把李善长拿下来以后,他又找刘伯温去商量,谁适合当宰相?朱元璋给刘伯温列举了胡惟庸、杨宪、汪广洋三个人。问这三个人适不适合?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三个人都有毛病,都不适合。要是当了宰相,将来一定会犯错误,说不定还会把国家这条大船给掀翻。

朱元璋又说,说来说去,也就你最适合了,你来当宰相吧!刘伯温还是那句话,说我真的不适合,我的这种性格,真的不是当宰相的料。


那么,我们就想问一句,朱元璋两次让刘伯温当宰相,刘伯温都推脱。是不是刘伯温真的不想当宰相啊。

不是的。对于古代的士人来说,拜将封侯,出将入相,封妻荫子,是他们的梦想。没有任何一个人,不想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否则的话,当初他也不会出山,帮助朱元璋打天下了。

那么,刘伯温没有接受宰相职位,是不是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他直来直去,说话不拐弯呢?

显然并不是。

刘伯温是谁?他是古今少有的聪明人。既然是聪明人,肯定都是会说话的。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聪明人不会说话的。显然,刘伯温这样说话,只是一个托词,一个借口而已。就像我们在开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谈到自己的缺点,都会说一句“性格不好,比较急躁,容易得罪人”一样,都是一种托词的话,委婉的话。

那么,刘伯温并不是性格急躁,他为什么却说自己性格急躁呢?

我认为,刘伯温之所以不答应当宰相,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些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呢?

虽然那时候朱元璋才建国不久,刘伯温其实已经发现了,朱元璋这个人的权力欲望极强。他就算当了皇帝,他也希望把所有的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不放给别人。

而宰相这个职位,正是一个和皇帝分权的部门。

当朱元璋第一次和刘伯温说起,对李善长不满的时候,刘伯温可能只有隐隐感觉朱元璋有这个心思,但并不确定。他并不觉得李善长有什么不对,何以朱元璋要把他拿下来呢?所以当时他极力劝阻朱元璋,不要撤换李善长。同时,当朱元璋说要把宰相给他的时候,他肯定是不可能答应的。

不过,当朱元璋第二次和刘伯温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刘伯温已经完全明白了,朱元璋并非不满意那些当宰相的人,而是根本就不满意宰相这个职位。因此,虽然朱元璋连说了三个人,他都说这三个人不合适。他明白,说这三个人合适,不是让他们当宰相,而是让他们送死,他自然不会这样做了。

后来朱元璋说让他当,他自己也是不愿意的。他还想多活几年,怎么可能就去当宰相,白白送死呢?

刘伯温为什么没有当上开国宰相

刘伯温为何与宰相无缘?
第一,刘伯温出山时,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站稳了脚跟了,他的政权里已经有个“大能人”李善长,每当朱元璋忙于前线军事战务时,李善长十分称职地担当起后方总指挥的角色。不可否认,李善长的才能也是一流的,总不能因为刘伯温来了,就要将李善长这样的一流人才给换下来,这是不恰当的。再说,刘伯温再聪明,要接替李善长这个类似于宰相的角色也需要时间。
第二,朱元璋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对人才的观察比任何人都仔细,刘伯温的长处是“能掐会算”,留他做军师与参谋最合适,这叫知人善任。如果不是这样,将刘伯温换到李善长的位置上,刘伯温或许能干好,但李善长的老部下不一定会卖刘伯温的账,所以最好还是不动“人事”。
第三,从应天大战前夕高层决策时刘伯温对“投降派”怒目而视的细节来看,他这个人很正,很直,不大会绕弯子,所以朱元璋在大明开国前后让刘伯温出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去搞天文堪舆、监察和修订法律,这也叫用人所长。做宰相要有很好的“内功”,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刘伯温明显不合适,还是叫表面“一团和气”的李善长继续做宰相比较合适。
第四,尽管朱元璋表现出对刘伯温很好,但刘伯温来到他身边毕竟时日不长,而朱元璋偏偏又是个猜疑心很强的人,他不会用自己不太了解的人到最要害的岗位上。
第五,朱元璋叫花子出身,又是安徽人,他与刘伯温、宋濂等这些大儒毕竟不是同类型的,真正达到默契是不可能的,加上语言上浙东方言也是一大问题。与此相比,朱元璋与李善长、徐达、胡惟庸他们更合得来,都是安徽老乡,习俗语嫣甚至审美情趣都十分接近,加上情感上,他们之间有着更长的“情义”,所以说,明初宰相人选只能是在李善长为首的淮右集团内而不可能是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了。
朱元璋作为一代传奇帝王,可以说是极其有政治智慧的,可是由于太过自负,疑心又重,对刘伯温并没有完全的信任,使得刘伯温不得不告老还乡,但即便退隐老家,刘伯温依然没能落得善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请问刘基担任过明朝的宰相一职吗?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生平
早年生活
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1311年7月1日)。自幼性情奇迈,神智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据说阅读速度极快,可以“七行俱下”。泰定元年,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1324年)泰定四年(1327年),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郑复初到距离青田县七十里的石门洞讲学,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后来,郑复初的预言,在刘基二十一岁时初步应验了。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刘基到京城大都参加会试,高中明经科进士。
仕途
至元二年(1336年),刘基担任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地方豪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至正六年(1343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辅佐朱元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成功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另一方面却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洪武三年(1370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又授命为他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晚年生活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著作
刘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
《郁离子》
《覆瓿集》
《写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经》
《百战奇略》
《时务十八策》
《火龙神器阵法》
《滴天髓》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
其中的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列朝诗集小传》评道:“窃窥其所为歌诗,悲惋衰飒,先后异致。其深衷托寄,有非国史家状所能表其微者、每尽然伤之。”
神奇传说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家庭
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刘集,受父亲影向,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子女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刘伯温神机妙算,履建奇功,为什么没当上开国宰相?

朱元璋的那些开国宰相都是壕梁之民,而且大多数都和朱元璋一样深受元朝统治者的迫害,衣食无着,这才揭竿而起,准备起义,而且朱元璋后来的那些开国元老大多数手中是掌握一定的军事实力和实权的,但是刘伯温不一样。

朱元璋的练习开国元老大多数都以地缘和血缘结合的集团目的非常明确,刘伯温不属于同一个地域区划,属于两方势力,朱元璋不可能让他做一个开国元勋,这也是朱元璋用人的计谋。而且刘伯温这个人性情温和,朱元璋也比较尊重他,朱元璋把拥有监督权的御史中丞的位置留给了刘伯温,就足以看到刘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信任。

据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元朝也是颇有建树,最后,朱元璋去请刘伯温为自己出谋划策,朱元璋的那些开国元老大多数都没有好结局,但刘伯温却是个例外,他虽然跟李善长,陈友亮等人具有同等的功劳,但是不同的是,刘伯温这个人真正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比较好。

在明史这部历史典籍中,记载刘伯温经常和朱元璋促膝而谈,并且两人都互相视为知己,更尊称刘伯温为先生。我想刘伯温能让朱元璋信任,也肯定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除此以外,就是朱元璋请刘伯温为自己出谋划策的时候,身边也已经有了开国功臣的人选。

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宰相,他为什么非要拒绝?

刘伯温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他觉得宰相这个重要的岗位,他的才能担任不起,这应该是他自谦的说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伯温这个人,嫉恶如仇,情绪显于面上,这就导致他很多时候用人做事会带有情绪化,而宰相这个岗位需要非常理性的人,所以他拒绝了。


每个朝代的建立,不单单是靠一个人的,每个开国皇帝的周围都是有着一群能人志士。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如此,他其中最依仗的一位就是刘伯温了。而刘伯温也是他两次去邀请,才答应助朱元璋一臂之力。


当时刘伯温就像诸葛亮给刘备直接分析天下局势一样,也给朱元璋了“时务十八策”。可惜这“十八策”具体情况没有在历史中记载,但是从朱元璋看到这,大喜,对于刘伯温十分推崇也可以看出,刘伯温的真才实学。


而且刘伯温不单单是一个谋臣,他还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湖上大战,朱元璋身先士卒,登上战船,而刘伯温也跟随左右。正在战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刘伯温提出要朱元璋换一艘船。要知道当时为了保证朱元璋安全,他所在船是做了严密安保工作的,这样贸然换船,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是朱元璋没有二话,直接听刘伯温的话,换了船,刚到新的船上,他所坐的旧船就直接被炮火轰击,沉底了。

这让朱元璋对刘伯温更是推崇备至,而且后来刘伯温又在关键时刻,献计打败陈友谅,奠定了朱元璋在整个起义军的地位,所以在朱元璋称帝以后,他就打算拜相刘伯温。但是刘伯温直接拒绝了,他说这个天下是一大厦,需要的是一个参天大树才能撑起来,而自己只是个小木头,不能担任重任。

相关推荐:

刘伯温做过宰相吗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模式

为什么乒乓球员的衣服是短袖而体育服的衣服是坎袖

什么是泰式鲜榨椰汁

刘婵跟刘邦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太阳系

DS5为什么采用非独立后悬挂

刘禅出生地刘禅底在哪里出生

标签: [db:标签]

声明:《刘伯温做过宰相吗》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刘伯温做过宰相吗

    刘伯温没有做过宰相。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百科 日期:2023-04-07

  •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又称“做中学”、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

    百科 日期:2023-04-07

  • 为什么乒乓球员的衣服是短袖而体育服的衣服是坎袖

    因为一般正规的乒乓球比赛中,参赛球员都会着规定的统一比赛服。而这些比赛服一般包括短袖运动衫、短裤或短裙、短袜和运动鞋;其他服装,如半套或...

    百科 日期:2023-04-07

  • 什么是泰式鲜榨椰汁

    “泰式鲜榨椰汁”是一个牌子的椰汁,有三大特点:1、新鲜:泰式鲜榨椰汁是鲜榨的,保质期只有90天,不加防腐剂,不加香精,不加色素,是纯天然植物蛋白饮料...

    百科 日期:2023-04-07

  • 刘婵跟刘邦是什么关系

    具体家谱如下,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中山靖王刘胜,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婵是刘备的儿子,所以是刘邦的后代。...

    百科 日期:2023-04-07

  • 什么是太阳系

    定义:太阳系 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它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冥王星已被开除、至少165颗已知的...

    百科 日期:2023-04-07

  • DS5为什么采用非独立后悬挂

    法系车很多采用非独立悬挂的,而且运动性整体性确实不错,但是,法系车这么多年,底盘和变速箱技术一直没啥突破,守成老旧和它的优雅外形形成鲜明反差...

    百科 日期:2023-04-07

  • 刘禅出生地刘禅底在哪里出生

    涌泉寺,位于涌泉镇。据说,涌泉寺始建于三国时期,蜀汉太子刘禅出生地。刘禅,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

    百科 日期:2023-04-07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