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同样是演“死刑”,把邓超和张译等演员放在一起看,差别就出来了

同样是演“死刑”,把邓超和张译等演员放在一起看,差别就出来了

来源:网络 作者:皮皮电影 时间:03-07 手机版

2021年底,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档名叫“金鸡奖四十年访谈录”的节目,其中12月3日一期访谈嘉宾,是邓超。

在节目中,邓超揭秘了他在电影《烈日灼心》中拍死刑戏的细节。

邓超无疑是个敬业的演员,但皮哥也没想到,他会敬业到这种程度。

那段死刑戏长达7分钟,在这7分钟的时间里,为了追求真实,剧组对邓超胳膊的注射,都是真扎,连回血都看得特别清楚。

推进邓超身体里的,是葡萄糖。

这场戏一共拍了三条,每一条的间隔,邓超都需要等针眼好一点,才能拍下一条。

因为拍摄时间很长,拍到最后,他的胳膊都肿了。

为了呈现得更加真实,邓超的脸和嘴巴都是歪的。

结果拍到最后,邓超的脸开始抑制不住地抽筋,这场戏杀青后,现场一片死寂,好一会副导演才上来拥抱他,嘴里喃喃道:“当时真以为你死了。”

因为一场戏,邓超经历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生理反应和拍戏体验,这对每个演员来说,似乎都是难能可贵的。

在刑场中诠释“死亡”,其实很难,而有些影视作品为了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更好地表现人物特质,往往需要呈现整个死亡的过程。

但对演员来说,“死亡”是永远不可能体验到的,所以演“死刑戏”的评价标准,没有真实依据可考,只能依靠观众的观感。

在皮哥印象中,华语影视圈有四段非常经典的“死刑戏”。

今天我们不妨把他们放在一起,看看每位演员的演出特点是什么,以及他们对“死亡”的诠释,到底好在哪里,那种方式更高明一些。

话不多说,我们就从邓超开始。

一、《烈日灼心》邓超

邓超的这段死刑戏,是受主流认可的。

他凭借对片中辛小丰一角的塑造,不仅拿到了金鸡奖和百花奖影帝,还拿到了金马奖影帝的提名。

而《烈日灼心》里的这段死刑戏,也入选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教材,成了真正“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片中的辛小丰,是一名小小的协警,他心思缜密,内向低沉,但却背负着道德的枷锁。

生活里的辛小丰是个无比纯良的人,他用微薄的工资抚养一个重病的女孩,与两个兄弟亲如一家,执行任务的时候置生死于度外,还救过上司的命。

他真正想做个好爸爸,做个善良的人,但却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宁。

因为很久之前,他强奸过一个女孩,并间接导致女孩一家死亡。

定罪时,他所犯的罪应该只有强奸,强奸罪不至死,但背负沉重道德枷锁,拥有无限愧疚感的他,最终决定拥抱死亡完成自己的救赎。

于是,就有了这段著名的“死刑戏”。

观众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了一个人被执行死刑的全过程,这里面有震慑,有惊悚。

但更多的,是因为邓超的表演,无限放大了普通人对死亡,对死刑的恐惧。

这段7分钟的戏,有三个明显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生理性的排斥和紧张。

针头扎进肉里,药还没注射的时候,邓超就已经开始颤抖。

因为身体被牢牢绑在床上,铁床和地板因为邓超的抖动相互摩擦发出了刺耳的声音,这声音尖锐无比,让人本能地开始产生反感和害怕的情绪。

第二个层次,是“解脱”的快感和等待死亡煎熬的矛盾。

此时人工药物注射完毕,但机器毒素还未注入。

知道自己已经要死了,邓超露出笑容,这么多年沉重的枷锁终于要放下了。

但这笑容放在死亡之前又有些狰狞,有些癫狂。

整个银幕没有一句台词,没有配乐,只有邓超急促的呼吸声和隐隐的笑声。

一个用笑声为自己鸣响丧钟的角色,此时已经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压抑感和窒息感。

第三个层次,是对死亡的真实表现。

随着毒素的注入,邓超的笑容渐渐消失,随即变成一种不哭不笑,无法控制抽搐的奇怪表情。

也就是在这个段落中,邓超的脸抽筋了。

一只眼睛半睁着,一只眼睛已经闭上,动作幅度因为死亡的到来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邓超表演十分逼真,观众们也似乎跟着他亲身体验了一次“死刑”,无助绝望的主观情绪和痉挛面瘫的生理反应交叠,对死亡的恐惧被放到了最大。

这还不算,最后,曹保平导演还安排了一束暖光,照进了已经死去的辛小丰那半睁的眼睛里。

这个镜头对皮哥的震撼,不亚于以前看过的所有电影里的死亡。

这是确认辛小丰死亡的光束,其实也隐喻着辛小丰最终舍弃了黑暗,用死亡去追求光明。

在观感和主题上,完成了双重的升华。仅凭这一段表演,邓超就值得不止一座影帝奖杯。

二、《毒战》古天乐

如果说邓超的底色是善良的,那《毒战》里古天乐饰演的制毒大师蔡添明,则是彻底邪恶的。

他贪生怕死,诡计多端,心狠手辣,为了活命可以杀掉一切阻挡自己道路的人,为了减刑也可以和警察合作,刚被抓就把所有信息和盘托出。

蔡添明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所有的行为动机,都是为自己攫取利益,包括合作和出卖。

他可以枪杀自己的干爹,也可以为死去的老婆流泪,在《毒战》里,蔡添明是最丰满的角色,没有之一。

之所以丰满,跟最后这场死刑戏关系很大。

与《烈日灼心》一样,《毒战》里的死刑也是注射死刑。

不过比起《烈日灼心》中对死刑情绪的渲染和恐惧的放大,《毒战》里无论是执行流程还是古天乐的演绎,都是最接近真实死刑的。

躺在行刑床上的蔡添明,还对自己的生存心存一丝侥幸,所以在执行人员为他绑手绑脚的时候,他还语无伦次地说着那些已经没有价值的信息。

直到在被注射的时候,他还在乞求“等等,等等,我还有消息”。

他眼睛布满了红血丝,因为一般行刑的犯人,很少能睡得安稳。

嘴里不断说出的信息,与周围警察的无动于衷,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种面对死亡的无助和绝望瞬间铺散开来。

特写中,他衣服被解开,贴满了电极片。

而面对死亡的生理性恐惧,让他忍不住要哭出声了,即便如此,他还努力回忆着那些或许可以帮自己逃脱死亡的罪犯信息,就像在努力寻找一根救命稻草。

真正注射死刑的流程,跟《毒战》这段一样,要先注射第一泵药物,让犯人失去知觉,避免他抽搐痉挛,或者做出过激举动。

第二针才是致命药物,促成犯人死亡。

所以第一针下去后,古天乐没有了话语,头也被黑布蒙住,只有胸口的起伏在告诉观众,他还活着。

随着第二针毒素的注入,胸口的起伏渐渐停止,死亡彻底到来。

面对死亡,寂静才是最可怕的,前半段的喋喋不休和此时死一般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

看着古天乐起伏的胸口渐渐停止,一种纪录片般的真实感扑面而来。

没有多余的情绪,但戏剧张力却达到了顶峰,还有什么比死更可怕呢?

看完这段表演,方知古仔演技“纪实”的功力,于无声处听惊雷。

虽然没有邓超那般演技爆发,但他用这段死刑戏的克制,完成了对死亡的另一层诠释。

三、《黑冰》王志文

与邓超和古天乐不同,《黑冰》中王志文饰演的大毒枭郭小鹏的死刑,是最为传统的枪决。

《黑冰》成片于2001年,那时候还没有注射死刑的说法,因为需要增强法律的威慑,所以死刑一直是枪毙执行的。

如果罪行极其恶劣,犯人还会被带到百姓面前严肃示众,之后再执行枪决。

因为民间对枪毙死刑有诸多传言,比如枪击的位置,是否补枪,怎么行刑等,这也让《黑冰》中王志文的死刑,具备了一些科普和震慑的作用。

不过放在剧中,王志文对这段死刑戏的表演,依旧是顶级的。

要看懂这段死刑戏的魅力,还要结合郭小鹏这个人物。

郭小鹏父亲是作家,母亲是名角儿,随后父母离婚,郭小鹏在扭曲的家庭中长大,受尽了歧视和侮辱,导致人格偏激。

他有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点,隐忍刻苦,努力上进,他才华横溢,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既有西方绅士的气质,又有东方君子的风范。

但在内心世界,他却早早就将自己封闭在了阴暗的枷锁里。这造就了他变态扭曲的性格,以及妄图用毒品控制一切的癫狂。

在表演中,王志文将个人魅力注入到了郭小鹏身上,以至于从头到尾,郭小鹏身上都散发着一种极大的个人魅力。

在执行死刑前,王志文更是有一段长达11分钟的内心独白,这段独白声线饱满,节奏沉稳,气息有力,咬字准确,既能看出郭小鹏这个人物全方位的自信,又能看到王志文深厚的台词功底。

不夸张地说,郭小鹏是影视剧的形象,但他的魂,却是王志文的。

这11分钟的侃侃而谈里,郭小鹏将自己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各种个人感悟以一种近乎“变态”的方式宣泄出来,因为王志文的加持,甚至有观众将这段独白奉为圭臬。

从头至尾,王志文都没有丝毫表演痕迹,你仿佛就是看着一个死刑犯在对自己做一生最后的陈述,平静而释然。

这种平静,随即在之后的死刑戏中,转变成巨大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为王志文几乎演出了一个即将被枪决死刑犯的全部。

光头,囚服,王志文被利落地押解出看守所,随后登上囚车。

铁窗内镜头晃动,行刑地四周荒芜。

整个过程中,王志文的神情没有丝毫变化。

只是在跪下的那一瞬间,他终于露出了错愕和恐惧,尤其是那个合嘴后的喉咙吞咽动作堪称神级处理,那股满是干涩的恐慌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前期是何等高高在上、桀骜不驯,如今也是这般狼狈地踏上黄泉路,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何等巨大的冲击。

王志文始终处于一种极其松弛的表演状态里,直到最后背对枪口的紧张,似乎也仅是郭小鹏的紧张。

那种表情就像人物本身的生理反应一般自然,就像我们在以第三者的身份,目睹一场枪决。

手持摄影和大特写的手法,将王志文的所有情感极速放大,死亡的紧张在这一刻如箭在弦上,也足以把观众的心调到嗓子眼,有种惊悚氛围。

王志文这段教科书般的死刑戏,之后备受推崇。

在王千源和吴彦祖的《除暴》中,几乎对这场戏进行了分镜式的致敬。

由此看见王志文这段戏对之后罪案电影的影响之深,也从侧面证明了王志文超神的演技。

四、《悬崖之上》张译

前面三位的死刑,多少都跟犯罪沾边。

所以作为观众,在看对他们处决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将自己代入到正义的一方,仿佛我们也参与了审判,也为正义出了一份力。

所以虽然都是看死刑戏,但对死的理解,都停留在“生命消失”的浅层认知里。

《悬崖之上》里张译这段死刑,则完全不同。

因为这段戏,依托着一种信念和使命,象征着一种可贵的新生。

张译饰演的我党同志张宪臣,在东北执行“乌特拉”行动时被捕。

从被抓到行刑,张宪臣已经经历了很多肉体上的折磨。

这段电刑戏是今年以来最让皮哥感到震撼的,在张译的演绎下,传递给观众的,完全是那种生理上的痛感。

电闸推上去的时候,张译开始浑身抖动。

这种抖动看上去就是不受精神控制的,是膝跳反射般的机体排异反应,是不自觉的颤抖。

随后的问话中,能感受到张宪臣是全靠意志力,在撑着自己的身体,但因为伤势过重,他甚至都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眼睛的开合,更别说开口说话了。

拍这段戏的时候,张译很早进入了状态。

因为是著名的“体验派”演员,这段电刑戏,其实是添加了适量电流的,并不是完全的表演。两段电刑戏拍完,张艺谋直呼看着心疼,一条就过。

也是因为这段戏,最后张宪臣被处决的那场戏,才充满了张力。

枪口前的张宪臣,脑袋高高抬起,信仰支撑的高傲永不丢失。临死之前,很明显能看到他嘴角泛起的笑意。

这是解脱,是我党战士的高尚,是将生命献给伟大事业的升华,更是对自己完成使命的最终总结。

枪响的一瞬间,笑容消失,旁边的于和伟怔了一下,两位影帝没有台词的飙戏默契十足,给这场死刑戏加上了更为沉重的注解。

张译是表演大师,演什么像什么,即便在面部模糊的情况下,他也能通过动作和微表情,准确将情绪传达给观众,令人叫绝。

对比以上四位演员的死刑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邓超在死刑时,偏向体现死亡过程,放大了对死亡的生理性恐惧;

古天乐的死刑戏,注重对真实注射死刑的还原,以及对人物终极性格的塑造;

王志文的死刑戏观感强烈,冲击力强,有种惊悚氛围在里面;

而张译的死刑戏,则着重体现了人物对死亡的态度,通过面目全非的伤效装和最终微笑的反差,让死亡这件事得到了升华。

归根结底,这四场“死刑”都是为塑造人物,完善故事,表达影片主题服务的。

他们在表演上都呈现了顶级演员的魅力,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高明之处,看着过瘾!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同样是演“死刑”,把邓超和张译等演员放在一起看,差别就出来了

2021年底,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档名叫 “金鸡奖四十年访谈录” 的节目,其中12月3日一期访谈嘉宾,是邓超。

在节目中,邓超揭秘了他在电影《烈日灼心》中拍 死刑戏 的细节。

邓超无疑是个敬业的演员, 但皮哥也没想到 他会敬业到这种程度。

那段死刑戏长达7分钟,在这7分钟的时间里,为了追求真实,剧组对邓超胳膊的注射,都是 真扎 ,连回血都看得特别清楚。

推进邓超身体里的,是葡萄糖。

这场戏一共拍了三条,每一条的间隔,邓超都需要等针眼好一点,才能拍下一条。

因为拍摄时间很长,拍到最后,他的胳膊都肿了。

为了呈现得更加真实,邓超的脸和嘴巴都是歪的。

结果拍到最后,邓超的脸开始抑制不住地抽筋,这场戏杀青后,现场一片死寂,好一会副导演才上来拥抱他,嘴里喃喃道:“当时真以为你死了。”

因为一场戏, 邓超经历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生理反应和拍戏体验 ,这对每个演员来说,似乎都是难能可贵的。

在刑场中诠释“死亡”,其实很难 ,而有些影视作品为了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更好地表现人物特质, 往往需要呈现整个死亡的过程

但对演员来说,“死亡”是永远不可能体验到的,所以演“死刑戏”的评价标准,没有真实依据可考,只能依靠观众的观感。

在皮哥印象中,华语影视圈有 四段非常经典的“死刑戏”

今天我们不妨把他们放在一起,看看每位演员的演出特点是什么,以及他们对“死亡”的诠释,到底好在哪里,那种方式更高明一些。

话不多说,我们就从邓超开始。

一、《烈日灼心》邓超

邓超的这段死刑戏,是受主流认可的。

他凭借对片中辛小丰一角的塑造,不仅拿到了金鸡奖和百花奖影帝,还拿到了金马奖影帝的提名。

而《烈日灼心》里的这段死刑戏 ,也入选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教材 ,成了真正“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片中的 辛小丰 ,是一名 小小的协警 ,他心思缜密,内向低沉,但却 背负着道德的枷锁

生活里的辛小丰是个无比纯良的人,他用微薄的工资抚养一个重病的女孩,与两个兄弟亲如一家,执行任务的时候置生死于度外,还救过上司的命。

他真正想做个好爸爸,做个善良的人 ,但却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宁。

因为很久之前, 他强奸过一个女孩 ,并间接导致女孩一家死亡。

定罪时,他所犯的罪应该只有强奸,强奸罪不至死,但背负沉重道德枷锁,拥有无限愧疚感的他,最终决定拥抱死亡完成自己的救赎。

于是,就有了这段著名的“死刑戏”。

观众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了一个人被执行死刑的全过程,这里面有震慑,有惊悚。

但更多的,是因为邓超的表演,无限放大了普通人对死亡,对死刑的恐惧。

这段7分钟的戏,有三个明显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 是生理性的排斥和紧张。

针头扎进肉里, 药还没注射 的时候, 邓超就已经开始颤抖

因为身体被牢牢绑在床上,铁床和地板因为邓超的抖动相互摩擦发出了刺耳的声音,这声音尖锐无比,让人本能地开始产生反感和害怕的情绪。

第二个层次,是“解脱”的快感和等待死亡煎熬的矛盾。

此时人工药物注射完毕,但机器毒素还未注入。

知道自己已经要死了,邓超露出笑容,这么多年沉重的枷锁终于要放下了。

但这笑容放在死亡之前又有些狰狞,有些癫狂。

整个银幕没有一句台词,没有配乐,只有邓超急促的呼吸声和隐隐的笑声。

一个用笑声为自己鸣响丧钟的角色,此时已经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压抑感和窒息感。

第三个层次,是对死亡的真实表现。

随着毒素的注入,邓超的笑容渐渐消失,随即变成一种不哭不笑,无法控制抽搐的奇怪表情。

也就是在这个段落中,邓超的脸抽筋了。

一只眼睛半睁着,一只眼睛已经闭上,动作幅度因为死亡的到来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邓超表演十分逼真,观众们也似乎跟着他亲身体验了一次“死刑”,无助绝望的主观情绪和痉挛面瘫的生理反应交叠,对死亡的恐惧被放到了最大。

这还不算,最后,曹保平导演还安排了一束暖光,照进了已经死去的辛小丰那半睁的眼睛里。

这个镜头对皮哥的震撼, 不亚于以前看过的所有电影里的死亡。

这是确认辛小丰死亡的光束,其实也隐喻着辛小丰最终舍弃了黑暗,用死亡去追求光明。

在观感和主题上,完成了双重的升华。仅凭这一段表演,邓超就值得不止一座影帝奖杯。

二、《毒战》古天乐

如果说 邓超的底色是善良的 ,那《毒战》里古天乐饰演的 制毒大师蔡添明 ,则是 彻底邪恶的。

他贪生怕死,诡计多端,心狠手辣,为了活命可以杀掉一切阻挡自己道路的人,为了减刑也可以和警察合作,刚被抓就把所有信息和盘托出。

蔡添明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所有的行为动机,都是为自己攫取利益,包括合作和出卖。

他可以枪杀自己的干爹,也可以为死去的老婆流泪,在《毒战》里,蔡添明是最丰满的角色,没有之一。

之所以丰满,跟最后这场死刑戏关系很大。

与《烈日灼心》一样,《毒战》里的死刑也是注射死刑。

不过比起《烈日灼心》中对死刑情绪的渲染和恐惧的放大,《毒战》里无论是执行流程还是古天乐的演绎, 都是最接近真实死刑的

躺在行刑床上 的蔡添明,还对 自己的生存心存一丝侥幸 ,所以在执行人员为他绑手绑脚的时候,他还 语无伦次地说 着那些已经没有价值的信息。

直到在被注射的时候,他还在乞求“等等,等等,我还有消息”。

眼睛布满了红血丝 ,因为 一般行刑的犯人 很少能睡得安稳

嘴里不断说出的信息,与周围警察的无动于衷,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种面对死亡的无助和绝望瞬间铺散开来。

特写中,他衣服被解开,贴满了电极片。

而面对死亡的生理性恐惧,让 他忍不住要哭出声了 ,即便如此,他还努力回忆着那些或许可以帮自己逃脱死亡的罪犯信息,就像在努力寻找 一根救命稻草

真正注射死刑的流程,跟《毒战》这段一样,要先注射第一泵药物,让犯人失去知觉,避免他抽搐痉挛,或者做出过激举动。

第二针才是致命药物,促成犯人死亡。

所以第一针下去后,古天乐没有了话语,头也被黑布蒙住,只有胸口的起伏在告诉观众,他还活着。

随着第二针毒素的注入,胸口的起伏渐渐停止,死亡彻底到来。

面对死亡,寂静才是最可怕的,前半段的喋喋不休和此时死一般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

看着古天乐起伏的胸口渐渐停止, 一种纪录片般的真实感扑面而来

没有多余的情绪,但戏剧张力却达到了顶峰,还有什么比死更可怕呢?

看完这段表演, 方知古仔演技“纪实”的功力,于无声处听惊雷

虽然没有邓超那般演技爆发,但他用这段死刑戏的克制,完成了对死亡的另一层诠释。

三、《黑冰》王志文

与邓超和古天乐不同,《黑冰》中王志文饰演的大毒枭郭小鹏的死刑,是最为传统的枪决。

《黑冰》成片于2001年,那时候还没有注射死刑的说法,因为需要增强法律的威慑,所以死刑一直是枪毙执行的。

如果 罪行极其恶劣 犯人还会被带到百姓面前严肃示众 之后再执行枪决

因为 民间对枪毙死刑有诸多传言 ,比如枪击的位置,是否补枪,怎么行刑等,这也让《黑冰》中王志文的死刑,具备了一些科普和震慑的作用。

不过放在剧中,王志文对这段死刑戏的表演,依旧是顶级的。

看懂这段死刑戏的魅力 ,还要结合郭小鹏这个人物。

郭小鹏父亲是作家,母亲是名角儿,随后父母离婚,郭小鹏在扭曲的家庭中长大,受尽了歧视和侮辱,导致人格偏激。

他有 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点 ,隐忍刻苦,努力上进,他才华横溢,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既有 西方绅士 的气质,又有 东方君子 的风范。

但在内心世界,他却早早就将自己封闭在了阴暗的枷锁里。这造就了他变态扭曲的性格,以及妄图用毒品控制一切的癫狂。

在表演中, 王志文将个人魅力注入到了郭小鹏身上 ,以至于从头到尾,郭小鹏身上都散发着一种极大的个人魅力。

在执行死刑前,王志文更是有 一段长达11分钟的内心独白 ,这段独白声线饱满,节奏沉稳,气息有力,咬字准确,既能看出 郭小鹏 这个人物 全方位的自信 ,又能看到王志文深厚的台词功底。

不夸张地说,郭小鹏是影视剧的形象,但他的魂,却是王志文的。

这11分钟的侃侃而谈里, 郭小鹏将自己对哲学、 社会 学、经济学 以及各种个人感悟以一种 近乎“变态”的方式 宣泄出来,因为王志文的加持,甚至有观众将这段独白奉为圭臬。

从头至尾,王志文都没有丝毫表演痕迹,你仿佛就是看着 一个死刑犯在对自己做一生最后的陈述, 平静而释然。

这种平静,随即在之后的死刑戏中,转变成巨大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为王志文几乎演出了一个即将被枪决死刑犯的全部。

光头,囚服,王志文被利落地押解出看守所,随后登上囚车。

铁窗内镜头晃动,行刑地四周荒芜。

整个过程中, 王志文的神情没有丝毫变化

只是在跪下的那一瞬间,他终于 露出了错愕和恐惧 ,尤其是那个 合嘴后的喉咙吞咽 动作堪称神级处理,那股满是 干涩的恐慌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前期是何等高高在上、桀骜不驯,如今也是这般 狼狈地踏上黄泉路 ,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何等巨大的冲击。

王志文始终处于一种极其松弛的表演状态里 ,直到最后背对枪口的紧张,似乎也仅是郭小鹏的紧张。

那种表情 就像人物本身的生理反应一般自然 就像我们在以第三者的身份 ,目睹一场枪决。

手持摄影和大特写的手法,将王志文的所有 情感 极速放大,死亡的紧张在这一刻如箭在弦上,也足以把观众的心调到嗓子眼,有种惊悚氛围。

王志文这段教科书般的死刑戏,之后备受推崇。

在王千源和吴彦祖的《除暴》中,几乎对这场戏进行了分镜式的致敬。

由此看见王志文这段戏对之后罪案电影的影响之深,也从侧面证明了王志文超神的演技。

四、《悬崖之上》张译

前面三位的死刑,多少都跟犯罪沾边。

所以作为观众,在看对他们处决的时候, 总会不自觉将自己代入到正义的一方 ,仿佛我们也参与了审判,也为正义出了一份力。

所以虽然都是看死刑戏,但对死的理解,都停留在 “生命消失” 的浅层认知里。

《悬崖之上》里张译这段死刑,则完全不同。

因为这段戏,依托着一种信念和使命,象征着一种可贵的新生。

张译饰演的我党同志张宪臣,在东北执行“乌特拉”行动时被捕。

从被抓到行刑,张宪臣已经经历了很多肉体上的折磨。

这段电刑戏是今年以来最让皮哥感到震撼的 ,在张译的演绎下,传递给观众的,完全是那种 生理上的痛感

电闸推上去的时候,张译开始浑身抖动。

这种抖动看上去就是不受精神控制的,是膝跳反射般的机体排异反应,是不自觉的颤抖。

随后的问话中,能感受到 张宪臣是全靠意志力,在撑着自己的身体 ,但因为伤势过重,他甚至都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眼睛的开合,更别说开口说话了。

拍这段戏的时候,张译很早进入了状态。

因为是著名的“体验派”演员,这段电刑戏,其实是 添加了适量电流的 ,并不是完全的表演。两段电刑戏拍完,张艺谋直呼看着心疼,一条就过。

也是因为这段戏, 最后张宪臣被处决的那场戏,才充满了张力。

枪口前的张宪臣,脑袋高高抬起, 信仰支撑的高傲永不丢失 。临死之前,很明显能看到他嘴角泛起的笑意。

这是解脱,是我党战士的高尚,是将生命献给伟大事业的升华,更是对自己完成使命的最终总结。

枪响的一瞬间,笑容消失, 旁边的于和伟怔了一下 ,两位影帝没有台词的飙戏默契十足,给这场死刑戏加上了更为沉重的注解。

张译是表演大师,演什么像什么,即便在面部模糊的情况下,他也能通过动作和微表情,准确将情绪传达给观众,令人叫绝。

对比以上四位演员的死刑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邓超在死刑时 偏向体现死亡过程,放大了对死亡的生理性恐惧;

古天乐的死刑戏 注重对真实注射死刑的还原,以及对人物终极性格的塑造;

王志文的死刑戏观感强烈,冲击力强,有种惊悚氛围在里面;

而张译的死刑戏 则着重体现了人物对死亡的态度,通过面目全非的伤效装和最终微笑的反差,让死亡这件事得到了升华。

归根结底,这四场“死刑”都是为塑造人物,完善故事,表达影片主题服务的。

他们在表演上都呈现了 顶级演员的魅力 ,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高明之处,看着过瘾!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邓超、段奕宏和张译,这三人中谁演技好?

邓超,段奕宏还有张译,都是如今内地男演员当中的佼佼者,三个人无论是资历还是演技都是非常的突出,但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张译,因为张译能给我们一种很努力坚持的样子。但是如果说三个人当中演技最好的,我觉得应该是邓超。

很多人对于邓超有一些不了解,觉得邓超的演技很浮夸,那是因为大家总是看邓超所主演的喜剧片,本身喜剧片这种类型就是无法突出演技,以至于大家对于周星驰的演技都是有所忽略的,喜剧的表演模式很夸张,而邓超的喜剧片也是略微的偏向于无厘头,所以邓超自然而然的就是被大家所忽略演技的一位男演员,在邓超段奕宏共同主演的白日追凶这部作品当中,绝对是邓超最巨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

这部白日追凶邓超所饰演的是一个犯罪逃逸者。为了能够躲避法律的制裁,一直都在躲躲藏藏,最后在派出所当中做了一名辅警。在那个阶段的邓超心中非常矛盾,因为他本身比较拼命,也受到领导的赞扬,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辅警,但是由于自己有罪,并且后期作为自己直接领导的段奕宏,曾经参与过他犯下的罪案,所以心中一直都是非常谨慎。

逐渐多了解,段奕宏对于邓超也产生了怀疑,在一次执行任务当中,邓超本可以不去施救段奕宏,只要段奕宏死了,他就可以继续生活下去,但是在人性面前邓超选择了就像段奕宏。而最后的结局,邓超在接受死刑审判之后的表情也正是教科书式的表演,因此这部影片也获得多项大奖,段奕宏的表演也是非常的不错,但是和邓超比起来,还是略微的相差了那么一点层次。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同样是演“死刑”,把邓超和张译等演员放在一起看,差别就出来了,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

相关推荐:

“近墨者黑”的邓超,口碑断崖式崩塌,这4位关键人物,功不可没

同样是演“死刑”,把邓超和张译等演员放在一起看,差别就出来了

邓超十三部经典电影 邓超的哪部电影最好看?

罗晋主演的犯罪悬疑电影,定档六月底线上播出,双男主剧设定吸睛

为护妻唐嫣,罗晋怒发声,细看这对夫妻的资产,不差钱是真底气

《天下长河》开分8.4,演员演技排座次,罗晋第五,梁冠华第二

一口气连刷四集,罗晋和夏雨双雄设定,国产悬疑又打出一副王炸

犯罪电影《灰烬重生》定档6.25 罗晋聂远善恶交锋

声明:《同样是演“死刑”,把邓超和张译等演员放在一起看,差别就出来了》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皮皮电影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