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潜在产量定义

潜在产量定义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3-24 手机版

潜在产量是指经济中现有资源被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潜在产量即充分就业的产量。

充分就业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经济术语。它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结构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所有的

什么是潜在产量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技术条件等)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资源决定了其生产能力。这个生产能力通常用潜在产量(Qf)来表示。实际产量Q只能小于或等于这个潜在产量。在第二层含义的分析中,我们说,若E(AD)大于PW,则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现进一步分析,在Q小于Qf的条件下,这会带动Q增加,并向Qf*近。而在Q等于Qf的条件下,则由于资源已充分利用,产量难以增加,就只能会引起物价上涨,较长期如此,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如果E(AD)小于PW,则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降,进一步地,将会出现企业缩减产量、设备闲置、工人失业等情况,使Q与Qf产生距离(在Q=Qf的条件下)或拉大Q与Qf的距离(在Q<Qf的条件下)。当然,如果E(AD)等于PW,则对PW无影响,产量与就业、资源利用状况均不变。这就是第三层含义的数量关系:与E(AD)和PW相关的E(AD)与Q、Qf及P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NI(国民收入):这里的国民收入是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的总和。
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自然失业率含义

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存在一定比率的失业人口。为此,定义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失业率,下面给出一种自然失业率的表示方式
设N代表劳动力,E代表就业者人数,U代表失业者人数,则有N=E+U,相应地,失业率为U/N。假定劳动力总数N不变,并重点考察劳动力中的人数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转换。
记l代表离职率,即每个月失去自己工作的就业者比例;f代表就职率,即每个月找到工作的失业者的比例。
容易理解,如果失业率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换句话说,如果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那么,找到工作的人数必定等于失去工作的人数。
上式给出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因为在正常时期失业率是稳定的。上式表明,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和就职率f。离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高;就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低。上述公式的另一个意义在于,给出了一种估计自然失业率的方法。
与自然失业率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自然就业率,其含义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即充分就业量除以劳动力总量所得到的比率。按照这一界定,显然,一个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与自然就业率之和为100%。这意味着知道两者中的一个,就可以推知另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两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一些西方文献中,在不会产生混淆的情况下,就将它们统称为自然率
自然失业率不仅在理解充分就业和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方面发挥作用,也在理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四系分布区凡是小面积分布的洪积层以及不属于土地范畴的,按第四纪沉积物主要成因类型的方案划分。对于大面积分布的主要用于耕作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土地分类规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调查和填图。

1.土地类型调查与填图(编图)

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分类。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3种分类:

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分类。

2)按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水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分类。

3)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科学地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管理法》定义的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3种分类的基础上,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者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方法是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使用的土地利用现状体系,根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复盖特征等因素,将我国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12大类和57小类(表6-6)。

表6-6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续表6-6

续表6-6

续表6-6

土地类型调查主要采用以遥感地质解译为主,结合部分野外地质填图验证为辅的编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土地类型评价

按土地评价目的可分为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类型的质量和作物或者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分析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称为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的、定量的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分析土地的经济适宜性的基础。分析土地自然适宜性等级方法很多,但核心内容大多采用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的比配。比配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依照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第二步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这两个过程往往反复进行,直至达到令人满意的适宜性等级。

(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指土地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包括土地的作物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综合生产潜力评价以及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等。

土地作物生产潜力评价是针对一定的作物或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具体分析作物潜在产量与各种自然因素的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以此可评价潜在产量的绝对值,这种评价被称为土地的作物生产潜力评价。

农业生态区法是一种理论上比较完善、实际中应用较多的计算生产潜力的方法,它将作物的生产过程看作是作物不断吸收太阳光和水分,在土地所提供的环境条件中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由光照和温度条件所决定的作物最大生长力称为光温生产力,若作物的最大生产力是由光照、温度和水3个条件所决定,则称为光温水生产力,如果再加上土壤的作用,则称为光温水土生产力。

土地综合生产潜力评价一般采用土地类型的分类单元为评价单元,综合考虑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评价或生产潜力评价的结果。最有影响的土地综合生产潜力评价是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分级系统”。这种分级系统揭示了土地潜力在生产力上的逐级变化,便于进行所有土地之间的等级比较。

(3)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土地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耗费量(投入)与提供产品量(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土地经济属性是土地经济评价的依据。主要的土地经济属性包括土地价值与土地价格、投入与产出、市场方向、集约度等。土地经济评价可分为单项经济评价、综合经济评价、土地资源潜力评价和土地的国民经济评价。

单项经济评价:又称农业经济评价。其评价指标是“投入—产出”可变函数。最常用的方法是从各种宜种农作物的角度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还可通过对不同土地上某项费用的增加与其成果之间的数量分析来实现。评价的成果可应用于土地效益的提高和优化。

综合经济评价:综合经济评价不仅考虑土地的自然特性,同时还考虑土地的区位和人工肥力因素(如灌溉、施肥)。其评价标准是人力和自然力相结合的经济力,即各类土地上农业利用的相对经济效益。综合经济评价指标包括总产量、费用回收率和级差收入。

土地的国民经济评价:又称货币评价。因为综合经济评价是根据年产量或级差收入进行的,在解决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土地的优化利用等问题时,不但要确定土地的利用价值,还要考虑时间因素对地价的影响,即在确定地价时,需考虑该土地为农业利用的完整(累计)的国民经济效益,并用货币表示。

谁有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答案,第四版的,跪求。。。。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 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4、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 – 10 = 30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 + 5 = 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 - 7.5) + (30 - 5) = 27.5 万美元
用收入法共计得的GDP为12.5 + 27.5 = 40 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5、解答: (1)1998年名义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这两年的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 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6、解答:(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 = 2000美元
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 =300美元
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 = 4000美元
合计的价值增加为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
(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 + 500 + 3000 = 6300美元
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6300 – 500 = 5800美元
7、解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 = 500 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 = 4300亿美元。
(2)从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净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赢余,T代表净税收既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 ,从而有 T = BS + g = 30 + 960 = 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有yD=NNP–T = 4300–990 = 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 3310–3000 = 310亿美元.
8、解答:(1)用S表示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 = yD–c = 4100–3800 = 300亿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 ,Sg ,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为Sg = t–g = 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200亿元
Sr 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 = Sp + Sg + Sr = 300 + (- 200) + 100 = 200亿元
(3)从GDP=c + i+ g + (x - m)中可知,政府支出g = 5000–3800–200 - ( - 100 ) = 1100亿元
9、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和。将和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现在假设P由下降到。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点。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对应于上图的点,又可在下图中找到。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有许多P与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中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解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到。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碎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4、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的。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和调整速度的看法是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粘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需求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5、解答 :宏观经济学在用总需求—总供给说明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涨时,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如图1—63所示。
从图1—63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使短期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新的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1—64表示。
在图1—64中,AD是总需求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6、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是宏观领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的同时,还可以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7、解答:(1)由得;
2000 + P = 2400 - P
于是 P=200, =2200
即得供求均衡点。
(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于是,由有:
2000 + P = 2160 – P
P=80 , =208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于是,由有:
2000 + P = 2640 – P
P=320 , =232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向左平移10%后的总供给方程为:

于是,由有:
1800 + P = 2400 – P
P=300 , =210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
(5)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 解答:不能。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所以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的工作。
3、 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通常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及引起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失业率高,而这些人在劳动总数中所占比重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佣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较多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出来。(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变化。(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会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和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加结构性失业。
4、 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货币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现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的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
7、解答: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同理可得:
198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为
1987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 预期通货膨胀率=6% -3.015%=2.985%
8、解答:(1)劳动力人数 = 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 = 1.2 + 0.1 = 1.3亿

9、解答:(1)自然失业率为6%;
(2)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必须有16%的周期失业。
10、解答:总供给曲线揭示的是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虽然表面上所揭示的关系不同,但在本质上都表示同样的宏观经济思想,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1、解答:每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都可能产生经常帐户的顺差和逆差,以及资本帐户的顺差和逆差。当然,这两个项目也可能出现平衡,但这种情况大多是偶然的。
将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称为国际收支差额,并用BP表示,即:
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 – 净资本流出
或者BP = nx - F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一国国际手指平衡也称外部平衡,是指一国国际手指差额为零,即BP=0。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还可以通过下述方式理解:个人和企业必须为其在国外的购买而支付。如果一个人的花费大于他个人的收入,他的赤字需要通过出售资产或借款来支持。与此相类似,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经常帐户赤字,即国外的花费比它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多,那么这一赤字就需要通过向国外出售资产或从国外借款来支持。而这种资产出售或借款意味着该国出现了资产盈余。因此,任何经常帐户赤字要由相应的资本流入来抵消。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正,即BP > 0,则称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负,即BP < 0,则称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也称国际收支赤字。

2、解答:
(1)汇率也像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外汇的供给和对外汇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均衡汇率处于外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2)如果外汇的供给发生变化,则均衡汇率就会发生变化,并按照新的供给达到先的平衡。从一般意义上说,影响外汇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和外汇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在现实中,经常提到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进出口、投资或借贷,外汇投资等。
3、解答:考虑如下的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

为常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为边际进口倾向。

所以
4、解答:假定国内经济已经实现平衡,也就是在下面的图1—68中,国内经济已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A,但A点却并不在BP曲线上。
这时内部均衡由IS曲线和LM曲线A决定,这时收入为y1,利率为r1。但A点位于BP曲线的下方,因而存在着外部失衡,更确切地说,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这意味着,在该时期从在本国经济中购买商品和劳务,或在外国获得资产而需要支付的外汇量,结果引起该国外外汇总量的减少,造成外汇的短缺。在浮动汇率制下,这意味着本国汇率贬值或汇率提高,伴随着汇率提高,IS曲线和BP曲线向右方移动,例如从IS1和BP1移动到IS2和BP2,如图1—68所示,由于这两种移动,经济的均衡点最终变为B点,相应的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在B点处,存在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简言之,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是通过BP曲线和IS曲线的移动来实现的。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NI(国民收入):这里的国民收入是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的总和。
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怎样用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来说明经济波动

用的教材是国内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不一样的教材的话就不要看章节的标题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含义。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2.GDP测度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不同于GDP是一个地域概念。三、GNP/GDP的三种核算方法。A.支出法:支出法是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X-M)说明:a.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出。b.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两大类。这里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损耗。c.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d.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B.收入法:收入法是从居民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收入法又称成本法,包括以下几项: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5.资本折旧。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C.生产法(书上应该不作要求)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四、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支出:Y=C+I(消费+投资)收入:Y=C+S(消费+储蓄)收入=支出所以,I=S三部门经济支出:Y=C+I+G收入:Y=C+S+T,其中:T=To-TRTo—全部税金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入即:I=S+(T-G)=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四部门经济支出:Y=C+I+G+NX收入:Y=C+S+T+Kr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所以I=S+(T-G)+(Kr-NX)外国对本国的储蓄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凯恩斯消费理论1、消费、储蓄和收入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韩旭互为补数,和为收入。第二,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S1,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企业便宜,因此有新投资。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二、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第一,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以外事件而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第三,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只会跌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肯去买有价证券以免债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可以调节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2.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提供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进而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这就是“挤出效应”。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k的大小。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的大小。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货币幻觉:人们对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作出反应。当物价和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或物价上升的幅度超过货币收入增加的幅度,实际收入不变或减少了,但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视物价的上升,因此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对商品的购买,即消费者存在“货币幻觉”。或者:物价上涨,虽名义工资未变,但实际工资下降了,工人如仍像物价未变时一样提供劳动,就是只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即工人存在“货币幻觉”。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1.自动稳定器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1)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它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并无法消除经济波动。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定义:政府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2)不确定性:一是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确定;二是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其间总需求水平可能发生变化。(3)外在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三、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Cu)。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法定准备率:即存款准备金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1、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D=R/rd货币创造乘数:k=1/rd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存款准备率2、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1)超额准备金率re: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D=R/(rd+re)k=1/(rd+re)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2)通货-存款比率rc:通货对存款的比率。D=R/(rd+re+rc)k=1/(rd+re+rc)3、基础货币定义: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用非Cu表示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用H表示基础货币,则有:H=Cu+Rd+Re。这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的基础。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能带来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四、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2、调整再贴现率——最早使用的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应用最广泛的工具第十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模型一、AD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下倾斜?几大效应、公式推导、图形推导A.利率效应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成反向变动的情况。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B.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民的消费水平相应减少。C.汇率效应开放经济中,一国价格水平下降,短期在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价格下降,带来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增加。简单起见,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只考虑利率效应。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图推导。AD曲线移动:影响因素、移动方向除了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果对总需求产生了影响,就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发生整条线的移动,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的总需求的移动。无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曲线向右移动。二、AS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上方倾斜?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划分的原因、政策含义)1.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古典假设下,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2.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只要国民收入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3.在通常的或常规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越高,总供给水平越大。AS曲线移动:影响因素、移动方向A总需求变动短期内总需求增加,产出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也上升;总需求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也下降。长期总需求的变动只改变价格水平,产出水平稳定在充分就业产量。B总供给变动短期内总供给增加,产出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长期变化会使得产量接近于自然率产量水平。三、利用AS-AD模型作图描述经济的各个阶段书上P497-499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1.有关失业A.失业的分类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4.)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状态。B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2.有关通货膨胀A概念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B衡量指标1)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2)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3)GDP平减指数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该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C分类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MV=PY。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4.)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等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3.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货币发行过多需求拉动成本推进结构性通货膨胀惯性(螺旋)5.菲利普斯曲线定义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短期与长期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线,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在短期中,当通胀率不工人没有形成预期的话,通胀与失业存在替代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会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于是形成更高的通胀率,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便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此时还未形成新的预期,即更高的通胀率与失业率仍然存在替代关系。但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长期预期),上述过程将不断继续下去,工人预期的通胀率与实际通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较高的通胀也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线于是演变成一条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线,即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不存在失业和通胀之间的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会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胀率不断上升。6.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需求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增加失业,减少产出,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速度越快。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实现。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非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政策搭配使用。附上: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求宏观经济学 公式 概念 整理大全,注意,请整理好

用的教材是国内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 不一样的教材的话 就不要看章节的标题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含义。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2.GDP测度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不同于GDP是一个地域概念。
三、GNP/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A.支出法:支出法是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X-M)
说明:
a.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出。
b.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两大类。这里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损耗。
c.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
d.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
B.收入法:收入法是从居民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收入法又称成本法,包括以下几项: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5.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C.生产法(书上应该不作要求)
名义GDP、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
四、储蓄-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经济支出:Y=C+I(消费+投资) 收入:Y=C+S(消费+储蓄) 收入=支出 所以,I=S
三部门经济支出:Y=C+I+G收入:Y=C+S+T,其中:T=To- TR To—全部税金收入 TR—政府转移支付 T—政府净收入 即:I=S+(T-G)=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四部门经济支出:Y=C+I+G+NX收入: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所以 I=S+(T-G)+(Kr-NX) 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凯恩斯消费理论
1、消费、储蓄和收入
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韩旭互为补数,和为收入。
第二,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S<MPS,表现在图形上,在y0的右方,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成的射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改点的斜率。
第三,APC和APS的和恒等于1,MPC和MPS的和也恒等于
1.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成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APC=c/y;
二、几种常见的消费理论
1.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也称为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假设、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2.相对收入假说
消费者会根据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消费者倾向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当收入降低时却难以减少消费,这就被成为“棘轮效应”。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示范效应”。
3.生命周期假说
由莫迪利安尼提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开支,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消费函数为C=aWR+cYL。WR表示实际财富,a表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4.永久收入假说
由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其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
三、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思想: 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 总产出(或总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四、税收固定时的各种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使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即当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时,税收收入也增加1元,即政府的预算仍然是平衡的。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kb= 1/(1-β)+(-β)/(1-β)=1
五、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
乘数的计算及其运用

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的定义及其计算
通货膨胀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或,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
在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的情况下,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价值。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投资的决定
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公式见书P412.
托宾“q”说
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这个比率为q。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
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企业便宜,不会有投资。
q>1,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企业便宜,因此有新投资。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
二、利率的决定
货币需求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以外事件而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第三,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只会跌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肯去买有价证券以免债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 什么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可以调节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 变动货币提供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进而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这就是“挤出效应”。
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k的大小。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的大小。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幻觉:人们对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作出反应。当物价和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或物价上升的幅度超过货币收入增加的幅度,实际收入不变或减少了,但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视物价的上升,因此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对商品的购买,即消费者存在“货币幻觉”。或者:物价上涨,虽名义工资未变,但实际工资下降了,工人如仍像物价未变时一样提供劳动,就是只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即工人存在“货币幻觉”。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 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价格稳定 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 自动稳定器
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
(1)税收的自动变化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它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并无法消除经济波动。
2、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定义:政府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 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
(2)不确定性:一是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确定;二是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其间总需求水平可能发生变化。
(3)外在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
(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三、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Cu) 。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
法定准备率:即存款准备金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
1、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
D=R/rd
货币创造乘数:k=1/ rd
D为活期存款总额
R为原始存款
rd为存款准备率
2、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
(1)超额准备金率re :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k=1 /(rd + re )
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2)通货-存款比率rc :通货对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 rc)
k=1/(rd + re + rc)
3、基础货币
定义: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用非Cu表示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用H表示基础货币,则有:H=Cu+Rd+Re。这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的基础。
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能带来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
四、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1、法定准备金率
2、调整再贴现率——最早使用的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应用最广泛的工具

第十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模型
一、AD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下倾斜?
几大效应、公式推导、图形推导
A.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成反向变动的情况。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B.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民的消费水平相应减少。
C.汇率效应 开放经济中,一国价格水平下降,短期在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价格下降,带来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增加。
简单起见,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只考虑利率效应。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图推导。
AD曲线移动:影响因素、移动方向
除了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果对总需求产生了影响,就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发生整条线的移动,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的总需求的移动。无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曲线向右移动。
二、AS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上方倾斜?
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划分的原因、政策含义)
1.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古典假设下,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
2.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只要国民收入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3.在通常的或常规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越高,总供给水平越大。
AS曲线移动:影响因素、移动方向
A总需求变动
短期内总需求增加,产出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也上升;总需求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也下降。
长期总需求的变动只改变价格水平,产出水平稳定在充分就业产量。
B总供给变动
短期内总供给增加,产出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
长期变化会使得产量接近于自然率产量水平。
三、利用AS-AD模型作图描述经济的各个阶段
书上P497-499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 有关失业
A. 失业的分类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状态。
B 奥肯定律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2. 有关通货膨胀
A 概念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B 衡量指标
1) 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2 ) 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3 ) GDP平减指数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 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该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
C 分类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MV=PY。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

4.)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等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货币发行过多
需求拉动
成本推进
结构性
通货膨胀惯性(螺旋)
5. 菲利普斯曲线
定义 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短期与长期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线,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
在短期中,当通胀率不工人没有形成预期的话,通胀与失业存在替代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会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于是形成更高的通胀率,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便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此时还未形成新的预期,即更高的通胀率与失业率仍然存在替代关系。但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长期预期),上述过程将不断继续下去,工人预期的通胀率与实际通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较高的通胀也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线于是演变成一条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线,即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不存在失业和通胀之间的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会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胀率不断上升。

6. 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需求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增加失业,减少产出,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速度越快。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实现。
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非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政策搭配使用。
附上: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相关推荐:

潜在产量定义

钱学森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有哪些

钱学森学习的故事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

潜水氧气瓶怎么加气

钱要怎么花合适

潜水袜什么用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是什么

标签: [db:标签]

声明:《潜在产量定义》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潜在产量定义

    潜在产量是指经济中现有资源被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潜在产量即充分就业的产量。充分就业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经济术语。它的概念是英国...

    百科 日期:2023-03-24

  • 笔记本键盘按键坏了怎么办

    笔记本失灵的话,我们可以使用电脑的虚拟键盘,点开笔记本电脑的左下角的开始图标,选择“附件”在附件里找到“屏幕键盘”,找到后打开它,我们就可以...

    数码 日期:2023-03-24

  • 十大经典款指甲油排行榜

    时尚总瞬息万变,今天流行的指甲色,明天就换成其他色号了,怎么办?时尚的世界是流转的,掌握基础几款色号指甲油,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最经典的指甲油...

    数码 日期:2023-03-24

  • 钱学森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有哪些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

    百科 日期:2023-03-24

  • 2023十佳可撕拉的指甲油推荐,好看又安全

    现在的小仙女换指甲色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可是薄薄的指甲盖哪里经得起折腾,好看又安全,10款可撕拉的指甲油推荐给你,随时随地,随心所欲想换就换!1...

    数码 日期:2023-03-24

  • 十佳持久显色显白指甲油推荐

    手是女性的第二张脸,好看的双手能为女性魅力加不少分,指若削葱根,好看的手当然需要纤细又白皙了,哪种指甲油颜色最显白,小仙女们想知道吗?10款最显...

    数码 日期:2023-03-24

  • 钱学森学习的故事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35年赴...

    百科 日期:2023-03-24

  •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如下:潜水和地表水可以相互补给,当地表水水位高于潜水水位,地表水补给潜水,反之,潜水位补给地表水。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

    百科 日期:2023-03-24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