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刘备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刘备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7 手机版

1、都求贤若渴。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故四处寻找治国的良才。因礼待老臣郭隗,筑宫而敬以为师,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而刘备,为了找诸葛亮。三顾诸葛孔明于草庐之中;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燕昭王派乐毅去打齐国时,有人诬陷说乐毅会造反,不过燕昭王相信乐毅。不久之后,乐毅连拔齐国50城,为燕国立下赫赫战功。而刘备用人他敢派关羽守荆州,诸葛亮守益州,自己呆汉中,这也说明了他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3、虚心求教。燕昭王燕

燕昭王和刘备在对待人才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

第一个词语“求贤若渴”,燕昭王与刘备都是这样迫切需求贤能之士的帮助,以期实现伟大的志向;
第二个词语“如鱼之有水”,燕昭王得到乐毅等人,刘备得到孔明等人,如虎添翼,开始了成功之路。

燕昭王如何礼贤下士的?

燕王姬哙把王位传给他的宰相子之。子之做了3年国王,燕国大乱,百姓怨恨,齐国乘机进攻燕国,燕国大败,子之被杀。过了2年,燕国贵族立公子平为国王,就是燕昭王。经子之之乱和齐国的入侵,燕国被糟蹋得残破不堪,国都蓟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燕昭王决心改革政治,加强军事,发展生产,使燕国强盛起来,以便早日报齐国入侵之仇。于是他特地去请教郭隗先生,说:“齐趁我国内乱攻破我们。我很清楚燕国地方小,人力弱,谈不上报仇。然而,请到能人共理国事,以雪父王之耻,我的愿望在此!请问报仇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听了回答说:“开创帝业的人常与师长共处,建立王业的人常有良才相伴,完成霸业的人必有贤臣辅佐,而亡国之君就只会跟奴才们混在一起。若能放下架子,尊能人、贤者为师,恭恭敬敬地向他们学习,那么,才能胜过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若能以礼事人,虚心受教,那么,才干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别人怎样做,也跟着怎样做,那么,才能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凭几执仗,横眼斜视,指手画脚,那么只有奴才们才会到来;如果瞪起眼睛,晃着拳头,顿脚吆喝,对人斥责,那么,来到的就只有下等的奴才,这些都是礼贤下士和招致能人所应注意选取的标准。大王如果能广选国内的贤才,尊奉为老师,亲自去拜见求教,天下都知道说大王礼敬贤才,那些有才能的人肯定会争先恐后集中到燕国来了。”

昭王说:“我现在该向谁礼敬才行?”

郭隗先生道:“我听说古代有个国君,花千金购千里马,3年没买到。这时宫中有个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找了3个月,果然找到一匹千里马;可是那匹马已经死了。侍臣就用500金买下了那匹马的头,回来报告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白白地丢了500金!’那个侍臣说‘一匹死马还用500金买来,何况活马呢!人们必定认为大王确实不惜重金购买良马,千里马很快就会送上门来了。’不到一年,果然送来了3匹千里马。现在大王真要招致人才,就从我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还能受到您的重用,何况比我更有才干的呢?难道他们不会不远千里而来吗?”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意见,郑重地请郭隗到朝中来,拜他为老师,日夜和他商量复兴国家的大计。为了表示对郭隗特别尊敬,给郭隗以优厚的待遇。当时燕国的宫殿被战火烧了,燕王自己没有像样的宫殿居住,和大臣们一起办事也是在临时搭的简陋草房内,却单独给郭隗筑起一个高台上给他建筑了华丽的馆舍,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请郭隗到里面居住。还在这高台上放置许多黄金任郭隗取用。人们都称这高台为“黄金台”。

这件事很快传遍四方,人们都知道燕昭王敬重贤才,尊重人才,一些有真正本领的人,都先后聚集到燕国来。著名的军事家乐毅从魏国来到燕国,善于带兵打仗的剧辛从赵国来到燕国,精通天文地理的阴阳家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这样许多豪士云集燕国。28年后,燕国果真殷实富强,以乐毅为统帅的四国合纵军长驱直入齐国,为先王雪耻。

出师表阅读题,谁能帮我看一下

阅读《出师表》,完成10 一14 题。(16 分)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悉以咨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
12、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 分)
答:
1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 分)
答:
14、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
答:
【答案】10、1卑鄙:出身卑微 2光:发扬光大 3简拔:选择提拔 4咨:询问 11、1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关系到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 2今天正当将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12、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13、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14、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____ (2)悉以咨之:______
(3)严闻亮卒:__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参考答案:文言汉语网整理
9(1)忠诚 (2)商议,询问 (3)听到,听说10.B11(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12.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1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解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3)郗超与谢玄不善 (4)既已狼噬梁、岐

2.译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4.【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

诸葛亮:

郗超:

(三)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译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3.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附《出师表》比较阅读题答案:文言汉语网整理

1.善:好。狼:像狼一样。2.(2)我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府中,发现他任用人才,都能尽量发挥别人的本领。即使是小事,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3.大功既举 /人咸叹超之先觉 / 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4.郗超曾与谢玄共事,发现谢玄使用人才得当,做事细致,能使各人都发挥出他们的才干。(意思对即可) 5.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来答即可。

1.(4)市:买。2.(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3.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告诉我吗什么道理?

人才对于一个人成就大业来说非常的重要,而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肯定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非常谦恭的
尊重人才
、推崇人才、优待人才,才能招来人杰,云集才俊,也才能集思广益、凝聚力量成就伟业。

有没有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的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6.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时时而间进 间
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
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译:
8.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答:
9.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
答:
答案:
6.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
9.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2分)
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
①原因:
① 启示:
答案:
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也可)
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
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 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6.解释下列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9.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4分)
答案:16.(1)选拔;(2)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3)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4)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5)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17.(1)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的事情.(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8.D(2分)19.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本文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这篇文章是他写给 的.(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④悉以咨之 ( )
11.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2分)
1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出两点即可)(2分)
1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3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5分)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①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迎拜于道.问使君③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素结恩德( ) ②后行部至西河( )
15.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遂止野亭,候期乃入"的原因是什么 (2分)
16.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更被传为美谈.阅读本文,说一说郭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分)
(甲)9诸葛亮 后主或刘禅,或后主刘禅(共1分,每空0.5分)
10.①时 ②发扬光大 ③选拔 ④询问(共2分,每小题0.5分)
11.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共2分,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12.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共2分,答岀其中任何一点之意即可得1分.答岀其中任何两点之意即可得满分)
13.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1分,能围绕"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影响即可得2分)
(乙)14.①平素(或"一向",或"平时") ②到(共1分,每小题0.5分)
15.围绕"郭伋比约定的日期早到了一天,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就在路边的野亭里信了一夜,准备第二天和孩子们相见"回答即可.(共2分,围绕"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回答即可得满分)
16.围绕"郭伋是一个对儿童守信,亲切和蔼的人"回答即可.(共2分,能围绕"讲信用,喜爱儿童"回答亦可得满分)
3,奉化市:
先帝知巨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琴,北定中原,庶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被之,伟,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巨以讨绒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彼之,伟,允等之慢,以澎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谁善道,察纳稚言,深追先帝遗招,臣不胜受恩感激.
19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亨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
21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遗诏
C .臣/不胜受恩感激 D .进尽/ 忠言
22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9 . D
20 .译文:希望您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取得成效,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21 . B
22 .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燕昭王求士有哪些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只有显示对人才的重视,才能招揽来更多人才。
本文中郭隗根据燕昭王“得贤士与共国”(求得有才能的人,与他们共同治理国家)的愿望,首先向他指出四种不同等次君主对应于四种不同等次的人才,其次向他指出五种对待人才的态度招致不同的人物。最后建议他要亲自拜见国中贤士以示尊重,并从尊礼自己开始,以吸引天下人才。郭隗说辞突出了人才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强调统治者对待人才的胸襟和态度是能否得到真正的人才的关键,统治者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尊重人才。
【艺术特色】:
郭隗说辞中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铺张扬厉,体现了《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特色。当昭王向他求教时,他首先用排比句式铺列了四种君主对贤士的不同态度,接着铺排不同的态度将会招致不同的人物。铺排之中又有夸张和描写,既形象又有说服力。
郭隗说辞中“用五百金买死马骨”的寓言故事,构思新颖而含义深刻,体现了《战国策》中谋臣策士善用巧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服人的特色.这个故事的作用是比喻,用买死马骨可以得到千里马,来比喻尊礼郭隗可以招致天下人才,收到了直接说出所难以达到的说服效果。
《燕昭王求士》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燕昭王,即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燕王哙死后,燕人共立姬职为王。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姬职即位后招贤纳士,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

古诗文阅读(16分)阅读甲、乙两则古文,然后做题。(共12分)【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小题1:(1)亲自(2)长草木(的地方)
(3)降低身份,指谦卑(4)以…为远,认为……远 (4分)
小题2:(1)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起这些事,对桓、灵二帝没有不叹息、痛心和遗憾的。
(2)因此昭王给郭隗建造了房屋并且以老师之礼来待他。(2分)
小题3:希望皇上亲贤远佞;亲自带兵出师;接受先帝嘱托,忧思难眠,尽职尽责。 (答出任意1点1分;共2分)
小题4: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答出任意2点,大意对即可;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重要词语,重在平时积累,同时也要结合语境具体释义。如“卑鄙”一词在《出师表》中出现,同样在【乙】文中出现,可以知识迁移。“ 远 ”是意动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1)句中“未尝不” 表示没有不的意思;“痛恨”是古今异义词为痛心和遗憾。抓得分点。
(2)“于是”译为因此;“师”:以、、、、、、老师。注意句子的通达。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语句中可分析知之。 另外甲文中“亲贤臣,远小人”建议也可见其忠。
小题4:
试题分析:【甲】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和 【乙】中“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分析可知。

燕昭王是谁 在历史上燕昭王是个怎样的人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唐代的陈子昂,站在时代的背景之下,吟诵着几百年之前的伟大的燕国君主。燕昭王这个被历史铭记的名字,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他的事迹更为人所知。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燕昭王本来不是嫡长子,但是幸运女神很眷顾燕昭王。在这个时期,春秋的风云早已经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越国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掉了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作为燕国国君的子嗣,燕昭王其实也有过想要与各路诸侯,角逐天下的雄心。越王勾践为了复国而甘愿受到吴王的羞辱,在吴王面前没有任何尊严,而越王勾践复仇是段悲剧的历史,也是个极其励志的故事,它是中国许多帝王的标杆。燕昭王也深受其影响,演绎了个战国版的勾践复仇。

燕昭王姬职,燕王哙的儿子,太子平的弟弟。他是燕国国君的小儿子,按理说这个皇位是怎么也不会轮到他的,只能老老实实地在韩国做人质。谁知道,这个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得太快了,燕国大乱,齐宣王趁着混乱占领了燕国。齐国在占领了燕国之后,在燕国为非作歹。燕国人不肯屈服于齐国,秦,赵,楚看到齐国在燕国捞到了这么多好处,都表示出了不满,甚至还放话,想要和各个诸侯国一起侵犯燕国。燕国不能够不可一日无君,燕昭王在赵武灵王武力支持下,燕昭王最后成为了燕国国君,不得不说燕昭王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燕国在经受了齐国的侵犯后,伤痕累累,看着满目疮痍的国家,自己的哥哥和父亲都死在了齐国的铁蹄之下,燕昭王发誓一定要复兴燕国。在此前已经有了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经历。于是,他仔细思考了关于越王勾践的事迹,他也想要向勾践学习,燕昭王发现勾践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仅是锲而不舍、忍辱负重的精神,极其重视人才。

首先,第一步就是招贤纳士。勾践身边有范蠡,有文种,这些人才,但是燕昭王在上台之后,身边并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才,或者说是没有一个真正上的贤才,隔壁的齐国人才济济,计上心头,燕昭王突然想到秦孝公颁布的招贤令,招贤令一发出便收获了商鞅,使得秦国迅速走上了富强的道路。燕昭王也同样发布求贤令,招纳天下英豪。

虽然招贤令发出去了,但是收效甚微。于是,周围人便向燕昭王献计,燕昭王要想统络天下豪杰,一定要真心对待人才,燕昭王一听便立刻实行了这个计划,他迅速地展开了计划,修筑黄金台,招纳贤才。天下人才见燕昭王如此对待贤才,就纷纷投靠燕昭王,此举不仅笼络了贤才,还笼络了天下的百姓民心。之后,燕昭王奋发,兢兢业业了三十年,终于将燕国发展起来,并且将齐国宗庙毁坏,算是报了当初了仇了。

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求士的最后一段写的是各路人才都来到燕国,帮助燕王治理国家,而且燕国最终强大了起来,打败了齐国。
写出了燕王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了燕昭王的美好品质。也告诫我们要重视人才的道理。

急!本人收集人教版语文九上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训练题!越多越好!有重酬!九上语文篇目 1.陈设世家2

《陈涉世家》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题
(一)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 解词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置人所罾鱼腹中。
(3)陈涉斩木为兵。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译句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3.乙段文字与甲段文字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4.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二)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 解词
(1)将军身被坚执锐。
(2)尉果笞广。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太守谓谁?
6.译句
(1)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8.甲段中“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乙段中“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2)或说陈王曰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1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12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原因:

(2)启示: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训练题
武汉市
[甲]晏子①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③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 [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③ [临淄]齐国国都。④[袂]衣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晏子使楚( )
(2)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3)傧者更道( )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2、翻译下列句子。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4、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睢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5、晏子和唐睢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6、读了甲、乙文两文中这些“士”的故事以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
(一)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解词
(1)以光先帝遗德 (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4)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2.译句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
(二)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5.解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3)郗超与谢玄不善 (4)既已狼噬梁、岐
6.译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7.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8.【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9.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
诸葛亮:

郗超:

(三)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0.解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1.译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2.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四)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御:马夫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相:担任国相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自下:谦虚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对:回答
13.解释下列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5.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6.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4分)

《隆中对》《出师表》比较阅读
资阳市(09四川省)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注解:①【器】重视。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④【诣】去拜访。⑤【凡】总共。⑥【因屏人】就此叫旁边的人避开。⑦【倾颓】崩溃。⑧【信】现在写作“伸”。 ⑨【猖蹶】失败。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将军宜枉驾顾之(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由是先主遂诣亮( )
2.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2分)
3.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3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5.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
“一对”指的是 。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解词
(1)将军既帝室之胄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 (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7.译句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9.“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10.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相关推荐:

刘备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什么是天堂

如何评价软银放弃投资蔚来汽车

混凝土强度等级怎么划分

什么是天然有机宝石

刘备以前身边的人才

什么是天然材料

为什么牙膏里面有空气

标签: [db:标签]

声明:《刘备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刘备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1、都求贤若渴。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故四处寻找治国的良才。因礼待老臣郭隗,筑宫而敬以为师,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

    百科 日期:2023-04-07

  • 什么是天堂

    天堂字面意思即天上的国度,很多宗教和心灵哲学认为人死后的生命形式将存在的处所。天堂是永恒世界里至高的居所,是圣洁的。也是人们所盼望的灵...

    百科 日期:2023-04-07

  • 如何评价软银放弃投资蔚来汽车

    首先可能由于蔚来汽车是腾讯系公司,在蔚来汽车的股东里,有马化腾、刘强东、顺为基金等,并且腾讯是仅次于李斌的第二大股东,而软银与阿里巴巴、滴...

    百科 日期:2023-04-07

  • 摩托罗拉Razr

    作为目前折叠屏手机市场最便宜的手机之一,摩托罗拉Razr 2022或许是很多人的首款折叠屏手机。随着时间来到2023年3月,有关摩托罗拉Razr 2023的...

    数码 日期:2023-04-07

  • 混凝土强度等级怎么划分

    1、按胶凝材料不同: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石膏混凝土及聚合物混凝土等;2、按表观密度不同: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轻混凝土;3、按使用功能...

    百科 日期:2023-04-07

  • 什么是天然有机宝石

    天然有机宝石是由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符合宝石工艺要求的有机矿物或有机宝石,是来自于含有有机材料,皆由生物所衍生的,市场上常见的...

    百科 日期:2023-04-07

  • 刘备以前身边的人才

    1、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病死于军中,时年54岁。2、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前将军,假节钺,壮缪侯。被东吴偷袭兵败被杀。3、...

    百科 日期:2023-04-07

  • 欢乐颂4讲的是什么故事

    《欢乐颂4》4月7日开播,剧中文有朱喆何悯鸿,武有打手方芷衡,还有全能型叶蓁蓁余初晖,好喜欢这种面对困难和敌 人不唯唯诺诺的剧情。那么《欢乐...

    电影 日期:2023-04-07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