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 > 八卦 > 五部门: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五部门: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4-27 手机版

(原标题:五部门: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新京报讯4月4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为全文: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制定如下改革方案。

教育部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2.工作原则

——服务国家发展。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

——突出优势特色。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强化协同联动。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3.工作目标

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建好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专业点、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在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取得突破,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二、改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工作

4.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高校要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要将学科专业规划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相统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每年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进行专题研究。

5.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要打破常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关键技术领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标杆学科。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优秀青年人才团队,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完善多渠道资源筹集机制,建设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

6.深化新工科建设。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化新工科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现有工科专业全要素改造升级,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加大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特色鲜明、相互协同的学科专业集群。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工科领域。

7.加强新医科建设。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大健康”理念,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学科专业体系。聚焦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等,全方位改造升级现有医学专业。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健康产业新发展,布局建设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紧缺专业。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

8.推进新农科建设。面向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推进农林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服务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主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提升现有涉农学科专业。服务国家种业安全、耕地保护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系统治理、乡村建设等战略需求,以及森林康养、绿色低碳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开设生物育种、智慧耕地、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林智能装备、乡村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积极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培育新兴涉农学科专业。

9.加快新文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强化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深化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打造文科专业教育的中国范式。

10.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精准推动基础医学(含药学)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8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系统推进哲学、历史学等基础文科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适应“强化基础、重视应用、特色培养”要求,分类推进基础和应用人才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地方高校要拓宽基础学科应用面向,构建“基础+应用”复合培养体系,探索设置“基础学科+”辅修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项目。

11.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高校要按照人才培养“先宽后深”的原则,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实践基地等,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落地。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工作,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系统报告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整体情况、分专业建设情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强化省级学科专业建设统筹和管理

12.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要做好本地、本部门所属高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本地、本部门高校做好学科专业设置工作。综合应用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置等,促进所属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省级学位委员会统筹力度,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动态调整学位授权点;充分发挥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功能,推动自主审核单位优化现有学位授权点布局结构。

13.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照相关标准,对所属高校新设学科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践条件、学生满意度、招生规范度等进行检查,对未达到条件的要限制招生、限期整改。定期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检查,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要责令暂停招生、限期整改。

14.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国家和省级有关行业部门要主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就业反馈预警及人才使用情况评价,适时发布区域及有关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开展高校学科专业与区域发展需求匹配度评估,及时公布本地优先发展和暂缓发展的学科专业名单。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实施工作。

四、优化学科专业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15.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实施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完善一级学科设置、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统计编制二级学科和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国家控制布点本科专业和特设专业目录。

16.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实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和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定期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修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专业预调整制度,明确高校申请备案(审批)专业,须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原则上提前1年进行预备案(申报)。加强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完善退出机制。对高校连续五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

17.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完善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和学位基本要求,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核验,完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兜住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底线,推动高校依据标准和人才培养实际动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与质量监督。

18.强化示范引领。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树立学科专业建设标杆。推进分类评价,基础学科专业更强调科教融合,应用型学科专业更强调产教融合,引导不同类型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和水平。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本科专业认证工作。

19.深入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统筹“双一流”建设高校、领军企业、重点院所等资源,创新招生、培养、管理、评价模式,超常规布局一批急需学科专业,建成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更加完备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20.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在学科专业基础好、整体实力强的高校建设30个左右未来技术学院;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300个左右现代产业学院;依托有关高校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支持高校以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建设示范性集成电路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示范性密码学院、示范性能源学院、储能技术学院、智慧农业学院、涉外法治学院、国际组织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推动专业性(行业特色型)高校进一步提高特色化办学水平。

21.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及有关行业部门要大力支持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建立健全人才预测、预警机制,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发布重点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对人才需求趋少的行业产业进行学科专业设置预警。

22.“一校一案”狠抓落实。各地各高校要根据改革方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按照“一校一案”原则,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地方高校方案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教育部备案,直属高校及各地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各地各高校应结合年度学科专业设置,每年9月底前报告实施方案落实情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答记者问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改革方案》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学科专业的结构和质量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进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

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进入了普及化深入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推动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开展有组织培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面向普及化背景下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要求,把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与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结合落实国务院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从学科专业体系改革进一步落到完善学科专业设置管理机制上,研制了《改革方案》。

2.当前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着力点是什么?

答: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必须统筹结构和质量,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等方面推进创新。一要强化分类发展办学理念。紧扣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等问题,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二要优化上下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落实国家调控、省级统筹、高校自律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和对新设学科专业的评估检查。三要推动人才供需动态平衡。将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起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3.《改革方案》在总体思路原则上是如何考虑的?

答:《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服务国家发展,强调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二是突出优势特色,强调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强调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协同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4.《改革方案》提出了哪些工作目标?

答:《改革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的相对量化的近期目标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近期目标上,重点围绕形成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实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

远景目标上,通过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5.《改革方案》提出哪些具体举措?

答:《改革方案》聚焦人才培养,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三大主体,围绕学校层面怎么规划设置、省级层面怎么统筹管理、国家层面怎么宏观调控,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革措施。

一是改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工作。《改革方案》提出了8条任务措施,明确要求高校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健全年度报告制度等。

二是强化省级学科专业建设统筹和管理。《改革方案》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等3条任务措施。明确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应用规划、资源配置等措施,落实新设学科专业检查机制,及时公布本地优先发展和暂缓发展的学科专业名单,促进所属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省级有关行业部门要适时发布区域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

三是优化学科专业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强化示范引领、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一校一案”狠抓落实等8条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定期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修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专业预调整制度等。明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及有关行业部门要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将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起来。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改革方案》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学科专业的结构和质量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进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

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进入了普及化深入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推动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开展有组织培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面向普及化背景下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要求,把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与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结合落实国务院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从学科专业体系改革进一步落到完善学科专业设置管理机制上,研制了《改革方案》。

 2.当前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着力点是什么?

答: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必须统筹结构和质量,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等方面推进创新。一要强化分类发展办学理念。紧扣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等问题,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二要优化上下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落实国家调控、省级统筹、高校自律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和对新设学科专业的评估检查。三要推动人才供需动态平衡。将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起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3.《改革方案》在总体思路原则上是如何考虑的?

答:《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服务国家发展,强调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二是突出优势特色,强调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强调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协同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4.《改革方案》提出了哪些工作目标?

答:《改革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的相对量化的近期目标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近期目标上,重点围绕形成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实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

远景目标上,通过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5.《改革方案》提出哪些具体举措?

答:《改革方案》聚焦人才培养,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三大主体,围绕学校层面怎么规划设置、省级层面怎么统筹管理、国家层面怎么宏观调控,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革措施。

一是改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工作。《改革方案》提出了8条任务措施,明确要求高校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健全年度报告制度等。

二是强化省级学科专业建设统筹和管理。《改革方案》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等3条任务措施。明确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应用规划、资源配置等措施,落实新设学科专业检查机制,及时公布本地优先发展和暂缓发展的学科专业名单,促进所属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省级有关行业部门要适时发布区域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

三是优化学科专业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强化示范引领、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一校一案”狠抓落实等8条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定期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修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专业预调整制度等。明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及有关行业部门要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将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起来。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如何解决?

原因1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世纪9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万人预计到1996—21年平均新增145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3年212万,24年达到28万,25年将超过3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原因2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的对口就业安排过于依赖。

因为学校与一些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会安排一些优秀毕业大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去工作,以致于一些大学生对学校的工作安排形成依赖心理,不愿意到拥挤的人才市场去进行面试,导致自己迟迟无法实现就业。

原因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4大学生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原因5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2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对策1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2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

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障就业学生的公平竞争。

对策3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立自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时,应该坚定信念。首先,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决策,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念,正视自己的工作目的,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其次,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锻炼,以面对更多的挑战。再次,敢于自主创业。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是创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创业带动就业,对自身和整个就业局势都有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毕业身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提升个人心理素质。要注意培养自信心,克服来自各种因素的干扰,尽量排除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不良情绪和心理,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提升自己,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专硕将扩大至研究生招生三分之二 部分高校延长学制

回想起刚读大专的时候非常努力,虽然高中成绩不好心态也不好,但是能读大专选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那是非常的开心,然后决定发奋图强,以前就一直想写操作系统和杀毒软件(各种幻想),但是大一刚学c语言的时候确实很难,以至于让我想放弃这个专业了想进厂了,但是后来坚持了下来,越学越好,很多同学都没考过c语言2级,我考过了,并且大一下学期学c#更喜欢了,因为可以写界面了,非常兴奋,当时成绩技术都算很不错了,但是觉得学校教的太简单了(老师当时还说很多人听不懂,但是我觉得很简单),就到网上搜索教程,发现了培训教程看了下突然更兴奋了觉得说讲得很好,而且里面有各种有意思的项目,然后就非常努力学,因为当时成绩不错,父母就开始每次打电话总想让我学好点升本(我抗压能力一直不好),然后压力来了,为了拿到好分数升本我就按着学校课程看培训视频,都是基础,然后成绩也很不错,老师也觉得我很厉害(但这时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就是习惯看视频学习,不喜欢看书学习了,以前都觉得学习主要是看书,现在却觉得书内容太浅了而且很多淘汰了),其实本来读大专的时候也没打算升本,但是后来说多了就想升本了,在当时的环境php很火,安卓也很火,而且这两个感觉非常的接地气,亲民,特别是php,简单,能写出有意思的项目,安卓也简单,而且工资高,培训也不算贵,c#当时拖控件也非常喜欢,反正当时喜欢的很多,当时的环境非常好,2012年左右,老师也说文凭不重要技术重要。当时我的思想就是觉得喜欢就喜欢那种亲民的,简单的,实用的,而不是什么高科技高端的但是做出来没什么人用的那有什么意义,觉得你做个项目用了非常厉害的技术但是不实用意义在哪?就觉得比如杀毒软件用的技术肯定比qq那些要高端吧,但是qq却非常火,而杀毒软件呢?当时也很火,但也是属于小众的吧,毕竟只有特定人群喜欢,而qq或者游戏那类大众软件是大家都所熟悉的,而且难度也不一样,并不是说越高端的技术越赚钱,而是这个市场需要的你做了才赚钱,而且高端的技术你也不一定能学会啊,而且还枯燥,当时我就非常喜欢php,因为简单,培训费又很低,很多低学历学完都能拿到不错工资(当时也在php和java中犹豫,因为自己英语不是很好,被人又说php要求英语比java低,我就喜欢php了)。本来想着大专毕业就去培训php,但是问题来了,我居然专升本了,呵呵,和预想的不一样,那升本就升本了,但是升本后糟糕的事情就来了,和我一起升本的同学去那里都不学习,上了1年除了我全部退学了,导致我心态炸了,因为我没挂什么科,觉得现在退学很亏,但是英语不好又拿不到学位证,当时因为大专大三也没工作,看到别人其他专升本的同学有些工作了感觉好像很厉害,导致我又有点心态炸了(现在看来那些同学也没多厉害,也就那样,当时是因为大专受到宿舍同学影响觉得都是友好的人导致自己对所有人都放下了戒心导致自己帮助了被人还被被人反咬觉得自己很亏),就在这种犹豫要不要退学的心态中混到了毕业证。最大的问题来了,本科毕业后喜欢的php有点淘汰的迹象,那时候觉得不错的安卓和c#也因为饱和培训机构也不开了。当时流行的是web前端,我对web前端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为何突然火了,因为以前也学过前端,但是看了下网上说的前端变化很大,也不知道变化了什么,现在的前端又是什么)网上说比php难,而且更新超级快,导致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还是对web前端有些排斥,觉得这样是不是违背了我所最求的亲民,实用,简单的技术理念?但是没办法,当时最流行web前端,本科又心态炸了不想写代码也没考虑php,当时考虑学ui设计(因为有个大专很一般的同学自学就能找到工作,但是她后面也让我学web前端,说ui设计也不好找工作了,说ui设计对设计专业友好,不是设计专业学了局限性很大,不像编程那样就算不是本专业上限也很高),但是大家都让学web前端,那就学吧,靠着老本,虽然不喜欢但也学得不错,班里前二,但是越学到后面越不喜欢,觉得web前端你们说难我都能学好,早知道学自己喜欢的php还好,web前端学到写组件那里就很烦了,我不喜欢写组件,喜欢写后台,像大学一样。然后越来越烦,毕业后也不怎么想找工作,就心烦了5年浪费了5年时间。这几年是真的难受,培训刚毕业就非常不喜欢web前端,总在看ui设计的,有个大专同学很菜的我觉得他找不到好工作就推荐他去学ui设计,然后他学完找到工作了,但是我另一个同学就算前面说的那个他蛮厉害的但是反而找不到工作了,这时候我很迷茫,知道1年之后ui设计彻底不好找工作我才慢慢放弃,但是我又犹豫php了,觉得当初选择php就好了,然后不停的安慰自己(有段时间还把注意力转移到赚钱上面,告诉自己赚钱重要,什么技术都不重要,钱才重要,但是真正学起技术的时候这种想法还是没用,web前端还是排斥),那时开始学完web前端不喜欢也想马上培训php了,但是问题来了,不甘心,web前端我都拿了第二名,让我放弃web前端去学php我又觉得很难受(或许强迫症,不喜欢学太多,就要专一喜欢一样,只培训一样),就在这几年里,我不停的反复横跳,有时候喜欢php,有时候喜欢web前端,不断的在分析web前端好,php不好,又或许php感兴趣,web前端再好也没兴趣之类的,反正就是反复的这几天觉得php好,那几天觉得web前端好。现在就觉得当初选择web前端真的很恼火,不喜欢,但是学得又不错,很恼火,放弃不甘心,做下去不喜欢。感觉运气真的很差,大专毕业的时候安卓,php,c#那些又简单好玩的在我本科毕业之后要么淘汰,要么饱和不开,流行的却是我不喜欢的。直到大概培训毕业2年后php也饱和不好找工作完全要淘汰的时候(这里的淘汰指的是培训机构很多都不开了,要么倒闭了,要么非常难找工作,并不是指php没人用了,完全找不到工作的意思),我才觉得当初同学让我学web前端似乎是对的,觉得是不是自己错了?(当时培训老师也说28岁很多都转行做其他的了,我当时都26岁了,觉得培训完才做2年,也觉得非常恼火,迷茫),但是我又想,就算是对的,但是我不喜欢对的有什么用,就算我当初选择php做2年转行做其他的也比现在浪费5年在家颓废强啊,而且php做好了转前端,做小程序也好啊,至少经历过。想到这里我又责怪父母,当初不让我专升本,或者本科毕业让我学自己喜欢的至少不要选择讨厌的也不至于现在这么失败啊,这样想了之后又觉得当初应该学php的,还是php好。但是当时因为也喜欢上了简单,简洁(以前小时候买了很多喜欢的杀毒软件,还有工具软件,动漫,丢也不舍得,但又没用,感觉就是浪费精力,然后拿到闲鱼卖给别人浪费精力吧),喜欢一体化,觉得东西太多是否会让自己太累,臃肿,所以觉得能简单的就简单,不要的东西就丢了吧(强迫症吧,之前是喜欢复杂的,越多越好,觉得越温馨,现在反过来),然后这样一想,过几天又觉得php不好,还是web前端好,因为web前端的node学的东西比php少,而且前后端都用的是JavaScript,觉得这是一体化,而且都是前后端分离(不像php可以用混合开发,php嵌入到html中,有段时间蛮喜欢这种感觉,觉得也是一种一体化的表现,也可以前后端分离),不像php两种都要学,做项目的时候还要考虑哪一种,觉得node就一种,没有选择的烦恼(现在突然发现php混合到html可以看出是一体化,web前端的JavaScript前后端都用js也可以理解成一体化,只是两种不同的理解,以前怎么没想到?),觉得web前端前后端都学js,而php不止要学前端的js还要学php,这样我又喜欢上了web前端。但是又过段时间又想觉得当初是否学java好,因为大专学java,本科的时候也能用,如果成绩好学分绩拉上来可能就拿到学位了,而且java当初也不算排斥,也有点喜欢(大专的时候编程界面大部分是白色的,很喜欢,后面很多编程工具背景都是黑色的,给人感觉很重,不喜欢,虽然知道可以调),又觉得选择java才是最对的。还有什么c#也是,反正这几年就在这几个选择中反复横跳,喜欢这个几天,想想,又讨厌这个几天,都不知道选择什么好迷茫,想不通,找了其他工作都没心思做,也没心思找。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再去做编程也来不及了(非常后悔,因为大专的时候学得是真的是非常好,又找到了感兴趣的东西,虽然可能是因为努力学好了之后才感兴趣的,也可能是喜欢当时的环境,也可能兴趣是经过综合分析才出现的),但是想不通就没办法继续向前啊。其中也看了很多道理,比如向前看,还有兴趣要和工作分离,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这些道理只能让你心安几天,几天过后还是想不通继续迷茫,我感觉有些道理是对的,但不一定适合你,有些道理你想通了觉得是对的,想通之后舒服了,那没问题,但是有些道理想通之后,过几天还是迷茫,会不会这个道理其实是对的,但是不适合你,就比如一个很好看很贵的衣服,给你穿不一定漂亮一样,当然也可能会漂亮。就像我说的兴趣和工作要分离,觉得很适用啊,如果当初我把兴趣和工作分离,我兴趣可以回家自己做,工作就学流行的技术,不淘汰的,努力赚钱,这样不就很对了吗,兴趣和工作不冲突,兴趣和工作学习互不影响,这样不就很完美了吗?但是不行,有个问题,这个或许是对的,但是不适合我,我本人对环境和感觉依赖性非常大,我或许根本就没办法把兴趣和工作完全分离,不喜欢工作就会难受,当初喜欢php也是经过各种分析,比如当时的环境,流行程度,培训价格,难易程度,英语要求程度,是否好找工作等等综合分析出来的结果我才喜欢的php,而并非是说完全只靠感觉就喜欢上了php(虽然也有点),这个兴趣是综合分析得出来的结果,并非说像打游戏那样说我对游戏感兴趣,我喜欢打游戏,我要靠游戏赚钱,而是从理性和感性综合分析适合我的,而非完全的感性说对游戏感兴趣就要去打职业(也不考虑自己天赋的情况),当然或许说分析有不到位的,但是是我自己分析的,我肯定也是会喜欢的。而web前端几乎是没有什么太多分析就讨厌的,就算学得好工作不是折磨么?真的能把兴趣和工作分离吗?有些人能,但是我不能。就像有些人再努力学习也学不好,再努力锻炼跑步长跑成绩也不合格,有些人不锻炼长跑成绩也很不错,每个人是不同的,并不是说这个道理是对的就一定适合你,当你改变之后会变好,会感到舒适,适合自己那是适合你的,但是发现想通之后想改变,改变之后还是难受,说明或许真的不适合你。当初有段时间也想着兴趣最重要,这才是自己活着的意义,还是喜欢php(感性的选择)。但是觉得java对大学工作都有帮助,而且大学不学php,而且php的命名语法又怪怪的,觉得又是歪门邪道,应该选择大众的选择,java才是正确选择(理性)或者说本科毕业后web前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现在我觉得道理无论分析的再对,你用了,想了,发现还是难受,迷茫,说明或许真的不适合你。Web前端培训前两年想转行又觉得亏,毕竟学得不错,但是又不喜欢。现在放弃或许是时候了吧,毕竟这么多年了(5年了),就算不转行也做不回web前端了,知识忘记了,而且也更新变化很多了。当初有段时间还怪同学怪父母让我的选择,但是我想了想,就算父母不说当初我也会选择升本的吧,毕竟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本科毕业后那样的环境,喜欢的不是淘汰就是饱和,会选择不喜欢的web前端也是无可奈何的吧,就算别人不建议很大概率我也会选择的,只能说运气真的不是太好吧,或许也很好,只是悠游寡断的性格浪费了许多机会,又或许是想太多了。就像我前面说的喜欢简单,一体化的设计,以前是喜欢组装电脑的,但是最近喜欢上了一体机,觉得方便,就算以后卖了也方便,不像组装电脑这么多零件拆开卖(就算整体卖也麻烦),我的性格或许真的是强迫症,喜欢一体设计就什么都要求一体设计,比如web前端的前后端都用JavaScript一样,前后端都用js觉得是一体化,json后台传给前端,前端json传给后端也觉得很优美,当初想通觉得兴趣应该选择php的时候想到简单,一体设计又喜欢上了web前端,觉得php混乱,不够一体化,觉得如果选择php就要像以前一样选择组装电脑(强行把什么编程语言,行业和什么类型电脑捆绑在一起的强迫思想,觉得这样更配,而且要想通为止),但是选择web前端又觉得不够亲民,不够简单,不实用,虽然感觉很高端先进(相对于php),然后又喜欢上了php,就这样反复横跳。但是最近又想了想,虽然品牌一体机比如联想那些,也是从不同品牌厂家进的零件组装的,自己又不生产,就像很多汽车一样,所以一体机还是归为php那样,php虽然前端用JavaScript后端用php,但是组装起来完整项目还是一体的啊,除非像苹果电脑苹果一体机,cpu是自己的,主板什么设计都是自己的,那才像JavaScript那样前后端都用js,显得优美,更优美的一体化,而php虽然嵌入到html也算另一种一体化,但是已经淘汰了,而且也不算优美吧,所以不能算苹果那样,而普通组装一体机各式各样的的,虽然比不过苹果的,但是我觉得更亲民,我更喜欢。以前觉得喜欢一体机就要喜欢web前端,但是后来又觉得兴趣是php,选择php但是我又喜欢了一体机(虽然以前喜欢组装机),现在这样想我就是喜欢php也喜欢一体机了,而且这样想之后觉得很多成品比如汽车,精装房或者电器什么的,虽然外表成品一体化,但是里面的零件很多都来自不同厂家,但是这样也更便宜(感觉那些特别高端的全部都由一个厂家能自给自足的,虽然很厉害,但是觉得不亲民,价格贵吧),我更喜欢亲民的价格,实用的。就像手机一样,你不能说现在不可拆卸电池的千元机就是高贵的产品把,不能说比以前那些可拆卸电池的更高贵吧,虽然一体化集成度更高了,但是还有更贵的手机啊,比如苹果手机,系统,cpu都是自己的。我就喜欢这种更亲民价格,性价比高的,各个厂的零件组装起来,更实用更亲民的,而不是那些贵的,高端的。有时候真的觉得想太多,比如以前觉得选择大众的比较好,比如汽车选择买的人多的,房子觉得商品房要好,比较别墅太贵买不起,宅基地好像也不能卖吧,而商品房流通性最好吧,最好买70-100平米左右的,按一体化来看又喜欢精装修的,真的是想太多了。其实一体化看你怎么看,比如web前端的JavaScript前后端都用js写可以理解为一体化,php的嵌入混合到html里面写也可以理解为一体化,就算前端用js后端用php,整个项目你也可以看出一体化,或者把这个语言培训的知识体系理解成一体化,web前端那种一体化感觉更像苹果那样自给自足,更优美更高端,而php那种或者说其他语言各种混合写出来的项目或者说培训的知识体系教了各种不同内容的知识整合而成的也可以理解为一体化,更像是比如品牌机或者整机从各个厂家要的零件组装而成的一体化,而那些自学乱七八糟乱学的就像组装机(i7级那种?)?。又觉得买品牌机最好买一体机,如果买有主机的那种还不如买整机或者组装机,感觉现在有些组装机的主机都像服务器一样,不太喜欢,觉得家用就要有家用的样子,不太喜欢服务器。也不太喜欢高端的,总觉得格格不入,更喜欢烟火气息,以前觉得新能源电车是高端的,先进的,就把电动车和JavaScript联想起来,但是现在又觉得电车也好,油车也好,都有高中低端,也有便宜的民用,所以不存在都是高端的,虽然不喜欢高端,但是也不喜欢低端,二手也不喜欢,感觉中端的性价比最高,高端不舍得用,怕坏,低端又太难用,感觉大部分什么东西都是这样。如果喜欢的东西淘汰了,那就算了,还不如转行了,选择一个不喜欢的又有什么意义呢?折磨自己么(就像以前很喜欢玩冒险岛一样,也喜欢看别人玩dnf,cf也还行吧。冒险岛大巨变之后就不喜欢了,私服也不喜欢了,没了那种感觉,不玩了)?还是说你真的能把兴趣和工作分离?或许我不能,各种道理都试过了还是不能。错了没关系,骗自己就很难受了。如果想想如果选择php就后悔父母为何不让我坚持学,后悔让我升本,怪同学建议我学web前端,而且现在又喜欢一体化,觉得JavaScript前后端都用js才是一体化,但是现在突然发现可以把整个知识体系看出一体化也行啊,选择web前端又觉得兴趣最重要应该选择php,现在还是决定如果是以前就选择喜欢的php了,虽然回不到过去,但是心理也有了答案,为何以前觉得选择php不行,因为前面说的强迫症,喜欢的一体机和php感觉有冲突,又各种觉得不好,web前端也同理,现在觉得还是简单点了,跟着现在的心走?算了吧,居然都没感觉了,就不要往回想了,想不出来了。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云南新华电脑学校

2022-10-25 · 百度认证:云南新华电脑职业培训学校官方帐号

关注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什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2年9月,教育部将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取代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仿真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兼顾的计算机学科宽口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型和工程型相结合的计算机专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2、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据《电脑迷》2017年第3期刊发的一篇论文显示: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薪资仍然处于一个不错的水平。预计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仍将以每年1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

在一份样本有8000人的调查问卷表明,中国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开发行业大部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网络开发和软件开发上,大约各占调查人数的32%和27%,其他还包括1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从事网络测试技术方向的职业,以及有大约10%的毕业生选择了网站优化和推广宣传方面的工作。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前景可观,能够在网络通信类科研院所、政府机构、银行、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公司、通信公司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科学研究、系统设计、系统防护、系统管理与维护和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系统开发、设计和系统集成等工作。

二、软件工程

1、什么是软件工程专业?

该专业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设计模式等方面,培养学生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使其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

2、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比如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比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软件工程专业已成为一个热门专业。

就业方向

软件服务外包属于智力人才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包括软件外包与服务企业、信息产品与服务企业,担任程序员、软件测试员、项目经理等工作岗位。

三、网络工程

1、什么是网络工程专业?

2012年,网络工程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网络工程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基础知识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有组织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领域创新型人才,坚持“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观,培养掌握工科公共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基本理论、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具备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网络工程规划设计及实施、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2、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网络工程专业可以在各类IT企业、公司、科研院所等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产品分析、设计、研究、开发及IT市场拓展、技术推广等工作;能到各级财政、工商、税务、邮政、电信、移动、国防、交通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安全维护、计算机检测与控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集成与运行维护等工作;能从事各级各类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教育、网络系统应用开发、远程教育及网络维护管理等工作。

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景怎么样,它的发展方向该如何?

眼下,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工作结束,各地陆续进入考生上传材料网上确认阶段。在近年来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规模正稳步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扩大到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未来考研的报考主流。什么是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培养现状和未来趋势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两类。学术硕士偏重理论和研究,专业硕士则重视实践和应用,它们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目标有明显差异。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 胡冬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偏重理论和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实践为导向,与职业性紧密相关。培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践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比如工程师、会计师等。比如我们学校专业硕士培养,由校内导师和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组成,还要求完成6个月到1年不等的专业实践。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学术硕士 崔浩然:就拿我们芯片专业来说,首先学硕可能会进一步深造。比如说读博、进科研院所。专硕在研二的时期就已经到企业去实习了,会有更多的工程上的能力,也方便研究生之后的就业。

前不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专业学位提至与学术学位并重位置,在14个门类下均设置了专业学位,其中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6个。这一新版目录将从2023年起实施,这也意味着明年下半年启动的新一轮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将按新版目录进行。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 胡冬华:新版学科专业目录,突出了专业学位的重要性。增加了很多新的专业学位,比如气象、文物、医学技术等一批博士或硕士的专业学位类别。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之前的很多专业学位只授予硕士学位,现在很多专业学位也有博士层次,比如法律、应用心理、公共卫生等一些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到了博士层次。

据统计,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在硕士招生总人数中的占比仅为159%,其后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20年专硕招生人数占比已超过60%,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进一步明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陈志文:2020年全国研究生工作会上,再次明确了新增的硕士点都一律以专业硕士为主。因为科研毕竟是少数,我们大量的学术性研究要朝博士转。我们也在环节上增加或者扩张从本科直接到博士硕士环节的培养,我们更需要瞄准了社会的需要,去培养大量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实用人才。

部分高校专业硕士学制延长至3年

以往,专业硕士的学制大多是两年,或者两年半,但是近年来,已陆续有不少高校对专硕学制进行了调整,延长至3年。今年,又有多所高校做了类似调整。

今年,有多所高校宣布将其专硕招生专业学制延长到3年。从2023年起,海南师范大学的教育、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将由2年调整为3年;河南大学的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4个专业学位的学制,也都拟由之前的2年更改为3年。

近年来,延长专硕学制已成为趋势。一些学校的3年制专硕逐年增加,比如,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年研究生招生时,专硕的学制均为2年,到2023年招生,其所有专硕学制都将调整为3年。在南京大学全日制专硕中,目前,学制为2年的仅剩五个专业,其余学制均为3年。河海大学除了工商管理等六个专业学制仍为2年外,其余全日制专硕都已经采取3年学制。

目前,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全部实行3年学制。

合理安排学习实践 确保培养质量

对于高校来说,学制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课程、师资、培养方案等诸多方面都要随之进行调整。那么,为何要进行学制调整?来看记者的调查。

马圣新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全日制专业硕士二年级学生,目前,学校所有专硕的学制都已延长至3年,在他看来,这样的学习安排更加合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1级专业硕士 马圣新:我们进行的理论学习可以作用到研二的实践当中,研二实践又反过来再指导我们的理论学习,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压缩的话,感觉时间比较紧。

据介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实践为导向,学生需要掌握行业产业的核心技术。东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调整学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提升培养质量。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 陆建:原来的2年学制(与3年相比)的课程学习,总的学时数变化不大。第二年又要完成实践,又要完成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有很大的挑战。在我们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当中,选修课有50% 都得是企业(实践)类型的课程,我们是要求到企业、到实际的生产部门、到工程现场去开展科研实践。改为3年制以后,我们各个环节能够做得更扎实,能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西北师范大学从2014年开始,就对化学工程专业硕士试点学制调整,随后逐步拓展至教育、金融、艺术、体育、旅游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到2023年学校的专业学位硕士将全部实行3年学制。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韩高年:整个产业转型升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要内涵式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前期也做了很多调研,调研对象既包括了研究生同学,也包括了用人单位,也包括了我们二级学院的广大研究生导师。大家一致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当中,很多环节都没法落到实处,2年的学制应该调整。

学制调整后,西北师范大学还对专硕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论证,并建立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测体系,尤其在实训实践环节上下功夫,对时间和质量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韩高年:实践实训环节的方面也做了调整,我们广泛吸纳行业产业的技术人员进入到导师队伍里面来。另一方面,围绕我们学校专业学位点构建了一大批的实践实训基地,有些就建在生产线上和企业设立联合培养工作机制。这些年我们反馈回来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用人单位对我们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是正向的评价,就业率也有了直线上升 。

专家:探索不同模式 进行针对性改革调整

近年来,《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揽子文件的出台,对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系列要求。相关专家也指出,应该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调整。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陈志文: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各个学校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包含学制。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增加这一年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能不能真正地落实到位,满足一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专家还表示,不同高校应该根据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打造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品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高层次急需应用型人才。

现在整体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物流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顺丰控股(002352)、京东物流(02618HK)、圆通速递(600233)、申通快递(002468)、中通快递(ZTON、02057HK)、韵达股份(002120)和德邦股份(603056)等。

本文核心内容:物流行业产业链、物流行业主要政策规划、物流行业竞争格局、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行业概况

1、定义

被世界普遍认同的“物流”是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所定义的:“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产业链剖析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物流产业上游主要为提供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行业,包括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仓储地产业、以及物流设备制造业;中游包括提供运输、仓储以及物流管理服务的物流企业,下游主要为对仓储、运输等服务有需求的行业或个人。

运输是整个物流产业的核心部分,没有运输的物流产业就失去了灵魂。

从企业来看,物流行业上游涉及到仓储地产投资运营的企业主要有普洛斯、万纬、上海宇培、嘉民等;涉及公路、铁路、航道投资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主要以中国交建集团、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长江航道局等国有企业为主;通过物流硬件和软件制造企业主要有音飞储存、润邦股份、天桥起重等。

在中游一众物流行业中,又可以分为主要从事运输业务的企业和以仓储为核心的企业以及提供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企业;以运输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主要有:顺丰、中通和申通等物流公司;以仓储为核心的企业主要有邮政速递和新宁物流等;提供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企业主要有北京中物联、飞马国际等企业。

我国物流行业下游行业包含钢铁、煤炭、汽车等各类生产制造企业、服装等快消品行业,以及食品行业等众多行业。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自改革开放后的四十余年内,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1979年日本OCS快递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快递公司;1984年FedEx进入中国,同年中国物流研究会正式成立;1986年DHL进入中国;1988年UPS和TNT共同进入中国;1992年全国货运量首次突破100亿吨;1993年顺丰和申通、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铁路公司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立;

1994年宅急送成立;1999年-2003年韵达、圆通、中通和百世汇通相继成立。至2000年末,全国货运量约1358万吨,较1978年增长54538%。

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物流行业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助推“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相继颁布,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大力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等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了物流业的发展目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物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把物流业降本增效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

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等目标,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任务。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鼓励行业转型升级

2022年“奥密克戎”疫情在我国多地呈密集爆发趋势,物流业对各地的抗疫物资、民生物资供应和稳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以来,有关部门通过电视电话会议、书面文件等形式,以帮扶政策、金融及财政支持、降费及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了多项物流业援企纾困政策,确保物流行业的稳定运行发展。

2022年以来我国物流行业主要政策规划汇总如下:

注:查询时间为2022年5月24日(下同)。

行业发展现状

1、物流需求规模再创新高,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恢复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

2021年,物流需求规模再创新高,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恢复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全年社会物流总额3352万亿元,是“十三五”初期的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2%,两年年均增长62%。

从构成看,2021年全年工业品物流总额299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农产品物流总额50万亿元,增长71%;再生资源物流总额25万亿元,增长402%;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108万亿元,增长102%;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74万亿元,下降10%。

2022年1-4月,社会物流总额106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6%。

2、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仍然较高

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从结构看,运输费用90万亿元,增长158%;保管费用56万亿元,增长88%;管理费用22万亿元,增长92%。

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6%;2022年1-4月份,社会物流总费同比增长64%,增速虽比2022年一季度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同期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总收入。

注:中物联2022年5月25日公布的2022年1-4月的物流运行分析数据中,仅公布了社会物流总费同比增速情况。

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仍然偏高

2015-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已从2015年的157%下降至2021年的146%;但相对发达国家来看,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仍然偏高。

2022年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8%。

4、物流业总收入逐年递增,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中物联数据显示,2015-2021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2021年我国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适应市场物流需求变化,物流供给服务保持快速增长,支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全年物流业总收入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2022年一季度,社会物流业总收入28万亿元,同比增长82%。

5、物流业处于较高景气水平

2021年全年物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534%,较2020年提高17个百分点。物流企业业务量及订单指数均位于较高景气水平,且总体水平有所提升,物流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从年内走势看,一季度景气指数平均为53%,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回升至559%的高点,下半年指数出现一定波动,三季度回落至513%,四季度缓中趋稳回升到532%,物流业韧性提升,实现良好开局。2022年一季度,社会物流业景气指数均值约503%。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因目前中物联和国家统计局未公布各省份物流业总额和总收入情况,故按照各省份快递业务量排名来看,金华市和广州市的快递业务量远超其他城市。2021年全年,浙江省累计快递业务量11638879万件,为我国快递业务量最多的城市;广州市排名第二,2021年快递业务量达106778312万件。进入全国快递业务量产量排行TOP10的城市还有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揭阳市、东莞市、苏州市、北京市和泉州市

2、企业竞争格局

根据中物联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榜单来看,2020年总物流业务收入达1358872亿元,同比增长166%;上榜的营业收入门槛值达4064亿元,同比提高359亿元。按照物流业务收入规模来看,有27家企业的营业收入未超过100亿元,23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100亿元。

企业排名方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以262862亿元的物流收入排名榜首,厦门象屿和顺丰控股,分别以216129和151743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二和第三位。中国外运、京东物流、中国物资储运集团、中铁物资集团、圆通速递、韵达货运、百世物流位列榜单的第四至第十位,排名前十的物流企业累计物流收入达97329713亿元,占总物流业务收入的7163%。

注:截至2022年5月30日,中物联尚未发布2022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名单。

“十四五”期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物流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结构

2022年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国内外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流通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明显提高,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显著提升等发展目标;展望2035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效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2、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021年11月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货运需求稳中有升,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需求快速增加。预计2021年至2025年,全社会货运量年均增长23%,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154%,公路货运量增速放缓,铁路、民航货运量增速加快,水路货运量稳中有升,电商快递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聚焦补齐现代流通体系短板,着眼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现代流通统一大市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快速健全我国物流体系。前瞻根据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收入变化趋势,对2022-202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收入进行预测,初步得到至2022年末,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可达到约36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收入可达到约128万亿元;至2027年末,我国社会物流总额或将突破51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收入可达到约18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把提高质量作为高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为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稳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做好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好福建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调整优化高校发展布局和定位  整体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既满足企业人才培养需要,又有利于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补齐福建省高等教育结构中“短板”的学科专业。加强台湾高校来闽合作办学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发展定位,开展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试点,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各安其位,各展其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争创一流。  

省重点建设高校要稳定本科教育规模,致力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步退出高职高专教育和成人专科教育;一般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要进一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逐步压缩高职高专教育和成人专科教育规模;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大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教育,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条件保障和管理制度,使之成为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对目前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及山区学校的倾斜力度,适度提高高职院校校均规模。

鼓励高职院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和成人专科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坚持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开展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试点。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应建设好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培养教学名师,做好资助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推进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加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健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

相关推荐:

2023年五一烟台迷笛音乐节志愿者去几天?

五部门: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中国女留学生在泰遭绑架杀害,3嫌疑人已在湖北襄阳落网

19年湖南55岁"巨婴"熊丽:啃完三任丈夫,啃94岁老母,从未工作一天

04年,小伙花27万买下弟弟旧屋,14年后房价翻10倍,弟弟要求归还

女孩凌晨跳江获救,3位小伙下水营救不幸溺亡

身份证上的是农历吗

2023浙大紫金港校区赏花指南

声明:《五部门: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2023年五一烟台迷笛音乐节志愿者去几天?

    2023年五一烟台迷笛音乐节志愿者去几天? 共计4天。 志愿者工作时间:2023年4月28日-5月1日(需比音乐节提前一天到达,共计4天)地点:山东省烟台黄...

    八卦 日期:2023-04-27

  • 光感小白瓶真假怎么辨别

    1、正品的玉兰油olay小白瓶的外包装盒上面的网站是用汉字印刷的,而假货则是使用了英文,如果卖家说这是因为出口的原因,那么恭喜你发现了一家假...

    百科 日期:2023-04-27

  • toua是什么车

    toua是什么车如果没有途锐,问题应该是途锐,途锐,德国大众生产的SUV。途锐的名字来源于撒哈拉沙漠周围一个名叫图阿雷格人(“图阿雷格人”)的民...

    汽车 日期:2023-04-27

  • 2023广州荔湖音乐节古巨基演出时间

    2023广州荔湖音乐节古巨基演出时间   2023年4月21日 重磅炸弹!古巨基加盟广州荔湖音乐节!荔湖音乐节,作为一个南方音乐节品牌,我们深知广东乐...

    景点 日期:2023-04-27

  • 小橙子爸爸怎么死的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小橙子爸爸是车祸身亡。剧中凌霄外婆突发心梗,在医院抢救。陈婷得知消息后,匆忙买的机票赶回来,小橙子爸爸送陈婷去机...

    电影 日期:2023-04-27

  •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

    百科 日期:2023-04-27

  • 咖啡中含有激素吗

    咖啡中不含激素。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有咖啡因成...

    百科 日期:2023-04-27

  • 古巨基加盟广州荔湖音乐节

    重磅炸弹!古巨基加盟荔湖音乐节 荔湖音乐节,作为一个南方音乐节品牌,我们深知广东乐迷的喜好,于是,在原阵容基础上,诚意邀请中国香港天王级歌手...

    景点 日期:2023-04-27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