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7 手机版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亡。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身亡。

刘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他2个儿子的结局如何?

(一)刘伯温的两个儿子。


元朝末年,天下民不聊生,为了推翻元朝的暴政,有数股力量揭竿而起,而朱元璋也是其中的一股,朱元璋能够夺得天下,离不开众人的鼎力相助,至于为何能够得到别人的支持,当然离不开朱元璋善于用人。


当他听说了刘伯温有才时,就立即前去请其出山,而刘伯温自然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礼遇,在朱元璋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智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施展,这让朱元璋打心底佩服这位“老先生”。


刘伯温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称帝之后,被封为诚意伯,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爵位,但是刘伯温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执掌御史台,这个御史台的权力相当大,因为他可以弹劾百官,不过也正是这个职位,为刘伯温的儿子埋下了祸根。


刘伯温的原配是富氏,被封永嘉郡夫人,继室有陈氏和章氏,而章氏为朱元璋所赐,而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都是继室陈氏所生。


(二)刘伯温的长子刘琏。


刘伯温被朱元璋封的爵位是不能世袭的,所以长子刘琏并没有继承自己老爹的爵位,既然无爵,那就只能靠自己来谋取功名。


不过刘琏还是很有才华的,在洪武十年,他凭借自己的本事当上了考功监丞,并兼试监察御史,按理来说凭借老爹的功劳和自身的实力,登上人生巅峰自然不在话下。


影视中的朱元璋


不过他的人生并不顺利,因为他爹刘伯温执掌御史台的时候,因为李彬案与李善长和胡惟庸等淮西集团结怨颇深,这就导致了刘琏在仕途上举步维艰,想想也是,刘伯温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不代表他的儿子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


于是手握大权的胡惟庸等人加紧了对刘琏的迫害和打击,毕竟心里有口对刘伯温的怨气,不发到刘琏身上也说不过去,后来刘琏出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时,胡惟庸等人就对其下了死手,最终在这些人的胁迫下,刘琏投井身亡。


(三)刘伯温的次子刘璟。


刘璟的早年生活比起自己哥哥来,是很幸运的,因为胡惟庸等人先后被朱元璋给诛杀了,这些人并没有来得及陷害刘璟,而朱元璋在除掉这些人之后,又想起了刘伯温的辅助之功。


于是就把刘伯温受封的诚意伯从流爵改为世爵,也就是说这一爵位变成了可以世袭的爵位,而朱元璋就让刘璟承袭,不过刘璟推辞了,把这一爵位给了哥哥刘琏的儿子刘廌。


刘伯温


刘璟和刘伯温一样,在军事上颇有造诣,在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吴达三等人起兵叛乱,朝廷就派唐胜宗去讨伐,而刘璟积极为唐胜宗出谋划策,取得了胜利,这也让刘璟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被朱元璋封为左长史,辅佐朱橞,官居正二品。


如果按照这样下去,刘璟的大好前程,那是被书写好的,但是历史的精彩之处,就是因为处处都有意外,而刘璟生平的意外,则来自朱元璋的死。


(四)刘璟的臭脾气。


朱元璋逝世,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不乐意的朱棣就起兵造反,而刘璟是坚决站在朱允炆一边的,还向朱允炆献计该如何讨伐朱棣,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朱允炆一派不敌朱棣,朱允炆下落不明,而刘璟也逃回了南京。


后来等到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之后,又想起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刘璟,于是就派人到南京去请刘璟,可是刘璟偏偏看不上朱棣,直接把朱棣的邀请,当成了耳旁风。


已经成为皇帝的朱棣,看着刘璟的不识时务,自然心有怨气,于是就为刘璟按了一个罪名,命人把其押解到京,不过此时朱棣还并未打算要了他的命。


朱元璋宴请刘伯温等人


刘璟见到朱棣后,还一口一个殿下的称呼,并且还对朱棣说:百年之后,殿下逃不过一个“篡”字,这句话彻底接了朱棣的伤疤,于是气急败坏地朱棣,直接把刘璟关进了大牢。


而就在刘璟被关入大牢的当晚,刘璟自知生命已到尽头,于是用在牢中自缢身死,以此来明智,更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宁死追随朱允炆的誓言。


(五)刘伯温没能算出儿子的死法?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一生神机妙算,为何没能算出自己两个儿子一个投井一个自缢的死法,其实在历史中并没有真正的预言家,看似准确的预言,只不过是基于“势”所作出的猜测,而历史上的预言,真正被验证的又有多少呢,所以刘伯温算不出自己儿子的死法,并不足为奇。


不过,纵观刘伯温两个儿子不得善终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权力角逐中的牺牲品罢了,这发生在古代王朝中,又岂止只是个例?

为何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最后为何都自杀了,什么原因导致的?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急流勇退,一心归隐田园。可是最终他仍然未能幸免于难。当他生病的时候,胡惟庸派御医给他治病,结果他吃了御医的药以后,病情不但没有缓解,而且很快就去世了。

可以说,明朝官场对于刘伯温来说,是有血的教训的。所以他在去世之前,对两个儿子很不放心,分别给他们作了不同的交代。

他的大儿子刘琏和他一样,爱好文学,文章写得一流。不过性格比较软弱,似乎没有多大的出息。于是刘伯温把一本《天书》取出来,让刘琏不要看,立刻就送进京城,交给朱元璋。刘伯温之所以这样做,显然是他要努力让儿子变得更加不起眼,从而能够安度一生。

(刘伯温剧照)

为什么说,刘伯温这样做,是为了让大儿子刘琏更加不起眼呢?

因为刘伯温知道,所谓的“天书”,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并没有所谓的“窥破天象”。刘伯温能够“窥破天象”,不过是他懂得人情世故,搞清楚了皇权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假借“上天”的名义说出规律和做法而已。他的大儿子刘琏不具备这个能力,又如何运用智慧表达“天命”呢。他本身不能表达,而他又被别人误会他能够“窥破天象”,大臣们不是会找他的漏洞吗?皇帝不是会很忌惮他吗?所以,刘伯温才会想办法让他变得平凡,不被人忌惮,因而也不会被人打击,从而能够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

不过对二儿子刘璟,刘伯温担心就要多一些了。刘伯温对刘璟看得很清楚,这个儿子不是一个可以碌碌无为度过一生的人,他有在官场大有作为的野心,同时也有在官场大有作为的能力。所以,刘伯温在临死前,对刘璟特别交代说,自己准备了一些好的治国理政的建议,希望刘璟能够交给朱元璋。不过不是马上就交给朱元璋,而是等到胡惟庸下台以后才上交。这些治国理政的建议,归纳起来,也就是要重视法制建设,但更重要的是,是要实施仁政,实施德政。

刘伯温对刘璟的这个交代是大有深意的,他希望刘璟能够看清楚时事,在恰当的时候才和朱元璋接触。并且希望刘璟也能够有仁政的思想,并通过这个思想,影响到朱元璋。总之,就是希望儿子谋定而动,事有所功。

(朱元璋剧照)


刘伯温对两个儿子给予了这样精心的安排,那么,这两个儿子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大儿子刘琏很受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多次召见他,还把他放在不同的岗位去锻炼。不过按照《明史》记载,刘琏最终“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就是说,朱元璋虽然重用他,但毕竟胡惟庸是宰相,很多命令都需要胡惟庸来安排。而胡惟庸对刘琏极为恶劣,多次陷害他。最终刘琏跳入井里自杀身亡。

显然,刘伯温想要自己这个儿子变得平凡,能够平安度过一生。但因为刘琏毕竟是刘伯温的儿子,一生都带着刘伯温的印记,受刘伯温的影响,最终还是受不过胡惟庸的迫害,自杀而死。

刘伯温二儿子刘璟,确实后来受到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封他为閤门使,又赐给他“除奸敌佞”这样的铁简,让他“百官不法,持此纠正”。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他按照礼制的规矩,来纠正百官的言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让他二儿子努力搞德政,但是他搞的,却反而是执行法律遵守规矩的事情,与刘伯温的要求是不相合的。

同时,刘伯温让二儿子谋定而动,但二儿子显然完全没有按照这一点来做。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打响以后,刘璟立刻奔赴南京,向朱允炆献上派破敌的“十六策”,但是朱允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接着,朱允炆让刘璟跟随李景隆打仗,他也多次向李景隆献策,但李景隆也没有采纳,因而打了大败仗。接着,刘璟又回到南京,向朱允炆进献了几万字的《闻见录》,讲带兵打仗的道理。然而朱允炆依然不听他的。刘璟很灰心,就以生病为由,回到老家隐居。

刘璟几次献策,为何都没被采纳?显然是刘璟不识时务,没有谋定而动的表现。不过,刘璟的迂腐还不仅仅在于此,后面表现得更明显。

朱棣上台后,让刘璟出山当官。但是刘璟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借口拒绝。朱棣把他强行拉出山,让他进京,劝说他放弃立场。可是他却不承认朱棣是皇帝,还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朱棣把刘璟关进监狱,让他清醒一点。不过最终他却在监狱里,用自己的发辫,把自己吊死了。

刘伯温在处理两个儿子的问题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然而最终两儿子却都不得善终。不知道刘伯温九泉之下看到这一幕,他会怎么说。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怎么样了?他们的结局是什么呢?

对于像刘伯温这样一个如此优秀的人,教出的儿子肯定也不会很差劲,其长子刘链和次子刘璟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而且两人也都在朝中的做过高官。刘伯温的长子刘链曾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的职务,而且还因做得不错,受到朱元璋认可。  也因他太过于优秀了,所以最后也遭到胡惟庸等人的迫害投井而亡,当时的刘链年仅32岁。 在刘链死后,朱元璋想让刘璟承袭诚意伯,但是被刘璟婉言拒绝了,这使得朱元璋对他的品行更加赞赏,最早授予阁门使,之后又为十九子谷王朱橞谷王府长史。 朱棣登基称帝,爱惜刘璟才情,便诏刘璟入京,但他称病拒不赴京。 为此朱棣是又气又恼,下旨捉拿刘璟,逼他到京,准备软硬兼施,好叫他诚心归顺。 刘璟 却不称“万岁”而仍呼“殿下”,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这一句话彻底激怒了朱棣,当即命人将其关押进牢狱。当晚,刘璟便在狱中用发辫自缢,实现了自己忠臣不事二主的夙愿,刘璟死时年五十二岁。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亡。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身亡。

刘伯温闻名于世功勋卓著,他的两个儿子却没一个善终

刘基刘伯温之名,可谓是如雷贯耳。而关于他的能力,更是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烧饼歌更是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世人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将他与诸葛亮并称。但是纵使如此厉害,刘伯温的两个儿子结局可谓是凄惨,一个投井,另一个更是自缢,这又是为什么呢?

凭借早年辅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功绩,刘伯温也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虽然爵位不算高,但是却又让刘伯温执掌参劾的御史台,而这为自己的儿子埋下了祸患。

刘伯温所获封的诚意伯,只是一种流爵,并不能世袭。所以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并没有承袭爵位。而父亲刘伯温在御史任上,又因为李彬案与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集团结怨甚深,也让他步履维艰,仕宦艰难。

虽然在洪武年间,他靠自己的能力出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但未等被朱元璋擢升,他便因为胡惟庸等人的迫害,“坠井而亡”。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先后除掉了胡惟庸、李善长、朱亮祖等人之后,才不免想起了当年提醒自己的刘伯温,以及早被胡惟庸害死的刘琏,遂决定将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允许世袭,刘琏之子刘畾 也得以承袭诚意伯爵位。但是虽然名义上朱元璋颇有念及旧情的意味,但是圣心难测,刘畾随后却被朱元璋罢黜官职。这也让刘畾如负芒刺,遂以为刘伯温守墓之名,连拒建文帝、成祖朱棣,不再复出。

而刘基的第二个儿子刘璟,颇有才华,更是与刘基一般对军事有身后的造诣。在唐胜宗讨伐温州叛贼之时,也正是刘璟为其出谋划策,顺利平叛。

朱元璋都忍不住夸赞,而在《万历野获编》中,更是记载朱元璋对于这位良臣,重视尤甚,不仅仅安排他做阁门使,负责纠正大臣言行,还赏赐铁简,付以“除奸摘佞”之权。至于房宅、府邸也是重重赏赐。后来,他更是被朱元璋任命为谷王朱橞的左长史,官居正二品。可以说,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但是,他也如他的父亲刘伯温一般脾气,《明史》中记载,他曾经与朱棣下棋,而朱棣不敌,遂玩笑着说道,你不能让我一下吗?但是刘璟却回答道,“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而在朱棣果真举起反旗,打出靖难的旗号,他又和谷王朱橞来到南京,而他甚至还向建文帝进献十六条计策。

建文帝大喜过望,于是一个由二代组成的讨伐队伍成型,李景隆为主帅、刘璟为参谋。结局可想而知,一场脆败,刘璟也连夜逃回了南京。由此,建文帝也便不再重用。

而随着战局的深入,刘璟自知建文帝大势已去,遂回到老家,尽人事,听天命。在1402年,朱棣登基之后,自然不能忘记这个下棋不让,战场不让的刘璟,下诏召见。刘璟以有病为由,不去觐见,随后朱棣也不客气,直接派人以叛逃亲王(朱橞)的罪名将他下狱。

而刘璟也就被押解进京,见到朱棣之时,还口称“殿下”,并狠狠地对朱棣说起“百年之后,殿下逃不过一个“篡”字。”而为了以示不满,刘璟更是在监狱中,选择了自缢,也算为建文帝全节。

聪明一世,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恐怕决然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们会落得一个这般的结局。但关于权力的斗争,又何曾在 历史 上停止过。刘琏、刘璟之死莫不如此。

刘伯温神机妙算,为何两个儿子却并不出众,一个投井,一个自缢?

早年辅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功绩,刘伯温也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虽然爵位不算高,但是却又让刘伯温执掌参劾的御史台,而这为自己的儿子埋下了祸患。刘伯温所获封的诚意伯,只是一种流爵,并不能世袭。所以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并没有承袭爵位。

而父亲刘伯温在御史任上,又因为李彬案与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集团结怨甚深,也让他步履维艰,仕宦艰难。朱元璋在先后除掉了胡惟庸、李善长、朱亮祖等人之后,决定将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允许世袭,刘琏之子刘畾 也得以承袭诚意伯爵位。但是虽然名义上朱元璋颇有念及旧情的意味,但是圣心难测,刘畾随后却被朱元璋罢黜官职。

刘基的第二个儿子刘璟,颇有才华,更是与刘基一般对军事有身后的造诣。朱元璋都忍不住夸赞,而在《万历野获编》中,更是记载朱元璋对于这位良臣,重视尤甚,不仅仅安排他做阁门使,负责纠正大臣言行,还赏赐铁简,付以“除奸摘佞”之权。他也如他的父亲刘伯温一般脾气,《明史》中记载,他曾经与朱棣下棋,而朱棣不敌,遂玩笑着说道,你不能让我一下吗?

但是刘璟却回答道,“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朱棣果真举起反旗,打出靖难的旗号他甚至还向建文帝进献十六条计策。朱棣登基之后,自然不能忘记这个下棋不让,战场不让的刘璟,下诏召见。刘璟以有病为由,不去觐见

刘伯温神机妙算,为何两个儿子一个投井,一个自缢?

大儿子是因为父亲的原因所以在官场上很艰难,最后更甚至被逼投井自杀。二儿子因为认不清时局,遭了牢狱之灾,最后在狱中自缢了。但是,是个忠心的臣子。

刘伯温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封他为诚意伯,但是这个爵位只是一个流爵,并不能世袭,所以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并没有继承父亲的爵位。但是在刘伯温在任御史的时候因为李彬的案子于李善长、胡惟庸结下了梁子,这为大儿子在官场上的路埋下了祸患。

在洪武年的时候刘琏靠自己出众的才能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身为刘伯温的儿子虽然才能不及自己的父亲但是能力还是很出众的。但是他是个命不好的,还没等到朱元璋再次提拔他的时候,他就被胡惟庸和其他的人逼得投井自杀了。

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朱元璋在杀掉胡惟庸、李善长之后想起来了当年对自己好的刘伯温,还有被胡惟庸害死的刘琏。之后便决定将对刘伯温的歉意转换成,允许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世袭,所以刘琏的儿子得以继承了诚意伯爵位。

但是伴君如伴虎,谁也不知道君王是怎么想的,在不久后刘琏的儿子便被朱元璋罢免了官职。这就让刘琏的儿子刘畾(lei)很是受挫,以自己要为刘伯温守墓为理由,拒绝建文帝和朱棣的邀请,不再复出。

刘伯温的第二个儿子叫做刘璟。刘璟很有才华,甚至可以与刘伯温相媲美。对于这样一位忠臣朱元璋肯定要重用了。朱元璋不仅让他做了阁门使而且还赏给他铁简。最后还被任命为朱橞的左长史,也算是功与名双收了。

建文帝即位以后采取了“削藩”的措施,引起了朱棣的起兵造反。但是对于人才每个人都是珍惜的,朱棣原来准备重用刘璟的,但是刘璟说了一句话,他说“百年之后殿下逃不过一个篡字”字字都在指责朱棣篡位,引起了朱棣的不满,然后就被关进了大牢,之后刘璟在大牢里自缢了,也算是誓死追随建文帝。

刘伯温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在自己死后会落得如此下场。

刘伯温那么聪明,他的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在历史上,刘伯温的名气不次于诸葛亮,刘伯温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刘伯温是个神人,朱元璋当初打天下的时候,从不叫他的名字,而是恭敬地喊一声“老先生”。

刘伯温的军事战略、政治眼光、文学造诣都是顶尖的,朱元璋称赞刘伯温:“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气宏博。”在文学上和“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并称为“一代之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伯温、宋濂等人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被朱元璋礼聘到应天府,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高级幕僚,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刘伯温治军打仗、治国理政都是一把好手,他的“时务十八策”让朱元璋成了大气候,他的“天命所在”论让朱元璋萌生了帝王心,他针对江南局势提出“陈氏灭,张氏势孤”,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让朱元章平定了江南,朱元璋在遇到重要事情时,都要找刘伯温关起门说私房话,刘伯温凭借其渊博知识和缜密细致的分析,经常能够准确把握战场局势走向,因为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十分准确,为明朝开国大业作出重要贡献,在民间传说里成了“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神人。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没能封公封侯,在明朝开国后只封了个诚意伯,这应该是刘伯温“固辞不受”的结果,刘伯温虽然选择了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然而刘伯温却是个“性刚嫉恶”又过于“廉直”之人,做事全凭“公心”二字,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这里面就有两任丞相李善长和胡惟庸。

因为刘伯温不顾李善长的说情,秉公执法将李的一名犯了罪的亲信处死,李善长对刘伯温打击报复,两人虽然结下梁子,刘伯温却从不挟私报复,在朱元璋要罢免李善长丞相职务时,刘伯温还是为李善长说了好话,不过也是因为朱元璋问他胡惟庸适不适合当丞相,刘伯温据实说了不适合而得罪了胡惟庸,在胡惟庸风光的时候,造谣离间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使刘伯温被裭夺了禄位,让刘伯温忧愤成疾,而刘伯温的死也成了疑案,据说是吃了胡惟庸的赠药后病情加重,没多久就死了,享年64岁!

刘伯温两个儿子的结局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都是继室陈氏所生,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长子刘琏生于1348年,当时刘伯温都37岁了,次子刘璟生于1350年,刘琏和刘璟两人都很有才名,刘伯温在临终前给了刘琏一本天文书,嘱咐他“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意思是赶紧把这本书送给皇帝,子孙后代都不要学这本书了,以免受到朝廷的猜忌,刘琏将书献给朱元璋后,朱元璋大喜,夸刘琏“忠孝俱著”,“常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以基旧勋”,授刘琏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1378年出任江西参政,却遭到胡惟庸党羽的陷害,在1379年跳井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2岁。

次子刘璟很多方面很像他的父亲,“弱冠通诸经”、“喜谈兵”,个性刚直,刘伯温在临终前嘱咐他:“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教刘璟要怎么治国理政,刘璟在洪武十四年随延安侯唐胜宗平叛,刘璟为唐胜宗出谋划策很快平定了叛乱,凯旋回朝后,唐胜宗极力夸奖刘璟的用兵之才,朱元璋喜欢的很,夸了句:“真伯温之子也。”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想让刘璟承袭刘伯温的爵位,刘璟却是固辞不受,说自己的长兄虽然过世了,不过他有个儿子刘廌,爵位应当让给他,朱元璋对刘璟的胸怀和人品十分欣赏,当即授予他閤门使的职务,赐“除奸敌佞”铁简,次年朱元璋的庶十九子朱橞封谷王,刘璟被擢升为谷王左长史。

在朱棣起兵造反后,刘璟跑回南京向建文帝献十六策,没有被采纳,后来建文帝派草包将军李景隆挂帅出征,刘璟跟随参与军事北伐,成为李景隆帐下参事,刘璟为李景隆献计,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却不采纳,结果大败,刘璟又向建文帝进言陈述兵事,建文帝又不听,刘璟见状只好弃官归里,朱棣造反成功登基后,召刘璟入京,想让他来为自己效力,刘璟称病不出,恼羞成怒的朱棣派人把他抓来,刘璟却宁死不屈,看到朱棣只呼“殿下”,还说了句:“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朱棣又气又恨,将刘璟关入大牢,刘璟被关入大牢当天晚上就自缢而亡,时年52岁。朱棣倒是对刘伯温一家不错,有些官员意思要缘坐其家,朱棣因刘伯温缘故,不许,因而刘伯温后代没受到牵连。

相关推荐: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

什么是特殊动产

如何寻找国外软文网站什么领域都可以

什么是特区护照

刘伯温的下场如何

什么是特产

如何评价张嘉佳首家南京餐厅

刘伯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标签: [db:标签]

声明:《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亡。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

    百科 日期:2023-04-07

  • 什么是特殊动产

    指经济价值较大,维持价值较强,在法律上采取特殊管理和保护的可移动的物。在我国,特殊动产仅指船舶、航空器、汽车等交通工具。目前对特殊动产主...

    百科 日期:2023-04-07

  • 如何寻找国外软文网站什么领域都可以

    使用google浏览器看英文网站,把英文网站的内容翻译出来。这些新翻译出来的文章会有很多的语法错误,需要要把语法错误修正过来再发表。你也可以...

    百科 日期:2023-04-07

  • 什么是特区护照

    特区护照即特别行政区护照,分两类:一是指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与其他旅行证件。二是指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百科 日期:2023-04-07

  • 刘伯温的下场如何

    刘伯温最后因患病离世,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临终情况: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

    百科 日期:2023-04-07

  • 什么是特产

    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品质优异的农林产品或加工产品,特产可以是直接采收的原料,也可以经特殊工艺加工的制品,但是,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地域...

    百科 日期:2023-04-07

  • 如何评价张嘉佳首家南京餐厅

    张嘉佳在南京开设的首家餐厅是一家非常具有文艺范的江浙创意餐厅,该餐厅一楼是大厅,大厅里大概有一百五十个位置,而且该餐厅采用简约现代工业风...

    百科 日期:2023-04-07

  • 刘伯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刘伯温,生于1311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

    百科 日期:2023-04-07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