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 > 八卦 > 85岁老人给自己办“葬礼”背后:因病休学,结婚后不愿返校读书,干什么都想超前一步

85岁老人给自己办“葬礼”背后:因病休学,结婚后不愿返校读书,干什么都想超前一步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6-05 手机版


2月27日,村里85岁的老人张文明给自己办了一场“葬礼”

3月2日,给自己办完“葬礼”后第三天,85岁的张文明坐公交车去20多里外的天静宫,赶一年一度的老子庙会。乡村公交上,身穿皮衣,头顶礼帽,戴着眼镜的他再一次成为“焦点”。 从赵屯出发,公交车依次经过淮北平原上一个个并无二致的村庄:陈寨、李集、赵庄……没赶上目睹他“隆重葬礼”的村民打趣地问,“躺在棺材里的感觉怎么样?”“摆了几桌,花了多少钱?” 安徽涡阳,当地人相传这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出生地。张文明生活的涡阳县义门镇赵屯村是安徽省2021年认定的“千年古村落”。 2月27日,张文明身穿寿衣,在大红棺材上笑着跟乡亲们挥手的视频很快传遍网络,让这位老人在现实世界之外,又经历了一场网络风波。

“喜活”

张文明的“喜活”是从网上买的,“活”是涡阳当地人对棺材的俗称。

史书记载,2500年前,老子在鲁国游历,期间为友人操办丧事,遇日食而让送葬的队伍停止前行。作为老子故里,在老子思想影响下,涡阳人格外重视丧葬仪式。

按照传统,当地老人年迈时,会提前准备棺材,棺材做好后,涂红漆,蒙红布,称之“喜活”。


儿女们在外务工,张文明独自生活

儿女在外务工,85岁的张文明独自生活在赵屯村赵东组。老伴和自己最疼爱的三儿子两年内相继离世后,“孤独”的张文明开始思考起自己的死亡。跟村里其他老人不同,张文明并不忌讳谈死,“我天天都说死。”

村里多是老人,空闲常聚在一起打牌、聊天。不爱打牌的张文明喜欢到一里外的一个唐姓村民家门口坐着。“那是个人场(人场:乡村人聚集聊天的地方),大家都在那里玩。”

2月中旬的一天,一个孙子辈的张姓村民在“人场”玩手机。“我一看,这不是‘活’(当地人对棺材的俗称)么,老年人都喜欢‘活’。”张文明只用过老年手机,在40岁“年轻人”的智能手机里,山东卖家展示的石棺,通体深红,左侧绘着龙,右侧绘着凤。

张文明“一眼就相中了”。老伴和儿子去世时躺的都是木头棺材,这样的石头棺材,“方圆几十里都找不着。”

棺材要5500元,对方让网上先付1000元定金。张文明没有智能手机,当场拿出现金让村民帮着“定了下来”。


张文明给自己置办的“喜活”

2月27日早上十点多,棺材送到赵屯。红布包裹、描龙画凤的“喜活”,让张文明很满意。“围观的群众多得很,当地没有这种稀罕物。”

重达两吨的棺材要自己卸,张文明雇了吊车,又找邻居帮忙。人越来越多,都说,这么一口好“活”,应该亮亮(展示),让村里人都知道张文明买了口石头棺材。

“要亮亮,就得有寿衣,还要找一班响。”正在“兴头”上的张文明赶往寿衣店买了寿衣,又找“大总”(当地对丧葬司仪的俗称)联系“吹响的”。在场有18个村民,每人凑了20元,买了鞭炮花圈以示贺仪。

一切都按正规出殡仪式操办。中午12点左右,花圈萦绕,邻人簇拥,身着蓝色绣金寿衣,面覆白布的张文明包裹着被褥,由村民用床板抬出屋门,抬上卡车上的石棺。

随后“送葬”队伍在“大总”的指挥和吆喝下,鞭炮炸响,唢呐奏起,从赵屯村的赵东组到赵北组,“转了一圈。”

风波

3月4日下午,“葬礼”过去五天,“隆重亮相”后的石棺停放在二儿子家门口。张文明揭开上面盖着的旧毡布,不停要来访者“摸摸,摸摸。”

“幸亏当天不逢集,要不然人更多。”张文明回忆起自己当天“亮活”的情景仍然很兴奋。


85岁的张文明骑着三轮车穿过赵屯村的集市

“送葬”队伍走到当街,听到沿途有人说,“张文明怎么突然死了,我昨天还见着他哩。”躺在棺材上的张文明坐了起来,“向大家一招手,人们都喊起来了,高兴得很。”

因为没有智能手机,张文明没有看到过自己的“葬礼”视频。也不知道网上对此事的议论。“80多岁老人花2万元办葬礼给自己看”的视频疯传后,赞同的人认为老人开心就行,佩服老人能够看淡生死,心态很好;反对的人认为是浪费钱,违背公序良俗。

“村里很多人都是在看笑话。”一位在赵屯村街上开五金门窗店的店主说。由于离义门镇中心街道有将近30里远,赵屯村有自己的集市。4000多村民中,三分之二的村民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一位八十多岁的曹姓老人说,哪有活人给自己办葬礼的?“活这么大,从没有听说过。”

赵屯村街西头,赵西组一位开餐馆的二十多岁村民说,自己当天没有去现场,也不认识张文明,他不愿与人谈起“活人葬礼”。

葬礼过后,村里有人传言说,“张文明办这场事,花了五六万。他有钱。”

一位靠红白喜事给人搭舞台,跳舞、“吹响”为生的曹姓村民说,叫一场响要花1000多元,请人吃饭也要花两三千元。

针对这些传言,张文明说自己没花那么多钱,“包括买棺材在内,一共花了万把块。”他算了一笔账:买棺材5500元,运费1000元,叫“抓机”卸棺材300元,买寿衣600元,请了两桌饭,包括烟酒在内1500元。

虽然因为宅基地划分的事,张文明和四周紧邻闹了些矛盾,但他否认“活人葬礼”事先有策划。他解释说,当天棺材运到后,自己很高兴,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怂恿下,想高兴一下,就“冲动了”。

张文明坦言事后自己是有些后悔,后悔的不是“搞了这么个事”,而是“花了这些钱”。

三年前,当地因为“新农村”建设征了张家的两亩地,补偿了4万多元给他,加上通信设施占地补偿的1万多元,张文明有6万多元“存款”。但因为妻子和三儿子的生病和离世,这些钱已经花得“不剩几个了”,还吃上了低保。

张文明说自己不该打肿脸充胖子,“高兴了,钱也费了。”除了买棺材的钱,其他叫响、买寿衣、请客的的几千块钱“都还欠着”,“麦收了以后再还。”

上传视频的人也是给张文明在网上买棺材的人。40岁左右的他两年前回到村里,平日村里有老人去世,都会跟着张罗帮忙。短视频账号里有不少他上传的葬礼现场视频。该村民称,张文明虽然年纪大,是自己的爷爷辈,但身体好,性格也好,“挺活泼。”

张文明给自己办“葬礼”的事,事先没有告诉过儿女。看到村民发来的视频,张文明的儿女当天就给父亲打了电话,没有人埋怨他,说只要他开心就行。已经在青海安家的女儿春节没有回老家看望张文明,她说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很好,自己很少给他打电话,都是哥哥们在管。

针对父亲给自己办“葬礼”的事,女儿说她也觉得突然,“说什么的都有,我们要知道的话,肯定不让他做这个。”

事发后,涡阳县民政部门表示,当地“没有这样的风俗”,将进行调查。

人生

出生于1938年的张文明育有五儿一女,但都不在自己身边。最小的女儿也已50多岁。

2021年夏天,患脑溢血、糖尿病,偏瘫多年的老伴离张文明而去。一年后的夏天,“最孝顺”的三儿子患癌离世。三儿子一生未婚,“他说娶了媳妇,就孝敬不了娘了。”


张文明站在老伴的遗像前

大儿子、四儿子和女儿远在青海格尔木贩蔬菜,二儿子在杭州带孙子,五儿子在广西打零工。张文明几个孩子的条件“都不好”,大儿子一生未育,五儿子很早就离了婚。

张文明不愿牵连儿女,要他们“两三年回来看一下就好。”平时儿女们一两个月会给他打个电话。没有智能手机,张文明将五个儿女的手机号码依次抄在一个本子上,上过农校的他字迹工整、清晰。

19岁那年,张文明考上了安徽凤阳农校。临近毕业前三个月,得了肝炎的他不得不回到赵屯村养病。因为“有文化”,有人推荐他到三里外的邻村当会计。在这期间,他和比自己大三岁的一个同村女孩自由恋爱,并结了婚。学校后来多次要他返校继续读书,张文明都没有回去。“已经结婚了嘛”

“错了这一步,一生就不一样了。”但张文明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当时农校的不少同学最后都成了“干部”。

张文明在当地曾经“是个能人”。“有眼光,有想法”邻居评价。

改革开放前,张文明“跑过几年药材”,又在涡阳县副食品公司干了几年,觉得工资低,又离了职。

上世纪80年代,张文明是第一个在赵屯街上开浴池的人。“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洗澡,生意兴隆得很。开了五六年,大家看到我挣钱,都开起来了,就没法干了。”

几十年过去,张文明曾经引以为傲的两层小楼在赵屯街上已经显得破旧落伍,墙壁上“文明浴池”几个字也已斑驳褪色。

“干什么事情都想超前一步。”张文明说自己的超前意识不仅体现在和儿女的关系上,也体现在这次的“活人葬礼”上。

张文明从不问儿女要钱,占地的两笔补偿款他自己拿着。“儿女都有自己的一家人,要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很多老人问子女要钱就会产生矛盾。”

虽然“给自己办葬礼”欠了几千元,张文明并不担心。种的两亩地,一年有3000多元收入,低保每个月有370元。村里有“老人餐”,5元的早餐,80岁以上的老人只付2元,有包子,油条,辣汤,鸡蛋,豆腐,“买回来,自己随便再做一点,够吃一天。”


给自己办完“葬礼”后,背着三十多斤重的药桶,张文明给麦田打药

3月2日下午2点,张文明骑着三轮车去给地里的麦苗打药。30多斤的农药桶他要背一个多小时。麦地中央,老伴和三儿子的坟莹相邻,他说中间还留了个空,“那是我的位置”。

老伴去世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那天,孙女突然来找他回去,说奶奶叫他。回到家后,突发脑溢血已经卧床多年的老伴跟他说自己难受,要在他的怀里躺一会儿。“她就在我的怀里离世的。”

“我跟老伴感情好,活着对她好,死了也要对得起她。”老伴身后,张文明花了近七千元给她做了“活”,“漂亮得很。”

春风拂过麦田,站在地头,张文明望着老伴和儿子的坟莹。

红星新闻记者 王震华 实习生 陈鹤婷 发自安徽涡阳

责编 官莉 编辑 郭宇

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高龄无疾而终,含笑九泉,喜登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有些地区的农村,确实存在着丧事喜办的现象。

我三奶奶,87岁,上午还在村老年茶馆打麻将,中午回家吃完饭,坐饭桌边,烟还没抽完,就断气了,前后不到10秒钟。

我几个伯伯,叔叔,赶紧通知亲朋好友,等我们赶到,三奶奶寿衣已经穿戴整齐,躺在门口里面的凉席上了,我扑跪灵床,嚎啕大哭,想着三奶奶生前对我的各种好,从今往后再也看不见她了,真是特别伤心。几个伯伯,叔叔都拉我起来,并劝慰,人死不能复生复生,她这是喜死,值得庆贺才对。

大伯家请厨子进门,大摆筵席,广接亲朋,也请来了据说是,县里最好的乐队,前后唱闹了三天,有小品,魔术,歌曲,戏曲,当然 搞笑 的,甚至低俗的歌舞都有,比如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开心马骝,千年等一回 ,小苹果,八戒背媳妇等这些歌舞。

我从三奶奶去世,一直忙前忙后,开车帮忙采购食材,祭奠用品。帮忙联系火葬场,选择下葬墓地,迎来送去的工作,三天两夜都没休息,几天都沉浸在悲痛和忙碌中,听他们闹这些歌舞,我上台把乐队电子琴,架子鼓都给他们掀了,后来被人拉住。

不反对停丧三天的习俗,是怕去世的人假死。也不反对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缅怀先烈对我们的淳淳教诲。我讨厌的是,庄重悲痛的时刻,被恶搞来破坏和亵渎,活着不孝,死了胡闹这些农村陋习,希望被文明风尚所替代。

小时候最怕村里有人过世了,因为办丧事那场面特别的悲伤,除了过世的人的亲人各种悲痛的哭喊声,丧礼上敲锣打鼓吹呐的那种音乐声也是很悲伤的,让人听着也莫名的伤心、难受,那时候小,很害怕听到这种声音,曾经为了不听到这种声音,躲在被子里捂住耳朵呢。

要说农村“丧事喜办”我是没见过的,上个月底,村里有一老人过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过世的,据说办得挺简单的,他们家离我们房子不算很远,但那些亲人的哭声我们在这边能听到,很悲伤,哭着蛮久的,后面送丧的时候也一路哭,我没出去看(这边的习俗是不能去看的,而是关闭门窗待在家里)。

之前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地方的农村“丧事喜办”的视频,感觉有些还能接受,但有些就显得比较恶俗、低级趣味了,那场面感觉更像是为这些活着的人举办的 娱乐 活动,我个人认为有些过分了,不尊重过世的人。

读书的时候,宿舍的人也会聊些自己农村家乡的一些趣事、怪事,有舍友就说到了自己农村老家农村“丧事喜办”的事儿;那舍友说,农村“丧事喜办”也不是所有过世的人都可以办的,一般是 健康 高寿(超过80岁)、正常死亡的老者才行,因为高寿嘛,这本身就是很值得开心的事儿,到后面正常死亡自然离世,老人没有病痛,这是好事,办丧礼办得喜庆一些,没有传统丧事的那么严肃哭的死去活来,让老人热热闹闹、安安乐乐的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而这不代表其亲人内心不悲伤。

所以这样的“丧事喜办”,相信大伙都能接受吧?乡居小菜是能接受的,不过我接受不了的是一些“丧事喜办”上的低级趣味节目,比如请人跳些艳舞、播放露骨情歌音乐之类的,这样就有 娱乐 的成分了,想想几十岁高龄的逝者在世的时候也不喜欢这样的节目吧,这样搞,不尊重逝者。

而说到“丧事喜办”上播放的音乐,除了露骨歌词的情歌,有些还播放《今天是个好日子》、《千年等一回》、《开心的马骝》等之类的“喜庆”歌曲,光听歌名,就让人有些反感了,难道这是庆祝老人过世吗?若是过路的人不知道是办丧事的,光听到这样的音乐还以为是结婚 、入新居等办酒席放的音乐呢,不太合适。

现在农村“丧事喜办”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感觉还是办得稍微保守些的好,一些比较低级恶趣味的表演、音乐还是就不要搞了。

在农村这种“丧事喜办”最常见了,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存在,反正在我们这里只要有老人过世就会有人过来给红包,然后摆上好几桌,搞得和吃酒席一样,再接着就是请乐队吹吹打打,还会请人和尚过来做法式等,有的甚至通宵在哪里吹吹打打,搞得我们都无法安睡。在我的记忆中丧事和喜事是最热闹的了。

老人过世后要“丧事喜办”也是有要求的,老人的年纪最少要达到70岁以上,而且也不是因为病痛去世的,然后过世老人的子女是孝顺的,这才可以“丧事喜办”。其实老人过世后搞的这么热闹和中国人的传统有关系,中国自古以来有朝拜祖先美的,认为人过世后并不意味着结束,去世的人可以为后人祈福,保佑后代,所以后代人把葬礼办的非常隆重,希望去世的老人能更好的为后代祈福。

而现在的丧事都变味了,不知道的人还有可能认为是喜事呢。有些人生前对老人不管不问,到老人去世后就把葬礼搞的非常隆重,因为怕别人说闲话,有的甚至是在攀比,觉得办的热闹才是对老人孝顺。以前办丧事简单的请个唢呐班吹拉下就下葬了,现在他们觉得唢呐班吹的声音不够大,还请了乐队,搞的整条街都知道。甚至更加离谱的就是还请表演团表演一些低俗的东西给大家欣赏,各种花样百出。

个人感觉人过世后没有必要搞的这么热闹,生前对老人好点是最大的尊重。

以上是个人所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丧事喜办是 社会 的倒退还是 社会 的进步。 现在的农村,会出现一个怪现象,家 里的人去世了以后,应该都是沉浸在悲痛之中才对,但是反而是感觉像办喜事一样,去请一些人来,吹吹打打,唱歌,演小品,在网上还曾爆出有人在办丧事的现场,表演脱衣舞这样的事来,让大家都想不通,更让老一辈人想不通,这 社会 怎么啦,怎么会变成这样。

前段时间回到农村老家去,本来是一个唐大伯年岁已高,生病以后去世了,是准备去吊唁的,卖好了香纸和花圈,准备隆重去吊唁下,可是回到村子里一看, 在灵堂的前面,就搭了一个舞台,在灵堂的前面香火袅袅,可是人们大部份都已经坐在戏台的前面,正在看几个年轻女子的歌舞表演,音乐里放着《这是个好日子》这首歌,看到这场面,我真的是哭笑不得,难道今天有老人去世了,真的是个好日子吗?

问了下父母,父母亲告诉我,这个风气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在以前有老人去世了,是去请人来念经超度,放的是大悲咒,而现在有人去世了, 放的是《今天是个好日子》,连他们也搞不懂,搞不明白。

对于这个丧事喜办现象,我认为是人们的一种思想退化的表现,是一种 社会 倒退的表现,有老人去世了,应该以祭奠以主,以默哀为主,更提倡丧事从俭的做法,对于丧事喜办这这种怪现象,应该积极引导,并抛弃这种陋习,你认为呢?

在如今人们的观念里,老人高寿自然死亡,称之为“喜丧”,但即便是喜丧也绝不等同于将丧事用办“喜事”的方式操办,说“丧事喜办”为怪象,一点不为过。

“丧事喜办”的怪象,朴实的老农想不通是正常的,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人死为大,可是人死了,无论是含笑而终,还是生病离世,对于死者的后代来说都是悲痛的。也正因此,丧事有其不可改变的肃穆性,这种肃穆不是对死者的不敬,反而是大敬。

去年腊月我奶奶过世,参加葬礼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保持沉默,神色凝重,一方面是对死者的缅怀,一方面是怕说多话触及死者子孙的伤心处,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沉痛心情。

但如今有些农村却错误的理解了“喜丧”的含义,将丧事办成了“闹剧”。

正所谓红白喜事,人们对于正常死亡且高寿的老人去世称之为“喜事”,但这种说法并不代表老人的子孙不再悲痛,心情不再沉重,不代表可以将丧事当成“喜事”来办。

我生活的农村,从小到大经历了丧事操办的变迁,小时候人们大办丧事的方式,无非就是唱大戏,在死者灵台之前搭建戏台,连唱三天大戏,表达对死者的缅怀,而刚开始的大戏唱腔还属于悲伤,后来发展成为什么热闹唱什么,让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大孝子,给父母大办丧事。

后来唱大戏已经不足以“博人眼球”,村子里办丧事甚至出现了跳摇头舞,美女穿着凉爽,跟随动感的音乐大跳摇头舞,看客众多,时不时冒出一阵掌声。

再后来,农村的恶趣味进一步升级,出现了跳脱衣舞的节目表演。丧事办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很过分了。可是近几年更过分的出现了,“大孝子”们纷纷请来专门的歌舞团,表演节目更加刺激,黄段子,隐形暗示,肢体暗示等等穷出不穷,而看台下的小孩子甚至还猛抬头想要一探表演者裙底,让人忍俊不禁。

以上就是我们村经历的“丧事喜办”变迁史,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村有户人家给老人“办三年”,就请来一支丧事歌舞表演团,细节不再描述,表演内容时不时让人脸红,时不时让人捧腹大笑,有时候你不得不服,在农村无下限的恶趣味,确实可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

而请歌舞团的“孝子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其乐融融的欢乐效果,美其名曰“喜丧”。

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对“喜丧”的误解,以前喜丧吹唢呐都有人觉得不妥,现在直接突破下限,越走越歪,如果没有歌舞团正前方摆设的灵堂,我想任何人都感受不到这是在办丧事,还以为谁家结婚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怪象出现呢?

我认为,无非就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和农村大操大办丧事攀比成风的后果。

在农村对于寿寝正终的老人,称为“喜丧”,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制造出一种喜事的概念,通过大操大办,鞭炮齐鸣,锣鼓唢呐,歌舞表演来表达这种心情,这本就是不正常的,对于老人子女的悲痛原不该以此方式表达。

对非自然死亡(如常年生病在床)的老人,则会默默举办丧礼,我奶奶去年腊月去世,就属于常年卧病在床,去世后在家中停丧了三天就默默埋葬了。虽然没有请歌舞团表演,但依然举行了烟花演出和唢呐齐鸣。

为什么呢?其实就是村里的攀比心理在作祟,觉得不大办就是不孝,就是对老人不敬。而这种大操大办的丧礼在村里人与人之间攀比成风,你家唱大戏,我家就跳个舞,你家热闹我家要办的更热闹,仿佛这样才配得上“孝顺”的美名。基于此,有些人甚至借钱都要将“丧事喜办”的热闹非凡。

这种“丧事喜办”的怪象想要彻底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文/阿冰)

小时候最怕村里有人过世了,因为办丧事那场面特别的悲伤,除了过世的人的亲人各种悲痛的哭喊声,丧礼上敲锣打鼓吹呐的那种音乐声也是很悲伤的,让人听着也莫名的伤心、难受,那时候小,很害怕听到这种声音,曾经为了不听到这种声音,躲在被子里捂住耳朵呢。

要说农村“丧事喜办”我是没见过的,上个月底,村里有一老人过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过世的,据说办得挺简单的,他们家离我们房子不算很远,但那些亲人的哭声我们在这边能听到,很悲伤,哭着蛮久的,后面送丧的时候也一路哭,我没出去看(这边的习俗是不能去看的,而是关闭门窗待在家里)。

之前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地方的农村“丧事喜办”的视频,感觉有些还能接受,但有些就显得比较恶俗、低级趣味了,那场面感觉更像是为这些活着的人举办的 娱乐 活动,我个人认为有些过分了,不尊重过世的人。

读书的时候,宿舍的人也会聊些自己农村家乡的一些趣事、怪事,有舍友就说到了自己农村老家农村“丧事喜办”的事儿;那舍友说,农村“丧事喜办”也不是所有过世的人都可以办的,一般是 健康 高寿(超过80岁)、正常死亡的老者才行,因为高寿嘛,这本身就是很值得开心的事儿,到后面正常死亡自然离世,老人没有病痛,这是好事,办丧礼办得喜庆一些,没有传统丧事的那么严肃哭的死去活来,让老人热热闹闹、安安乐乐的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而这不代表其亲人内心不悲伤。

所以这样的“丧事喜办”,相信大伙都能接受吧?乡居小菜是能接受的,不过我接受不了的是一些“丧事喜办”上的低级趣味节目,比如请人跳些艳舞、播放露骨情歌音乐之类的,这样就有 娱乐 的成分了,想想几十岁高龄的逝者在世的时候也不喜欢这样的节目吧,这样搞,不尊重逝者。

而说到“丧事喜办”上播放的音乐,除了露骨歌词的情歌,有些还播放《今天是个好日子》、《千年等一回》、《开心的马骝》等之类的“喜庆”歌曲,光听歌名,就让人有些反感了,难道这是庆祝老人过世吗?若是过路的人不知道是办丧事的,光听到这样的音乐还以为是结婚 、入新居等办酒席放的音乐呢,不太合适。

现在农村“丧事喜办”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感觉还是办得稍微保守些的好,一些比较低级恶趣味的表演、音乐还是就不要搞了。

我们老家即使老人100岁了走了孝子孝女也要哭丧,大多数人活着的时候子女都会孝顺,死后丧事视家庭的情况办得风光或从简。就如我家送走了86岁的老爹,五年后送走了90岁的老妈[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虽然都算高寿,但是我们兄弟姐妹都哭得非常伤心,连我嫂子都是真哭,她说虽然父母年岁都大了,但是真走了还是不舍。作为儿女更是这样年岁再大的父母也是父母,走了是实在难舍。父母在有来处,父母都走了我们就只剩归途了?[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我们从简但不简陋的把父母送上了山。我们虽然同处福建,但绝对不学福州或团闽南农村的陋习。我一个福州闽侯县朋友95岁的奶奶去世,花费了两百多万举办葬礼,单舞龙舞狮跳舞唱歌的团队就请了十个,送葬队伍长达三公里。送葬时间长达五小时,我担任他的录象摄影,害惨我了,手持摄像机快把我的手压断了。这真是有钱烧的,我在送葬路上听到不止一次[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我家四川的,近几年也跟风。老人去世了还请歌舞队,唱歌跳舞还不够,还搞些荤段子,整点肚皮舞。说实话很别扭,该笑还是该哭呢?记得小时候村里有老人去世都兴做“家祭”。就是叙述老人一生所经历的苦与乐,比如经历过的艰难岁月、父母亲人的离去…好的事件比如:出生、上学、结婚、生子…总之很感人,再加上“师爷"高亢的哭唱声,那简直就是一场感人肺腑的演讲。现在好像没有这样的仪式了。

对于“喜丧”一说自古有之,但是并不等同于现在“丧事喜办”,“喜丧”是指年龄过80的老者无疾而终的情况,也只是在说法上叫“喜丧”,并不是要颠覆传统,但是现在农村的很多地方却把这种“喜丧”搞得面目全非,弄成了“丧事喜办”的形式,这就让人不能理解了。

个人感觉丧事可以喜办,但也要庄重的送老人一程,不能搞得像一些农村地区那样,有的地方简直是赶大会,一些“三俗”节目层出不穷,让人看起来不伦不类,我记得在A省见过一次这种所谓的“喜丧”,竟然有喜庆的舞蹈,还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歌曲,像《今个儿高兴》、《恭喜你》这种歌曲真的让人不能认同。

其实丧葬习俗我还是比较认同河南新乡的,大家都知道河南豫剧很有名,在新乡见过一次这种场面,专门有一个哭爹娘的环节,是专业演员来哭,唱词也很有教育意义,都是讲父母不易的内容,这一种形式要比A省好很多,应该提倡一些类似的东西,唱歌跳舞也就免了。

其实“喜丧”可以办的更加朴素一些,没有必要搞得像婚礼似的,这些也应该是一个地方一个习俗,我们可能看着奇怪,当地应该感觉这样才好,所以也没有办法来直接作出一个评判,这个还要相关部门进行引导一下。

我们湖南小天府,从汉朝习俗传承至今

去世的年长80岁上喜丧,但依然是哭泣不止。

讲一下我们这里传统的一些丧葬习俗

去世时,孝家第一时间在生产队每家每户报孝,下跪即是,由一人带领孝子上门。

探老,得信最后一面大家都去,俗称探老,家里面的人都见人下跪。

男人主动上前帮忙,女人感情好也会在探老哭下。

此时孝子要去外婆家报丧,不能座椅子的,带挂鞭去。

家里面洗最后一个澡,祖师水前七后八拭下。

灵堂布置,分灵精,神龛,杀叫鸡,点香,稍后就有人来吊孝,所以要快。

女人在后面接吊香客,哭,越凶越大声代表越伤心孝顺。

作辑,起动乐师,灵前四拜,平辈两拜,向灵最后作辑,向陪东互跪答谢,向孝子作辑,扶起来,引客人相互作辑引至酒水桌上,茶置,孝子到桌前下跪答谢。

只能退出去不宜直走回去。

晚上夜歌陪亡人,主家,女儿,侄女,等各请歌师唱一晚,古话,夜歌夜歌光灵光,一夜半夜饭陪到天光(亮)

邻居朋友都来座夜陪亡人。

夜歌起源

儒教,来自汉朝,古在坟前唱三夜。

以四言八句,对唱问答,典故,时局, 历史 ,人文,风俗,都是题材,一般歌师好几位,抢答或点答,呤唱悲伤,一堂白事,全在歌师为亡人扬名,比如,经典故事,讨论话题,

唱滴好,问是诗句,答是诗句,考验歌师文化底蕴深厚及反应能力,有斗文之称,利害滴唱滴哑口无言,不熟读四书五经答题人就没面子。

中间有人敲鼓节拍。

在凌晨一两点钟,东家酒席招待宾客,谁请歌师谁出烟酒钱。

现在歌师要200红包,古时,鞋,手巾

有时候歌师20多位,都是兴趣爱好者,到了斋日,吊孝(吊香)即完了,

佛事有,三旦两宵,七天八夜道场,俩种以上选择,有佛教,儒教,道教,儒教,但你说,最繁襄复杂。

老是喊礼,下跪,礼(经文)

开事之前:五服之内呈服,上白衣,带孝,

晚辈垂直戴白孝,平辈戴横孝,孝子戴,孝帽,麻衣,草绳,草鞋,孝棍。

完整的一套传统文化。

晚上道士,破地狱,过奈何桥,(麻石滴)解结,亲朋打灯几个小时,分不同亲属,第一堂主家(家族)第二堂后祖,第三堂亲朋等

其中赞花文,主要陪亡人在花园散心,也劝世人重孝从现在起。

白天还有迎宾礼

流程,家门不远处,打锣,签到,掌灯引客,分别有,平辈俩位,晚辈俩位,有甚者长辈,一般宗族人,

相互向前一步,90度鞠躬 后退引至另一辈,最后到灵前跪拜

以迎后祖最隆重,在门外半里地,孝家,家族,女儿,内侄等,跪在外面第一排,很状观。

后祖,一般有礼,龙、乐队,金银山,祭文,大花圈,大锣鼓,是整个迎宾礼最隆重热甲,来龙了还有龙祭喊礼,复杂。

后祖一般来人,3桌以上,有滴七八桌上,在于他家族大小,所以有的小姓,攀外人来撑面子。

娘家要有人才隆重,亡者才有口碑。

这风俗在“湖南小天府广峨眉山瓦”有人吃道“打泵不”?

白事前不能打泵滴只能挂红。

你们那里有些什么样的风俗,不妨也在评论的地方,俺谈一谈。

相关推荐:

新加坡有冬天吗

85岁老人给自己办“葬礼”背后:因病休学,结婚后不愿返校读书,干什么都想超前一步

奥林匹克是哪个国家

白象之国是哪个国家

蒙古国是哪个国家

“反诈老陈”:走红源于身份,直播挣的钱可以不拿

果然,美国这样奖赏韩国总统了

英媒发两组照片

标签: 背后 休学 葬礼

声明:《85岁老人给自己办“葬礼”背后:因病休学,结婚后不愿返校读书,干什么都想超前一步》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金银花的别名叫什么

    别称:忍冬、金银藤、银藤、二色花藤、二宝藤、右转藤、子风藤、鸳鸯藤。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

    百科 日期:2023-06-05

  • 新加坡有冬天吗

    1、新加坡没有冬天。新加坡地处热带,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是多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与日温差比较小,其平均温度在23至34度之间,年均降雨量大...

    八卦 日期:2023-06-05

  • 烫过发和染过发要用什么来洗头发

    1、烫发染发后要洗发护发,应选用保湿和滋润配方型的洗发水。烫染过的头发需要特别护理,洗发护发应选用保湿和滋润配方型的洗发水。先用温水把...

    护肤品 日期:2023-06-05

  • 液晶电视悬挂注意事项有哪些

    1、在悬挂液晶电视时需要在界面上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及一些信号线的插头,否则,在连接插口时容易对插头造成损坏。大部分原始的挂架设计的都不妥...

    百科 日期:2023-06-05

  • 3月20日至26日北京石景山区文化中心活动汇总

    北京石景山区文化中心线上活动汇总  石景山区文化中心咨询电话:010-88741650预约入口:石景山文旅”微信公众号 |石景山文化E站   观看演...

    景点 日期:2023-06-05

  • 水温指示灯亮了需要怎样处理

    汽车行驶时的最佳水温是90度左右。如果过热会有沸腾的可能,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汽车开锅。仪表盘上的水温报警灯亮后,一定不要继续驾驶。停车等...

    汽车 日期:2023-06-05

  • 金银花怎样种植

    1、整地起畦。深翻、细耙、整平,清理干净杂草。为了便于管理,做成宽80至90厘米的畦。2、挖种植穴。畦面中间挖种植穴,穴深、宽各20至30厘米,两穴...

    百科 日期:2023-06-05

  • 85岁老人给自己办“葬礼”背后:因病休学,结婚后不愿返校读书,干什么都想超前一步

    2月27日,村里85岁的老人张文明给自己办了一场“葬礼”3月2日,给自己办完“葬礼”后第三天,85岁的张文明坐公交车去20多里外的天静宫,赶一年一度...

    八卦 日期:2023-06-05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