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习 > 高校 > 超大城市,超多好大学

超大城市,超多好大学

来源:网络 作者:软科 时间:03-03 手机版

一流的城市,呼唤一流的高等教育。

近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公布。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分为五类七档。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地进入超大城市行列。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集中力量助力区域内一流高校建设,成为摆在每座城市面前的时代课题。而对于我国的超大城市来讲,更是不甘只做人口大市,纷纷争夺高教资源,发力建设高教强市。

人口大市,“鱼”与“熊掌”兼得

本科高校数量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高教规模,而作为高等教育的塔尖,“双一流”高校资源的多寡,通常被视作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7座超大城市在拥有显而易见的人口优势的同时,其高等教育的水平究竟如何呢?

北京、上海,“双一流”集聚

北京市拥有34所“双一流”高校,占据北京本科高校的一半,是国内当之无愧的“高教第一城”。这里既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绝对实力稳居中国高校的“金字塔尖”,成为无数学子多年求学之梦;也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一流人才的高校模范。众多北京高校在多年来的内涵式发展中,已经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作为超大城市之首的北京,“双一流”高校的集聚,不断延伸着城市发展的高度与深度。

上海,拥有40所本科高校,坐拥以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为首的15所“双一流”高校,占比超过1/3,高教资源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佼佼者”。上海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不仅名师荟萃、人才辈出,产出的科研成果竞逐世界顶峰,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占据压倒性优势,成为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南方双雄,高教沃土

在今年年初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广东省成为最大赢家,其“双一流”建设高校从首轮的5所增至8所,集中在广州市(7所)和深圳市(1所),随着近年来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作为我国超大城市的广州市和深圳市,高等教育实力也正在快速崛起。

积淀深厚的广州市拥有37所本科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7所“双一流”高校正引领着区域内高校的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同时,广州也被称为拥有最多“双一流”遗珠高校的城市,有实力与口碑兼具的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堪称“双一流”强有力的后备军。

后起之秀深圳市拥有5所本科高校,1所“双一流”高校。2022年,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深圳教育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上的一次突破,也是源自深圳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深圳大学在1983年诞生时就被视作“深圳速度”的象征,如今更是在众多衡量高校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指标上“高歌猛进”,世界排名稳居前300。除此之外,从“筹”到“去筹”未超3年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一批特区大学的相继诞生,成为这座年轻的人口大市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瞻远瞩谋篇布局的有力佐证。

成渝双城,塑高教格局

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属于成渝地区的时代已然来临,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键在“双城”。曾经的成渝地区是经济发展和文教发展的战略要地,如今,成都和重庆延续和发展着优质丰富的高教优势,重塑高教格局、深入合作是当下必然趋势。

成都市29所本科院校中有7所“双一流”高校,重庆市26所本科院校中有2所“双一流”高校。2020年,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两所“双一流”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都市和重庆市的“双一流”高校,如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大学等皆在其中,助力打造双城经济圈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如今,在双城经济圈的战略下,成渝两地高校在多个院校联盟、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等都按下“快进键”,在西部地区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图片来源:新华网

位于京津冀“首都经济圈”的天津市,拥有31所本科院校,坐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6所“双一流”。近年来,天津市加快推进部市共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提升国家层面“双一流”建设高校水平。同时,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深入推进中,天津成为北京高校转接的重要承接地。市内高校内涵式发展、市外高校优势资源不断迁入,天津市在高等教育领域将大力实施“八大计划”,进一步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人才增量,比人口增量更重要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对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来讲,人才,是其重要变量;科创,是条突围之路。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储备池,不断为城市吸引和培育着人才,并以创新成果支持着城市的建设发展。

近年来,各大城市“抢人大战”硝烟四起,高校毕业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城市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是各个城市谋发展的“必争之地”。在人口大市中,高校作为城市人才储备池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提升城市人才增量中的举足轻重。超大城市在加速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也更加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对于本地发展的不可或缺,正不断释放大量应届生职位,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引才政策和宜居的环境,获得应届生的青睐和“落户”。

上海市在《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中则明确,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五个新城、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的,符合当年度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即可落户......以城市政策带动带动高校生源的优化和优势发挥,高校的人才反哺城市发展,形成了喜闻乐见的良性循环。

图片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

纵观我国7座超大城市的发展历程,无不烙印着高校依托人才创新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所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近年来上海高校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创新策源和服务社会能级不断提升。发挥高校优势力量支撑在沪国家实验室建设,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约占全市1/3)、2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约占全市的一半)以及300余个其他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拥有两院院士107人,占全市60%;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约占全市60%;牵头获得全市70%左右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团队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复旦大学专家团队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填补了多年来的空白。同时,积极参与攻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持续推进,20所高校建设了专业化技术转移中心。如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成果专项改革试点,探索了成果转化新路径、新机制。依托复旦大学布局上海数学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李政道研究所、依托华东理工大学布局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科研基地,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策源作用持续彰显。

图片来源:李政道研究所官微

年轻的特区深圳市,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区域内高校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深圳大学先后培养了近36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其中80%以上扎根深圳经济特区和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名单中,深大有12项成果获奖,多个项目成果已在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落地……深圳本土第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南方科技大学连续六年获深圳市“人才伯乐奖”第一名,充分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推动一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在深圳汇聚成长;同时,学校基本实现与深圳十一区合作全覆盖,在南山区建设深港微电子学院,在福田区建设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在大鹏新区筹办深圳海洋大学......为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贡献力量。深圳技术大学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应用型技术大学,直面当前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根据《中国制造 2025》和深圳、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急需设置学科专业,如2022年深技大创办了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所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学院,并引进了半导体和纳米光电领域顶尖学者宁存政出任学院院长,开办系列半导体工程人才培养精英班,培养半导体和集成光电高端人才......随着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趋凸显,正为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力量。

大学与城市间具有“天然”的共生性,其镶嵌于城市之中,并赋予城市独有的品格。一座城市拥有大学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其发展前途、科研创新力量、社会影响力、城市知名度和亲和力,以及城市青春度与活力。

2022年9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份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稳住经济大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对于城市的赋能,已不仅是针对某座超大城市,而将成为整个城市群的强大引擎,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这些好大学扎堆的超大城市,依靠高教继续“突围”,将带动城市乃至整个区域的新一轮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去大城市上大学有哪些好处?除了清华北大外北上广有哪些好大学呢?

在大城市读书,你同学说不定家庭条件都很好,人家学习也努力,毕业后过个三五年,说不定就出来几个老总、经理啥的。你的人脉网的层次和水平,就不一样,而如果在小城市读书,客观来说人脉网的水平相对要差很多,而且关系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这从我们所谓的各种同学链中,就能发现得到,大城市发展得比较快,经济条件也比较好,在大城市读书会容易的接受新科技和新事物,跟得上潮流。

大城市相较于小城市的学校资源,更丰富,你的选择机会也多些。比如有些小城市像补习班、兴趣班比较少,而大城市只要你感兴趣的,基本都可以找到资源去学习。学校的制度和配套更完善,学习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城市你也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很厉害的同学,你身边的人也决定了你的样子。从就业机会上来说,大城市商业比较发达,实习就业机会也比较多,对以后就业也比较有好处。

选择在大城市的大学读书,会跟现代的企业所需求人才更加容易匹配。比如选择在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等这些大城市里面的大学,会对现在企业所需要哪些高级的人才比较敏锐的把握。在大城市里面的大学,学生会更敏锐的捕捉到现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以后的就业,甚至创业的方向等。如果念大学读书定位在小城市,为环境所囿,由于压力较小,事物情景空间较狭窄,人就缺少顶尖的竞争意识。缺乏超前领先的思维,思想就会逐少落后,意识就会慢慢麻木,激情就会逐渐消失。最终限制并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最大机遇,乃至于本来也许可以辉煌的一生,变得平淡无奇而碌碌无为。

大学最多的城市排名

第一名,北京市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好的大学清华北大在北京,最好的师范大学是北京师范大学,最好的财经类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最好的政法类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最好的艺术类大学北京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体育学院等等。

大部分最好的各类大学都在北京。北京的大学数量更是最多的达到了92所,其中26所是211大学全国才116所占了22%,39所985大学北京占了8所占比20%。可以说北京不但教育资源丰富,质量也是非常高的,很多高考生的梦想也是考上北京的大学。

第二名,武汉市

同样都是83所大学,之所以把武汉排在广州的前面,是因为武汉的高校质量要比广州好一点,再就是武汉有全国最多的大学生数量,武汉有7所211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还是985高校,还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除此之外还有八大美院之一的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也都非常不错。

第三名,广州市

广州有83所大学,211大学有4所,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985高校,再加上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高校实力也非常不错,再加上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都是排名在前100的高校,还有八大美院之一的广州美术学院。

第四名,重庆市

重庆有69所大学,重庆的高等教育顶尖的名校不多只有2所211大学,重庆大学(985大学)和西南大学,西南大学的师范还是非常厉害的,八大美院之一的四川美术学院也是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也都不错。

第五名,上海市

虽然上海是在大学数量上排在第五位,在大学质量上上海绝对是能够排在前三的,甚至是前二的,上海有10所211大学,其中4所是985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再加上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的大学很多都是对标北京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再加上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都是非常厉害的大学,上海也是除了北京之外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了。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超大城市,超多好大学,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

相关推荐:

2022校友会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名,华科大跻身前5,反超复旦大学

超大城市,超多好大学

24年考研一定要避开这7类大学,歧视普通孩子

中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部属院校,基础学科和工学专业都值得关注

惊艳全网的9大民族变装,就连央视都带头转发,哪一个惊艳了你?

208所非双一流高校实力排名梳理,理科一本招生大户值得关注

我国118所中央部属大学名单:91所是双一流高校,27所是双非

广西有哪些性价比较高的大学呢?6大院校领先

声明:《超大城市,超多好大学》一文由排行榜大全(软科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