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 > 八卦 > 菲美明起将举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外交部回应

菲美明起将举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外交部回应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4-26 手机版

(原标题:菲美明起将举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外交部回应)

4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菲律宾和美国将从明天开始举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

汪文斌表示,有关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不应当针对第三方,应当致力于地区的和平稳定,而不是相反。美菲军事合作不得介入南海争议,更不得损害中方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和安全利益。(澎湃新闻)

延伸阅读

美军在菲律宾建九大基地狠过头 菲反华势力或重新抬头

可怜的是,美国这么干,只可能把菲律宾卷入地区利益冲突的中心。正如安娜·马林格所说,这并不符合菲律宾的国家利益。

美国、菲律宾两国国防部2月2日的联合声明,在菲律宾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稍稍浏览一下菲律宾媒体的报道——

菲“新爱国联盟”在奎松等地当街焚烧美国国旗。

一些学者表态坚决反对。譬如位于马尼拉的智库“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的副所长安娜·马林格就称:“美军重新进驻菲律宾,不符合菲律宾的国家利益。我们的国家利益是成为一个繁荣的国家,只有在地区和平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这一点!”

菲律宾民众反对美国在菲驻军。图:BBC

在海叔看来,之所以菲律宾国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拜登当局鼓捣美军重返菲律宾这一美国前殖民地的举动,狠过了头!

1

美国与菲律宾的国防部联合声明,简单说就是增加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这次增加4个美军基地,使得美军在菲基地达9个之多。

早在2014年4月,在已故的阿基诺三世还在担任菲律宾总统时,美国与菲律宾就达成《加强防务合作协议》,菲律宾方面答应开放五处军事基地给美军使用。在2016年阿基诺三世卸任,以及杜特尔特担任菲律宾总统期间,这一协议都没有完成。

具体说,这五处基地为位于——

巴拉望岛的安东尼奥·巴蒂斯塔空军基地、

马尼拉南部的巴萨空军基地、

马尼拉北部的马格赛堡基地、

棉兰老岛的伦维亚空军基地、

宿务的贝尼托埃本空军基地。

2月2日,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左)会见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

在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访问菲律宾期间,正式确定美军卷土重来。为了使用上述5个基地,奥斯汀称,美国将拨款8200万美元,用于这些基地的升级改造。

至于另外4个奥斯汀与小马科斯谈妥的新增基地,具体是哪里,美菲双方并没有完全透露。但在海叔看来,既然美军这次是重返菲律宾,大抵还是会在曾经的军事基地或者附近选址修缮或者新建基地。大抵无非这些地方——

位于吕宋岛中部的苏比克湾海军基地,

位于苏比克湾以北60公里的克拉克空军基地,

位于苏比克湾的圣米格尔海军通讯总站,

位于三描礼士省的圣纳西索海军通讯站,

位于碧瑶的美国海军疗养中心等地。

这些基地,当年都是美军在亚太地区与苏联海空力量周旋的前沿。如今,苏联安在哉?那为什么美军在撤离三十年后又想跑回来,甚至已经跑回来?毫无疑问,其是为了在亚太地区围堵中国——譬如巴拉望岛堪称其插手南海的重要方位,吕宋岛距离中国台湾省又比较近。同时,美军深入菲律宾,对我海军通过菲律宾进入西太平洋地区活动必然产生影响。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

2

已有一些美国媒体在分析,假如美军重返苏比克湾——这里可以停驻两个航母打击群; 克拉克空军基地如果扩建的话,将改造成类似冲绳嘉手纳基地这般大型战略级空军基地……。 更需要注意的是——美军一旦在菲律宾全面部署以后,将与驻日韩美军连成片。毕竟,对美军来说,其又不在乎跨国流动,而是更看中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之联动。

奥斯汀与菲律宾国防部长加尔维斯(右)出席联合发布会

这么看来,美国自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到特朗普“印太”战略,再到拜登当局所为,是有着很强的政策延续性和战略连贯性的。 尽管美国是两党制,在一些内政外交政策上有钟摆效应。 可其在遏制中国方面,逐渐已经形成了两党共识。

在海叔看来,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中国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体量逐步接近美国。 这种接近度,在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后这一百多年来,是前所未见的。 加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实力的长进,令美国一些人惶惶不可终日。

哪怕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体,可这个国家建国不到300年。哪怕他承继了自希腊罗马以来不少西方文化,可自身参与世界文明大国博弈的历史并不长。其一些当政者或许仍无法理解文明互鉴、共同发展,有竞争也有合作,人类才有未来。

3

不得不说,美国在对华遏制方面是煞费苦心的。 哪怕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等情况不断,美国实际上依然在做一件事——战略重心向他所谓的“印太”转移,一门心思在想怎么对付中国。

美菲联合军演 图:资料

在小马科斯刚完成访华之旅不久,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的菲律宾之行,就盯着增添驻菲美军基地而来。美国此举对菲律宾国内的政治也一定会有影响。譬如亲美,甚至亲美反华势力也可能重新抬头。哪怕小马科斯等原本对华友好的政治人物,也不得不重新衡量一番。可怜的是,美国这么干,只可能把菲律宾卷入地区利益冲突的中心。正如安娜·马林格所说,这并不符合菲律宾的国家利益。

不过,在海叔看来,美国在菲律宾搞出九大军事基地,确实是狠过头了。 这不免令人想起中国古代的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进袭东吴。 这恰是刘备军事集团最为强大的时刻。 可这连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为什么输? 难道不是刘备扑得太狠了吗?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与周边友好国家继续搞好关系,在外交方面更聪明、灵活,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发展之上,坐看美国那些看似强大实则不着调的部署就好!

外交部是如何回应联合国涉缅内部文件泄露的?

在2月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联合国安理会举行有关缅甸局势的会议,中方在会议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介绍,2月2日,安理会就缅甸局势举行内部磋商,中方建设性参与了相关讨论。中国是缅甸的友好邻邦,我们希望缅甸各方以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为重,通过对话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处理分歧,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

汪文斌表示,国际社会应为缅甸妥善解决分歧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安理会采取任何行动,都应有助于缅甸政治和社会稳定,有助于缅和平和解,避免激化矛盾,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汪文斌指出,同时,中方也对安理会正在讨论的内部文件遭到泄露表示不解和震惊,这不符合安理会的工作规则,也不利于安理会成员的团结互信。 我们正就安理会相关问题同有关各方保持沟通。国际社会的任何行动都应有助于缅甸政治和社会稳定,有助于缅和平和解,避免激化矛盾,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如何处理好各个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第一个关键词是相互尊重。强调的是要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尊重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国家内政。

第二个关键词是公平正义。强调的是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要尊重彼此关切、照顾彼此利益,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制定平衡反映各方利益和关切的国际规则,确保各国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营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第三个关键词是合作共赢。强调的是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世界各国无论大小,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让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有何历史意义?

珍珠港

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军港。位于夏威夷州瓦胡岛南岸,东距火奴鲁鲁约10公里。面积89平方公里。由3个深入陆地的海湾 组成,仅一窄口与大洋相通;湾内水深10-20米,通航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港区掩蔽条件好,水域回旋余地大,为世界著名天然良港。因水域内曾盛产珍珠而得名。1887年美国获得在此建立加煤站和修船站的特权。1898年美国吞并夏威夷后,开始兴建大型海、空军基地。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飞机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了重点改建和扩建,港区多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舰只;附近的海军造船厂建有大型干船坞,可制造和修理各类军舰。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总部所在地,也是第七舰队军需物资供应地。东有火奴鲁鲁国际机场和一个军用机场。与火奴鲁鲁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

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60年前的今天,即1941年12月7日,日本利用美国的和平麻痹,成功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本土第一次落下敌国的炸弹,美国也因此正式向日本宣战。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这一天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就与以前不同了。

一、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场的开辟,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从总体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范围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一开始就是两个势均力敌的军事集团的全面对抗和大打,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则是野心大、实力小,相应地,它们发动的战争是沿着由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在东方和西方的两个战场分别展开的。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大战在西方展开,经过1941年苏德战争使欧洲战场达到最大规模;日本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战争开始,到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大战在东方爆发, 1941年12月7日袭击珍珠港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战略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实施“南进”,向东南亚发起全面进攻,打败了美、英、荷属东印度在远东的30多万军队,相继占领泰国、马来亚、缅甸、菲律宾、荷属东印度、香港和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夺取了3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这一地区的15亿人口和丰富的战略资源,亚太战场全面展开。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二、日本为什么选择珍珠港?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严重妨碍了美国在中国的利益。由于中国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致使日本久陷“中国泥潭”,其大陆政策随之逐渐破产。法西斯德国的节节胜利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给日本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企图以海洋政策的胜利来挽救大陆政策的失败,因而决定推行南进战略。面对日本为夺取美、英、荷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准备行动,美国为维护其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利益,对日本采取了若干限制措施。特别是1940年5月,为遏制日本的进一步扩张,美军太平洋舰队从美国西海岸移泊珍珠港,以此为基地在太平洋活动。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东距美国西海岸2090海里,西距日本3200海里,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经营已久的主要基地,也是美国和远东、西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太平洋心脏”之称。珍珠港内水区面积约32平方公里,水深12到18米,可同时停泊约500艘大小舰船。基地内设施配套,装备完善,有军港、机场、航空站、油库、弹药库和修船厂等13处军事设施。这个被麦克阿瑟称作“最强大的基地”的珍珠港,的确成为了日本南下的心腹之患。后来一手导演了偷袭珍珠港事件的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认为,美国海军主力已经进至夏威夷,对日军南进造成严重威胁,若开战之初不予以摧毁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舰队不断加强,日本海军将难以取胜,这会极大地影响日本南进战略的实施。但如果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攻击,用舰载航空兵摧毁或者瘫痪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型舰船和飞机,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和参战,从而夺取战争初期的制海、制空权,就能保证日本南进的翼侧安全。而且,如果在开战之初就能击沉珍珠港的美军主力舰队,也能挫伤美国海军及美国人民的士气,消除美国依托航空母舰对日本国土、特别是对日本首都及其他大城市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

因而,随着日美矛盾的日趋激化,日本最终决定对美开战时确定的首要打击目标就是――珍珠港。

三、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战略抉择是正确的吗?

1941年12月7日,日军以6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9艘驱逐舰、3艘潜艇和8艘油船组成突击编队,利用104架舰载水平轰炸机、135架舰载俯冲轰炸机、40架舰载鱼雷机和81架舰载战斗机对美军太平洋舰队的珍珠港基地进行突然袭击。整个行动持续了约2小时,日军共投掷鱼雷40枚,各种炸弹556枚,计144吨,以死伤200人、损失飞机9架和潜艇5艘的微小代价,炸沉、炸伤美军各种舰船21艘,其中战列舰8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3艘,约占在港大型舰艇总数的50%;击毁美军飞机311架,约占飞机总数的70%;美军死伤3681人之多。太平洋舰队只有4艘航空母舰和其他22艘舰船因执行任务不在港内而逃脱厄运。

从军事战略来讲,日本的偷袭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在美日之间必有一战的情况下,面对具有巨大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的美国,只有趁其战争机器还没有完全开动起来之前,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打击其现有的军事力量,日本才有可能赢得战争的主动权。日军偷袭珍珠港就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的目的,它使美海军太平洋舰队遭受灭顶之灾,丧失了战斗力,瘫痪达半年之久,日本趁美军还未恢复元气之机,在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顺利地实施进攻。

但从大战略来讲,它又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作为一个深受 “实用主义”思想影响的国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和平”呼声高涨,即使是拥有巨大威望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不能扭转。但珍珠港事件激发了美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情绪,在国内风行一时的反对美国参战和抗议政府扩充军备的呼声倾刻间灰飞烟灭。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赫尔后来回忆道:“日本人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袭击了珍珠港。然而,这次突然袭击立刻使美国人民团结了起来。因而这也是日本人的失策。”陆军部长史汀生也说,由于珍珠港事件,“美国‘举棋不定’的状态终于消失了。……正因为这个,使我们美国人民团结起来了。”此后,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将其全部的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空前壮大,它给正在同法西斯浴血奋战的各国人民以更大的胜利希望,这也注定了日本最终失败的命运。

四、启示:有备无患,忘战必危。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受“孤立主义”思想的制约,国内一直反对政府扩充军备和参战,因而美国在太平洋上对日本一直奉行一定规模战争实力与巨大战争潜力相结合的有限威慑战略。美国希望在这一战略的作用下,通过绥靖日本缓解美日矛盾,避免与日本发生战争。但适得其反,它恰恰使日本的侵略扩张气焰更加嚣张。

同时,美国国内普遍认为,本国国力雄厚,日本不敢贸然发动战争;驻瓦胡岛美军低估了日本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缺乏警惕,疏于防范,尽管美日关系已日趋紧张,但仍照例周末放假;而太平洋舰队想当然地认为由于珍珠港水浅,日军不可能从空中实施鱼雷攻击,未对大型舰船设置防鱼雷网……可以说,战争准备很不充分。

在日军偷袭行动开始之前和之后,美国军政两方通过多种途径,均收到日军可能对美发动进攻的情报,但未能引起重视;珍珠港美军多次发现日本潜艇逼进,但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后来发现大批飞机抵进珍珠港,又误认为是己方飞机,未予重视。这一系列疏忽大意,致使美国造成了错误的战略判断,从而遭受了建国以来最重大的损失和最深刻的教训。

世界大战的危险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世界并不太平。今天,重温这一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助于我们缅怀历史,思考现实,把握未来。

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有关故事

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天安门

意义: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表明中国终于是一个自主的国家了,表明中国人民可以从东亚病夫成为龙的传人。

背景:除西南的个别地区外,大陆已经基本解放,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仅剩少数残余势力在做垂死挣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标志:1、标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结束。

2、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结束。

2、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始。

3、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外交部回应中方对美反制将是何规模,称美方必将付出代价,这意味着什么?

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国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 苏德战前的形势 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ї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初期军事实力对比 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 总兵力:德国730万、苏联5373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50万(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 苏联268万 编制:德国190个师(包括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苏联170个师另2个旅 坦克: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战争进程 德国进攻阶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在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苏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7月15日,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之遥了。 这时德军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 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Unternehmen Taifun)。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兵源,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份后,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并于1941年12月转入反攻。 在隆冬时节,伴随着莫斯科近郊的隆隆炮声,时光的河流淌入了分外火爆的1942年。 1942年4月,莫斯科会战以苏军获得胜利而告终:此战宣示俄式“大炮兵主义”战胜德式“机甲化坦克部队”战法,夙有“世界坦克战之父”美誉之德国名将古德里安上将被希特勒怒调返回德国离开东战场,为“莫斯科攻防战”失败负责。苏军这时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打乱了德国的“闪电战”计划。但苏联的反攻在德军的技术优势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在莫斯科会战失利后,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集中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的进攻作战失利,有几个集团军被全歼。6月德军攻占了苏联克里米亚地区黑海舰队的主港塞凡堡(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凡堡战役)。接着,挥师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6月28日,德军向顿河(Дон)大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渡过了顿河河曲,攻占了罗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 这时德军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分兵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装甲军团进攻高加索油田。这时二战最为血腥的正面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 战争转折阶段 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苏军在苏德战场还未扭转颓势,而且战局却有利于德军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会战打响。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战役开始时,苏军在斯大林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军在万般无奈之际,将两个正在组建的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却被德军完全歼灭。7月底,德军将第四装甲军团从高加索油田边缘抽调来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兵力有25万人,74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的支援。而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是在被德军完全击溃的的西南方面军基础上匆匆组建的,只有18个满员师和16个不满员师,作战部队为16万人,有近400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德军在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虽然苏军顽强抵抗,德军还是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斯大林在这个危重的时刻特意打电话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军工企业一个也不准后撤,要在战斗中继续组织生产。斯大林还有一句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命令:“决不后退一步!”,命令担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军官在危重时刻不允许后退,若后退则面对的是极其严厉的惩罚。这时,在斯大林格勒担任防御任务的还有苏联新组建的东南方面军。而自从德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后,一场旷日持久且血雨腥风的巷战开始了。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计划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2个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1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计划,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军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全部。希特勒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将军率领的A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军所阻。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总攻,至1943年2月2日,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保卢斯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双方共约有200万人在瓦砾中丧生,其中50万是平民,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平均寿命则以分钟计。 1943年是苏德战场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共900天的封锁,而在封锁列宁格勒期间,列宁格勒市民在寒冷、饥饿和德军的威胁下支撑了900天,城内约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称为世界军事史的奇迹。与此同时,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 1943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优势兵力,企图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两个方面军的苏军,发起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库尔斯克会战 ,德军给这次进攻战的代号为“堡垒”(Unternehmen Zitadelle)。 苏军在战役之前获得准确情报,而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加强了防御,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扰乱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苏军用于库尔斯克防御决战的兵力有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133万余人,配备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余辆,此外还有作为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德军用于库尔斯克方向的兵力达90万人,共50个师,并用其中29个师组成两大突击集团,从北面突击库尔斯克的15个师,而南面有14个师,两个突击集团配备有2700辆坦克。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极其顽强的防御面前,德军的进攻收效甚微。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门户奥博杨(Обоян)方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普罗霍罗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发生坦克遭遇战,双方各有1200辆坦克参战,各有大量飞机支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滚滚的坦克铁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汇合到一个小小村庄时,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会战爆发了。当日暮时分,苏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称德军实际上以较小的交换比在战术上击败了苏军,但此役确实将德军的进攻能量耗尽)。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全面获胜而结束。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决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战役,这场决战使德军丧失了约50万士兵,1500多辆坦克,3000多门火炮,3700多架飞机,基本丧失了进攻能力。 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大卢基(Великие Луки)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到11月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包括布良斯克(Брянск)、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大城市。 苏联反攻阶段 1943年8~11月,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收复了顿巴斯;在乌克兰,收复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苏军不仅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4年开始,苏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10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作战,苏联史学家称为“十次斯大林突击”,收复了本国的全部领土,并将战线推移到境外,进入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作战,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 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包括约34万人的波、罗、保、捷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670万人,拥有1073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21万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7万架飞机。与此相比,德军拥有370万人(其中包括21万匈牙利部队),56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8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100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1945年春天,苏军在东欧各国军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占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在250万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也组织了总共为100万人的兵力。 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至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结束。苏军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人。盘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中旬投降。苏联红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的顶峰,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参加仪式的苏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维辛斯基。仪式由朱可夫主持。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将军、法军总司令塔西尼,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雷德堡、空军上将施通普夫。德国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 苏联卫国战争以苏联大获全胜而结束,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反法西斯盟国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其他国家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援助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并和英国一道,参与对苏联极其危险的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对苏联抗击德国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某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苏德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但绝大部分苏联学者和其他人士对上述观点却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全部援助只占到苏联生产的4%,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援助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卫国战争起决定性影响。 不过不管争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没有苏联人民不顾一切的抵抗和牺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的。还有应该值得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在战争时期团结和友谊的表现。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一直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为了缓解苏联所受到的沉重压力,但都被美英以各种借口所拒绝。1941年夏直到1944年,德军除了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和美英等国军队作战外,将自己的大部分部队和作战资源用于东线。有些人认为迟至1944年5月苏德战场胜负已定的时候,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才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从西线进攻德国,但西方史家的主流撰述和此并不相同,联军迟迟无法攻击法国是受到第厄普突袭战失败以及对登陆尚未准备好影响。俄国人对于吸收第二战场兵力有巨大贡献则是无庸置疑的。 影响和后果 苏德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苏德战争的进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联可以被认为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最大的国家,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很多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假若没有苏联政府及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那这场世界性的战争的胜负尚很难判断。苏联的抵抗为英美等西方盟国发展军工业、增强武装力量、发展海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双方人员伤亡统计 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 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统计数据并不一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病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被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德国方面,二战德国总伤亡600万。投降前亡于战争中的德国士兵约有400万。 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数字常有虚假。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发表讲话,宣布苏军开战4个月来共损失175多万人(死35万人,伤103万人,失踪37万人),杀伤了450万德军。这对己方和敌方损失都有了几倍的缩小和夸大。1946年1月,全苏人口统计时,因户籍混乱,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万人,包括军人750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致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首次承认战时死亡 2000万人,却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战时军人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 对于苏联来说,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惊人的伤亡数据使得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诠释变为虽胜犹败。德国虽然在战争中最后失利,但其如创造艺术般的战争指挥才华,被后世广为尊敬。但是德国在占领区进行种族屠杀等犯下的罪行则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谴责。

某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我国和某国双方的反对,一意孤行地窜访台湾这个事情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我国的外交部回应中方对美反制将采取非常大的规模,必然让美方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让某国认识到我国大陆的红线不得触碰,一旦触碰了必然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处罚。同时对于这个规模我国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准备,派出了人民解放军以及最先进的军事设备。

我国非常重视这次对于台湾的相关部署,一旦佩洛西出现在台湾,这必然会引起非常大的轰动。完全的侮辱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违背了某国先前的承诺,某国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让我国和世界人民感觉到失望。某国的背信弃义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我国绝对不会让某国得逞。对于台湾问题,我国一直有着非常明确态度。台湾一直都属于中国,是中国的内政,他国没有原因可以干涉,要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问题。

外交部的这一回应也意味着美方必然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是不可能让某国肆意妄为的。我国在事前已经有了如此多的警告和相应的言语,而某国仍不听的话。我国必然会让某国的***认识到我国的言出必行的行为,美方必然会受到非常大的打击以及再也不敢随意的侮辱和挑衅我国。

某国这种大胆的行为,完全是没有将我国政府放在眼里。而我国政府必然会捍卫自己的权利,作出相应的行为,这些都是非常能理解的。必须支持我国的一切决定坚决的捍卫我国的领土完整,坚定一个中国的决心,让这些挑衅我国的人受到相应的处罚。而至于规模是怎样的,让大家拭目以待。

相关推荐:

外交部介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双方共识

菲美明起将举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外交部回应

中方举行军事演习是对蔡英文和麦卡锡会面的反击?外交部回应

15位中央巡视组组长,都是什么来历

南通创新区首期主题开放日怎么报名参加?

2023南通创新区首期主题开放日活动时间+对象

17年印度男子抛弃发妻,花17万娶一头牛,称和它是真爱,现状咋样

台媒:歼-15从山东舰起飞进入台东南空域,“验证不用导弹就能锁台”

声明:《菲美明起将举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外交部回应》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开一个宠物店需要准备什么

    1、宠物店市场的调查和分析是前提。不同的地区的宠物市场的竞争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开宠物店前一定要考察好附近的宠物市场和竞争力,选择一个良...

    百科 日期:2023-04-26

  • 外交部介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双方共识

    (原标题:外交部介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双方共识)财联社4月10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0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日前欧盟委员会主...

    八卦 日期:2023-04-26

  • 三悦有了新工作播出时间+播出平台

    《三悦有了新工作》讲述了95后殡仪馆化妆师赵三悦从对这份职业的未知,到感悟生死,用心学习遗体化妆的故事,于2022年9月21日在哔哩哔哩独家播出...

    电影 日期:2023-04-26

  • 水培富贵竹如何过冬

    1、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温度是水养富贵竹怎样过冬的重要因素。富贵竹对温度要求很高,一般是在20氏度到25摄氏度的环境下最适宜其生长。冬季放在...

    百科 日期:2023-04-26

  • 睡意全无是成语吗

    与睡意全无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夜不成寐:形容因心中有事,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辗转反侧: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夙夜难寐...

    百科 日期:2023-04-26

  • 2023巴南杜鹃花在哪里看?

    ✿天坪山云林天乡景区整整2万株杜鹃球开了!此刻天坪山上的云林天乡景区内,春季后期浪漫的风景接踵而至了, 修剪成球状的花开满了一整个花园。 ...

    景点 日期:2023-04-26

  • 奥迪a3胎压怎么消

    奥迪a3胎压怎么消奥迪A3消除胎压故障灯的方法和步骤如下1)首先,开车看看指示灯是否还亮着。2)如果仍然打开,找到操作开关进行手动操作。3)进...

    汽车 日期:2023-04-26

  • 菲美明起将举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外交部回应

    (原标题:菲美明起将举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外交部回应)4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菲律宾和美国将从明天...

    八卦 日期:2023-04-26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