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知行统一原则等。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知行统一原则既然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促使学生在接触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八大德育原则
八大德育原则如下:1、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知行统一原则: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5、因材施教原则: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7、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教育者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8、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德育原则
常见的中小学德育原则为以下八个: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容易被外界社会所影响。这时若无正确的引导,他们可能会背离德育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指明方向。
在学习导向性原则时,需要注意与之后的疏导原则进行区分。
2.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涵义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如班主任通过将恋爱比作吃杏的方式说服班上女生不早恋,就是遵循了德育中的疏导原则。
2.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涵义
此原则也被称为?严慈相济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对学生宠爱、溺爱和放任,更不能专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
2.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四、知行统一原则
1.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体现的就是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2.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涵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涵义
此原则也被称为?长善救失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每个学生都一定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一个老师只看到一个学生消极的一方面,觉得这个学生无可救药,就说明没有遵循长善救失原则。
2.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涵义
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教师与家长经常相互联系,形成家校合力,体现的就是这一原则。
2.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八、因材施教原则
1.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同,体现的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2.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同时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如,小学生在读一年级时,让他们学习国旗、党旗, 从小走党的路线。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讲明道理,疏导理想。同时,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注意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如,学生打人了,就要了解其为什么打人,教育其打人是不对的,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其明白错了。不能呵斥辱骂学生,尽量要正面鼓励。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因此,在教育学生是一方面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宽严适度。另一方面要对学生严格,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严格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做到。如教学时,一个校长承诺学生,如果学生能够保持学校及其附近周围环境干净整洁的话,就当面亲吻一头小猪。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一贯性原则就是要求对学生的要一致,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和系统性。寓德育于教学中和生活中,形成教育的合力。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要深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对学生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因素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因此,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同时,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集体教育原则
教育者面对受教育者的集体进行教育,同时依靠并通过集体,教育其中的个别成员。这条原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首先提出并坚持实行的。因此,一方面要培养坚强的集体,提高集体的整体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将个别人的问题放到集体中去解决,通过处理个别人的问题,同时又使集体受到教育。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德育原则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