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什么叫梅雨季节

什么叫梅雨季节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6 手机版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目前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这个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梅雨季节是什么意思?

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这段时间里,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此时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光照奇缺,器物易发霉,所以又称“霉雨”。梅雨季节一般出现在6—7月份。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

梅雨形成的原因是,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

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扩展资料:

目前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这个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

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初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现象称为空梅。

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并且持续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重梅”。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梅雨天是什么意思

梅雨天就是指每年6-7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一段连续阴雨的天气,这个时间正是江南地区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就叫做梅雨天,也叫做梅雨季节、黄梅天气等。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梅雨天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每年6-7月份,正是大气环流季风调整的适合,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合体并持续交绥,形成了一个梅雨锋,就使得这片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并且高温,多暴雨。

梅雨天气时,几乎很少出现晴天,基本都是阴天或者下雨的天气,空气湿度比较大,同时温度也比较高,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闷热的。这种天气下衣服很难晒干,并且容易出现霉烂的情况。

什么是梅雨季

梅雨是初夏时期,从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经黄海直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梅雨是东亚特有的一种气候现象。
气候统计表明,梅雨大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梅雨每年的开始日期称为“入梅”或“主梅”,结束日期叫做“出梅”或“断梅”。入梅和出梅时间随气候情况而有所不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20世纪50年代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10日,出梅日期为7月12日,梅雨期33天;60年代以后平均入梅日期在6月17日,出梅日期在7月6~7日,梅雨期为20天左右,与50年代相比,入梅晚,出梅早,且梅雨期短。如此看来,2003年的入梅时间比平均年份偏晚5天左右。
每年梅雨时期的平均总降水量约为300毫米。我国气候学家根据每年梅雨期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多少,将梅雨强度分为3个等级。
1.丰梅:阴雨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称为“丰梅”。丰梅年梅雨期间降水量有时可达400毫米以上,约占全年降水总数的1/3~1/2;195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自6月初到8月初,历时2个月,降水量达1000毫米左右,使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枯梅”或“旱梅”: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称为“枯梅”或“旱梅”。
3.“空梅”:少数年份,雨带从华南迅速跃过长江、淮河,进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不出现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几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无几,这种年份叫做“空梅”。
梅雨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梅雨锋面中。梅雨锋面从长江中下游延伸到日本南部,形成多云、多雨、多雾、多雷暴天气,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相间出现,在东海、黄海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带上,海面能见度极低,常常出现锋面气旋,加大海面风力。
梅雨锋能维持稳定多长时间,梅雨就能持续多久。当副热带高压再次北抬,脊线移到北纬25度附近时,暖湿空气越过江淮一带,北方冷空气也开始北退,梅雨期结束。待到冷暖空气再次相持在黄河流域时,北方雨季开始。
正常的梅雨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正常生活,但若降水时间过长或出现暴雨,则容易造成水灾。梅雨期间空气的温度高、湿度大,易造成霉菌大量繁殖,危害人畜健康。海面梅雨锋附近的海雾和大风,对海上航运和渔业生产也极为不利。
梅和梅雨的含意
历书上的入梅、出梅是一种节令的含意。它不管是下雨或不下雨,总是把入梅定在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将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未日称出梅。所以历书上的入梅总是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出梅日期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它不分是江南、江北、或淮河流域、一律统用。
气象上的入梅、出梅侧重一种雨季的含意,它是指在由初夏至盛夏的季节过渡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不断增强中,其西北边缘的暧湿气流与北方的弱冷空气在江淮一带交锋对峙所形成的雨带。故气象上的入梅、出梅则需根据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以及雨带地理位置来划定。
苏南民间把芒种节气称黄梅;夏至节气称时梅,芒种--夏至之间的阴雨称梅雨;夏至--小暑之间的连阴雨称时雨。又将芒种到小暑间的降水通称梅雨。

梅雨季节为什么叫梅雨季节

此时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而得名“梅雨”。在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很大、气温高,导致衣物容易发霉,故而也有人称之为“霉雨”。
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

解析:梅雨季节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就随之而来,但是不久之后,天空又会阴雨连绵。这个阶段就被我们称为“梅雨季节”。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梅雨季节是什么意思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梅雨季节是什么意思吧!
什么是梅雨季节?
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什么是梅雨季节

梅雨的定义:
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出现频繁的降水过程,常有大到暴雨。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
除了我国以外,朝鲜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我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淮河,南至闽、赣、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东的27—34°N之间。梅雨期长度以梅雨区中部最长,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长25天。梅雨区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但这是气候平均情况,每年可以相差很大。例如,入梅期迟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长梅雨期可以长达60天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数1954年,该年梅雨期总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梅雨的划分
划定梅雨期以大气环流季节性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在分析环流调整时,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度处脊线的北移位置为主,以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根据以上原则,先确定入、出梅的环流调整日,然后再结合大范围降水现象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划分梅期。
梅雨期连续暴雨与洪涝
长江中下游梅雨来到的迟早和梅雨量的丰歉,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夏收夏种和防汛抗洪以及抗旱蓄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除了热带气旋影响造成的短时间的洪涝外,旱涝总趋势主要决定于梅雨量的丰歉。解放以来最大洪涝如1954、1991年均是由于梅雨期的持续性暴雨造成。而解放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年如1978、1994年均是由于梅期过短,梅雨量特少而形成。
一般年份梅雨量占总降雨量的25%左右。但典型的丰梅年,以南京为例,1954年雨量为1561mm,梅雨量为623mm。又如1991年年雨量为1828mm,梅雨量为840mm,占年降水总量40%左右。所以丰梅年,如梅汛期出现大涝,则全年降水易偏多,大涝年的格局大致已定。丰梅年主要灾害影响是江湖的防汛抗洪,城市防洪和农业上的排涝。
入梅后,雨量陡增,暴雨频繁,这是梅雨期的主要气候特点,尤其是连续暴雨过程的出现是梅雨期暴雨的特色。据江苏省降水资料统计,只有1963、1974年入梅前各出现过一次连续性暴雨,其余年份连续暴雨均频繁出现在梅雨期。出现概率最大的时段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在此期间出现连续暴雨过程占梅期暴雨日总数的80-90%,所以,可以认为连续暴雨过程是梅期的天气特点。
梅期总雨量的多少,除了与梅长有关外,还决定于梅期中暴雨过程的多寡。梅期暴雨过程总雨量所占梅雨总量的百分比,平均为65%,最多年份占75至76%,最少年份为42%。通常情况下,入梅后,如6月下旬到7月初,长江水位不高,汛情不紧张,则该年防汛任务不会很吃紧。如入梅后6月下旬沿江地区已是连续暴雨,则极易造成江淮并涨严峻的防汛局面。
梅雨间断与“二度梅”
由于天气过程的更迭,绝大多数年份,梅期会出现一度晴好天气,称梅期间断,它与出梅后的天气转晴在成因上有本质的不同。比较典型的具有“二段梅雨”特征的年份有1962、1970、1982、1989和1991年。
要特别注意梅雨间断和两断梅雨引发的旱涝急转形势。历史上二段梅雨往往是第一段梅期暴雨不多,梅雨量也偏少。但到第二段则连续暴雨频发,梅雨量陡增,常造成旱涝急转的局面,所以,当尚未具备出梅条件,而发生梅雨间断时,服务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段梅雨”具有如下天气特征:
1.前段梅雨期以阴雨天气为主,出现区域暴雨的频数不大,分别为1962年3/11(指前段梅雨期天数中有几个暴雨日),1970年4/16,1982年2/12,1989年5/12,1991年4/22,且除1991年外,均未出现连续暴雨过程。
2.绝大多数年份(除1989年外)第二段梅雨期暴雨频繁,降水集中,其暴雨日概率分别为1962年5/7、1970年7/12、1982年14/22,1989年7/18,1991年14/18,且均出现连续暴雨过程。而第二段暴雨过程所造成的总降雨量往往占梅期总雨量的70-80%。
3.造成二段梅雨的主要环流特征是副高脊线一度南压,或在东经120度附近的断裂。
出梅与盛夏
根据40年南京资料统计(以南京出梅后10天内连续出现三天以上>=35度的高温作为出梅后转高温盛夏的标准),出梅后40年中有21年(即近乎一半的年份)在出梅后出现了盛夏高温过程。
有的年份出梅后仅有1-2个好天,复又出现一段阴雨过程--即梅雨接夏雨,且大部分年份在这一多阴雨时段内伴有大-暴雨。这种年份较典型的有12年,尤其是1956、1970、1974、1975、1987这几年出梅后都紧接有显著夏雨。如1975年7月17日出梅,其后只维持2个左右无雨日,紧接着7月20日至8月初,苏、皖淮河以南地区出现连续阴雨和暴雨过程。该年出梅前后副高脊线一度增强北上达北纬32度环流调整,以致造成三次区域性大-暴雨。这种情况一般称为倒黄梅,对农业生产危害重,水稻棉花等秋熟作物在梅雨、倒黄梅连续阴湿危害下,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受阻。
出梅后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且持续稳定控制大陆,热带气旋影响少的年份易出现伏旱,1960年以来,全省性伏旱有1966、1967、1978、1994年。如遇枯梅年、梅期很短的年份、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旱灾的危害更重,如1966、1978、1988、1994年。淮北区域性伏旱有1985、1988、1999。淮北、宁镇丘陵区伏旱偏重。在伏旱期,各种作物正处于旺盛生长期,单季晚稻正处于移栽和幼苗期,常因缺水而不能移栽或旱死;中稻、玉米、棉花等会因伏旱伴随的高温受到影响;中稻的拔节、孕穗受阻,抽穗开花和灌浆也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穗形成小秕粒减产;棉花蕾、花、铃会大量脱落;玉米无法抽穗或授粉不良等等。
梅雨与夏收、夏种
梅雨季节正是南方水稻生长迫切需水的时期,因此,正常的梅雨对水稻生育是有益的。但梅雨期如果雨量过大,则会引起洪涝,过迟又会引起干旱。所以梅雨的迟早、长短和雨量的多少,对梅雨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如江苏省,由于夏熟作物集中收获期在6月上旬,因而入梅期在6月上旬(6月12日)之前的早梅年,梅雨与夏收相遇,会严重影响夏熟作物的丰产、丰收和秋熟作物的夏播、夏种。典型的如1991年6月8日入梅,1999年6月6日入梅,由于梅雨来得早,雨水多而集中造成大面积的烂麦场,严重影响了夏熟作物的及时收割、晾晒入库。
入梅偏晚或梅期过短或梅雨量偏少,则会造成农业用水紧张,特别是春旱严重的年份,河湖干涸,水稻移栽用水紧缺,影响水稻正常的移栽,棉花等在田作物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人畜生活用水得不到保证,大运河航运困难甚至断航。最典型的是1978、1994年。

相关推荐:

什么叫梅雨季节

卢作孚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影视作品里的颜值这么重要

什么叫卤

芦丁的物理性质

人体健康三要素是什么

为什么人类可以自由移动躯体

芦和苇是一种植物吗

标签: [db:标签]

声明:《什么叫梅雨季节》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什么叫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

    百科 日期:2023-04-06

  • 卢作孚是怎么死的

    1952年2月8日晚,卢作孚在重庆民国路20号家中服用过量安眠药物,不幸离开人世。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为什么影视作品里的颜值这么重要

    在追星者眼中,主要颜值高,属于自己喜欢的明星就好,不会重视演技。在关注电影里的人物和剧情来说,更看重的是演技,颜值再高,民谣演技也难支撑一部好...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什么叫卤

    “卤”是一种烹调方法,打卤烹饪用于面条上,用料也多种多样,随用料、做法不同,亦有不同风味。卤法是将经过初加工后的食物,放入卤汁中用中火逐步加...

    百科 日期:2023-04-06

  • 芦丁的物理性质

    1、性状:芦丁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黄酮醇配糖体,两个配糖体为葡萄糖和鼠李糖。为淡黄色或淡绿色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2、熔点:214摄氏度到215...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人体健康三要素是什么

    1、生理健康:它是健康的基础,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也就是无伤残,无病痛。2、心理健康:它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主要指人的智力正...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为什么人类可以自由移动躯体

    人的运动是一系列活动。首先,是有大脑产生了神经电信号,然后这些电信号由神经传送的肌肉,肌肉在收到电信号刺激后,执行收缩或者扩张的运动,之后,由...

    百科 日期:2023-04-06

  • 芦和苇是一种植物吗

    芦和苇是一种植物。两者生长环境不同,形体上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属于同一物种。芦:生长在干旱陆地的,植株矮小,通常只有20到30厘米高,可做饲草;苇:生...

    百科 日期:2023-04-06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