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 > 八卦 > 美议员指责阿根廷“为中国军事存在提供便利”,阿驻美大使反击!

美议员指责阿根廷“为中国军事存在提供便利”,阿驻美大使反击!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6-06 手机版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记者祁玥】“你在那场会议上发表的言论不仅明显不正确,还具有冒犯性”,据美国《国会山报》3日报道,阿根廷驻美国大使阿圭罗当地时间3月2日致信美国共和党籍众议员萨拉查,指责她2月28日公开发表的涉及阿根廷与中国关系的言论不实。这位共和党籍女议员攻击阿根廷“与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一样为中国的军事存在提供便利,而阿圭罗对此予以坚决反击。


美国共和党籍众议员萨拉查

萨拉查是怎么说的呢?

据《国会山报》描述,萨拉查2月28日在美国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宣称,阿根廷正在考虑在其领土内建一座制造中国战机的工厂,并借口中国在阿根廷建立探空空间站一事,宣称“中国的存在正在增强”。她还宣称,“我们清楚,中国人到这里来并非为了贸易,而是战争”。

这种贼喊捉贼式的发言,阿根廷驻美国大使阿奎罗显然不太认同。


阿根廷驻美国大使阿圭罗

“首先我必须强调,阿根廷境内没有区域外国家的基础设施或军事存在,唯一例外就是英国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非法占领”,阿奎罗在给萨拉查的信中称,她指责阿根廷考虑建制造中国战机工厂的说法是“荒谬的”,而中阿两国航天部门合作运营的探空站与欧洲航天局在阿根廷运营的项目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两个站点间距离不到300英里。

阿奎罗还提到,阿根廷从美国得到与战机相关供给受阻恰恰是因为英国因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而对阿根廷实施的制裁。

据《国会山报》报道,对于中国和阿根廷在探空站上的合作,美国政府之前就表达过担忧,萨拉查更是攻击阿根廷现任副总统基什内尔当年批准这个项目是“出卖灵魂”。报道说,阿圭罗将这一指责看作对阿根廷的攻击。他说,“冒犯和攻击一个自1810年来享有自由和主权,且是美国朋友的国家的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助于增进理解和拉近距离,而是起到反作用”。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中国与阿根廷同为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战略共识和共同利益。半个世纪以来,中阿两国始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中拉论坛等多边和地区框架内密切配合,践行多边主义。2014年,我国与阿根廷政府签署协定,在阿根廷内乌肯省建设我国在海外的首个深空测控站――阿根廷深空站。2017年,深空站顺利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用于中阿双方对外层空间的和平开发和利用。阿根廷深空站为“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执行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前报道

伊朗申请加入金砖国家,俄罗斯:还有阿根廷

(2022年)27日,伊朗外交部宣布已经申请加入金砖国家。作为金砖国家之一,俄罗斯外交部不光证实了伊朗的申请,还补充了另一个国家的名字。

据俄塔社6月27日报道,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当白宫思考在世界上切断、禁止或破坏点什么的时候,阿根廷和伊朗已经申请加入金砖国家。”


报道截图

27日早些时候,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哈提卜扎德表示,德黑兰已经申请加入金砖国家。

据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Tasnim)报道,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伊朗已经提交申请,希望加入金砖国家,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磋商。

他表示,金砖国家建立在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机制之上,涉及的方面也很广泛。希望伊朗的加入,将为双方带来“附加价值”。

6月24日,伊朗总统莱希曾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发言说,伊朗愿意共享其巨大的能力和潜力,帮助金砖国家实现目标。

当天,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以视频方式出席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时,也再度表达了加入金砖合作机制的愿望:“阿根廷希望正式成为金砖国家的一员,并为之做出贡献。”

费尔南德斯在视频讲话中表示,“我们很荣幸受邀参加这次金砖峰会的扩大会议。金砖国家涵盖了世界上42%的人口,占据全球生产总值的24%,我们渴望成为金砖国家的正式成员。”

“金砖国家构成了一个具备强大能力的平台,能够让各方讨论和实施未来议程,这将营造一个更美好、更公平的时代。”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于2009年由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创建,自2011年南非加入后,该机制一直没有继续吸纳新成员。早在2015年,阿根廷前总统克里斯蒂娜就曾称,金砖国家应进一步扩员,吸收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入,阿根廷希望能够加入其中。

在6月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就金砖合作机制扩员问题回应道,金砖国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间的重要合作机制,也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16年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积极、稳定、建设性的力量,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金砖国家机制自成立以来,就同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新开发银行已经实现了首批扩员,将为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也将提升银行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汪文斌同时指出,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国际热点交织叠加的形势,金砖国家一致认为,要加强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提升金砖机制的代表性,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金砖声音”,携手应对挑战,维护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发展空间。

汪文斌强调,作为今年的金砖主席国,中方积极支持金砖国家启动扩员进程,拓展“金砖+”合作。在昨天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当中,五国领导人同意继续开展“金砖+”合作,推进金砖扩员进程,有关共识也体现在会晤发表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当中,这充分说明金砖的合作是开放包容的。中方将推动金砖各方继续就扩员问题深入讨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扩员的标准和程序,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金砖大家庭。

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航天技术分发射技术、运行测控、回收技术三大部分。近年中国又有载人航天、嫦娥计划,那将更加复杂。
上述技术和物理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结合最为紧密。和物理力学的关系显而易见,又由于其中牵扯大量实时数据处理,没有相应处理技术也是无法实现的。
航天技术,就是把人造天体送上太空,以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下面,我们分四个方面来介绍航天技术:
一、航天技术发展概况;
二、航天技术基础知识;
三、军事航天技术;
四、我国航天技术。

一、航天技术发展概况
这是一张航天技术发展概况的草图,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是前苏联在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42年。42年只不过弹指一挥间,而航天技术(亦称空间技术)却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98年底,世界各国共发射了航天器近5300多颗,其中前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以及美国占发射总数的绝大部分。在这些航天器中军用卫星占三分之二,它们在军事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侦察卫星不仅成了大规模侦察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提供战役战术范围内的侦察服务;军事通信卫星能够为陆海空三军部队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导航卫星可以为各种攻击平台(攻击的载体)和打击手段如舰艇、飞机、导弹等进行精确导航;测地卫星能够测出各种军事目标的精确地理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命中精度;气象卫星,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全球或局部地区的气象情报,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上述这些军用卫星的发展,又导致反卫星武器(亦称拦截卫星)的出现。因此,传统的海陆空三维战场将演变成海陆空天电五维战场,不久,将出现一支新的军种-“天军”。目前,美俄都建立了航天司令部,美国有一个航天师,一所太空学校。因此,可以说,短短的42年间,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在这中间,值得一提的是载人登月飞行,建立空间站,航天飞机的发射以及现在正在建设中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载人登月飞行,只有美国做到这一点。1969年,美国第一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以后又12名宇航员先后九次登上月球。关于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后面还要介绍。

二、航天基础知识
(一)卫星绕地球运转所具备的条件
(二)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一)卫星绕地球运转所具备的条件
说到卫星,那么,什么是卫星?什么是人造地球卫星?所谓卫星就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月球就是地球的卫星,这种卫星称为自然卫星。而人造地球卫星是指在一定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并完成一定使命的人造天体,也称人造卫星。卫星绕地球运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个是速度条件;一个是高度条件。
1、速度条件
大家在中学物理中都学过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些定理告诉我们,当一个物体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必然产生向外的惯性离心力。如果离心力刚好等于向心力(即重力),这个物体将沿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而不掉回地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物体的速度叫环绕速度。大约等于每秒7.9公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大家可能认为速度不够快,这是以秒计算,如以小时计算这个速度是26800Km/小时,不到1.5小时在外层空间绕地球一圈。
下面介绍几个概念:航空:一般把在地球周围稠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飞机、气球的飞行)称为航空;
航天:把在稠密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的飞行)称为航天;
航宇:把太阳系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宇。
从理论上讲,以第三宇宙速度飞出太阳系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以这个速度到太阳系以外去航行,即使是飞到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半人马座2星,也得飞上10万年。显然,这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要实现恒星之间航行,就必须以接近光的速度,即30万公里/秒航行才行。这就需要运载技术来一个革命性的飞跃。这是第一技术关速度足够大。
所谓第一宇宙速度是指航天器绕地球作圆轨道运行而不掉回地面所必须具有的。当速度达到每秒11.2公里时,物体将挣脱地球的引力场,而变成绕太阳运转的人造卫星。这时的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亦称脱离速度)。
所谓第二宇宙速度,即卫星能够脱离地球引力场而绕太阳运行所需要的速度。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再增加到16.7公里/秒,这时太阳的引力也拉不住它了,而成为银河系的一个人造天体。这时的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所谓第三宇宙速度就是从地面发射一个物体,能脱离太阳系引力场所需的最小速度。
一般把在地球周围稠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飞机、气球的飞行)称为航空;把在稠密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的飞行)称为航天,或星际航行;而把太阳系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宇。
2、高度条件
高度在100——120Km以上。为什么卫星要选择100Km以上这样的高度?1960年第53届巴塞罗那国际航空联合大会决议规定,“地球表面100Km以上空间为航天空间,为国际公共领域,100Km以下空间为航空空间领域。”这是为什么卫星要选择100Km以上这样的高度。卫星轨道为什么要选择120Km以上这样的高度运行?主要是考虑气象因素,大家知道地球有一个大气层,90%大气质量在30Km以下,30Km以上逐渐稀薄了。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急剧下降,在距地面100Km的高度上,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的一百万分之一;在120Km高度上,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的几千万分之一;在200Km高度上,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五亿分之一。大家要问达不到120Km以上高度会怎样?达不到120Km以上高度就会掉下来。美国1959年曾发射了一颗卫星,距地球最低点是69英里,1英里=1.609Km,69英里=112Km,这颗卫星发射的很成功,上去围绕地球转了一圈后就掉下来了。为什么?这是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它没有真正脱离无阻力飞行的环境,所以就掉下来了。严格说必须把卫星运行轨道选择在120Km以上的空间,它才不会掉下来。
由于卫星以7.9公里/秒的速度飞行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并且与空气磨擦会产生数千度甚至上万度的高温,从而烧坏卫星。因此,必须把卫星的轨道选在稠密大气层以外,即120公里的高空,这时空气密度只有地面的几千万分之一了。
大气层分成很多层,越靠近地球,空气密度越高。反之则急剧下降。到120公里的高空,空气密度就只有地面的几千万分之一了。
所以,卫星通常都在离地面120公里以上的空间飞行。
(二)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卫星是通过发射上天的,在目前有三种发射卫星的方法:
一是通过多级火箭发射;二是用航天飞机发射;三是用飞机发射。
第一,通过多级火箭发射
所谓多级火箭就是由几个单级火箭组合而成的运载火箭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单级火箭的最终速度只能达到4-7公里/秒。所以,世界各国都采用多级火箭发射卫星。从理论上讲,火箭的级数越多所能达到的速度就越大。但是级数越多,结构就越复杂,可靠性也就越低。所以在满足速度要求的条件下,尽量使级数最少。根据目前情况,发射低轨道人造地球卫星,一般用二级或三级火箭,而发射大椭圆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多用三级或四级火箭。
第二,用航天飞机发射
航天飞机是一种可以载人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它能象火箭一样垂直起飞,象卫星一样在轨道上运行,又能象普通飞机一样水平着陆。一架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100多次,因而,它既可以大大降低发射费用(150万美元/吨),简化卫星设计,又能向近地轨道发射、回收与修复已失效的各种卫星。例如,在1991年11月24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后仅6小时,就将一颗2335公斤的导弹预警卫星送入太空;美国原本有五架航天飞机,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不久就爆炸了。现在剩下四架航天飞机:即“哥仑比亚” 号航天飞机;“发现”号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奋进号”号航天飞机。
1961年3月23 日,苏联人邦达连科就是为载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截止2003年底,人类共进行了400余次的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280余次,苏联(俄罗斯)130余次。在这400余次载人航天活动中,共有18人为载人航天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为壮烈的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的失事,载人航天飞机刚刚升空73秒,不到1分半钟就在空中爆炸了。当时航天飞机载有7名宇航员,其中包括一名女宇航员叫麦考利夫,是一名教师,然而她没能书写第一名教师宇航员的历史。当时麦考利夫是为完成美国教师上太空计划的,她上太空有两项任务:第一个是通过电视转播给全球数万万名中学生上一堂“太空见闻”;第二个是通过电视转播上一堂“人类为什么要登上太空”。遗憾的是她还没有登上太空就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载人航天事业。大家看报纸了解到,美国航天局还想启动教师上太空计划。54岁(2004年为54岁)的芭芭拉?摩根是1985年时就被选为参加航天飞行计划的教师代表候选人。现年54岁,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美国航天局计划让芭芭拉?摩根在2003年11月13日乘座“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进行为期11天的太空之旅,来实现麦考利夫为完成的事业。非常遗憾的是,2003年2月1日,在“哥伦比亚”号完成此次16天飞行任务后返回途中,在距地球约60Km处爆炸失逝,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7人中6名美国人,1名是以色列人。
第三、用飞机发射
只有美国做到这点,90年四月,美首次将一颗200公斤重的卫星从B-52轰炸机上,用三级“飞马”火箭高空发射成功。显然,这是很经济的。

三、军事航天技术
所谓军事航天技术,就是航天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其具体成果就是各种军用航天器。首先我们来看看军用航天器的分类:它包括:
(一)运载系统;(二)载人航天系统;(三)军用卫星系统;(四)空间武器系统
(一)运载系统是指能把军用航天器、宇航员或物资等有效载荷从地面送到太空预定轨道或能将有效载荷带回地面的运输系统。
目前可利用的军事航天运输系统主要有:
一次性使用运输火箭;
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
(1)美国的运载火箭
(2)俄罗斯的运载火箭
(3)欧洲和日本的运载火箭
(二)载人航天系统;
1、 宙飞船(美,俄)
2、空间站(俄罗斯、美国、国际空间站)
3、航天飞机(美,俄)
4、空天飞机
(三)军用卫星系统
军用卫星系统包括:侦察卫星、通信卫星、测地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
1、侦察卫星 是指装有光电遥感器、雷达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用于或取敌人军事信息的人造地球卫星。
(1)侦察卫星的分类:侦察卫星数量最多、应用最广。它主要包括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以及核爆探测卫星等。
(2)侦察卫星的特点及用途
侦察卫星的特点:
①速度快。如在150公里的高度,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绕地球一周,只需一个半小时,从北京到天津不到20秒,到广州只需5分钟;
②效率高。由于侦察卫星轨道高,侦察的面积大,范围广,如用飞机对我国拍照,需拍照100万张,费时10年,而用卫星只需拍500张(一张照片达到数千甚至数万平方公里),几天就可以完成;
③效果好。由于地面分辨力高,侦听准确,信息传递及时,所以效果好。这里有一个概念,地面分辨力。所谓地面分辨力,是指卫星能够显示出的地面物体的最小尺寸。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侦察卫星的作用。例如,俄罗斯车臣武装负责人杜拉伊夫之亡,就是侦察卫星的杰作。情况是这样:当杜拉伊夫打卫星电话时,俄罗斯侦察卫星立即捕捉到卫星电话发出的电磁信号,并根据电磁信号,迅速测出杜拉伊夫当时所在的精确地理位置,然后将这一信息实时地通报给俄罗斯空军,并引导俄罗斯飞行员实施攻击,从而将杜拉伊夫击毙。
④适用广。它不受国界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不存在侵犯领海、领空问题,高山、河海挡不住。
侦察卫星的用途:
第一,详细侦察对方各种战略目标。比如导弹核武器基地、海空军基地、指挥控制中心、各种武器生产基地、机场、港口、交通枢纽、重要城市及工业生产基地等都是战略目标,都可以进行侦察。
海湾战争中,美动用了各种卫星(15颗电子侦察卫星、5颗照相侦察卫星、一颗雷达成像卫星、3颗预警卫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监视伊拉克的一举一动。在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前,美国就通过成像侦察卫星获得了伊拉克重兵集结边境的高度清晰的照片,发现了伊拉克的侵略意图。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美国又发现伊拉克妄图进攻沙特,沙特开始也怀疑,见到卫星照片后,才同意美国派兵进驻沙特。
第二,对敌方领土进行准确测图。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已方指挥员提供在作战中所用的地图;另一方面,也为己方战略导弹核武器提供各种打击目标的准确位置。例如在海湾战争前,美国对伊拉克、科威特地形不详,原地图是20-30年前的,故集中侦察和测地卫星很快就制出了精确详细的地图。
第三,侦察敌方战略导弹系统的数质量情况
比如在1961年,赫鲁晓夫撒了个弥天大谎,吹嘘说,苏联拥有400枚核导弹,已经拥有全面核优势,从而对美国和西方国家搞核讹诈。但是美国通过照相侦察卫星很快就发现,苏联的洲际导弹到1961年秋远未达到400枚,而只有14枚,从而化劣势为优势,反过来又对对方实施核威慑。
第四,侦察敌方地面部队的调动的部署情况。
自六十年代以来,每当国际上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苏联和美国都发射一些专用的侦察卫星,对有关地区进行监视。例如,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苏联和美国就用侦察卫星分别不断地向埃及以色列提供情报。1973年10月6日开罗时间下午14时零5分,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第2、3军团强渡运河,一举攻克以军构筑4年之久的“巴列夫防线”,打得以军节节败退。埃军准备乘胜前进,扩大战果。就在这时,美军侦察卫星发现埃军两个军团的结合部有一条7-12公里宽的间隙,防守薄弱,并且后方空虚。以军得到这个情报后,欣喜若狂,立即组织部队,秘密插入结合部,偷渡运河,迅速向西、向南发起猛烈进攻,并合围了埃及第三军团,从而反败为胜,夺取了主动权,最后由于苏美干预,双方握手言和。这种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今天的战略战役指挥员不能不考虑侦察卫星这个重要因素,军事卫星提供的情报甚至能够改变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第五,侦察对方的战场情报。
通过侦察监视,探查、搜集未知的情报,达到知己知彼,从而战胜对手,这是军事通则。
譬如,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在开战之初,还是打了几个漂亮仗,吃了几顿饺子的。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苏联的侦察卫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战例,就是阿根廷空军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1982年5月4日,大英帝国的王牌战舰――“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满载一身精良武备,悠然穿梭在马岛海域,执行着封锁作战任务。不料,前苏联的“闪电号”侦察卫星在茫茫太空深处,悄悄地盯上了它。就这样,由于前苏联的帮助,“谢菲尔德”的一举一动便始终处在阿根廷的掌握之中。等到“谢菲尔德”一进入打击阿根廷空军的打击范围,“超级军旗”式轰炸机便腾空而起,贴着海浪,超低空飞向了目标。距离“谢菲尔德”48公里时,“超级军旗”立即爬高跃升,于是,“飞鱼”出鞘,并始终以超过海浪2米的高度飞行,很快便命中了“谢菲尔德”,当即就燃起了浓浓火焰,“谢菲尔德”遭受了致命的创伤,舰身被击穿了一个大窟窿。不久,“谢菲尔德”便沉没在茫茫大海了。而一枚“飞鱼”导弹,价值仅仅20万美元,却击沉了价值高达2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可见,各种攻击性武器的打击效果能够在侦察卫星的作用下获得急剧放大。
这个战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地球表面进行军事行动时,千万别忘了,头顶上还有侦察卫星在虎视眈眈。 否则,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2、军事通信卫星
军事通信卫星就是指以为军事服务为目的而设计的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是六十年代初才问世的一门新兴技术,是空间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象悬挂在高空的微波中继站和接力站,接收从地面或其它卫星发来的无线电信号,经转发器放大后,再以另一频率发回地面另一地方或其它卫星上。
它具有以下特点:
(1)通信距离远。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三分之一,它能为相距19000公里的两个地面站提供直接通信。若在赤道上空等间距分布三颗同步卫星,就可以基本上实现全球通信。
第二、通信容量大。卫星通信的工作波段是微波,波长在1米至1毫米之间,频率为300兆赫至300千兆赫,可用频带很宽,这样通信的话路就很多。目前一颗通信卫星可传上万条话路,外加若干路电视,还可传输高分辨率的图象和其它数据。
第三,传输质量高,由于卫星通信高山挡不住,大海隔不了,风雨无阻,昼夜不停,不象地面微波通信那样受地理气象条件以及通信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信息传输稳定可靠。
第四,机动性能好。卫星通信既可提供大型地面站点之间的远距离通信,也可为机载、舰载以及地面部队的小型机动终端站提供通信。这样,可随时随地建立通信终端,这为战时紧急情况下迅速建立通信线路提供了条件。这种应急通信能力在军事上是极为重要的。
第五,生存能力强。一般来讲,地球同步卫星不易受核爆炸破坏和其它手段的攻击。
正是由于有这些优点 ,军事通信卫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气象卫星
是专门用于对地球和大气层进行天气变化观测的卫星。它相当于一个无人高空气象站。它与以往的地面观测方法相比,具有全球性、预先性和准确性。
气象卫星起源于侦察卫星,基本原理类似于照相侦察卫星。不同的是它观察的对象是云、气、雾、雨、风、浪、潮、温。
方法是以2-3颗地球同步轨道和近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不断地向地面发送资料,经综合分析处理后,得出准确的气象预报,为陆海空三军部队行动服务。
4、测地卫星
用来从宇宙空间,对大地进行重力分布、形状、精确地理坐标测量的人造地球卫星叫测地卫星。 与常规测量法相比,它具有周期短,精度高的特点,是进行大地测量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工作原理:地球不圆和重力分布不均的影响,使卫星的运行轨道变得不规则,卫星不断地作上下、左右波浪式前进,通过地面跟踪站的测量,就可准确地推理出地球的形状和重力,以及地球表面各点的精确坐标,从而为战略武器提供准确的目标数据。对地表的物体可以用遥感遥测技术得到。
5、导航卫星
试想,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舰船,奔跑在广袤大地上的车辆,穿梭在万里蓝天上的飞机,遨游在九天之上的卫星、导弹等等处于移动中的物体,如果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后果将会是怎样呢?这实在很难设想,也许等待它的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比如,90年代初期,在我国有着重大的影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考察沙漠中,迷航失踪了。虽然他身上也带有一一些导航仪器,但是由于这些仪器性能的局限而迷失了方向。虽经多方努力寻找,最后仍然失踪牺牲。假如彭加木的探险处在今天,处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悲剧可能再也不会出现。
这是因为,导航卫星,就象航标灯一样,每天以固定的频率,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向地面发送导航信号。地面用户接收和处理这些信号,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所以,它的用途就是导航。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这种技术。
比如,1994年,美国就建成了“导航星”—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是由24颗卫星所组成,运行在六个轨道平面上,每个平面分布四颗,定位精度大约为16米。
那么,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军事上又有什么用途呢?简而言之,它不仅可以为飞机、舰艇、坦克等进行精确导航定位,减少航行误差;而且还可以用于武器制导,能够极大地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譬如,去年5月8日,美国出动了B-2隐形轰炸机,野蛮地空袭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它所运用的主要技术就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这个家伙,就是轰炸我大使馆的凶手—一B—2轰炸机。它的航程为115000公里,这个是空袭中使用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虽然,从战略上看,美国是我们的主要敌人,但是它的B-2轰炸机所运用的技术却是先进的。由于使用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B-2轰炸机可以施行全球轰炸,精确打击。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打击精度也从原来的30米提高到3米。空袭中,美军共发射了五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分别从五个不同部位打入,造成我馆舍严重毁坏,人员严重伤亡。
以上所讲的是美国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挥的军事作用。除美国外,俄罗斯在1995年建成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也是由24颗卫星所组成,不同的是,卫星运行在3个轨道平面上,每个平面分布8颗卫星,定位精度稍差一点,大约是30—100米。
(三)空间武器系统
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正在引起作战方式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使信息的近实时传递、控制成为现实,而且为日益迫近的太空战提供了技术支持。太空战的雏形就是反卫星作战和导弹攻防作战。这里有一个概念“实时”, “实时”说得通俗一点,就象电视实况转播,人们耳闻目睹的信息的时间和正在发生着的事物的时间是处在同一时刻,这个就叫实时。下面我们分两个方面来介绍空间武器系统:一是反卫星系统;二是反导系统。首先我们来看看反卫星系统。
1、反卫星系统
反卫星系统就是攻击卫星的武器系统,通过攻击敌方的卫星,来夺取制信息权,在保护自己耳聪目明的同时,使敌方成为聋子和瞎子。目前,打击卫星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一是利用地面武器系统,如激光炮和动能武器系统等来摧毁敌方卫星;
二是以卫星拦截卫星,这种卫星不同于一般卫星,它本身就是一种攻击性武器,通过机动变轨飞行,跟踪接近目标后,能以自爆或撞击的方式来摧毁敌方卫星,或者利用卫星上装载的激光器、粒子束武器、以及火箭来摧毁敌方目标;
三是利用航天站或航天飞机来俘获敌方卫星,为自己服务。
世界上对反卫星系统的研究,仍然是美国和原苏联领先。原苏联1968年就进行过卫星反卫星拦截试验,80年代初又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综合演习,它领先于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反卫星实战能力的国家。原苏联的激光技术,起步也比美国早。(据说七十年代后期,苏联曾用强陆基激光器干扰过美国空军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上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预警卫星,使其发出错误的警报。另外,原苏联具有发达的航天站技术,完全可以建立天基反卫星系统。)据西方国家估计,前苏联不仅有陆基高能反卫星激光器,并且还拥有天基反卫星激光器样机。
美国反卫星技术研究比较晚,但进展很快。1978年开始研制反卫星导弹,1985年就曾用它击落过一颗失效的美国卫星,现有100多枚导弹已正式部署。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非常快,它能够在轨道上布放、回收、修复卫星,自然它也可以抓捕敌方的卫星。
2、反导系统
所谓反导系统就是反击导弹进攻,使导弹突防失效的系统。
关于这个内容,我讲两点:
(1)反导方式;
(2)美国的反导系统。
先看第一点反导方式。那么,目前,有哪几种反导方式呢?
有两种反导方式:
一是用导弹来截击导弹,这是俄罗斯的C-300导弹,已经多次成功地进行了拦截试验;
二是用激光一类的新概念武器摧毁导弹,美国多次进行过试验。
现在,美国正在大力研制反导系统,进展也较快。下面就来介绍美国的反导系统。
美国的反导系统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一种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两种系统,结构大体类似,下面介绍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那么,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是如何反导的呢?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英文缩写呢,就是“TMD”,它是由指挥自动化系统和反导导弹两部分所组成,二者缺一不可,否则TMD就失效。下面先介绍指挥自动化系统,
指挥自动化系统,是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为一体的人机系统,英文缩写呢,就是C4ISR,它是卫星通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等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美国依靠先进的卫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全球指挥自动化系统。
下面来看反导导弹,美国现在研制了三种反导导弹。
一种是战区高空拦截弹,今年10月2日,美国发射了一枚战区高空拦截弹,拦截了一枚模拟对方进攻的民兵三型洲际导弹;
第二种是美国与以色列联合研制的箭2型反导导弹,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六次试验,拦截距离150公里,拦截高度为48公里;
第三种是爱国者导弹,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大战“飞毛腿”,出尽了风头,下面以爱国者拦截飞毛腿为例,来讲讲TMD是如何反导的?
这是它的作战示意图

联合国的创始国有哪51个?

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和通过联合国宪章。早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英以及中国的代表,继续在华盛顿郊区的一个古老庄园--敦巴顿橡树园开会,拟定了联合国宪章的草案。

但是,由于苏联代表坚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因此草案的某些部分长期不能确定。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即确认在表决实质性问题时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但禁止对提交安理会审议的争端的任何当事国就有关争端投票;乌克兰、白俄罗斯为创始会员国。

参加旧金山会议的有五十一国的代表。1945年6月26日,代表们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在宪章上签了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宪章规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是它的宗旨。

联合国成立纪实
1945年10月24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联合国是二 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了巩固战争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而创建的国际组织。 它的诞生是当代世界历史上极其重大的事件,对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酝酿和设想

建立一个世界性组织的想法,早在1916年就被当时还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威尔逊 提出来了。他说:“世界上的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共同保证任何扰乱整个世界的举动,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卫世界和平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1919年,在解决战后 问题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和积极推动,决定成立国际联盟。由于美国 国会没有批准参加国联,使提出成立国联倡议并为之奔走的美国终于没能作正式代表 进入这一国际组织。 1920年 1月10日,《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国际联盟的正式成立。国 际联盟成立后,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为目的。但实际上,它不过 是被战胜国的列强操纵,并成为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政策、对殖民地进行再分割的工具。 因此,它无力制止侵略和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0年,法西斯国家便燃起侵略的战火,发动了使全人 类遭受空前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联盟随之消亡了。 同盟国在同法西斯国家进行艰苦战斗的岁月中萌发出创建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 全的新国际组织的设想。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机丘吉尔于1941年 8月14日共同签 署的《大西洋宪章》最早提出这一设想。宪章提到,“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之后”, 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这一提法后来被盟国普遍认为是未来国际组织 的同义词。 1941年 9月24日,在盟国伦敦会议上,苏联政府代表、驻英大使迈斯基宣布同意 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同年12月 4日,《苏波友好互助宣言》明确提出,战胜希特 勒之后,“只有通过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将各民主国家联合在一个持久同盟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 1942年 1月,美、苏、英、中等26个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 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以《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盟国的共同纲领, 约定决不单独停战或单独媾和。这是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据说此词是罗斯 福总统在散步时想出来的。“联合国家”代表反法西斯联盟,与后来的联合国组织并 不相同,但联合国由此脱胎而成。 1943年,二战形势发生有利于盟国的根本性战略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成 定局,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变得急迫起来。各大国从形势需要和各自的利益出发,对 规划战后国际安全机构都十分重视。 罗斯福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威尔逊的教训,急于在和平实现之前建立新的国际 组织,以免重蹈美国在参加国联问题上的覆辙。罗斯福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 对战后国际组织的设想是: (1)能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以防止侵略国再发动新的世 界大战;(2)美国能在其中起领导作用;(3)不能成为软弱无力的国联的再版。强调大 国要在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起到国际警察作用。为此目的,罗斯福重视以下两 个问题:第一,必须争取苏联的支持与合作,否则未来的国际组织就难具有世界性, 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中国应享有大国地位,这是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巨 大贡献和中国蕴藏着伟大潜力、必将享有远大未来的认识,同时也有今后借重中国制 约苏联的作用。 苏联也十分强调未来的世界性组织应该成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的强大堡垒,这一 组织应该拥有制止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充分权威和手段。斯大林指出:它“不应当是既 没有权力又没有手段来防止侵略的那个国际联盟的重演。”同时,苏联还十分关心这 一组织从制度上切实保证自己的大国地位。 至于英国,由于国力日衰,当年的雄风难现,已经预感到难以享有昔日在国联时 的殊荣,所以只能紧随美国,并与之保持一致,以尽力守住英国的地盘。 1943年10月19日至30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通过了《苏美英中 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这个文件。四 国在《宣言》中宣布:“它们承认有必要在尽速可行的日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 主权平等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 员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1943年11月23日,开罗会议的第二天晚上,罗斯福在与蒋介石长谈话时表示,中 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机构,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蒋 介石答称,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定决定。次日,中国代表团成员 王宠惠奉蒋介石的指示,向美国代表团成员霍普金斯递交照会,要求成立美英苏中四 国委员会,负责联合国理事会组织事宜。 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 1日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关于 建立国际组织的较为具体的计划,建议未来国际组织包括三个独立机构:一个大约由 35个“联合国家”组成的庞大机构;一个由苏美英中四大国,再加上欧洲两个国家、 南美洲、近东和英国自治领地各一个国家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机构;一个由苏美英中四 国组成的“四警察”机构。罗斯福强调,新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区性 的。罗斯福的建议得到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同意。12月24日,罗斯福在谈到开罗和德黑 兰两次会议时说:“英国、俄国、中国、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 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 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

联合国已见雏形

罗斯福从德黑兰回国后,要求国务院根据他的设想尽快提出关于战后成立国际组 织的建议书。几天后,国务院的非正式议程小组向罗斯福递交了“关于建立维持国际 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计划”。计划对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供罗斯福参考。一个月后,罗斯福原则上批准了这一计划。他对大国否决权的意见是, 执行委员会对于重大问题的决议应由大国一致同意作出,大国可以弃权,但必须受决 议的约束。根据罗斯福的想法,美国国务院起草了“普遍国际组织暂定草案”。美国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组成了特别委员会,与国务院非正式讨论了这一草案,并认为这一 草案可以与英苏进行讨论。 1944年 5月30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把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和苏联驻美大使葛 罗米柯请到他的办公室,简要地向他们介绍了参议院外委会的特别委员会的讨论情况。 赫尔请英苏大使转告各自的政府,考虑邀请中国参加草拟战后国际组织章程的会议, 同时也希望英苏两国能分别提出关于未来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7月18日,美国政府把 经修改的草案交给了中、苏、英政府。草案上根据赫尔的意见作了两处重大改动:一 是对成为争端当事国的大国能否使用否决权不作明确规定,留待以后讨论;二是增加 法国作为常任理事国,并把安理会成员从8个增加到11个,即增加3个非常任理事国。 不久,英国政府提出了建议案,它对赫尔的第一点表示强烈不满。苏联则反对中国参 加正式讨论,理由是苏联尚未对日宣战。经过磋商,三国达成了如下协议:即将举行 的会议分成两个阶段,首先由美、英、苏讨论三国关于国际组织的各项建议,然后美、 英再与中国对同样的内容进行磋商。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苏和美英中的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一座古老庄园 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8月21日至9月28日,美苏英三国政府代表参加第一阶段会议。 9月29日至10月7日,美英中三国政府代表参加第二阶段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是顾维钧。 在两个阶段的会议上,四国代表以美国提出的《普遍国际组织暂定草案》为基础,制 定并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提案》,准备递交给以后将召开的新国际组 织制宪大会。《提案》建议称新国际组织为“联合国”,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会员国的资格、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等。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 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 家战线的鲜明标志”。但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在两个重要问题上未达成协议。 一、安理会投票程序问题。按照《提案》,联合国包括大会、安理会、国际法庭 和秘书处四个主要机构。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的主要责任,由苏美英中法五个常 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此三国并无歧义。但 美英代表认为,如果一个常任理事国是争端的当事国,该国不应享有否决权。苏联代 表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取消否决权。双方竟未能统一,故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提 案中只说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仍在考虑之中。 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美国提出,除26个《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外, 再增加8个未曾向轴心国宣战的国家,其中6个是拉美国家。苏联代表葛罗米柯提出, 假如16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也被列入创始会员国之内,苏联就同意接纳这8个非宣战国。 美国代表闻此大惊。罗斯福认为,苏联的要求,就像美国要求接纳美国的48个州为联 合国会员国一样,实为“荒谬”。他要求会议对此问题严加保密。 8月31日,他致电 斯大林,进行了紧急磋商,双方同意将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 在1945年 2月的美苏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对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两个 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折衷方案。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他提出:对采取和平手段解决 争端的“准司法性”问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系当事国,不得使用否决权;对采用 强制手段加以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如制止对和平的破坏、控制军备等问题,安理 会所做的一切决定均需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意见,不论其是否是争端或冲突的当事国。 这一方案被称为“大国一致原则”,又称“雅尔塔公式”。关于联合国创始国问题, 美英对苏作出让步,同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该组织创始国。三方同时达成一项默契, 如果美国也要求增加投票权,苏英将支持美国享有同苏联相等的三票。这一消息传出 后,美国公众舆论指责美苏进行“幕后交易”。美国政府不得不于4月3日宣布,美国 支持苏联要求,但不为自己谋求三个投票权。 雅尔塔会议决定于1945年 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参加国应 为1942年1月1日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和1945年3月1日前向轴心国宣战的 国家。会议建议中国和法国也为旧金山会议发起国。法国拒绝了这一建议。 1945年3月5日,美国代表中美苏英四国向有关国家发出邀请书,提议把敦巴顿橡 树园会议的提案和雅尔塔会议有关协议作为正式方案提交旧金山大会,并请各受邀国 对议案提出修正意见。至1945年5月5日,各国提出的修正案近1200个。

盛况空前的制宪会议

1945年 4月25日,在苏联红军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胜利会师的同一天,联合国制 宪会议在旧金山大歌剧院如期举行。会议的正式名称是“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 这是世界外交史上规模空前的盛会。参加会议的有46个国家的代表团,代表 282名, 随行人员1726名。大会秘书处工作人员1058人,采访记者2636人。中美苏英四国首席 代表为宋子文、斯退丁纽斯、莫洛托夫和艾登。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是中国政府 代表团的正式成员。法国首席代表是皮杜尔。 会议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4月25日至 5月2日,大会进行一般性辩论,研究和讨论有关会议的组 织工作,做出了下列一些决议:设立由各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和由中、美、 苏、英、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四大发起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 席,斯退丁纽斯任执行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主席,成立四个分别研究宪章有关部分的 专门委员会,一切关于实质性问题的决议应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一切程序事项 应以半数票通过,中、英、俄、法、西 5种语言为大会正式语言。此外,大会还通过 了邀请 4个新参加国的决定。在决定是否接纳阿根廷的问题上,美国自持拥有多数票, 强行表决通过,开创了联合国内操纵投票的恶劣先例。 第二阶段,5月3日至 6月20日,各专门委员会讨论和制定宪章。第一专门委员会 负责研究联合国宗旨、原则和组织问题,第四专门委员会研究国际法院和各种法律问 题,这两个委员会比较顺利地达成协议。 负责研究大会和托管问题的第二专门委员会出现较大争论。澳大利亚等一些中小 国代表主张扩大大会权力,遭到苏联代表的反对。最后达成协议,通过对原则案所规 定的大会权力有所扩大的修正案。在托管问题上,对于托管之目的产生争论。中、苏 等国主张托管应最终实现独立之目的,英、法、意维护凡尔赛和会制定的委托统治制 度,美国态度暧味。经反复争论,最后达成的协议规定,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 “增进其趋向自治或独立之逐渐发展”。 争论最多和最激烈的是负责研究安理会问题的第三专门委员会。会上,澳大利亚 等许多中小国家对大国在安理会的权限和享有否决权表示不满,认为“各大国经协商 而握有的、作为自己专门特权的否决权”,是“小国和大国不平等的典型表现”,应 予以修改、缩小甚至取消。会上一度出现40多个中小国与几个大国对立的局面。它们 提出23个问题,要求四个发起国回答与解释。但它们限制大国否决权的种种努力终未 能奏效。 四大国在讨论如何回答中小国家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的问题时,再度发生分歧, 对“雅尔塔公式”做出不同解释。苏联代表认为,否决权适用于决定一个问题和争端 是否应予讨论,中、美、英反对苏联的见解,认为安理会是否该讨论向其提出的问题 是程序问题,可以简单多数通过。双方意见尖锐对立,一度使制宪会议陷于瘫痪。最 后杜鲁门通过在苏联访问的霍普金斯,直接与斯大林交涉。斯大林接受了美国的立场。 中、美、苏、英四大国经过商讨并统一意见后,发表了“四发起国代表团关于安理会 表决程序的声明”,对雅尔塔公式做了进一步说明和解释。 至6月20日,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全部结束。 第三阶段, 6月21日至25日,指导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所属各机构对各专门委员 会制定的宪章条文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审定。 1945年 6月25日晚,全体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及作为“宪章之构成部分”的 国际法院公约。 6月26日早,在退伍军人礼堂举行了历时8小时的签字仪式。一开始参加大会的46 国代表加上后来被邀请参加的丹麦、阿根廷等4国,共50个国家约153名全权代表依次 在中、英、俄、法、西5种文本的宪章上签字。中国代表团第一个签字,随后是苏联、 英国和法国代表团,然后其他国家代表团依本国英文字母顺序一一签字。美国作为东 道国最后一个签了字。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在宪章上签了 字。波兰因尚未成立全国统一政府而未能派代表出席会议,但保留了创始会员国资格, 后于1945年10月15日在宪章上签字。在宪章上签字的51个国家被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 国。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定为“宪章日”。 当晚,旧金山会议举行盛大闭幕式,中、美、苏、英、法等10个国家的代表在会 议发言,盛赞会议所取得的成果,杜鲁门总统最后发表演说。历时两个月的旧金山制 宪会议圆满结束。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以后,联合国将这一 天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宪章》分序言和19章,共111条。 《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之间以尊重人民 平等权利和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 为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依照下列原则行事: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领土完 整,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平共处。 《宪章》规定,联合国设6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 安理会由中、苏、美、英、法 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有权作出全 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决定。秘书长是联合国行政首长。 《联合国宪章》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文献,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 的艰苦年代,产生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刻,它的宗旨与原则符合各国人民对未来 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的要求。但是,实现这些宗旨和原则要比制定它们曲折、复杂而困 难得多。 1946年 1月1日至2月14日,首届联大会议在伦敦举行,51个创始会员国与会。大 会正式建立了联合国组织机构,决定接受美国国会的邀请,将联合国永久性总部设在 纽约。联合国正式开始工作。 纽约曼哈顿区东河之滨,有一块 1.8英亩属于世界人类的“国际领土”。在这块 土地上矗立着一座39层的摩天大厦和一组壮丽的建筑群,那便是联合国总部。

中国现代战争史的中苏边境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苏方入侵珍宝岛16次。1967年11月底,中国边民在珍宝岛北面不远的七里沁岛冰上捕鱼,苏军上前干涉,中国边防部队闻讯赶来保护边民,双方发生争斗,我方伤100多人,苏军伤10人左右。1968年1月5日,苏军又出动装甲车在七里沁岛冲撞中国边民,撞死、轧死中国边民5人。
七里沁岛流血事件发生后,中央军委提出做好“军事上配合外交斗争”的准备,并强调:只有苏方开枪打死打伤我方人员时,我边防部队才可以开枪自卫还击。1969年3月2日凌晨,我军上珍宝岛待命,如苏方武力干涉我方巡逻,将视情况给予支援
1969年3月2日,苏军出动大批步兵,从下米海洛夫卡和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方向侵入珍宝岛,对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战士进行突然袭击。中国边防战士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苏联的意图非常明显:希望美国保持中立。
可美国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经过磋商,美国得出结论:一是只要美国反对,苏联就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二是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最后“让一家不太显眼的报纸把这个消息捅出去,美国无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勃列日涅夫看到了也无法怪罪我们”。
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文中说:“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毛泽东果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国很快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国民经济开始转向临战状态,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三线,实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开挖地下工事。
在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军事实力以及美国的施压下,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局势开始缓和。

联合国的创始国有哪些?

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和通过联合国宪章。早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英以及中国的代表,继续在华盛顿郊区的一个古老庄园--敦巴顿橡树园开会,拟定了联合国宪章的草案。

但是,由于苏联代表坚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因此草案的某些部分长期不能确定。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即确认在表决实质性问题时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但禁止对提交安理会审议的争端的任何当事国就有关争端投票;乌克兰、白俄罗斯为创始会员国。

参加旧金山会议的有五十一国的代表。1945年6月26日,代表们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在宪章上签了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宪章规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是它的宗旨。

联合国成立纪实
1945年10月24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联合国是二 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了巩固战争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而创建的国际组织。 它的诞生是当代世界历史上极其重大的事件,对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酝酿和设想

建立一个世界性组织的想法,早在1916年就被当时还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威尔逊 提出来了。他说:“世界上的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共同保证任何扰乱整个世界的举动,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卫世界和平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1919年,在解决战后 问题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和积极推动,决定成立国际联盟。由于美国 国会没有批准参加国联,使提出成立国联倡议并为之奔走的美国终于没能作正式代表 进入这一国际组织。 1920年 1月10日,《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国际联盟的正式成立。国 际联盟成立后,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为目的。但实际上,它不过 是被战胜国的列强操纵,并成为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政策、对殖民地进行再分割的工具。 因此,它无力制止侵略和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0年,法西斯国家便燃起侵略的战火,发动了使全人 类遭受空前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联盟随之消亡了。 同盟国在同法西斯国家进行艰苦战斗的岁月中萌发出创建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 全的新国际组织的设想。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机丘吉尔于1941年 8月14日共同签 署的《大西洋宪章》最早提出这一设想。宪章提到,“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之后”, 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这一提法后来被盟国普遍认为是未来国际组织 的同义词。 1941年 9月24日,在盟国伦敦会议上,苏联政府代表、驻英大使迈斯基宣布同意 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同年12月 4日,《苏波友好互助宣言》明确提出,战胜希特 勒之后,“只有通过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将各民主国家联合在一个持久同盟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 1942年 1月,美、苏、英、中等26个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 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以《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盟国的共同纲领, 约定决不单独停战或单独媾和。这是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据说此词是罗斯 福总统在散步时想出来的。“联合国家”代表反法西斯联盟,与后来的联合国组织并 不相同,但联合国由此脱胎而成。 1943年,二战形势发生有利于盟国的根本性战略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成 定局,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变得急迫起来。各大国从形势需要和各自的利益出发,对 规划战后国际安全机构都十分重视。 罗斯福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威尔逊的教训,急于在和平实现之前建立新的国际 组织,以免重蹈美国在参加国联问题上的覆辙。罗斯福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 对战后国际组织的设想是: (1)能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以防止侵略国再发动新的世 界大战;(2)美国能在其中起领导作用;(3)不能成为软弱无力的国联的再版。强调大 国要在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起到国际警察作用。为此目的,罗斯福重视以下两 个问题:第一,必须争取苏联的支持与合作,否则未来的国际组织就难具有世界性, 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中国应享有大国地位,这是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巨 大贡献和中国蕴藏着伟大潜力、必将享有远大未来的认识,同时也有今后借重中国制 约苏联的作用。 苏联也十分强调未来的世界性组织应该成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的强大堡垒,这一 组织应该拥有制止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充分权威和手段。斯大林指出:它“不应当是既 没有权力又没有手段来防止侵略的那个国际联盟的重演。”同时,苏联还十分关心这 一组织从制度上切实保证自己的大国地位。 至于英国,由于国力日衰,当年的雄风难现,已经预感到难以享有昔日在国联时 的殊荣,所以只能紧随美国,并与之保持一致,以尽力守住英国的地盘。 1943年10月19日至30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通过了《苏美英中 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这个文件。四 国在《宣言》中宣布:“它们承认有必要在尽速可行的日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 主权平等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 员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1943年11月23日,开罗会议的第二天晚上,罗斯福在与蒋介石长谈话时表示,中 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机构,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蒋 介石答称,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定决定。次日,中国代表团成员 王宠惠奉蒋介石的指示,向美国代表团成员霍普金斯递交照会,要求成立美英苏中四 国委员会,负责联合国理事会组织事宜。 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 1日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关于 建立国际组织的较为具体的计划,建议未来国际组织包括三个独立机构:一个大约由 35个“联合国家”组成的庞大机构;一个由苏美英中四大国,再加上欧洲两个国家、 南美洲、近东和英国自治领地各一个国家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机构;一个由苏美英中四 国组成的“四警察”机构。罗斯福强调,新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区性 的。罗斯福的建议得到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同意。12月24日,罗斯福在谈到开罗和德黑 兰两次会议时说:“英国、俄国、中国、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 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 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

联合国已见雏形

罗斯福从德黑兰回国后,要求国务院根据他的设想尽快提出关于战后成立国际组 织的建议书。几天后,国务院的非正式议程小组向罗斯福递交了“关于建立维持国际 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计划”。计划对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供罗斯福参考。一个月后,罗斯福原则上批准了这一计划。他对大国否决权的意见是, 执行委员会对于重大问题的决议应由大国一致同意作出,大国可以弃权,但必须受决 议的约束。根据罗斯福的想法,美国国务院起草了“普遍国际组织暂定草案”。美国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组成了特别委员会,与国务院非正式讨论了这一草案,并认为这一 草案可以与英苏进行讨论。 1944年 5月30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把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和苏联驻美大使葛 罗米柯请到他的办公室,简要地向他们介绍了参议院外委会的特别委员会的讨论情况。 赫尔请英苏大使转告各自的政府,考虑邀请中国参加草拟战后国际组织章程的会议, 同时也希望英苏两国能分别提出关于未来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7月18日,美国政府把 经修改的草案交给了中、苏、英政府。草案上根据赫尔的意见作了两处重大改动:一 是对成为争端当事国的大国能否使用否决权不作明确规定,留待以后讨论;二是增加 法国作为常任理事国,并把安理会成员从8个增加到11个,即增加3个非常任理事国。 不久,英国政府提出了建议案,它对赫尔的第一点表示强烈不满。苏联则反对中国参 加正式讨论,理由是苏联尚未对日宣战。经过磋商,三国达成了如下协议:即将举行 的会议分成两个阶段,首先由美、英、苏讨论三国关于国际组织的各项建议,然后美、 英再与中国对同样的内容进行磋商。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苏和美英中的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一座古老庄园 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8月21日至9月28日,美苏英三国政府代表参加第一阶段会议。 9月29日至10月7日,美英中三国政府代表参加第二阶段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是顾维钧。 在两个阶段的会议上,四国代表以美国提出的《普遍国际组织暂定草案》为基础,制 定并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提案》,准备递交给以后将召开的新国际组 织制宪大会。《提案》建议称新国际组织为“联合国”,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会员国的资格、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等。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 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 家战线的鲜明标志”。但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在两个重要问题上未达成协议。 一、安理会投票程序问题。按照《提案》,联合国包括大会、安理会、国际法庭 和秘书处四个主要机构。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的主要责任,由苏美英中法五个常 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此三国并无歧义。但 美英代表认为,如果一个常任理事国是争端的当事国,该国不应享有否决权。苏联代 表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取消否决权。双方竟未能统一,故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提 案中只说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仍在考虑之中。 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美国提出,除26个《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外, 再增加8个未曾向轴心国宣战的国家,其中6个是拉美国家。苏联代表葛罗米柯提出, 假如16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也被列入创始会员国之内,苏联就同意接纳这8个非宣战国。 美国代表闻此大惊。罗斯福认为,苏联的要求,就像美国要求接纳美国的48个州为联 合国会员国一样,实为“荒谬”。他要求会议对此问题严加保密。 8月31日,他致电 斯大林,进行了紧急磋商,双方同意将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 在1945年 2月的美苏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对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两个 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折衷方案。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他提出:对采取和平手段解决 争端的“准司法性”问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系当事国,不得使用否决权;对采用 强制手段加以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如制止对和平的破坏、控制军备等问题,安理 会所做的一切决定均需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意见,不论其是否是争端或冲突的当事国。 这一方案被称为“大国一致原则”,又称“雅尔塔公式”。关于联合国创始国问题, 美英对苏作出让步,同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该组织创始国。三方同时达成一项默契, 如果美国也要求增加投票权,苏英将支持美国享有同苏联相等的三票。这一消息传出 后,美国公众舆论指责美苏进行“幕后交易”。美国政府不得不于4月3日宣布,美国 支持苏联要求,但不为自己谋求三个投票权。 雅尔塔会议决定于1945年 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参加国应 为1942年1月1日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和1945年3月1日前向轴心国宣战的 国家。会议建议中国和法国也为旧金山会议发起国。法国拒绝了这一建议。 1945年3月5日,美国代表中美苏英四国向有关国家发出邀请书,提议把敦巴顿橡 树园会议的提案和雅尔塔会议有关协议作为正式方案提交旧金山大会,并请各受邀国 对议案提出修正意见。至1945年5月5日,各国提出的修正案近1200个。

盛况空前的制宪会议

1945年 4月25日,在苏联红军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胜利会师的同一天,联合国制 宪会议在旧金山大歌剧院如期举行。会议的正式名称是“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 这是世界外交史上规模空前的盛会。参加会议的有46个国家的代表团,代表 282名, 随行人员1726名。大会秘书处工作人员1058人,采访记者2636人。中美苏英四国首席 代表为宋子文、斯退丁纽斯、莫洛托夫和艾登。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是中国政府 代表团的正式成员。法国首席代表是皮杜尔。 会议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4月25日至 5月2日,大会进行一般性辩论,研究和讨论有关会议的组 织工作,做出了下列一些决议:设立由各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和由中、美、 苏、英、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四大发起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 席,斯退丁纽斯任执行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主席,成立四个分别研究宪章有关部分的 专门委员会,一切关于实质性问题的决议应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一切程序事项 应以半数票通过,中、英、俄、法、西 5种语言为大会正式语言。此外,大会还通过 了邀请 4个新参加国的决定。在决定是否接纳阿根廷的问题上,美国自持拥有多数票, 强行表决通过,开创了联合国内操纵投票的恶劣先例。 第二阶段,5月3日至 6月20日,各专门委员会讨论和制定宪章。第一专门委员会 负责研究联合国宗旨、原则和组织问题,第四专门委员会研究国际法院和各种法律问 题,这两个委员会比较顺利地达成协议。 负责研究大会和托管问题的第二专门委员会出现较大争论。澳大利亚等一些中小 国代表主张扩大大会权力,遭到苏联代表的反对。最后达成协议,通过对原则案所规 定的大会权力有所扩大的修正案。在托管问题上,对于托管之目的产生争论。中、苏 等国主张托管应最终实现独立之目的,英、法、意维护凡尔赛和会制定的委托统治制 度,美国态度暧味。经反复争论,最后达成的协议规定,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 “增进其趋向自治或独立之逐渐发展”。 争论最多和最激烈的是负责研究安理会问题的第三专门委员会。会上,澳大利亚 等许多中小国家对大国在安理会的权限和享有否决权表示不满,认为“各大国经协商 而握有的、作为自己专门特权的否决权”,是“小国和大国不平等的典型表现”,应 予以修改、缩小甚至取消。会上一度出现40多个中小国与几个大国对立的局面。它们 提出23个问题,要求四个发起国回答与解释。但它们限制大国否决权的种种努力终未 能奏效。 四大国在讨论如何回答中小国家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的问题时,再度发生分歧, 对“雅尔塔公式”做出不同解释。苏联代表认为,否决权适用于决定一个问题和争端 是否应予讨论,中、美、英反对苏联的见解,认为安理会是否该讨论向其提出的问题 是程序问题,可以简单多数通过。双方意见尖锐对立,一度使制宪会议陷于瘫痪。最 后杜鲁门通过在苏联访问的霍普金斯,直接与斯大林交涉。斯大林接受了美国的立场。 中、美、苏、英四大国经过商讨并统一意见后,发表了“四发起国代表团关于安理会 表决程序的声明”,对雅尔塔公式做了进一步说明和解释。 至6月20日,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全部结束。 第三阶段, 6月21日至25日,指导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所属各机构对各专门委员 会制定的宪章条文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审定。 1945年 6月25日晚,全体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及作为“宪章之构成部分”的 国际法院公约。 6月26日早,在退伍军人礼堂举行了历时8小时的签字仪式。一开始参加大会的46 国代表加上后来被邀请参加的丹麦、阿根廷等4国,共50个国家约153名全权代表依次 在中、英、俄、法、西5种文本的宪章上签字。中国代表团第一个签字,随后是苏联、 英国和法国代表团,然后其他国家代表团依本国英文字母顺序一一签字。美国作为东 道国最后一个签了字。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在宪章上签了 字。波兰因尚未成立全国统一政府而未能派代表出席会议,但保留了创始会员国资格, 后于1945年10月15日在宪章上签字。在宪章上签字的51个国家被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 国。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定为“宪章日”。 当晚,旧金山会议举行盛大闭幕式,中、美、苏、英、法等10个国家的代表在会 议发言,盛赞会议所取得的成果,杜鲁门总统最后发表演说。历时两个月的旧金山制 宪会议圆满结束。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以后,联合国将这一 天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宪章》分序言和19章,共111条。 《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之间以尊重人民 平等权利和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 为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依照下列原则行事: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领土完 整,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平共处。 《宪章》规定,联合国设6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 安理会由中、苏、美、英、法 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有权作出全 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决定。秘书长是联合国行政首长。 《联合国宪章》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文献,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 的艰苦年代,产生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刻,它的宗旨与原则符合各国人民对未来 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的要求。但是,实现这些宗旨和原则要比制定它们曲折、复杂而困 难得多。 1946年 1月1日至2月14日,首届联大会议在伦敦举行,51个创始会员国与会。大 会正式建立了联合国组织机构,决定接受美国国会的邀请,将联合国永久性总部设在 纽约。联合国正式开始工作。 纽约曼哈顿区东河之滨,有一块 1.8英亩属于世界人类的“国际领土”。在这块 土地上矗立着一座39层的摩天大厦和一组壮丽的建筑群,那便是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成立于那一年?

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和通过联合国宪章。早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英以及中国的代表,继续在华盛顿郊区的一个古老庄园--敦巴顿橡树园开会,拟定了联合国宪章的草案。

但是,由于苏联代表坚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因此草案的某些部分长期不能确定。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即确认在表决实质性问题时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但禁止对提交安理会审议的争端的任何当事国就有关争端投票;乌克兰、白俄罗斯为创始会员国。

参加旧金山会议的有五十一国的代表。1945年6月26日,代表们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在宪章上签了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宪章规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是它的宗旨。

联合国成立纪实
1945年10月24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联合国是二 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了巩固战争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而创建的国际组织。 它的诞生是当代世界历史上极其重大的事件,对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酝酿和设想

建立一个世界性组织的想法,早在1916年就被当时还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威尔逊 提出来了。他说:“世界上的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共同保证任何扰乱整个世界的举动,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卫世界和平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1919年,在解决战后 问题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和积极推动,决定成立国际联盟。由于美国 国会没有批准参加国联,使提出成立国联倡议并为之奔走的美国终于没能作正式代表 进入这一国际组织。 1920年 1月10日,《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国际联盟的正式成立。国 际联盟成立后,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为目的。但实际上,它不过 是被战胜国的列强操纵,并成为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政策、对殖民地进行再分割的工具。 因此,它无力制止侵略和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0年,法西斯国家便燃起侵略的战火,发动了使全人 类遭受空前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联盟随之消亡了。 同盟国在同法西斯国家进行艰苦战斗的岁月中萌发出创建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 全的新国际组织的设想。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机丘吉尔于1941年 8月14日共同签 署的《大西洋宪章》最早提出这一设想。宪章提到,“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之后”, 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这一提法后来被盟国普遍认为是未来国际组织 的同义词。 1941年 9月24日,在盟国伦敦会议上,苏联政府代表、驻英大使迈斯基宣布同意 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同年12月 4日,《苏波友好互助宣言》明确提出,战胜希特 勒之后,“只有通过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将各民主国家联合在一个持久同盟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 1942年 1月,美、苏、英、中等26个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 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以《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盟国的共同纲领, 约定决不单独停战或单独媾和。这是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据说此词是罗斯 福总统在散步时想出来的。“联合国家”代表反法西斯联盟,与后来的联合国组织并 不相同,但联合国由此脱胎而成。 1943年,二战形势发生有利于盟国的根本性战略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成 定局,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变得急迫起来。各大国从形势需要和各自的利益出发,对 规划战后国际安全机构都十分重视。 罗斯福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威尔逊的教训,急于在和平实现之前建立新的国际 组织,以免重蹈美国在参加国联问题上的覆辙。罗斯福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 对战后国际组织的设想是: (1)能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以防止侵略国再发动新的世 界大战;(2)美国能在其中起领导作用;(3)不能成为软弱无力的国联的再版。强调大 国要在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起到国际警察作用。为此目的,罗斯福重视以下两 个问题:第一,必须争取苏联的支持与合作,否则未来的国际组织就难具有世界性, 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中国应享有大国地位,这是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巨 大贡献和中国蕴藏着伟大潜力、必将享有远大未来的认识,同时也有今后借重中国制 约苏联的作用。 苏联也十分强调未来的世界性组织应该成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的强大堡垒,这一 组织应该拥有制止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充分权威和手段。斯大林指出:它“不应当是既 没有权力又没有手段来防止侵略的那个国际联盟的重演。”同时,苏联还十分关心这 一组织从制度上切实保证自己的大国地位。 至于英国,由于国力日衰,当年的雄风难现,已经预感到难以享有昔日在国联时 的殊荣,所以只能紧随美国,并与之保持一致,以尽力守住英国的地盘。 1943年10月19日至30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通过了《苏美英中 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这个文件。四 国在《宣言》中宣布:“它们承认有必要在尽速可行的日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 主权平等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 员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1943年11月23日,开罗会议的第二天晚上,罗斯福在与蒋介石长谈话时表示,中 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机构,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蒋 介石答称,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定决定。次日,中国代表团成员 王宠惠奉蒋介石的指示,向美国代表团成员霍普金斯递交照会,要求成立美英苏中四 国委员会,负责联合国理事会组织事宜。 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 1日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关于 建立国际组织的较为具体的计划,建议未来国际组织包括三个独立机构:一个大约由 35个“联合国家”组成的庞大机构;一个由苏美英中四大国,再加上欧洲两个国家、 南美洲、近东和英国自治领地各一个国家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机构;一个由苏美英中四 国组成的“四警察”机构。罗斯福强调,新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区性 的。罗斯福的建议得到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同意。12月24日,罗斯福在谈到开罗和德黑 兰两次会议时说:“英国、俄国、中国、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 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 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

联合国已见雏形

罗斯福从德黑兰回国后,要求国务院根据他的设想尽快提出关于战后成立国际组 织的建议书。几天后,国务院的非正式议程小组向罗斯福递交了“关于建立维持国际 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计划”。计划对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供罗斯福参考。一个月后,罗斯福原则上批准了这一计划。他对大国否决权的意见是, 执行委员会对于重大问题的决议应由大国一致同意作出,大国可以弃权,但必须受决 议的约束。根据罗斯福的想法,美国国务院起草了“普遍国际组织暂定草案”。美国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组成了特别委员会,与国务院非正式讨论了这一草案,并认为这一 草案可以与英苏进行讨论。 1944年 5月30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把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和苏联驻美大使葛 罗米柯请到他的办公室,简要地向他们介绍了参议院外委会的特别委员会的讨论情况。 赫尔请英苏大使转告各自的政府,考虑邀请中国参加草拟战后国际组织章程的会议, 同时也希望英苏两国能分别提出关于未来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7月18日,美国政府把 经修改的草案交给了中、苏、英政府。草案上根据赫尔的意见作了两处重大改动:一 是对成为争端当事国的大国能否使用否决权不作明确规定,留待以后讨论;二是增加 法国作为常任理事国,并把安理会成员从8个增加到11个,即增加3个非常任理事国。 不久,英国政府提出了建议案,它对赫尔的第一点表示强烈不满。苏联则反对中国参 加正式讨论,理由是苏联尚未对日宣战。经过磋商,三国达成了如下协议:即将举行 的会议分成两个阶段,首先由美、英、苏讨论三国关于国际组织的各项建议,然后美、 英再与中国对同样的内容进行磋商。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苏和美英中的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一座古老庄园 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8月21日至9月28日,美苏英三国政府代表参加第一阶段会议。 9月29日至10月7日,美英中三国政府代表参加第二阶段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是顾维钧。 在两个阶段的会议上,四国代表以美国提出的《普遍国际组织暂定草案》为基础,制 定并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提案》,准备递交给以后将召开的新国际组 织制宪大会。《提案》建议称新国际组织为“联合国”,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会员国的资格、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等。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 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 家战线的鲜明标志”。但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在两个重要问题上未达成协议。 一、安理会投票程序问题。按照《提案》,联合国包括大会、安理会、国际法庭 和秘书处四个主要机构。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的主要责任,由苏美英中法五个常 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此三国并无歧义。但 美英代表认为,如果一个常任理事国是争端的当事国,该国不应享有否决权。苏联代 表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取消否决权。双方竟未能统一,故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提 案中只说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仍在考虑之中。 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美国提出,除26个《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外, 再增加8个未曾向轴心国宣战的国家,其中6个是拉美国家。苏联代表葛罗米柯提出, 假如16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也被列入创始会员国之内,苏联就同意接纳这8个非宣战国。 美国代表闻此大惊。罗斯福认为,苏联的要求,就像美国要求接纳美国的48个州为联 合国会员国一样,实为“荒谬”。他要求会议对此问题严加保密。 8月31日,他致电 斯大林,进行了紧急磋商,双方同意将这个问题暂时搁置起来。 在1945年 2月的美苏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对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两个 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折衷方案。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他提出:对采取和平手段解决 争端的“准司法性”问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系当事国,不得使用否决权;对采用 强制手段加以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如制止对和平的破坏、控制军备等问题,安理 会所做的一切决定均需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意见,不论其是否是争端或冲突的当事国。 这一方案被称为“大国一致原则”,又称“雅尔塔公式”。关于联合国创始国问题, 美英对苏作出让步,同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该组织创始国。三方同时达成一项默契, 如果美国也要求增加投票权,苏英将支持美国享有同苏联相等的三票。这一消息传出 后,美国公众舆论指责美苏进行“幕后交易”。美国政府不得不于4月3日宣布,美国 支持苏联要求,但不为自己谋求三个投票权。 雅尔塔会议决定于1945年 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参加国应 为1942年1月1日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和1945年3月1日前向轴心国宣战的 国家。会议建议中国和法国也为旧金山会议发起国。法国拒绝了这一建议。 1945年3月5日,美国代表中美苏英四国向有关国家发出邀请书,提议把敦巴顿橡 树园会议的提案和雅尔塔会议有关协议作为正式方案提交旧金山大会,并请各受邀国 对议案提出修正意见。至1945年5月5日,各国提出的修正案近1200个。

盛况空前的制宪会议

1945年 4月25日,在苏联红军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胜利会师的同一天,联合国制 宪会议在旧金山大歌剧院如期举行。会议的正式名称是“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 这是世界外交史上规模空前的盛会。参加会议的有46个国家的代表团,代表 282名, 随行人员1726名。大会秘书处工作人员1058人,采访记者2636人。中美苏英四国首席 代表为宋子文、斯退丁纽斯、莫洛托夫和艾登。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是中国政府 代表团的正式成员。法国首席代表是皮杜尔。 会议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4月25日至 5月2日,大会进行一般性辩论,研究和讨论有关会议的组 织工作,做出了下列一些决议:设立由各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和由中、美、 苏、英、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四大发起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 席,斯退丁纽斯任执行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主席,成立四个分别研究宪章有关部分的 专门委员会,一切关于实质性问题的决议应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一切程序事项 应以半数票通过,中、英、俄、法、西 5种语言为大会正式语言。此外,大会还通过 了邀请 4个新参加国的决定。在决定是否接纳阿根廷的问题上,美国自持拥有多数票, 强行表决通过,开创了联合国内操纵投票的恶劣先例。 第二阶段,5月3日至 6月20日,各专门委员会讨论和制定宪章。第一专门委员会 负责研究联合国宗旨、原则和组织问题,第四专门委员会研究国际法院和各种法律问 题,这两个委员会比较顺利地达成协议。 负责研究大会和托管问题的第二专门委员会出现较大争论。澳大利亚等一些中小 国代表主张扩大大会权力,遭到苏联代表的反对。最后达成协议,通过对原则案所规 定的大会权力有所扩大的修正案。在托管问题上,对于托管之目的产生争论。中、苏 等国主张托管应最终实现独立之目的,英、法、意维护凡尔赛和会制定的委托统治制 度,美国态度暧味。经反复争论,最后达成的协议规定,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 “增进其趋向自治或独立之逐渐发展”。 争论最多和最激烈的是负责研究安理会问题的第三专门委员会。会上,澳大利亚 等许多中小国家对大国在安理会的权限和享有否决权表示不满,认为“各大国经协商 而握有的、作为自己专门特权的否决权”,是“小国和大国不平等的典型表现”,应 予以修改、缩小甚至取消。会上一度出现40多个中小国与几个大国对立的局面。它们 提出23个问题,要求四个发起国回答与解释。但它们限制大国否决权的种种努力终未 能奏效。 四大国在讨论如何回答中小国家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的问题时,再度发生分歧, 对“雅尔塔公式”做出不同解释。苏联代表认为,否决权适用于决定一个问题和争端 是否应予讨论,中、美、英反对苏联的见解,认为安理会是否该讨论向其提出的问题 是程序问题,可以简单多数通过。双方意见尖锐对立,一度使制宪会议陷于瘫痪。最 后杜鲁门通过在苏联访问的霍普金斯,直接与斯大林交涉。斯大林接受了美国的立场。 中、美、苏、英四大国经过商讨并统一意见后,发表了“四发起国代表团关于安理会 表决程序的声明”,对雅尔塔公式做了进一步说明和解释。 至6月20日,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全部结束。 第三阶段, 6月21日至25日,指导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所属各机构对各专门委员 会制定的宪章条文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审定。 1945年 6月25日晚,全体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及作为“宪章之构成部分”的 国际法院公约。 6月26日早,在退伍军人礼堂举行了历时8小时的签字仪式。一开始参加大会的46 国代表加上后来被邀请参加的丹麦、阿根廷等4国,共50个国家约153名全权代表依次 在中、英、俄、法、西5种文本的宪章上签字。中国代表团第一个签字,随后是苏联、 英国和法国代表团,然后其他国家代表团依本国英文字母顺序一一签字。美国作为东 道国最后一个签了字。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在宪章上签了 字。波兰因尚未成立全国统一政府而未能派代表出席会议,但保留了创始会员国资格, 后于1945年10月15日在宪章上签字。在宪章上签字的51个国家被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 国。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定为“宪章日”。 当晚,旧金山会议举行盛大闭幕式,中、美、苏、英、法等10个国家的代表在会 议发言,盛赞会议所取得的成果,杜鲁门总统最后发表演说。历时两个月的旧金山制 宪会议圆满结束。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以后,联合国将这一 天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宪章》分序言和19章,共111条。 《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之间以尊重人民 平等权利和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 为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依照下列原则行事: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领土完 整,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平共处。 《宪章》规定,联合国设6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 安理会由中、苏、美、英、法 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有权作出全 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决定。秘书长是联合国行政首长。 《联合国宪章》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文献,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 的艰苦年代,产生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刻,它的宗旨与原则符合各国人民对未来 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的要求。但是,实现这些宗旨和原则要比制定它们曲折、复杂而困 难得多。 1946年 1月1日至2月14日,首届联大会议在伦敦举行,51个创始会员国与会。大 会正式建立了联合国组织机构,决定接受美国国会的邀请,将联合国永久性总部设在 纽约。联合国正式开始工作。 纽约曼哈顿区东河之滨,有一块 1.8英亩属于世界人类的“国际领土”。在这块 土地上矗立着一座39层的摩天大厦和一组壮丽的建筑群,那便是联合国总部。

相关推荐:

第九位全国人代会新闻发言人,“新面孔”王超是谁?

美议员指责阿根廷“为中国军事存在提供便利”,阿驻美大使反击!

揭秘美军美媒在南海上空“组团碰瓷”,美军多次导演“嵌入式”报道

人大代表建议彻底删除涉疫个人数据,你怎么看?

河南村庄现诡异"水井",喝完井水村民"一夜白头",记者调查发现端倪

河北爷孙7天骑行8百多公里上学,孙子:挑战自己,是远行也是陪伴

俄媒:盎格鲁-萨克逊人计划让欧洲与中国脱钩,但…

48亿投资,10万个就业岗位,莫迪热情接待了一位华人企业家

声明:《美议员指责阿根廷“为中国军事存在提供便利”,阿驻美大使反击!》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结婚誓言搞笑版

    今天,是我新婚之日,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牢记党的教诲,在新家庭建立以前,为维护家庭和睦,革命路上手牵手,实现共同的生活目标,让妻子家人放心,让亲戚...

    百科 日期:2023-06-06

  • 第九位全国人代会新闻发言人,“新面孔”王超是谁?

    撰文 | 董鑫 高语阳 摄影 | 崔峻‍‍‍‍3月4日中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大会发言人就大会议...

    八卦 日期:2023-06-06

  • 2023昆明晋福古园清明祭扫指南

    2023昆明晋福古园清明祭扫指南清和景明,万物复苏。清明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缅怀故人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踏上先辈的泥土,在祭奠的仪式中,寻...

    景点 日期:2023-06-06

  • 鬼子六是哪部电视剧中的人物

    鬼子六是电视剧《风筝》中的人物,故事一开始鬼子六就腹背受敌,一边是我方游戏队要复仇,一边是敌人内部要铲除异己。鬼子六舍不得杀自己的战友中...

    百科 日期:2023-06-06

  • 结婚新娘家果盘放什么水果

    果盘可以摆放的水果包括:1、苹果:寓意是全家平平安安。2、葡萄:象征的是新婚夫妇子孙满堂。3、桔子:意味着吉祥如意。4、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

    百科 日期:2023-06-06

  • 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名作,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牡丹亭》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因伤情过度而...

    电影 日期:2023-06-06

  • 100斤的人怎么抬起400斤的摩托

    100斤的人怎么抬起400斤的摩托大家好,我是小乔!最近,在北京移动博览会上,我正式决定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摩托车。回想起来,你应该是在海南,和林波一...

    汽车 日期:2023-06-06

  • 美议员指责阿根廷“为中国军事存在提供便利”,阿驻美大使反击!

    来源:环球网【环球网报道记者祁玥】“你在那场会议上发表的言论不仅明显不正确,还具有冒犯性”,据美国《国会山报》3日报道,阿根廷驻美国大使阿...

    八卦 日期:2023-06-06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