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起名 > 历史上荀姓的名人

历史上荀姓的名人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3-14 手机版

历史上荀姓的名人,荀氏祖先是谁?姓氏发展到今天,李姓已经是我们国家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姓氏了,因此也能发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确实更容易碰到李姓的人。

了解更多百家姓的相关内容知识,尽在水墨网百家姓专题。

历史上荀姓的名人1、荀子:又名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号卿;赵国人(今山西安泽)。

着名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法家启蒙人

2、荀彘:(公元前?~前108年),太原广武人(今山西代县)

着名西汉将领

3、荀淑:(公元83~149年),字季和;颖川颖阴人(今河南许昌)

着名东汉大臣、学者

4、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豫州颍川颍阴县人(今河南许昌)

着名东汉政论家、史学家

5、荀爽:(公元?~192年待考),字慈明;豫州颍川颍阴县人(今河南许昌)

着名东汉大臣、经学家

6、荀攸:(公元156~214年),字公达,荀彧的侄子;豫州颍川颍阴县人(今河南许昌)

着名三国时期曹魏谋士

更多看荀攸词条

荀氏祖先是谁荀林父,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卿族,荀氏就是其中之一

中行氏和智氏更是一同成为晋国六卿之二

荀林父、荀首、荀罃、荀偃、荀跞、荀瑶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对晋国政局乃至春秋时期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yaoshixiu.com

孙姓之名人?

孙姓的历史悠久,姓源的头绪很多,中华孙姓之根系,吸收这各时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脉,其发展有如川溪之汇聚,纷繁宏观。先秦时期的卫、齐、楚、吴、晋、郑、秦,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孙氏。秦汉以降,时有家族通过改姓、赐姓诸途径,成为孙氏族人。唐宋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又有相当部族加入孙姓行列。明初,政府要求将复姓更为单姓,这样又有一批带孙字的复姓氏族变为孙姓族的一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来源:
一、先秦时期孙氏的三支主干
根据唐宋时期有关谱牒和史籍的概括,孙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三支主干。
1、姬姓卫国孙氏
卫国姬姓乃周文王之后。唐代林宝《元和姓篡》卷4“孙”姓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孙”中的“孙”为姓氏,称孙武仲,于是卫国孙氏产生。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康叔,以商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以监管商的余民而建立为国。卫国位于今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段和山东西端的部分地区。卫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谆谆劝导,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卫国颇有起色而成为当时的大国。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是西周末、春秋初年的卫国国君,约公元前812年—758年在位。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都镐京(今山西长安),杀了周幽王。卫武公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帮助周王室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并护卫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姬和勤修政事,国泰民安,颇受百姓拥戴,是当时最有名的诸侯。武公有子名惠孙,惠孙有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邑于戚(今河南濮阳县北),姬耳有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之子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父王)的字为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武仲便以其祖父惠孙的“孙”字为姓氏,是谓孙乙、孙武仲、卫国孙氏便如此从姬姓分离出来。
姬姓可谓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传说中的华夏部族,以两大部落首领皇帝和炎帝而著称。皇帝便是姬姓,号轩辕氏,因居住于姬水旁,而后得了姬姓,是为皇帝氏族。炎帝为姜姓,号神农氏,因居住于姜水旁,而得了姜姓,是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从女为姓,其作为氏族的标志,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繁衍子女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结构。一些学者推断出皇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而炎帝始祖约在山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两部落相距并不很远,乃至婚姻相通。
周氏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据有关传说,似乎又可推导出是嫡系的“炎黄子孙”。周代先祖称弃,号后稷,相传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相传又是黄帝的儿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螈而生弃。姜螈姓姜,应属炎帝氏族系统,这样,弃便是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结之果。自后稷十几代传至公刘,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再九传至古公亶父,迁居于戚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自文王姬昌即位,周日益强大,武王姬发终于灭商而一统天下。而周文王的十二世孙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孙,主要生活于其采邑地:戚(位于今河南濮阳县北面)。
2、芈姓楚国孙氏
宋代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出自芈姓。”楚蚡冒生王子章,字无钩,生蒍叔伯吕臣,孙蒍贾伯羸生艾猎,即令尹叔敖,亦为孙氏。”及出国的最高级别官员:另尹孙叔敖,为楚国孙氏的源头。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楚国国姓。楚人的族源有中华华夏说、东夷蛮族说、土著三苗说等,其实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杂交蕃衍而形成的,楚文化便是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融通汇合而结出的果实。
屈原的《离骚》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自称是中原高阳氏的后裔。高阳氏即我国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炎黄联盟中的重要首领:颛顼。据司马迁《史记》所载,颛顼是皇帝之孙,是当时的一位华夏族部落首领。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族繁衍分为八姓,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开左肋生出三人,开右肋又生出三人,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在商朝时期,由于中原斗争的激烈,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达汉水流域。而当地苗族部落的归附,楚人先祖又与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力量不断强大,季连后裔中最著名的人物为酋长鬻熊。此时商纣王的统治极为残暴,为求得楚族的生存与发展,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周成王时封功臣后裔,便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为子爵,建立楚国,疆域位于今豫西南和鄂北地区。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熊为姓氏。
蚡毛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姓熊名眴,号蚡冒,其子蒍章,在当时楚国的外交事务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通志·氏族略》云:“蒍章食邑于蒍,故以命氏。”这样,蒍氏也逐步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见于《左传》的有关人物也不少。蒍章之子蒍吕成,字叔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蒍贾,字伯羸,幼年即出入楚王宫廷,评议政事,楚庄王时任工正。蒍贾之子蒍敖,字艾猎,即楚国著名的贤臣:孙叔敖。其后代便以孙为氏,楚国的孙氏一族由是产生和繁衍。
3、妫姓齐国孙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还有一致,“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这是说齐大夫陈书有战功被赐孙姓,乃为齐国孙姓的由来。
妫姓与姚姓同为虞氏部落之姓,相传舜生于姚墟而得姚姓,居于妫而得妫姓,为河流弯曲处,妫即妫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舜的族源,存在两种说法:《史记·三代世表》中说,舜是皇帝族的后代;而《孟子》说:“大舜,东夷之人也。”从各类古史记载分析,舜的出声地、居住地、生产作工之处,既有山西、河南诸中原地区,也有山东、浙江诸东夷之地。是否可以如此推测:舜族及其子孙,应是中原华夏族之一支与东夷部族融合杂交而产生的后代。
田完是舜的后裔虞阏父之子妫满的后代。周武王伐商时,虞阏父为周族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生产,管理从事制作、烧窑的陶工。由于管理有方,器用齐备,颇有劳绩,又因他是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就把女儿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又称胡公慢,本家族便以陈为氏。
从陈胡公开始,陈国经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传承,到桓公时发生了内乱。桓公患重病至死,其弟佗杀了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兄报仇,联合蔡国又设计杀死了历公,三个弟弟相继即位为利公、庄公、宣公。利公立五个月即去世,庄共七年后去世。宣公继位后,原本已立太子御冠,后又要改立宠姬之子款,便狠心杀了太子御冠。利公之子陈完,字敬仲,与太子御冠交往甚好,怕祸及自己,便于公元前672年逃往齐国。陈完到齐国后,谦让推辞了卿的职位,只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
陈完的四世孙陈无宇为官“上大夫”,其五世孙陈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以孙姓,并封以采邑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一带),于是齐国孙氏出现。
二、先秦各国其他孙氏支脉
1、晋国姬姓王族子孙中的孙氏
《左传·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二次出现“孙周”之姓名,杨伯峻注:“孙周即晋悼公。”《史记·晋世家》云:“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为桓叔,桓叔最爱。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孙周也是因为其祖父为少子小宗,不得立为主后,作为王室旁支便改为孙氏。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晋国贵族袭杀历公,才迎王室旁支孙周即位,是为晋悼公。《吕氏春秋·似顺篇》载,晋卿赵简子有家臣孙明。家臣一般为平民阶层,说明晋国平民之中也已产生孙氏。
2、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孙氏
《左传·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记载:“郑群公子以僖公自之死也,谋子驷。子驷先之,夏四月庚辰,辟杀之孤、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孙恶出奔卫。”p孙击、孙恶便是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公子王孙。
3、秦国孙氏
《庄子集释·马蹄篇》疏:“列兹云:姓孙,名阳,字伯乐,秦穆公时善治马人。”伯乐孙阳之识千里马,其故事被广泛传播。就是说春秋秦国也出现孙氏,尽管其人祖籍不明。
4、商代孙氏
宋赵明城《金石录》卷17《汉安平相孙根碑》载:“考厥先出,自有殷立商之系,子汤之苗;又云胜武定周,封比干之墓,后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官至少师,纣王尹虐无度,国势危殆,比干犯颜直谏,遭纣王剖心杀害。传说比干被害后,其妻室逃进森林避难,产子便以林为姓,名坚,林坚为比干之子,此后林氏后裔都已比干为先祖。这里却冒出来一支孙姓的比干后裔,所谓“后裔分析”,应是比干家族中的另一支。
三、改姓赐姓为孙氏
1、荀姓与孙氏之关系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其“荀”姓与孙氏也存在不解之缘。根据唐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和唐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因为要避宣帝名询之讳,巡行都改为孙姓,甚至说曾下诏令改姓,就连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当然后来有相当部分人将姓又改了回来,但终究有一部分认为改过来,由是它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不小的源头。
2、汉代有子女随母亲姓氏的情况
《汉书·夏侯婴传》记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藤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令公子孙更为孙氏。”
三国东吴时,官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县)的孙河,字伯海,本姓俞,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裴注引《吴书》曰:“河,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所谓孙坚的“族子”,而“出后姑俞氏”,应是孙氏族中女子出嫁所生之子,自然随外家姓俞。他年少时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为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谓:“孙策爱子,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后为将军,屯京城(今江苏镇江市)。”孙策不但重新赐他姓孙,还列之属籍,即回登上富春孙氏族谱。
3、被孙氏族人收为继子而改为孙姓
如明代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的孙士美家族,孙士美累官深州知州,其父孙讷官仕天策卫经历,祖父本姓朱,乃太常寺卿朱奎之后,因出继孙氏,遂以孙姓家族显名。《江都孙氏重修族谱》谓:始祖孙谨行,生于明万历年间,“公本姓徐,继姓孙,因有明孙暗徐,祖遗风焉,立谱从孙氏,盖不忘本也。”此人由徐氏而为孙氏继子,改为孙姓,且成为江都孙氏一族之始祖。
四、复姓省字成孙姓
叔孙氏。一是源于姬姓,《姓谱》载,春秋鲁桓公的儿子公子牙,字叔,又称为叔牙,叔牙的两个孙子:彭生、德臣,彭生便已“叔仲”为氏,德臣以“叔孙”为氏。春秋鲁大夫有叔孙豹、叔孙德臣,西汉有叔孙通。二是源于北魏拓跋族,《魏书·官氏志》载:“拓跋邻命叔父之胤曰乙旎氏,后改为叔孙氏。”北魏有叔孙健,本姓乙旃氏。
长孙氏。长孙氏源头也有二:一是汉代已有此姓,《汉书·艺文志·孝经》著录有《长孙氏说》二篇;而《汉书·儒林传》载,有淄川(今山东昌乐西)人长孙顺,曾师从王吉,受《韩诗》之学,治学有显名,官博士。二是源于北魏拓跋族,《魏书》说:“孝文帝以拓跋为皇枝之长,改为长孙氏。”唐代太宗的长孙皇后及名相长孙无忌,即为其后。另《周书》记有河南洛阳人长孙俭,为鲜卑族人。
士孙氏。“士”为先秦时期最低级的爵位,《通志·氏族略》将其归入“以爵系为氏”之列。《姓氏考略》载,春秋时齐大夫有士孙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谓:崔杼杀气庄公,“葬诸士孙之里。”杜注:“士孙,人姓,因名里。”里是国民聚居点,以人姓名里,说明当时士孙氏族具有一定的规模,至汉有士孙张,士孙睦、士孙瑞,北魏有士孙天与。
王孙氏。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周定王大夫满为顷王之孙,所以被称为王孙满,其后人即以此为氏。其实类似大夫满后代的王孙氏的情况很多,凡各姬姓诸侯国及周王之子孙仕诸侯者即可用,所以王孙氏源头纷繁,如卫有王孙贾、吴有王孙pp、齐有王孙挥、楚有王孙由等。还有贾孙氏,它也直接源于王孙氏,据《世本》,为春秋卫国大夫王孙贾之后;而《姓苑》认为,其孙自以去周王室远,改为贾孙氏,之后讹为古孙氏,音已随变。便又出现古孙氏,《元和姓篡》这样说:“本姬姓,王孙贾之后,随音改为古孙氏。”所以,王孙氏、贾孙氏和古孙氏同出一源。
孟孙氏,据《元和姓篡》,源于姬姓,乃鲁桓公之子庆父号孟孙,其后人以祖辈名号为姓。仲孙氏,亦源于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共仲,其后子孙以仲孙为氏。而《姓氏考略》说:“齐亦有仲孙氏。”如齐桓公大夫有仲孙湫。季孙氏,据《世本》,源于姬姓,春秋鲁公子季友之后,为季孙氏,鲁大夫有季孙肥、季孙行父、季孙意如等。又说孟孙、仲孙、季孙,乃春秋鲁公子庆父生有三子,以王孙之故,而以次序排列,分别称孟孙、仲孙、季孙。
室孙氏,一般认为即王室之孙,与共孙氏的起源相同;而《姓氏考略》说:“室孙氏即宫孙氏。”《汉书·艺文志》有宫孙氏。
大孙氏,系春秋楚国大孙伯之后人。
唐孙氏,据《世本》,一说出祁姓,帝尧之后裔唐侯,其子孙仕晋,号唐孙氏。一说出姬姓,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叔虞死后,其子孙仕晋,便称唐孙氏。
县孙氏,据《路史》,源于芈姓,楚公族有县孙氏。
颛孙氏,据《风俗通义》,源于妫姓,春秋时陈公子颛孙仕鲁,其子p孙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如春秋时孔子弟子有颛孙氏。
臧孙氏与杨孙氏,据《通志·氏族略》,都是以邑为氏,臧孙氏源于姬姓,鲁公子pp食邑于臧,其后代为臧孙氏,春秋鲁大夫有臧孙纥、臧孙达;杨邑,秦、晋皆有之,秦有杨孙皓。
五、少数民族中的孙姓
1、北方有关民族
鲜卑族,魏晋南北朝时,驰骋于中国北方大地,先后建立前燕、西秦、南凉等政权。《晋书·冯跋传》载,北燕国尚书令孙护,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叱支,一个叫乙拔,三人“俱有才力,以骁勇闻。”该国以鲜卑族人为主,从名字上看,就可知兄弟三人决非汉族,或为鲜卑族人。当时在辽东鲜卑族的慕容氏前、后燕国中,孙姓大将不少,据《晋书·载记》中有:前燕国有大将孙丁,安西将军、并州刺史孙希;后燕国有大将孙盖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估计高爵显的孙护不喜原鲜卑名,而改孙氏。鲜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后逐渐与汉族等融合,所以,其中有人改姓汉姓孙氏,是很自然的现象。
契丹族,为鲜卑的一支,隋唐时建立的大贺氏部落联盟,后又建立大辽政权。《旧唐书·北狄传》载,“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初仕隋为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于靺鞨酋长突地稽俱遣使内附,诏令与营州城旁安置,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至孙万荣,垂拱初累授右玉钤卫将军、归城州刺史,封永乐县公。”孙敖曹、孙万荣为隋、唐时契丹部落酋长,该部或即《辽史》契丹审密部先世。孙万荣虽授得官职,但不堪地方官员的侵侮,乃举兵反唐,屡大败唐兵,武则天很称“孙万斩”,终战败被杀。《旧唐书·孙孝哲传》谓,孙为契丹人,其母有姿色,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私通,因得亲近,天宝末(公元755年)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反叛时,受一殿中监的官职,且封以王位。为人残忍,果于杀戮。可以断言,唐代契丹族中孙姓已不少。辽被金灭后,契丹族人渐与汉族、女真族、蒙古族融合。
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聚居于吉林延边,分布在东北等地。今《福山孙氏谱书》称,晋灭东吴之际,东吴孙氏族人中有一支渡海迁居三韩(马韩、辰韩、弁韩,今朝鲜半岛)。《宋书夷蛮传》载,高句丽国王高琏,有大将叫孙漱,估计应是汉族孙氏移民之后裔。高丽学者金富轼所撰《三国史记》中说,新罗初期,朝鲜移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为朴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称,还分别赐姓,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元代,蒙古军队屡次攻入高丽,将大批高丽人掳略到中国;同时还有一些高丽人,因其他原因迁入中国。如当时有高丽人孙袭卿,官至礼部员外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73“附载满州旗分内高丽姓氏”中有“孙氏”,《清朝通志》卷8《氏族略》,满洲其人中同样既有高丽姓:孙氏,世居望京地方。
如今的朝鲜族人都是在近代时期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其中也同样有孙姓人氏。
女真与满族,主要聚居于东北,入关后散居各地,建立过金、清政权。女真建金国后,许多女真人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受汉文化影响,且渐改为汉姓。金朝廷几次下令,禁止女真人改称汉姓,但实际上阻挡不住这股汉化潮流,金朝灭亡后,未曾改为汉姓的女真人纷纷改为汉姓。陆文贵《墙东类稿·孙公墓志铭》载,有女真人乌克逊氏为金明威将军,居京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金为元兵灭后,徙居河北大名,“始从汉俗,以孙为氏。”有子三人:孙信、孙义、孙仲,孙仲之长子孙泽为墓主。这部分女真孙氏,在元、明时期,完全融入汉族。
清雍正、乾隆年间弘昼等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其卷76、79“附载满州旗分内之尼堪姓氏”,记载了十余个有勋业孙姓者的简传,及其家族后裔有官位者的资料,主要居住在辽宁沈阳、抚顺、铁岭、大凌河一带。《清朝通志·氏族略》也同样在有“满州旗分内尼堪姓”的一些孙氏人物,居住在辽宁抚顺、盖县等地区。“尼堪”是满语“汉人”之意,但这里是指满洲八旗内之汉姓,并非汉军八旗。尽管其中所载孙姓人物大部分有汉人血统,原可能为满人之奴隶,属有大量汉人投充的包衣佐领,但此时毕竟已与满族融合二类属满洲旗人。满族人在汉人入旗的影响下,加上逐步向关内迁徙,满族仿汉姓渐成普遍现象。清朝初年,护军统领孙达哩,一些满族文献中写成“荪达理”或“逊达哩”,原姓鲁布哩氏,正黄旗人。满清政府覆亡后,大部分满族融合于汉族,其中改用汉姓孙氏者也不少。如《满族姓氏录》记,原满族姓氏“孙佳”,后以单字“孙”为姓。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草原,亦散居于北方各地。古代蒙古族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但有氏族的族姓,为防名字的混淆,蒙古族人保留了附带父姓的习惯。但从元代开始,在汉人的影响下,不少蒙古族人改用汉字单姓,到明代渐趋增多,特别是临近汉族的地区,其中就有采用孙姓者。今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载,本县蒙古族人户有孙姓。
锡伯族,在清代,曾被编入蒙古八旗,后又分归满洲八旗。此后,东北锡伯族人与蒙、满、汉族人长期杂居,文化也颇受影响,而产生孙姓。
2、南方有关民族
客家人,为部分北方汉族南徙后,在江西赣州与福建丁州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民系。主要为晚唐及南宋时期迁入赣南闽西地区的北方移民之后裔,渐与当地的土著及畲族密切接触而融合,到元、明时期,形成了具有自己方言和社会风俗的客家人。明朝初期开始至清代,客家人向广东梅县及周围地区迁移。由于客家人中有中原汉族之后裔,自然有汉族孙姓之血脉。其孙氏名人有:孙权谋为福建玎汀州长汀的客家人,清康熙年间以武艺拔为武备,善于海战,缉海盗,抗倭寇,以功迁广东提督。广东孙中山家族也是客家人,孙中山说过自己是东江客家人,老家原住广东紫金县。再如福建《上杭县志》卷八《氏族志》中所载客家姓氏表,就有“孙”氏,其郡号为“太原”,“乐安”。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的河谷坪坝地区。清嘉庆《临安府志》为当时知府江浚源所编,卷18《土司志》载,明初,朝廷对这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和寨长,大都赐以汉姓。如p“亏容甸”,“明洪武十五年,土司阿普纳款,赐孙姓,授正长官司世袭。”朝廷赐云南临安府亏容甸土司以孙姓,且授以正长官的职衔。该土司以赐姓为荣,子孙以孙姓相袭,直至近代。阿普之子名略,其后所传世系为:孙略—孙蕃—孙武孙启荣—孙应寿—孙承祖—孙景元—孙大昌—孙永祚—孙世基—孙世业(弟)—孙荣—孙廷对—孙汉—孙安国—孙荫宗。其正长官职位从明传至清,改为副长官,直到1923年,孙荫宗袭位。该部土司是傣族人,而部民则以哈尼族为多,彝族、傣族次之,当时部民往往有遵从首领姓氏的习俗,所以这一赐姓对哈尼族等民众都会有影响。《新篡云南通志·土司考四·临安府》载有“商河亏容司孙斌元”之土官姓名。而亏容甸即今红河县东南的下亏容。
黎族,居海南岛。吴永章《黎族史》第七章“明代黎族”中有黎人姓氏表,所列明代黎族有姓名可考者183人,其中有明代万历二十七(公元1599年),王宏海《水会所平黎善后碑记》中出现的定安黎首“孙恩弟”,然在183人中仅此一例,出现频率很低。海南黎族有生黎、熟黎之分,熟黎汉化程度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来自汉族移民。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熟黎多福建、湖、广之奸民也。”估计明代的定安黎首孙恩弟即汉族移民之熟黎。
苗族,分布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广东等地。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通过对湘西苗族生活的实地考察,指出苗民大姓有五个:武、龙、廖、石、麻,而小姓有数十个之多,其中就包括孙姓。凌纯生等《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也指出,纯苗族有五姓,其他如杨、施、彭、张、洪诸姓,乃外姓入赘于苗而习其俗者。孙姓自然应属后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乾州(今湖南吉首,属湘西)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孙文明,与石官保、杨正富等揭竿而起,后被官兵围剿而诱杀。
土家族,分布于湘西、豫东诸地,与汉苗杂居。湖南土家族在宋代就已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兔家族中土官的汉文著述还不少。在此前提下,土家族人使用汉姓便很自然,并渐有采用孙姓者。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周围地区。在该族的26个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其他许多姓都由他演化而出。至近代,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格亮姓的汉姓变码,就为孙姓。另有堵引氏、木如氏、喇松氏等小姓,其汉姓也为孙。如《景颇族社会调查(一)》载,云南梁河县帮角乡的盆都景颇村寨,是个有42户二百余人的大寨子,由于受周围含文化的影响,其每一个景颇族除去本族固有的氏族名称以外,都有汉姓,其“堵引”氏族,便汉姓为孙。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周围地区亦有分布。在古代,白族往往依照赘上门的方式,将当地汉人招做女婿,并实行长子随母亲白族姓,此子随父亲汉族姓,这样就把许多汉姓带到白族中来。加上白族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自古以来就以汉字作为通行的语言文字,一些白族人为了读书、工作的方便,遂主动改取汉族姓名。由是,“孙”姓也逐渐在白族人中出现。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近代以来,滇黔广大地区的彝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除所修家谱其祖先号继续沿用彝族外,都已逐渐采用汉姓,其中就有部分人改姓孙。《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就出现了孙兴。今云南《通海县志》载,孙氏乃当地彝族人数较多之大姓。《嵩明县志》载,孙兴彝族有15户。
台湾土著(含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台湾文献委员会编《台湾省通志》氏族编第四章“姓氏”中说,台湾土族居民近代受汉族影响,又改用孙姓者。台湾土族或山胞该汉姓,大都在1945年光复后。据1956年的统计,台湾“先住民”(即土族)中的孙氏人数占台湾总人口数的3.3%。
佤族,分布在云南沧源、西盟、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地。云南所编《瓦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其中《西盟大马散瓦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记载,该族不同部落极少有相同的姓,而在一个部落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姓。如马散寨部落有19个姓,其中就有孙姓,该姓为分支小姓,分属“木依库”大姓。所谓分支小姓主要是在大姓人口增殖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木依库”大姓包括鲁、扫、孙三姓,以及该大姓祖先“瓜”的三个儿子的后裔在人口增殖的情况下,分别以其三个儿子之名为姓而产生的。
阿昌族,分布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区的一些县份中。云南民族出版社《阿昌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提到,阿昌族有孙姓人户,但其来源不详。参考阿昌族的赵、王、杨、曹诸姓原都为汉人,因迁徙和婚姻等原因而成为阿昌族,估计孙姓也有此可能。《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载,孙氏为今云南潞西县高埂田乡阿昌族的10姓之一。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丽江。改族人民尽管创造了东巴文化,但在社会经济文化交往中,许多人还是通晓汉文,采用汉姓,孙姓也是由是产生,如云南民族出版社《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纳西族史料汇编”中,在一张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中甸土守备、土千总及鹤丽耆民等的合同上有“本寨耆民孙德哇”的姓名。
3、分布较广的民

孙字的由来

孙字的来历?孙(Sūn 孙)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鸡陈完不愿再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迁徙分布
孙姓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 源。这一时期,山东孙姓播迁频繁,齐国内乱,致使孙武子孙迁至江苏、浙江一带居住。后孙武之孙孙膑在“田氏代齐”之后又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间繁 衍生息。孙武之子孙明仍居于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一带),后此地发展成孙姓主要郡望。秦汉时期,孙姓族人规模、人口进一步扩展。山东孙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遥、清河(今属河北省)、南阳(今属河南省)、冯翊(今属陕西省)、长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孙姓大举南迁,加上富 春孙姓建立了孙吴政权,使得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陕西及东北等地遍布孙姓。隋唐时期,孙姓的迁徙仍以南方为主,唐代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及唐僖宗时王潮、王审知入闽都有孙姓族人参加。另有 河南孙姓被封侯于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姓由此发展到江西。宋元时期由于金人南侵 及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孙姓族人进一步涌入福建、广东等地居住。明清时期,有福建孙姓迁 入广东紫金县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为此支后裔,这一时期,孙姓人已是遍布全国,且以东部和江南地区较为集中。今日孙姓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几省的孙姓人数约 占全国孙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五。
■历史名人
孙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编撰成《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

姓氏孙的由来孙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
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四、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
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
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
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
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五、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

孙字的来历简单些孙字是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孙”在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另有姓氏孙。

百家姓的来历孙性的由来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国。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氏的始祖。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F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卫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J贾,J贾之子J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芈)季连→附沮→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王子J章()→J叔伯吕臣→?→J贾伯嬴→J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

孙的起源 30分 单个“孙”字的姓应该是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陈国公子陈完流亡到齐攻,齐桓公姜小白收留陈完,陈完到齐国后改姓田,后来田氏军政领域势力较大,齐国君主为了制衡,就将田氏的庶出分支赐姓“孙”,第一个应该是叫孙书,为齐国大将军,为孙武的祖父,第二代为孙凭,孙武家族三代都是军人世家。
其它的应该都是由双姓拆出来的,比如孙叔敖,其实是复姓孙叔,在古代复姓比较多,和孙有关的姓有长孙、季孙、公孙、孙叔等,都是后人以祖上所处的地位及一些其它方面来姓的,并不是原来就姓单字的“孙”,就像姓“诸”与姓“葛”一样,来源都是诸葛这个姓。

“孙”字是什么意思孙_百度汉语
读音:[sūn][xùn]
部首:子五笔:BIY
释义:[sūn]:1.儿子的儿子:~子。~女。 2.跟孙子同辈的亲

孙字竺字和怡字的由来菩提老祖说:“你个猢狲!”所以他就姓孙了。
西游记原文: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

孙姓起源孙姓由来已久,姓源众多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J贾,J贾之子J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赐将军田书姓孙,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叔父比干,属于以避乱改姓为氏。比干是殷商末期纣王叔父,官至少师。商朝末期朝纲混乱,纣王 *** 无度,国势危殆,却不听劝谏,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劝说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纣王恼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颜直谏者,一律斩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继续劝说纣王。纣王暴跳如雷,让人当庭剖开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第五个渊源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孙氏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孙氏行列之中。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家族兴旺,是为南方孙氏的一大支派。孙河,官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孙河本姓俞,字伯海,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俞河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十分喜爱他,便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官在海盐长;第三子孙桓,任安东中郎将,曾与大将陆逊共拒刘备,后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少子孙俊,为定武中郎将。孙子辈还有孙建、孙慎等,也都为将军。曾孙辈有孙丞,官为黄门侍郎,略有文采,著作《萤火赋》传世。孙河之侄子孙韶,亦少年从军,为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守。其子孙也较多,且官位显。
第六个渊源
源于变姓,出自春秋战国荀子后裔在西汉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况,又称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骄傲。但到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战国策》、《韩非子》、《汉书》、《儒林传》及刘向《孙卿新书叙录》、《韩诗外传》等书篇中均称荀子为“孙卿”、“孙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中也多见“孙卿子”。
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的士人孙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应姓朱,因为安化王犯法被诛,作为其宗族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而避难人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孙氏在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
第七个渊源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夏侯婴(公元前?~前172年),沛县人,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随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书中说:“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此话大意为,当......>>

姓氏孙的来源一、姓氏来源
远古帝喾高辛氏之孙玄元,有功于唐尧,受封为路中侯,其后子孙便以路为姓,世代相传。
二、郡望堂号
汉置内黄郡,现在河南省内黄县。
三、历代名人
路博德――汉朝平州人。以右北平大守从西汉名将霍去病去打匈奴,吃苦耐劳,杀敌勇猛,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符离侯。路敬淳――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山东诸城人。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民国12年加入中国 *** 。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年32岁。
「路」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帝挚子玄元, 尧时于中路。夏代为侯国,子孙以国为「路」氏。
二: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有潞子国,在今(唐代)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参看「潞」氏条。又《姓氏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即今山西浊漳河),因以为县(即潞县),居者氏焉。
三: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没路真」氏,进入中原后改为路氏。家族名人路振,字子发,宋代湘潭人。淳化年间(公元990 - 994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左司谏等。振文词秀美,尤善词,多警句。科举时,宋太宗试《卮言日出赋》,应试者数百,名人亦有难色。时振尚不知名,然其赋典故尤丰,太宗十分赞许。
路博德
西汉西河郡平州人。任右北平太守,随霍去病出征有功,封符离侯。后封伏波将军,伐破南粤。地望分布河北大名县,河南襄城县,河南开封,河南洛阳市《姓纂》的有关路姓记载是这样的:“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春秋时潞子婴儿是也,今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望出阳平、襄城、陈留。东阳、河南。”由此看来,路姓始祖的繁荣滋长于潞子一带,已经有了悠长的5000年时间,他们当初是由于潞水之名而得姓,潞水却由于路姓人士的世代绵延而闻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异常。
源自上古炎帝神农氏的路氏,到了1100多年以前的唐宪宗元和年间(姓纂系此时之作),便已经从山西潞水的老家,逐渐迁到了陕西的阳平、安定,以及河南的襄城、陈留等地,可见得路姓子孙的播迁,也跟其他许多古老的姓氏一样,是自北而南,然后遍及于全国各地的。
不过,我国后世的路氏,并非仅仅只有源自炎帝神农氏的一支,他们的组成份子较多,有的是帝喾高辛氏的后裔,有的来自五胡乱华时期的外族,有的则是满洲旗人的后代,至少有5种不同的来源。
这个集天下精英于一堂的古老姓氏,很早便在我国历史上出人头地,汉代路温舒和路博德的事迹足以说明。路温舒是一位了不起的法律学家,他在1900年前的西汉宣帝之时,就主张“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则太平之风可兴”。堪称法律之学的先知;路博德,则是汉武帝时随霍去病六击匈奴建立不世奇功的名将,曾被封为符离候显达异常。
唐代真是路氏的一段黄金时代,路群、路岩父子在唐懿宗咸通年间的表现,更是当“举足轻重”4个字。
路群是一位通经术,善属文的性志纯洁之士,表现就不一样了。居相位8年,势动天下。后世对他的评论虽然不好,最后也被皇帝赐死,但路氏当时的不可一世,实在不难想见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跌宕起伏的文明长河行程中,在肥沃、丰厚的历史土壤中,曾产生过熠耀于世的各类文化,孕育产生了驰名中外、蜚声古今的先哲先贤、名人学士、政坛帅才。在山东汶上“小县不大四尚书”一说,“四尚书”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汶上籍的户部尚......>>

求孙姓来源和名人(减单一些的)

孙氏来历
孙姓来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来源于西周皇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孙是一个以字为氏的姓。 周文王第八子姬叔先被封于康,后又移封于卫,故史称卫康叔。他的八世孙卫武公生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为了纪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为姓氏,即孙氏。这是孙姓最早的一支来源。孙姓的另一支出自于楚国孙叔敖之后。春秋初期,楚国君王蚡冒有个儿子叫蒍章,生子蒍叔柏,孙蒍贾伯,曾孙蒍艾猎,艾猎即孙叔敖。叔敖,蒍氏,名敖,字孙叔,又字艾猎,史称孙叔敖。孙叔敖任楚国令尹一职时政绩卓著,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以他的字“孙叔”之中的“孙”为姓氏了。孙姓的第三个来源出自齐国的陈敬仲之后。陈敬仲是陈厉公的儿子,后逃难到齐国,并改姓田,其四世孙生子齐桓子,齐桓子的第二个儿子名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为讨伐莒国立了大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以乐安(今山东惠民)作为食邑,从此以后,其后代就以孙氏为姓。
孙氏名人
中国历史上的孙姓名人多不胜举。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孙阳,即是善相马者伯乐,也称孙阳伯乐。春秋时齐人孙武,其《兵法》13篇是世界上第一本军事理论著作。其后代战国的孙膑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有《有孙膑兵法》存世。三国时吴国的孙坚、孙策和孙权父子在江东称霸一方,建吴称帝59年。建都建业(今南京),魏国的名将孙良。西晋有'漱石枕流'的文学家孙楚,映雪读书官至御史大夫的孙康。唐代有名医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立。五代有词人孙光宪,宋有词人孙兴宪、著名工匠总管孙威和兵部尚书孙承宗。清代有经学家孙星衍、孙冶让,诗人孙原湘等等,都是孙姓中引以为荣的杰出人物。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影响深远的一位伟人。
简介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中国近代史上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我就不用介绍了。详细的在看。
孙姓的五大来源
孙姓的历史悠久,姓源的头绪很多,中华孙姓之根系,吸收这各时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脉,其发展有如川溪之汇聚,纷繁宏观。先秦时期的卫、齐、楚、吴、晋、郑、秦,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孙氏。秦汉以降,时有家族通过改姓、赐姓诸途径,成为孙氏族人。唐宋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又有相当部族加入孙姓行列。明初,政府要求将复姓更为单姓,这样又有一批带孙字的复姓氏族变为孙姓族的一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来源:
一、先秦时期孙氏的三支主干
根据唐宋时期有关谱牒和史籍的概括,孙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三支主干。
1、姬姓卫国孙氏
卫国姬姓乃周文王之后。唐代林宝《元和姓篡》卷4“孙”姓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孙”中的“孙”为姓氏,称孙武仲,于是卫国孙氏产生。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康叔,以商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以监管商的余民而建立为国。卫国位于今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段和山东西端的部分地区。卫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谆谆劝导,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卫国颇有起色而成为当时的大国。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是西周末、春秋初年的卫国国君,约公元前812年—758年在位。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都镐京(今山西长安),杀了周幽王。卫武公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帮助周王室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并护卫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姬和勤修政事,国泰民安,颇受百姓拥戴,是当时最有名的诸侯。武公有子名惠孙,惠孙有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邑于戚(今河南濮阳县北),姬耳有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之子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父王)的字为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武仲便以其祖父惠孙的“孙”字为姓氏,是谓孙乙、孙武仲、卫国孙氏便如此从姬姓分离出来。
姬姓可谓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传说中的华夏部族,以两大部落首领皇帝和炎帝而著称。皇帝便是姬姓,号轩辕氏,因居住于姬水旁,而后得了姬姓,是为皇帝氏族。炎帝为姜姓,号神农氏,因居住于姜水旁,而得了姜姓,是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从女为姓,其作为氏族的标志,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繁衍子女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结构。一些学者推断出皇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而炎帝始祖约在山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两部落相距并不很远,乃至婚姻相通。
周氏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据有关传说,似乎又可推导出是嫡系的“炎黄子孙”。周代先祖称弃,号后稷,相传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相传又是黄帝的儿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螈而生弃。姜螈姓姜,应属炎帝氏族系统,这样,弃便是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结之果。自后稷十几代传至公刘,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再九传至古公亶父,迁居于戚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自文王姬昌即位,周日益强大,武王姬发终于灭商而一统天下。而周文王的十二世孙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孙,主要生活于其采邑地:戚(位于今河南濮阳县北面)。
2、芈姓楚国孙氏
宋代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出自芈姓。”楚蚡冒生王子章,字无钩,生蒍叔伯吕臣,孙蒍贾伯羸生艾猎,即令尹叔敖,亦为孙氏。”及出国的最高级别官员:另尹孙叔敖,为楚国孙氏的源头。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楚国国姓。楚人的族源有中华华夏说、东夷蛮族说、土著三苗说等,其实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杂交蕃衍而形成的,楚文化便是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融通汇合而结出的果实。
2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屈原的《离骚》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自称是中原高阳氏的后裔。高阳氏即我国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炎黄联盟中的重要首领:颛顼。据司马迁《史记》所载,颛顼是皇帝之孙,是当时的一位华夏族部落首领。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族繁衍分为八姓,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开左肋生出三人,开右肋又生出三人,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在商朝时期,由于中原斗争的激烈,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达汉水流域。而当地苗族部落的归附,楚人先祖又与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力量不断强大,季连后裔中最著名的人物为酋长鬻熊。此时商纣王的统治极为残暴,为求得楚族的生存与发展,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周成王时封功臣后裔,便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为子爵,建立楚国,疆域位于今豫西南和鄂北地区。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熊为姓氏。
蚡毛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姓熊名眴,号蚡冒,其子蒍章,在当时楚国的外交事务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通志·氏族略》云:“蒍章食邑于蒍,故以命氏。”这样,蒍氏也逐步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见于《左传》的有关人物也不少。蒍章之子蒍吕成,字叔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蒍贾,字伯羸,幼年即出入楚王宫廷,评议政事,楚庄王时任工正。蒍贾之子蒍敖,字艾猎,即楚国著名的贤臣:孙叔敖。其后代便以孙为氏,楚国的孙氏一族由是产生和繁衍。
3、妫姓齐国孙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还有一致,“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这是说齐大夫陈书有战功被赐孙姓,乃为齐国孙姓的由来。
妫姓与姚姓同为虞氏部落之姓,相传舜生于姚墟而得姚姓,居于妫而得妫姓,为河流弯曲处,妫即妫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舜的族源,存在两种说法:《史记·三代世表》中说,舜是皇帝族的后代;而《孟子》说:“大舜,东夷之人也。”从各类古史记载分析,舜的出声地、居住地、生产作工之处,既有山西、河南诸中原地区,也有山东、浙江诸东夷之地。是否可以如此推测:舜族及其子孙,应是中原华夏族之一支与东夷部族融合杂交而产生的后代。
田完是舜的后裔虞阏父之子妫满的后代。周武王伐商时,虞阏父为周族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生产,管理从事制作、烧窑的陶工。由于管理有方,器用齐备,颇有劳绩,又因他是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就把女儿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又称胡公慢,本家族便以陈为氏。
从陈胡公开始,陈国经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传承,到桓公时发生了内乱。桓公患重病至死,其弟佗杀了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兄报仇,联合蔡国又设计杀死了历公,三个弟弟相继即位为利公、庄公、宣公。利公立五个月即去世,庄共七年后去世。宣公继位后,原本已立太子御冠,后又要改立宠姬之子款,便狠心杀了太子御冠。利公之子陈完,字敬仲,与太子御冠交往甚好,怕祸及自己,便于公元前672年逃往齐国。陈完到齐国后,谦让推辞了卿的职位,只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
陈完的四世孙陈无宇为官“上大夫”,其五世孙陈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以孙姓,并封以采邑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一带),于是齐国孙氏出现。
二、先秦各国其他孙氏支脉
1、晋国姬姓王族子孙中的孙氏
《左传·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二次出现“孙周”之姓名,杨伯峻注:“孙周即晋悼公。”《史记·晋世家》云:“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为桓叔,桓叔最爱。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孙周也是因为其祖父为少子小宗,不得立为主后,作为王室旁支便改为孙氏。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晋国贵族袭杀历公,才迎王室旁支孙周即位,是为晋悼公。《吕氏春秋·似顺篇》载,晋卿赵简子有家臣孙明。家臣一般为平民阶层,说明晋国平民之中也已产生孙氏。
3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2、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孙氏
《左传·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记载:“郑群公子以僖公自之死也,谋子驷。子驷先之,夏四月庚辰,辟杀之孤、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孙恶出奔卫。”p孙击、孙恶便是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公子王孙。
3、秦国孙氏
《庄子集释·马蹄篇》疏:“列兹云:姓孙,名阳,字伯乐,秦穆公时善治马人。”伯乐孙阳之识千里马,其故事被广泛传播。就是说春秋秦国也出现孙氏,尽管其人祖籍不明。
4、商代孙氏
宋赵明城《金石录》卷17《汉安平相孙根碑》载:“考厥先出,自有殷立商之系,子汤之苗;又云胜武定周,封比干之墓,后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官至少师,纣王尹虐无度,国势危殆,比干犯颜直谏,遭纣王剖心杀害。传说比干被害后,其妻室逃进森林避难,产子便以林为姓,名坚,林坚为比干之子,此后林氏后裔都已比干为先祖。这里却冒出来一支孙姓的比干后裔,所谓“后裔分析”,应是比干家族中的另一支。
三、改姓赐姓为孙氏
1、荀姓与孙氏之关系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其“荀”姓与孙氏也存在不解之缘。根据唐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和唐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因为要避宣帝名询之讳,巡行都改为孙姓,甚至说曾下诏令改姓,就连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当然后来有相当部分人将姓又改了回来,但终究有一部分认为改过来,由是它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不小的源头。
2、汉代有子女随母亲姓氏的情况
《汉书·夏侯婴传》记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藤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令公子孙更为孙氏。”
三国东吴时,官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县)的孙河,字伯海,本姓俞,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裴注引《吴书》曰:“河,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所谓孙坚的“族子”,而“出后姑俞氏”,应是孙氏族中女子出嫁所生之子,自然随外家姓俞。他年少时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为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谓:“孙策爱子,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后为将军,屯京城(今江苏镇江市)。”孙策不但重新赐他姓孙,还列之属籍,即回登上富春孙氏族谱。
3、被孙氏族人收为继子而改为孙姓
如明代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的孙士美家族,孙士美累官深州知州,其父孙讷官仕天策卫经历,祖父本姓朱,乃太常寺卿朱奎之后,因出继孙氏,遂以孙姓家族显名。《江都孙氏重修族谱》谓:始祖孙谨行,生于明万历年间,“公本姓徐,继姓孙,因有明孙暗徐,祖遗风焉,立谱从孙氏,盖不忘本也。”此人由徐氏而为孙氏继子,改为孙姓,且成为江都孙氏一族之始祖。
四、复姓省字成孙姓
叔孙氏。一是源于姬姓,《姓谱》载,春秋鲁桓公的儿子公子牙,字叔,又称为叔牙,叔牙的两个孙子:彭生、德臣,彭生便已“叔仲”为氏,德臣以“叔孙”为氏。春秋鲁大夫有叔孙豹、叔孙德臣,西汉有叔孙通。二是源于北魏拓跋族,《魏书·官氏志》载:“拓跋邻命叔父之胤曰乙旎氏,后改为叔孙氏。”北魏有叔孙健,本姓乙旃氏。
长孙氏。长孙氏源头也有二:一是汉代已有此姓,《汉书·艺文志·孝经》著录有《长孙氏说》二篇;而《汉书·儒林传》载,有淄川(今山东昌乐西)人长孙顺,曾师从王吉,受《韩诗》之学,治学有显名,官博士。二是源于北魏拓跋族,《魏书》说:“孝文帝以拓跋为皇枝之长,改为长孙氏。”唐代太宗的长孙皇后及名相长孙无忌,即为其后。另《周书》记有河南洛阳人长孙俭,为鲜卑族人。
士孙氏。“士”为先秦时期最低级的爵位,《通志·氏族略》将其归入“以爵系为氏”之列。《姓氏考略》载,春秋时齐大夫有士孙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谓:崔杼杀气庄公,“葬诸士孙之里。”杜注:“士孙,人姓,因名里。”里是国民聚居点,以人姓名里,说明当时士孙氏族具有一定的规模,至汉有士孙张,士孙睦、士孙瑞,北魏有士孙天与。

有关映雪堂的详细信息

映雪堂是孙姓堂号,具体信息如下:
一、姓氏源流
孙(Sūn 孙)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孙姓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源。这一时期,山东孙姓播迁频繁,齐国内乱,致使孙武子孙迁至江苏、浙江一带居住。后孙武之孙孙膑在“田氏代齐”之后又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间繁衍生息。孙武之子孙明仍居于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一带),后此地发展成孙姓主要郡望。秦汉时期,孙姓族人规模、人口进一步扩展。山东孙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遥、清河(今属河北省)、南阳(今属河南省)、冯翊(今属陕西省)、长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孙姓大举南迁,加上富春孙姓建立了孙吴政权,使得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陕西及东北等地遍布孙姓。隋唐时期,孙姓的迁徙仍以南方为主,唐代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及唐僖宗时王潮、王审知入闽都有孙姓族人参加。另有河南孙姓被封侯于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姓由此发展到江西。宋元时期由于金人南侵及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孙姓族人进一步涌入福建、广东等地居住。明清时期,有福建孙姓迁入广东紫金县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为此支后裔,这一时期,孙姓人已是遍布全国,且以东部和江南地区较为集中。今日孙姓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几省的孙姓人数约占全国孙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五。
三、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编撰成《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 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 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 炎:乐安(今山东省博兴)人,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音义》。
孙 绰: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西北)人,东晋文学家,玄言诗的代表作家。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辅佐庄王称霸,功绩显著。主持修建了我国古代最 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孙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与窦建德同举义旗,聚众入高鸡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称将军。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过庭: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今存其所撰《书谱》卷上,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孙云球:江苏省吴江人,明清时眼镜制造专家。著有《镜史》,另外,孙云球还创制了七十余种光学仪器。
孙毓汶:清代山东省济宁人,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刑部、兵部尚书等职。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省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诒让: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著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政要》、《光绪瑞安县志》等书。
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创立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最先喊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振兴中华”的口号,为国民革命运动奉献了毕生精力。
孙中山: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中共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
陈留郡:秦置,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汲 郡,晋置汲郡,治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隋唐汲郡即卫州。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东莞郡:汉有东莞县,治今山东沂水。东汉末设东莞郡,治所在今沂水东北。东晋侨置于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东南,南齐末废。今广东省东莞县置于唐代。
吴 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
富春郡:今浙江省富阳。秦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五代吴越为富舂。宋复为富阳。
2、堂号
平治堂: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兵圣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其为将。他带兵西征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赐富春堂号,与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成大名,赐此堂号。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东莞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太原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族大人众,英才辈出。
2、人口分布集中,大多在东北、华 北、华东一线。
3、字行辈份排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如清人王综所纂《孙氏族谱》中有一支字行为:“大永宏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孙宝山所修纂《孙氏家谱》中,河北沧州孙姓一支字行为:“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孙炯所纂《孙氏宗谱》中,浙江孙姓一支字行为:“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
〖孙姓宗祠三言通用联〗
兵家祖;
循吏宗。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孙叔敖。
-----------------------------------------------------------------
〖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闭门联榻;
漱石枕流。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清·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孙楚隐居,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名高吴镜;
威振齐邦。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孙膑用于齐。
江东立国;
冀北空群。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映雪世泽;
兵书家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齐国孙武著《孙子兵法》。
读书雪夜;
作赋天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晋·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
望出太原;
芳传虞坂。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春秋·孙阳,即伯乐。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阳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
鼓琴长啸;
讲学却征。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孙登,传能长啸作凤凰声。下联典自明·孙奇逢,避乱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宫才捷;
吴岭仙成。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三国蜀主刘备之孙夫人才捷刚猛。下联典自五代·孙奚之女寒华,修行成仙而去。
倾资赏士;
负土培城。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宋孙益,性忠勇,倾资赏士,能得人死力。下联典自后魏·孙道温携妻赵氏共城中妇女负土培城,以御敌犯。
兵家之祖;
循吏之宗。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其战争思想具有丰富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被认为是“兵家之祖”。下联典出春秋时楚国期思人孙叔敖,官令尹,邲之战中,辅佐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曾兴修水利工程;为相三个月,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记·循吏列传》把他列为第一位。“循使”,谓遵礼守法的官吏。
-----------------------------------------------------------------
〖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三孙威振华夏;
两赋名留神州。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东吴孙坚及孙策、孙权三父子。下联典指东晋著名女文学家孙琼,有《悼恨赋》、《箜篌赋》。
-----------------------------------------------------------------
〖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字词曲雅饶西汉;
贤士高风冠北周。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翰林学士孙洙,文词典丽,有西汉风。下联典出明代贤士孙贾。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兵法卓绝传后世;
药方回春救苍生。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出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后人尊为“药王”。
逸仙壮举搏辛亥;
武略运筹定东吴。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孙中山。下联典指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
源远流长乐安郡;
根深实茂富春江。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孙氏郡望乐安郡。下联典出汉末至三国时富春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孙坚,字文台,汉末曾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后任长沙太守,与袁术联合攻董卓,进军至洛阳,初平年间击刘表时战死。孙策,字伯符,少年时住寿春,结交江淮间士族。其父孙坚死后,他收残部千余人,依附袁术,兴平年间,渡江削平当持割据势力,据有吴、会稽等五郡,自任会稽太守。后依靠周瑜、张昭等士族,在江东建立孙氏政权,曹操封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
〖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勾深索微,振纷埋废;
破疑儆怒,节忧平矜。
——孙中山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
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孙康秩事。联指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而无油点灯,常在冬季里映雪读书,后官至御史大夫。“舞雩”,古时求雨祭祀时的乐舞,也指舞雩之处,《论语·先进》曾皙说:“暮春三月,穿着春装,我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雪雩强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正色持衡,良史传名于晋室;
奇才搜藻,金声播誉于天台。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孙盛,字安国,历官佐著作郎、长沙太守、秘书监、给事中。博学善言名理,勤奋读书,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世称良史,当权的大司马桓温读后,大为发怒。孙盛的儿子们在他面前哭泣,要他为全家百口人考虑,改一改所写史书,但他坚决不从。“持衡”,谓用秤称物,比喻评价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联典指东晋·孙绰,字兴公,太原中都人,居会稽,官至廷尉卿,领著作。博学而爱隐居,以文才著称,作诗宣扬玄学,是玄言诗的代表作家;又能写赋,曾作《游天台山赋》,给朋友范荣期看,说“先生请往地上扔一下,会有金石声。”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经必有武备;
千金方活人无算,能治国亦能齐家。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芜湖县白马山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下联典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少年时因病而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广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提倡医德,重视妇女、儿章疾病;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对预防、养生、食疗、针灸、药物学及临床各科疾病诊疗有较大贡献。
法效鬼谷,赋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
源溯赣江,派分湘水,在兹在彼,将怵惕以同深。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湖南省单家井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孙膑、孙绰;下联典出本支孙氏的来源和迁徙。孙膑,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人,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是时向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他到魏,处以膑刑(剔去膝盖骨)。后来,齐国使者秘密把他带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设计先后在桂陵、马陵大败魏军。强调作战要具体分析敌对我双方条件,做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著有《孙膑兵法》。“怵惕”,谓警戒、恐惧。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彦、国之佐、学之贤,称名自昔,愿子孙共励箕裘远绍;
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农、显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无疆。
——佚名撰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江西省万载县田心孙氏宗祠联。
============================================================
附录:
〖减灶〗
“减灶”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孙子列传》。
公元前342年,魏国的太子申和大将庞涓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攻打韩国,韩国决定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领兵五万前去攻魏救韩。魏将宠涓与孙膑师出同门,知道自己不是孙膑的对手,赶紧下令从韩国撤回军队。而齐军早已悄悄地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发,为了麻痹敌人,孙膑向大将田忌献计说,魏国自认为强悍勇猛,天下无敌,一向不把我们齐军放在眼里,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兵书上常说,用百里速度急行军去追赶敌人,就会使部队前后无法接应,我军已深入魏国境内,可以用减灶之计来迷惑敌人,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田忌认为孙膑说得有道理,于是采用了这一计策。
庞涓率领的大军从攻打韩国的路上赶回魏国,一直跟在齐军的身后,第一天见齐军的军队有十万的炉灶;第二天炉灶减为五万人的;第三天只剩下三万人的。庞涓得知此事后很高兴,他认为齐军胆小怕事,就丢下步兵,亲自率领一部分轻装精兵,直扑马陵。马陵地区道路狭窄,地形险要,孙膑早已在此设下埋伏,庞涓率领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一点防备都没有,最后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庞涓被迫拔剑自杀。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示弱欺敌。唐代李世民的《经破薛举战地》里就用了这个典故:“沉沙无帮迹,减灶有残痕。”
-----------------------------------------------------------------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省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 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孙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历史上荀姓的名人,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取名信息。

相关推荐:

历史上荀姓的名人

荣姓宝宝取名

荣姓有什么出名的人吗

姓裴的女孩取名

百家姓田姓氏排第几

姓车的名人有哪些

裴姓男孩起名

荀姓的来源和历史

声明:《历史上荀姓的名人》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历史上荀姓的名人

    历史上荀姓的名人,荀氏祖先是谁?姓氏发展到今天,李姓已经是我们国家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姓氏了,因此也能发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确实更容易碰到李姓...

    起名 日期:2023-03-14

  • 金毛吐白色粘液_该怎么办

    金毛吐白色粘液金毛吐白色粘液是受凉感冒而引起的消化系统受损,主人需要立即给狗狗禁食禁水,做好保暖措施;||肠胃炎:主要是由于饲养不当、不容易...

    宠物 日期:2023-03-14

  • 唯美爱情语录

    情话语录,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看看有你喜欢的吗1、没有幻想没有期望,就如同鸟儿被捆住了翅膀。过多的幻想过高的期望,就像鸟儿不知飞向何方。2...

    情感 日期:2023-03-14

  • 金毛感冒了有哪些症状_如何治疗金毛感冒

    金毛感冒了会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结膜充血,咳嗽,流水样鼻汁,肺泡呼吸音增强,心音亢进,食欲减退或废绝。狗狗感冒多是因为在寒冷气候下露宿,大运动量后...

    宠物 日期:2023-03-14

  • 荣姓宝宝取名

    荣是一个在生活当中很难见到的姓氏,所以会显得更加的特别一些,那么荣姓的宝宝有哪些好的名字推荐呢?每个姓氏都有历史的由来,都是经过了漫长时间...

    起名 日期:2023-03-14

  • 关于爱情的唯美句子

    世界上美妙的事物很多,但像爱情这么美好的,真的不多。1、你能无底线地原谅谁,谁就可以无底线地伤害你。2、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即...

    情感 日期:2023-03-14

  • 荣姓有什么出名的人吗

    荣姓有什么出名的人吗,荣姓的祖先是谁?赵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是为什么呢?这是源于伯益的后裔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其后代以国为...

    起名 日期:2023-03-14

  • 蝴蝶犬有哪些特点

    蝴蝶犬最特别之处在于他那一对十分引人注目的大耳朵,以及娇小玲珑的身姿,因此受到很多爱美女士的钟爱。此犬行动敏捷,适应性很强。那么,蝴蝶有哪...

    宠物 日期:2023-03-14

起名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