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科技 > 互联网 > 英特尔退出5G基带市场 5月转让技术给广和通和联发科

英特尔退出5G基带市场 5月转让技术给广和通和联发科

来源:本站 作者:佚名 时间:04-01 手机版

【本站】3月28日消息,据悉,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计划退出其WWAN(无线广域网络)业务,并将其5G技术转让给中国深圳物联网模组龙头广和通和中国台湾移动芯片设计龙头联发科。

英特尔方面表示,随着公司继续优先投资IDM 2.0战略,做出了艰难的决定,退出LTE和5G的WWAN客户业务。而对于4G业务,英特尔将启动其4G调制解调器产品组合的生命周期终止流程。

而联发科则在声明中称,将继续与英特尔合作进行无线调制解调器技术转让,以支持我们现有的客户群和未来的合作伙伴。

据本站了解,对于5G业务,英特尔将向广和通和联发科进行技术转让,并正在启用驱动程序代码、许可协议,并尽可能维护客户体验。而联发科表示,拥有悠久的历史,并继续对其无线调制解调器产品组合进行投资,从智能手机到个人电脑和其他设备。

此次交易预计5月底前完成,英特尔7月底前将彻底退出5G基带市场。英特尔表示,正在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合作,促进无缝过渡,以支持他们正在进行的业务,并确保客户继续拥有联网PC领域的解决方案,使行业能够向市场提供出色的解决方案,并确保这些解决方案在基于英特尔的平台上运行良好。

英特尔为什么要宣布退出5G芯片这一市场?

目前国内4G智能手机尚未完全普及,通信行业已经向新一代的5G技术发起了“冲击”。全球在5G智能手机基带芯片领域,高通、三星、英特尔、联发科、华为、紫光展锐这六大厂商是实力最为强劲的竞争者,他们决定着5G手机的来临时间。

然而,近日苹果、高通两家公司联合发布声明,称双方已经达成协议,放弃在全球层面的所有法律诉讼。随后,英特尔方面发布声明,宣布将退出5G智能手机调制解调器业务,后续只会专注5G网络基础设施业务。

不过英特尔也强调称,这并不意味着英特尔会放弃5G,未来将回继续投资其5G网络基础设施业务。英特尔将继续履行对现有4G智能手机调制解调器产品线的客户承诺,只不过不会在智能手机领域再推出5G调制解调器,包括最初计划在2020年推出的产品。

一方面、英特尔放弃做5G基带芯片也是可以理解的,抛开技术层面来讲,英特尔目前还搞不定基带芯片,进度慢悠悠的,预计2019年都未必能够推出,所以苹果等不及了,才不得不和高通合作。一旦苹果不用它的话,就没有厂商会用了,做出来也没意义。

另一方面、英特尔借助苹果挤进4G市场,但仍止步于5G。其原因在于5G的颠覆性和革命性。由于5G芯片在设计、工艺层面与4G相比更复杂更难,成本也更高,因此这也决定了在5G这场拼技术拼速度的战局中只有少部分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才能参与其中。

英特尔怎么了

最近,英特尔很闹心。

先是,苹果在20年WWDC上宣布与合作了15年的好朋友分手,转投基于ARM架构的自研芯片。

接着,7月以来,英伟达股价一路高涨,取代英特尔,首次成为了美国市值最高的芯片制造商,最近更是传出英伟达要收购ARM的消息。

英伟达风头正盛,CEO黄仁勋乐不可支,早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他就“大放厥词”:“英特尔是最受欢迎的出气筒。”调侃也好,自信也罢,当时说这话,不免让人感到德不配位,时移世易,如今老黄有了骄傲的底气。

相比之下,英特尔则显得面上无光。7月25日,英特尔7nm芯片工艺进度延期这一消息直接推动其股价跳水,当日开盘,瞬间暴跌超15%,创近四个月以来新低。

显然,留给英特尔的时间不多了。随着PC时代浪潮的褪去,它的独角戏或许已经唱到头了。高通、联发科、台积电等新角儿粉墨登场,将过气的老演员挤到了边缘,以英特尔、IBM,甲骨文等为代表的一众老IT在移动时代集体失声,徒留遗憾。

盖茨曾直言,在移动手机市场留下真空是他“在微软犯下的最大错误,而且是完全可以规避的技术性错误。”

而其多年盟友英特尔也有同样苦恼,导致其在移动领域犹豫不决,杀了好几个来回,却始终斩获羞涩。从手机到平板电脑,再到基带建设,能做和该做的都做过了,英特尔却始终保不住市场地位。

就好像是个溺水的人,越挣扎,下沉越快。

新世界的点亮发生在1971年6月的一个黄昏。

芯片设计师范金点亮桌上那块小小的圆晶,一如整个太空的电聚集于避雷针的尖端,从此开启了信息时代的序幕。

这块编号为4004的芯片,是英特尔公司制作的第一块微处理器,它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革命的启动,一个庞大的PC帝国从这里起航。

从最初的4004、8008到奔腾系列,再到酷睿双核处理器,英特尔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IT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而这些伟大创新来自英特尔基于不断改变的原则,对摩尔定律的坚决恪守。

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曾提出过这样一条口号:“改变是我们的终身热爱,对英特尔来说,这句话的重要性或许不亚于摩尔定律本身: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摩尔定律以技术革新为基础,这就决定了改变是英特尔生存和竞争的方式。

但近年来,英特尔因为更新速度变慢,性能提升太小被戏称为“牙膏厂”,与摩尔定律的守护者这一形象越来越不相符。

科技 粉普遍怀念的Core2到第二代Core i时期一去不复返,在这一阶段,英特尔CUP性能大幅度提升,网友亲切称之为“扣肉时代”。时值英特尔与AMD激战正酣,英特尔处理器凭借大幅度的性能提升,改变战局,再次取得了PC芯片领域的绝对统治权。

本以为这会是一路高歌猛进的开始,没想到却是最后的黄金时代,二代Core智能处理器后,英特尔性能增长的脚步减慢了。

从Sandy Bridge到Ivy Bridge,再到Haswell,英特尔性能提升只能用可怜的个位数百分比来形容,到五代Broadwell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扣肉”变成了“挤牙膏”。

性能提升不足,芯片更新速度也越来越慢。 2015年上马的10nm工艺并没有如期实现,一直拖到2018年,原计划2019年实现量产也黄了,真可谓千呼万唤出不来,而与此同时台积电的5nm工艺芯片,已经开始大规模出货,今年更是准备启动4nm工艺制程。

虽然由于各家标准不同,工艺数字更多是一种市场宣传,但后者强劲的更新速度和宣传力度无疑戳中了英特尔的痛点,令其难以争辩。

在今年的CES大会上,英特尔现任CEO科再奇宣布,将在今年量产10nm芯片,他表示英特尔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摩尔定律是加速的核心。”在英特尔的制芯工艺5年没有升级的情况下,后半句话似乎不那么有说服力了。

此外,市场的风向也改变了。从2011年开始,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连续7年下滑,直接威胁到了英特尔的核心业务。英特尔CPU销量大受影响,相比2011年,2018年的CPU销量减少了30%,但其营收并没有下降,这是因为英特尔提高了单个芯片的售价。

销量不够,价格来凑,反映出传统业务滞张、新业务无着落的尴尬局面。

英特尔面临的一系列窘境与其在移动化时代失利有直接关系。

2019年7月,当英特尔宣布将5G基带业务卖给苹果后,十几年移动化尝试,付出的金钱和人力都化为了泡影。

曾经呼风唤雨的老IT彻底陷入了话语权旁落的尴尬境地,当高通、三星、苹果的移动芯片大放异彩之时,迟迟上不了车的英特尔留下的是一个落寞的背影。

事实上,英特尔的移动芯片之路很早就开始了。

将时间拨回1997年,彼时英特尔从DEC公司收购了Strong ARM架构,该架构是由DEC公司基于ARM v4指令集研发而来,具有低功耗的特点。

从那时起,英特尔就有意补足自身在低功耗处理器方面的短板。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当时,Strong ARM比公版的ARM架构性能更强。

2000年左右,英特尔推出了基于该架构的Stong ARM系列处理器,这是英特尔最早开发的移动嵌入式芯片。但英特尔的芯片设计师们显然不能满足使用现成架构产品,于是2002年,自研的XScale架构CPU取代了StongARM。

相比于ARM处理器,XScale功耗更低,而且早在2004年左右就具备了对视频解码、3D渲染的硬件加速能力,而公版的ARM Cortex-A8架构直到六七年以后,才具备类似的浮点加速单元,XScale的性能之强在当时可见一斑。

但遗憾的是,英特尔没能坚持在这条路上走到底。2006年,英特尔作价6亿美元,将包括XScale在内的 通信和应用处理器业务卖给了Marvell公司。

而在此之前一年,乔布斯曾找到英特尔时任CEO欧德宁,希望英特尔能为初代iphone提供芯片,但被对方婉拒。从现在回看,这可能是英特尔史上代价最大的糟糕决定。但站在当时的环境看来,英特尔放弃移动芯片的选择却难以被诟病。

2006年称得上是英特尔自1985年以来,最狼狈的一年,千年小老弟AMD凭借超高性价比,一跃而起,CPU市场占有率一度接近50%,几乎和英特尔打成平手,而三年前,英特尔还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

AMD创始人桑德斯曾经是仙童公司的销售部主管,在诺伊斯和摩尔离开仙童,创办英特尔一年之后,桑德斯也离开了老东家,撸起袖子开始了自主创业。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英特尔和AMD一直相爱相杀,或许是一家独大的英特尔忌惮反垄断调查,又或许本是同根生,有着剪不断的宿命孽缘,总之,英特尔一直没有将这位小老弟赶尽杀绝。

每当英特尔推出新产品,AMD总能迅速做出一个性能比肩,价格更低的优秀竞品。据说,英特尔的员工完成工作以后,遇上AMD员工,总会问一句:“你家啥时候出新品,你们出了我们才有活做。”AMD就这样为英特尔当了40多年的鲶鱼。

变化发生在2003年,是年,AMD 发布 K8 的 Athlon 64处理器,首次在性能上领先英特尔。在高端处理器上,AMD又相继发布 Athlon 64 FX多款产品,因其强大的性能,备受消费者青睐。

同一时间,英特尔却因为第三代 P4 设计失败,遭遇滑铁卢,CPU销量下降,直到2006年,市场占有率被AMD追平。

而除了老对手AMD,ARM阵营也在不断扩大,正对着PC摩拳擦掌。英特尔的基本盘岌岌可危,于是,欧德宁做出了精兵简政的决定,砍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又不太赚钱的移动通信业务,集中资源,守护PC堡垒。

同年7月,酷睿双核处理系统横空出世,英特尔再次将AMD甩在身后,夺回电脑CPU的王者宝座。

虽然在与AMD的激战中大胜而归,但英特尔也因此错过了进入移动芯片市场的最佳时机。彼时, 初代iPhone发布,高通也推出了首款骁龙芯片Snapdragon S1,智能手机革命开始了,但这次英特尔却没能成为主角。

骁龙芯片推出一年后,2008年3月,英特尔也推出了面向移动设备的Atom系列芯片,它迫切希望依靠这款性能相对较低,但功耗也低,还很廉价的芯片拓展移动手机市场,迎头赶上。不曾想却撞上了一个创意鬼才——华硕。

不得不承认,英特尔的制造工艺确实强劲,针对移动设备的Atom芯片,在电脑上也跑得开。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华硕运用廉价的Atom芯片,开发出了一款只具备上网、看视频等笔记本基本功能,但相当便宜的产品——上网本。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大众消费水平降低,上网本就此风靡一时。

有时候,想的跟真的确实完全不一样。 低利润的移动芯片挤占了高利润CPU的空间,英特尔开始产生了自我怀疑。

“到底要不要做移动芯片?”这个问题,英特尔内部讨论了四年,Atom芯片也因此人为难产四年。等到2012年,英特尔终于下定决心做移动芯片,市场已经变天了。

这一年,高通骁龙、联发科MTK、三星猎户座、德州仪器、英伟达等厂商群雄并起,看似各自为政,但都是以ARM架构为基础。环顾四周,只有英特尔显得格格不入,试图用X86架构进入移动市场。

但Wintel联盟凭借垄断,榨取PC元件生产商利润的教训历历在目,各大移动生产商内心对英特尔是无比拒绝的,况且ARM架构已经成为了公认的标准,许多App都无法在封闭的X86架构上直接运行,英特尔此时却想制定新的规则,无疑是以颠覆者的姿态站在了行业生态的对立面,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只有摩托罗拉和联想还愿意给英特尔一个面子。2013年,联想推出了搭载Atom处理器的K900,但在下一款K910就放弃了Atom,同年,摩托罗拉的Razr i也配备上了英特尔的处理器,不过摩托罗拉已经日迫西山,再掀不起波澜。

联想和摩托罗拉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其余厂家继续沉默不愿合作,英特尔只得悻悻作罢。

但在智能手机上的失利,并没有阻止英特尔进军移动市场的决心,欣欣向荣的平板电脑成为了英特尔的下一个发力点。

不过这一赛道依旧是苹果、高通、三星们的地盘,不被待见的英特尔需要自己搭班子。与硅谷远隔千里的深圳华强北为此提供了舞台,一大批白牌厂商在此云集,财大气粗的英特尔凭借巨额补贴迅速和这些厂商建立合作。

据美国贝尔斯登研究公司2014年的报告显示:当年,英特尔在每一部Atom平板上的补贴额高达51美元(超过300元人民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补贴额相当于Android平板电脑价格的1/4,几乎是在毛利率为零的水平上销售。但砸钱换市场的效果确实不错,配有英特尔处理器的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了4600万台。

虽然出货量成绩可喜,但一味烧钱并没有给英特尔带来附加的品牌效应,英特尔芯片的价格优势在取消补贴后荡然无存,直接导致Atom出货量大幅下滑。

吃不到肉,喝不到汤的英特尔终于在2016年宣布停止开发atom系列处理器,从此退出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

但移动市场规模如此庞大,能啃啃骨头也是香的。 经历了XScale和Atom处理器的两次落败,移动基带业务成为英特尔最后的倔强。

时间来到2010年,彼时,Atom处理器推出了一年多,不放心的英特尔做了第二手准备,即以14亿美元收购英飞凌的无线业务。当时,英飞凌是苹果的基带芯片供应商,通过收购,英特尔不但招揽了苹果、三星的部分订单,还顺利搭上了2G/3G直通车,直奔4G而去。

2013年,英特尔发布了首款4G基带产品XMM 7160,使用台积电40nm CMDS工艺制造,但高通早在一年前,就推出了基于28nm工艺的MDM9615芯片,并被iPhone5采用。当时,高通手握苹果、三星、小米等大订单,而英特尔的4G才刚刚起步。落后,但仍有机会。

长期以来,高通利用自己在通讯方面的大量专利,在售卖芯片套餐的同时,要求各大厂商按照整机5%的价格向支付税费。对于走轻奢路线的苹果来说,每年都需要向高通支付几十亿美元的税款,在库克看来,这种税收模式及其不合理,他形容:“这就像买同一个沙发,售货员却根据每位顾客居住房屋的价格来决定沙发的价格。”

苹果为避免对高通过度依赖,因此一直采取英特尔—高通双基带供应商的策略,但这种平衡在2017年被打破了,是年,苹果和高通的矛盾彻底爆发,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专利诉讼。库克转头向英特尔抛出了橄榄枝,后者一跃成为了苹果唯一的基带供应商。

但遗憾的是,英特尔依旧没能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问题出在技术层面。基带芯片的研发需要2/3/4/5G的专利来支撑,以高通为例,其手上拥有13万项专利,几乎覆盖了整个通讯领域的一切标准,牢牢掌握着行业的话语权。

反观英特尔,靠收购英飞凌插足通信领域,专利积累着实不多。这直接导致英特尔在5G研发上力不从心。等了几年,英特尔的5G基带依旧没有着落,苹果的5G手机进程却不能再耽搁了,无奈只得再度投向高通的怀抱。

2019年4月,苹果和高通上演了世纪大和解,双方持续数年的专利官司终于划上了句号。而就在苹果和高通达成庭外和解后一个小时,英特尔立即宣布退出基带业务。

三个人的电影只剩下两个人的剧情,英特尔只得黯然退场。将5G基带业务卖给苹果后,这条波折不断的移动化之路算是彻底走到头。

芯片巨头在移动战场宣告完败。

从变卖XScale处理器,拒绝苹果,到搁置Atom的开发,再到最后放弃基带业务,站在今天的角度,英特尔似乎在移动化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踏错了步,但这未免有点事后诸葛亮,结合当时的环境,很难说英特尔不是在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砍掉通信业务,将资源集中到pc芯片以对抗AMD的挑战,做出这一决定后,英特尔的财务表现极为出色,年度净利润超过100亿美元,一改此前因盲目扩张而导致的利润持续跌落的局面。

英特尔做出了符合当下利益的正确选择,却得出了完全错误的结果。移动化领域频频失败,根本原因不在于产品,而是价值链环节分配的问题。

以iOS、Android、ARM为例,其奉行的是长价值链模型。它们目的不只是卖产品,更多的是以服务为出发点,将产品作为实现服务的节点,它们真正的核心是积极容纳参与者,让自身成为生态搭建和维护者,从而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

反观英特尔,其奉行短价值链模型。卖出一批货就结束一笔订单,并固执的坚持什么都要自己做,力求将触手伸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它过分在意打压对手,以保持自己的垄断优势,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事实证明,封闭垄断的那一套在移动市场吃不开了。当iOS和Android,通过服务挣钱,高通、ARM通过专利挣钱时,还在坚持卖芯片的英特尔注定走不了太远。

除此之外,盘子大、掉头难也是英特尔失利的重要原因。

微软、IBM哪一个不曾是霸主?但在移动化时代,却都被甩在了身后。对于巨头们来说,一场坚决彻底的改革很痛也很难,因为比起智能手机,PC的利润实在太诱人了。

欧德宁就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自己当初拒绝乔布斯的理由:“在iPhone推出以前,没人知道它能做什么……当时苹果想要的,是一个连5美金都不到的芯片,这个价格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成本。在那时的我看来,这是无法弥补的大亏本生意。”

对于像英特尔这样的巨轮来说,它已经完全掌握了一个行业的话语权,转变航向,扑向另一个陌生领域,不容易,也需要更大的勇气。

关于业务转型,英特尔前任CEO安迪·格鲁夫,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两座烟雾弥漫的山头间,企业就像是必须同时攀登两座山巅的登山客。已经成功的企业,熟悉了一座山头,但却必须向另一座山头奔去,途中指标未明、新山巅若隐若现,多久能到、如何能到皆无人能知。此时登山队伍往往就在双峰间的山谷出现激烈争执,有人要留守安逸与熟悉的旧地,有人偏要冒险向前,结果队伍分崩离析,最终命丧死亡之谷”。

没想到一语成谶,正昭示了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的宿命。

在这场经年累月的移动化拉锯战中,英特尔元气大伤,但它却不能停下脚步, 错过了智能手机市场,不能再错过AI市场。这次,它必须改变航向。

于是,对内,英特尔开始了一系列改革。2016年,英特尔公司裁掉1.2万名员工,再次走上了转型之路,科再奇说,要让英特尔成为一家数据公司。

就目前来看,这轮转型的上半场是成功的,英特尔传统PC业务占比已经从原来的80%下降到现在的50%,下降的部分被数据中心业务所代替。

对外,通过收购AI芯片初创公司Nervana 和Movidius,英特尔完成了基本的AI布局,但在一片蓝海的AI市场,未来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英特尔是否能抓住这次机会顺利上车?只能等待时间证明。

开放芯片代工,英特尔想让大象再次起舞

作者 | 洪雨晗

英特尔最近存在感有点强。

继在中国陷入性别舆论风波后,3月24日,英特尔又向市场释放了一注强心剂:英特尔“IDM 2.0”战略。在该战略中,英特尔将成为代工产能的主要提供商,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

消息一出,市场窜动,英特尔股价涨近5%,而全球代工之王台积电跌去近2%。原因很简单,全球最具实力的代工厂为台积电、三星、格罗方德,在前三名之后,中芯国际等第二梯队代工厂的实力也不比英特尔自家工厂的实力强。

股价迅速拉升的背后,不得不提的是市场对英特尔积压的情绪。近些年来,英特尔可谓流年不利:X86架构内,“霸主”英特尔曾经的小弟AMD率先实现了7nm芯片量产商用,股价5年涨了数倍;在X86外的不同指令集下,ARM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上的地位稳固,对英特尔的PC端市场虎视眈眈。此外,合作了15年的老伙伴苹果还在去年宣布分手,转投自家M1芯片。

比尔·盖茨曾直言,没有重视移动手机市场是他“在微软犯下的最大错误,而且是完全可以规避的技术性错误。”

微软不是孤例,巨头们想跨越时代的深壑继续维持其庞大体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显然,英特尔没有跨过这一步,随着PC时代浪潮褪去,英特尔在智能移动端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在移动互联芯片市场的争夺中步步败退。

英特尔并非在移动互联芯片市场毫无作为。2000年,英特尔研发了始于ARM架构v5TE指令集的CPU——XScale处理器。XScale虽然性能强劲,但遗憾的是生不逢时。

在21世纪初,手机市场还是功能机的天下,智能机市场很小,而功能机对高性能、高能耗的移动芯片需求不高。要知道,当时的功能手机三到五天才需要充一次电,与如今人们手机每日一充的使用习惯完全不同,搭载更高能耗的芯片而减少待机时间的手机,对当时的用户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与此同时,因为英特尔在基带专利技术上积累不足,致使手机厂商在搭载XScale时需额外配置基带芯片,这增加了手机的生产成本和手机的设计难度。基带技术的优劣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处理器的成败,高通便因其强大的基带技术在整个3G、4G时代称霸全球通信市场。如今,高通在打赢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反垄断诉讼的官司后,继续采取专利收费+芯片销售的商业模式,躺赢5G时代。

移动端芯片市场前景黯淡的同时,2006年,英特尔PC端业务遭遇老对手AMD的猛烈攻击,市场份额被追平。就在这一年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为业界扼腕叹息的事,英特尔第五任CEO欧德宁,拒绝了乔布斯希望英特尔为初代iPhone提供芯片的提议。

如今回看,英特尔似乎错过了布局移动端芯片的最佳时机,但在当时的英特尔看来,这是一个情理之中的选择:2005年全球手机应用处理器市场总计仅8.39亿美元,而同年英特尔的营收达到388亿美元,显然,彼时的移动芯片市场难以满足英特尔的胃口,PC端市场是英特尔的营收的大本营。

为守住其PC端市场的基本盘,英特尔直接砍掉了当时看来并不赚钱的移动通信业务(这也是英特尔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XScale便是在2006年6月同英特尔的通信及应用处理器业务出售给Marvell公司),收缩战线,全力投入PC端,自然不会考虑额外分出研发团队和生产线为当时的苹果生产手机芯片。

如同上个世纪90年代,英特尔应对日本存储器企业的冲击,果断砍掉存储器生产业务一样,而把微处理器作为新的生产重点,到了1992年,因成功的业务转型,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

而此次砍掉移动端业务全力固守PC端阵地,效果同样不错,英特尔也的确因此保住了PC端CPU市场第一的地位,再次胜过AMD。但错过 历史 窗口期后,英特尔重回移动芯片市场变得异常艰难。

在此之后,2008年,英特尔尝试通过Intel Bonnell微处理器架构开发Atom来重启移动芯片市场,但因市场定位不清、高能耗问题未改善、基带技术不过关等多种原因,Atom系列产品在手机、平板和低成本PC间游移,始终未能打出一片天地。2019年,随着高通和苹果的和解,英特尔将5G业务卖给苹果,彻底退出了移动基带市场。

而在移动互联时代步履蹒跚的英特尔面临的残酷现实是,PC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而移动互联芯片的领地不断扩大。支撑英特尔高速成长的市场底座发生了变化,英特尔因此陷入尴尬之中。

就像前一次没有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如今,连在PC端和服务器端的绝对地位也已经开始动摇。

除了老对手AMD在CPU市场份额上的冲击,谷歌、苹果、亚马逊在芯片方面相继投资,使用自行研发的芯片,即便是已和英特尔深度捆绑的微软,同样正在为旗下服务器、Surface自研以Arm为基础架构的处理器。“winter联盟”隐隐有了分崩离析的危险。

这些顶尖的国际 科技 互联网公司从前都是英特尔、高通、AMD等传统芯片厂商的坚实拥簇者,但如今纷纷抛弃了老伙伴们,相继走上了芯片自研的道路。

英特尔不得不再次展开自救。

"要想预见今后10年会发生什么,就要回顾过去10年中发生的事情。"英特尔前CEO格鲁夫曾以此方式,抛弃旧产能、抓住微处理器的新趋势,带领企业跨越数次危机,成就了英特尔的PC霸主之位。

如今的英特尔,可谓来到了企业命运的十字路口,而前路的选择权则交给了曾经在Intel工作过30多年的首任CTO帕特·基辛格身上。基辛格出身技术,他曾主导了80486处理器的架构设计,他的回归被外界解读为英特尔重回技术派领导,剑指先进制程,基辛格已在2月15日正式接任英特尔CEO。

在3月24日,主题为“英特尔发力:以工程技术创未来”的全球直播活动上,基辛格抛出了他的“IDM 2.0”战略。总结下来,基辛格“IDM 2.0”战略由三个部分组成:

为加速实现英特尔“IDM2.0”战略,基辛格宣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建两座晶圆厂,以此扩大英特尔的代工能力,新建项目计划投资约200亿美元。另外,英特尔和IBM还宣布将在下一代逻辑芯片封装技术上进行合作。

去年,在英特尔撤下前任CEO司睿博的至暗时刻,曾有激进投资者建议英特尔拆分设计部门、并将整个制造外包。如今,基辛格新官上任,给出了完整答复——并没有沿袭过去成功的“减法”经验拆掉制造业务——先进制程拥抱第三方代工的同时,大部分产品仍由家工厂完成。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英特尔扩建了本在制程上处于落后的晶圆工厂,其背后的原因也很明显——充分利用产能、提高设备利用率。

晶圆厂的维护、先进光刻机的引进和先进制程的研发投入都不是小数目。2019年的时候台积电的联席CEO、总裁魏哲家表示,过去5年,台积电起码花了500亿美元用于研发,到了2020年,为满足先进制程客户的要求,台积电的资本支出甚至达到了172亿美元。英特尔在晶圆厂上的投入虽然远不及台积电,但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像晶圆厂这样的重资产,其盈利的关键就是产能的利用率和良品率。过去,英特尔自研芯片迟迟不出货,晶圆厂仍有空余产能可以起利用,而挑战14nm制程极限的复杂技术,也使得初期自家工厂的良品率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彼时的晶圆厂对英特尔来说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机会来了。

在全球最大的芯片缺货潮下,晶圆厂连较为落后的8英寸产线的产能都供不应求,而火爆的手机高通骁龙888处理器的订单甚至排到了9-10个月之后。全球芯片用量持续攀升,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晶圆代工厂中,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力积电都推出了扩产计划,英特尔此时顺势宣布其工厂扩大第三方代工产能可谓一石二鸟——既解决了自身产能利用率问题,又可赚取丰厚利润以向投资者交代。

基辛格想用这一步“加法”盘活英特尔的晶圆厂,虽然第一步走好了,但接下来的路英特尔仍困难重重。

首先,已接近流片的英特尔7nm芯片“Meteor Lake”预估要到2023年才能正式登陆桌面和移动市场。其次,在2023年之前,英特尔的先进制程芯片仍需台积电、三星和格罗方德等来完成。最后,芯片封测环节虽然重要,但在产业链中属于利润较低的部分,而封测的头部玩家为中国的日月光和长电 科技 ,英特尔联合IBM研发的下一代封测技术很难在性价比上占到便宜。

相关推荐:

Neuralink脑机接口设备6个月内将开始人体临床试验 马斯克将亲自植入

英特尔退出5G基带市场 5月转让技术给广和通和联发科

德国反对欧盟2035年燃油车禁令 双方最终达成妥协

中国新能源汽车综合测评结果出炉:安全性、续航等多项指标大幅提升

Ubuntu Touch OTA-1 Focal 版本上线:适配首批机型发布,体验升级

华为Mate X3之后 vivo X Fold2即将发布

涉嫌虐待动物的Neuralink正在努力改进实验方式

三大画质旗舰“火星”巅峰对决,揭秘谁是2023年画质天花板!

标签: [db:标签]

声明:《英特尔退出5G基带市场 5月转让技术给广和通和联发科》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