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清朝总兵管多少兵

清朝总兵管多少兵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3-25 手机版

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

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其究竟能调动多少军队?

清朝的总兵是正二品的官员,由于所镇守的地点不同,兵种不同,所能调动的军队数量也是有差异的。清朝的总兵分为辖管陆军的总兵和水军的总兵,水军的总兵由于特定的情况所管辖的兵员数量较少。而陆军的总兵所驻扎的地域不同,边防和重点布防的城市所管辖调动的兵员会多一些,大概在一万人以上,而一般的地方就只有九千多人。

总兵这个官衔来自于明朝。在明朝总兵的权限很大,掌管的区域也很大。直观的来说,和现在相比较相当于以为省军区司令。清朝的总兵是继承了明朝的这一称号,但是具体的职权相对于明朝就小了很多。虽说官品位看上去很高,但是都是虚的。在地方上还有巡抚和提督管制和监督,受到了来自于多方面的节制,调兵权也小了很多。

其实清朝开始的时候,总兵这个职位就是个临时的官衔,只有有战争的时候才是临时设立的。而一旦战事结束之后,总兵这个职务就会取消。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为了方便重镇的管辖才慢慢把总兵设为了一个常任的职务,也就有了正二品的品级。

清朝中期总兵所管辖的部队的总数量大概在60多万,但是有水军和陆军的总兵有70多个。其中13个水军总兵,由于其特殊的水上作战所以部队较少,陆军的总兵每个人平均下来也就不到一万人。总兵管辖的重镇处于边防或则很重要的城镇的,军队能有个上万人,少的就八千多人。而水军总兵管辖的军队少的可能就几百人,可见差距是非常大的。

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到底能调动多少军队?

 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管理制度,国家的办事机构也各不相等,但是一般上下相连的两个朝代,新出现的朝代多少都会借鉴前朝的制度。虽然总是说“前朝余孽”这个词,好像急着要否定前朝的各种功劳,但是新朝代的官员或者百姓,也多是从上一朝走过来的,因此不论是百姓生活还是国家法度,都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

在我国古时,有个官职,它是在明朝出现,由清朝继承的,这就是“总兵”。明朝时,总兵的工作是负责守卫边防,遇到边疆有战争,当地的官员就要向皇帝请兵符。得到授权后,边疆统兵的人才有权力出兵,如果没有接到皇帝指令,擅自出兵,就是有造反的嫌疑。

明朝的总兵堪称能够与巡抚正面叫板。明朝建立以后,蒙古势力败退北方草原,但并不甘心失败,一直集结力量不断的南下。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进攻,明朝从东北到西北,总计建立了9个重镇,俗称为九边重镇,例如甘肃镇、大同镇等等。一个镇负责一大片地区的防务,类似于战区司令。 每个镇的最高长官就是总兵,每位总兵管理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军队。例如辽东镇总兵,能够管理9万多军队,属于实权人物。

到了清朝中期,总兵这个官职有了品级,受提督的领导,品级是正二品。很多人拿这个时候的总兵与现代的边防来比,说相当于军分区司令的级别。不管怎么说,总兵要负责的事务,确实非常细致。

大清朝总兵为正二品,管辖兵力少的三千左右,多的一万左右。绿营编制,为高级军官,相当于后世军分区司令,一般北方一个省两三个总兵,但广东常保持在八个左右。总兵如果转业当文官,降两级。

总兵虽然管几千人,但大清朝防范甚深,怕他们尾大不掉,多方牵制。总兵下面有副将,管左右二营,再下有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中级武官。但是副将升降必须经皇帝批准,总兵管不动!上面还有提督或巡抚罩着。

绿营基本单位为营,以镇压人民为主,一个营又分汛哨,常由千总把总带队,防区常上百里,以求如臂使肘使指效果,使用极分散。

总兵手下只有一个营归自己支配,一般300人,称镇标。镇是军队单位,大约类似后世师级吧。提督直属营称督标,才500人。

总兵没有命令只能在本辖区活动,这三百人想造反是不可能的,故有清一朝,绿营没形成威胁,只有几次骚乱。清末,新式军队兴起,绿营改为城防营,类似后世保安队。

存在于明清时代的总兵,究竟有多大的官职地位?



总兵一职,明清二朝皆有。明自太祖朱元璋开始便以总兵职授于出战之将官。如徐达、常遇春、蓝玉、以及建文朝与燕王朱棣军对擂,打起仗来形若卧底内应的李景隆等人。此军职在明朝属非常设应战型职务,一到战时,将官凭总兵印去领到兵员,方可出战。

到了正统朝以后﹐边境狼烟四起﹐总兵逐渐成为常设军职,其挂印将官称为将军。如云南总兵叫征南将军﹐辽东叫征虏前将军﹐交趾的戍边总兵叫副将军等。那个时侯,总兵的权力还是蛮大的。



但到明中至明末之时,因内阁权力渐渐如日中天、炙手可热,文官集团在明朝政冶架构中的份量上升,再加上承平日久。出现了以文制武﹐重文官﹐轻武职的现象。总兵的政治地位开始显著下降。总之,大明总兵的权力曲线在有明一朝是一条渐降的曲线。

由因应战况、临时挂帅的勋贵武将充当的一军统帅,渐因边情频变成为常设的镇守一方的将帅,后因文官集团的压制,权力和地位是步步走低。 如明末毛文龙做为一名持节的从一品左都督平辽总兵,要受正二品的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的文官袁崇焕的节制,不得不说是武将的没落;



又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总兵。他曾向朝廷建议,将北方各镇的十万名士兵交由他训练三年,保证能将他们训练成大明劲旅。由于皇帝和文官集团对武官的忌惮和压制,此议遭到了文官集团的一致反对。戚不得不用贿赂买通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张居正的大力干预下,最后也仅允许戚继光将浙江招募的戚家军军士二万人调到蓟州。这一举措在当时已是极为罕见的破天荒之举,训练十万兵士之举却无疾而终。

及至清朝,沿用明末军制,军权咸归为巡抚、提督之类的文官统领。而总兵官一般最高为正二品,实际上也无定品。总兵因为要掌管打理本镇军务,所以也叫“总镇”。总兵也由文官调度节制。清朝总兵为绿营兵正(汉兵),不辖八旗兵。统辖兵员多寡不均,多至15000名军士,少至几百、上千名军士,统共83名总兵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到了清末,海军作为一个军种,已正式迈入各国军队的行列。清军也建有北洋水师等海军部队,故那时,总兵又分陆路总兵和水路总兵两种,如北洋水师设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即水师提督在战时作临时委派之时,充当各分队之旗舰,指挥本分队配合主力作战。

清朝有多少总兵?

总兵这个官职明清都有,区别却巨大。
明代的总兵全国也只有十几个,以今天的职位类比,怎么也是大集团军的主官一级的。
清代则有一大堆总兵,因为清代总兵只管一营士兵,比如曾任吴淞营总兵,吴淞营额设兵丁不足5000。
这里说一下,清代的营并不是一个军队编制单位,而是根据辖地、任务轻重、重要程度而进行编制,人数从2000至5000都有可能。清代的“某某营”和后来的“川军”、“湘军”之类的称呼类似。比如吴淞营可以理解为负责吴淞地区任务的军队,至于具体数量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清代的正二品地方总兵,可以调动多少军队?

总兵的原称是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负责军队建设训练作战,早期与总督(总制)平级,那个喜欢亲自带兵的明武宗给自己加封的官职便是“总督军务总兵官”。

最 初的总兵是临时职务,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和最初的巡抚类似,后来才慢慢变成常设武职。

明末由于战争频繁,总兵官也有所增多,崇祯时期总兵官有二十多位,有的总兵手下有十万军队。

清朝天命年间开始沿用明朝总兵称号,清朝的总兵在早期地位很高,佟养性担任总兵(昂邦章京)时被赋予总理汉民政务、军事,汉官也由他总理。

入关前的清朝总兵(昂邦章京)最低是八旗固山额真级别世职。

清兵入关后,总兵与总督、巡抚、提督并称为督抚提镇,政治待遇上相差不大。

顺治时规定公侯伯爵是超品,都是总兵级,一品子爵对应副将、二品奴才应参将。

“时公、侯、伯下无子、男,副、参即其爵也。”

乾隆十八年统一把镇守总兵官品级定为正二品。

(清总兵)

清朝的总兵统辖的士兵数量相差较大,不能一概而论。

清朝设有总兵83名,其中,陆路总兵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陆路总兵多为绿营兵总镇,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的绿营。 清代绿营分省建置,主要任务是镇戍地方。

清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一个大区,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总督,一个区多为管辖两到三个省,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或兼领提督的巡抚;省下为镇,镇的长官是总兵;镇下分协,协的长官为副将;协下设营,营的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再下面就是汛一级的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等低级军官。

(老照片清总兵)

“镇”是各省绿营最高的战术单位,以标加以区分:总督直属亲兵部队称为督标;巡抚直属亲兵部队称为抚标;提督直属亲兵部队称为提标;总兵直属亲兵部队称为镇标。

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直接统辖的为本标,督标由副将统领,抚标、提标由参将统领。

镇标由游击统领。本标辖一至五营。

营下设哨,哨下设队。 标以下为协,协下分为城守营和分防营,协辖一至三营,每营兵员在一千左右。

(绿营兵)

营以下为汛,汛是绿营的基本组成单位,有的汛又设若干小汛。一汛之士兵由十数名到上百名不等。

清代全国绿营有六十六镇、一千一百六十九营,兵员共计648345人,分布在内地十八省各要害处。

绿营的编制和配置原则是“按道里之远近,计水陆之冲缓,因地设官,因官设兵,既联犄角之声援,复资守御之策应”,“皆量地形之险易,酌兵数之多寡”。

(边镇兵)

因此总兵统辖的军队数量各不相同。山西大同镇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共有士兵18687人;云南永北镇地处偏远,该镇总兵只有1953名士兵。

绿营兵中除督、抚、提、镇的本标兵战斗力较强外,分汛防兵更类似团防性质,战斗力较弱。

绿营实行募兵制,入伍后名义上终身服役,但一般五十岁后都能退役。

绿营兵的军官多是行伍出身的军官世家,也有少数士兵以军功晋升的。

清代总督品级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或右都御史衔为从一品,加大学士衔为正一品,职责为“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是辖区最高军政长官。

(清总督剧照)

巡抚品级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或右副都御史衔为正二品。

提督品级为从一品,统率本标官兵及分防营汛,节制全省各镇,为一省绿营最高军事长官。

总兵是武职正二品,掌一镇军政,统率本标,管辖所属协、营,类似现在的军分区司令。

总兵受总督和提督双重节制。

清代以文制武,绿营的各级统兵官均归地方最高文官统辖或节制,为了防止兵权集中,总兵没有调遣兵马的权力。

(绿营)

“将不得私兵,兵不为将有”,保证了中央政府的军队的统一指挥。

掌兵练兵是总兵负责,调兵用兵是总督负责,巡抚、提督起调和制约作用,形成了清朝的武官体系。

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能够调动多少军队?

清朝的军事衙门,除了晚期地主武装的团练和新式陆海军外,主要有两套班子,也就是八旗和绿营,各地八旗的领导机构是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各省绿营的领导机构是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

图为绘像紫光阁,平定金川后五十功臣,嵩安像,时任直隶正定镇总兵。

满清占领全国后,八旗兵力不够,于是效仿明朝的地方军制,因军旗是绿色的,所以称为“绿营”,一省或两省的绿营长官是提督,从一品,各地的总督可以节制提督,但无法调动部队,所以提督是各地最高的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提督下面就是总兵,正二品,统领绿营各镇的军务,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当然总兵也受总督节制,但上级军事主官是提督。

位于广东汕头的南澳总兵府,是现存保存较好的总兵府,当时福建和广东合设专门管理海禁的军事驻地,已建成海防博物馆。

清朝分为陆路提督和水路提督,所以总兵也分为陆路总兵和水路总兵,陆路总兵在全国有70个左右,除直隶7人外,中部省份3名左右、边疆和少数民族5-6人,水路总兵设在长江沿岸和东南沿海各省,共有13个左右,总兵下面还有副将,也就是副总兵,从二品,一般一个总兵配1-2个副总兵。

蔡攀龙,平定林爽文叛乱,一路升迁为台湾镇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绘像紫光阁。

全国的绿营大致在60万人,分为标、协、营、汛四种,汛不在编,类似于现在的哨所或警务室,差不多占了3分之一,也就是20万,标是总兵直接统领的主力部队,协和营是下面的分属部队,绿营兵力一般以营来计算,大概一营500人,而每个总兵根据辖区的不同,所统领的兵力差别很大,少则几千人,比如拱卫北京的直隶有7个总兵之多,但兵力很少,比如马兰镇总兵常备才2000人,而台湾镇总兵就有12000人,如果平均下来,清朝总兵统领的部队人数在6000-7000人。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呢?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总兵,也称为“总官兵”,在明清时代是武将的官名,“总兵”到底有多大的权力,属于多大的官,在不同时期也完全不同。

明朝初建的时候,总兵没有品级,不是常设官职,只有战争出现之后,才由朝廷任命。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为了保障权力集中,当时不仅仅设立兵部,而且还有五军都督府,在日常的军事行动中,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而兵部虽然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不统兵。

朱元璋的这种设定就有点类似“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也就是说日常兵部主管军队事务,军队的发展和建设则由五军都督府来进行,一旦发生战争则由皇帝派人来主导战争,派来的哪个人担任的职务就是"总官兵“,也就是”总兵“。

故而名初的总兵是没有品级,属于战争年代临时安排,不过能担任总兵的人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如:建文二年,命李景隆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明成祖即位,命何福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

明朝总兵的地位并不似一成不变,到明朝中后期,朝廷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就让总兵直接带领军队,并参入到军队的训练,这样总兵基本都是固定官职。如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后来朝廷让他北上,任命为总官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考虑到总官兵是没有品级的职务,又让他担任右都督。

明朝末期总兵的权力就更大了,总兵成为了武将最高的职位,吴三桂就是辽东总兵。此时的总兵就是掌握一方的大员,都是手握几十万大军,相当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清朝之后虽然也设有总兵,但是清朝的总兵与明朝完全不是一个性质,清朝的总兵不过是地方上带兵的人,在每个地区都有,职位位于巡抚和提督之下。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都有哪些权利?

将军兵是明代近卫军制的特殊产物。 有点像现代军事部门的指挥官。 一个总士兵控制的武装部队总数从12000人到18000人不等。 这是明代建制作战部队的最小规模。

明军采用卫所军制,以千户为城内驻军的最小单位,约有935至1290人,为城内驻军的最小兵力。 明军一个卫队约有3至5个师,总兵力约2800至6000人。 这是明军最小的作战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作战旅。 一个普通士兵可以在他的指挥下拥有三个警卫。 比如我们常说的多言三围,其实就是一个将军所辖的所有部队。 到清朝末年,海军作为一个军事分支,正式进入各国军队的行列。 清军也有北洋水师等海军部队,所以当时的司令官分为陆司令官和水路司令官两种。 海军上将在战争期间临时派任时,充当各支队的旗舰,指挥支队与主力配合。

明军的卫所军就是屯田军,这种军队需要自己解决生计问题。 所以,明军的总军一般都保持着一支至少随时满员的战斗警卫,也就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 两个非满员的屯田卫队和战斗卫队有五个满员的千户,大约有5000到6000人。 一般来说,他们只需要承担正常的城市守备任务,不需要参与日常的军事生产。 另外两个村卫也经常缺席,一般只设三千户,人员不满。 人员只有两三千人。 这些人通常不参与保卫城市,而是去务农。 耕种和组织生产,为徭役服务和建造防御工事。 万一发生战乱,会抽出战卫去作战,筑起屯田卫来守城。

明清两朝都有统帅之职。 自明朝皇帝朱元璋开始,他就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士之职。 如许达、常遇春、蓝羽、李景珑等人与建文王朝燕王朱棣的军队交战,就像是卧底。 在明朝,这个军位是一个非竞争性的职位。 战争来临时,将领们可以带着将军印章出战,得到士兵。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所谓“总”,大概其就是“总领”的意思,总兵这个职务最早出现在明朝,其本意大概其就是“总领兵马”之意。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小说《封神演义》里的那个“陈塘关总兵”完全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商代根本没有总兵这个职务,连这个词儿都没有!


明朝的总兵最初只是一个临时差遣,没有具体品级、也没有正式“编制”。遇到战事,统兵将领率军出征,称之为“总兵”。战事结束,总兵交出兵权的同时也交出总兵这个职务,原来干嘛的还干嘛去。这一点与清朝的抚远大将军颇为相似,就是康熙帝的哥哥福泉和年羹尧干过的那个活儿。后来,明朝的总兵逐渐固化,由临时差遣变成了一个常设职务,但依然无品无级,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临时差遣”。明朝的总兵数量非常有限,大多设置于边疆和军事重镇,如蓟辽总兵、宣大总兵等等。终明王朝二百余年,总兵一直都是独当一面的角色,差不多有些类似于我国后来的大军区、战区司令。而且,明朝总兵不受驻地的都指挥使(相当于后来清朝的驻省绿营提督)管辖,这一点也是明清两朝总兵最大的区别之一。


清朝入关之后,对军队进行了区别对待,由旗人组成的八旗是一条线,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又是一条线,互不统属。在地方上,驻防八旗归驻防将军统辖,直接对皇帝负责;驻省绿营则归各省提督统辖、受驻地总督和巡抚共同节制。那么,总兵是做什么的呢?提督的下属,各省提督一般下辖数镇不等的兵力,每镇设置总兵一员,下辖数百至一万余绿营兵不等。在形成定制之后,清王朝共计有八十三位总兵,陆路总兵七十、水路总兵十三。当然,除了这些总兵之外,晚清时期北洋水师也有总兵或加总兵衔的武职。如刘步蟾就曾经担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邓世昌也曾经以副将加总兵衔。


至于品级嘛,明朝的总兵没有明确品级,原来是什么品级,担任总兵后还是什么品级;而清朝的总兵为武职正二品。在职权范围上,明朝的总兵至少不会低于清朝的提督,有时甚至涵盖清朝数省提督和驻防八旗将军、都统的职权范围,要远比清朝的总兵位高权重得多!


到了晚清时期,新军中也出现了“镇”这个编制,虽然源自于早年间总兵统辖的那个“镇”,但二者已经不是一回事了。新军的镇大致相等于后来的师,北洋政府建立之后,索性直接把原来的镇直接改为了师、镇统制直接改为了师长。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多少还是有些联系的,如果硬要生搬硬套,清朝的总兵大概其也就相当于后来的师长吧,远不及明朝相当于“大军区、战区司令”的那个总兵。如果是麾下兵力较少的总兵,实际权力恐怕还不及后来的一个团长……


清朝千总带多少兵?

设于四川、新疆;
抚标,由巡抚统辖;
军标;
提标,由提督统辖;
镇标,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以后职权日轻,至清为武职中的下级,位次于守备。
千总(500-千人左右)、右,明初京军三大营置把总,嘉靖中增置千总,皆以功臣担任。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千总。
各军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把总的官职是清代绿营兵的编制。起于明初,由总督统辖、镇标。
提督。所辖军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
总兵,由总兵统辖,由将军统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把总(百总、前,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 83 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由参将〈参考: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都司,守备(掌营务粮饷)、分别统领,以为登莱外薮。”〉游击: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分为陆路与水师,共设水陆提督 23 人,惟东北三省不设。提标一般设左,100人左右。从所统领人数上看相当于现在的营连级干部。
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后 5 营;
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
漕标。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将收编的明军和其他汉人按明军旧制,以营为单位组建军队,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中,营下设汛,由千总(500-千人左右)、把总(百总,100人左右)分别统领。兵分步兵,由漕运总督统辖,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步军统领下辖左右翼总兵及 16 门千总。其营制为“标”、“协”、“营”、“汛”。
标分
督标
是两个东东吧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又漕运总督辖下各卫和守御所分设千总,统率漕运军队。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这是尊称,职位低下。清代绿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之,称“营千总”,不是官位),领运漕粮,称为卫千总、守御所千总。京师内九门,外七门,每门设千总把守,称为门千总。又四川、云南等省的土司官也有此职

相关推荐:

清朝总兵管多少兵

七个窍是什么成语

清朝著名的一品大学士有哪些

卖房子的流程是什么

七个窍字成语

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有哪些受害者

七个窍字冒烟打一成语

清朝驻藏大臣在什么时候建立

标签: [db:标签]

声明:《清朝总兵管多少兵》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清朝总兵管多少兵

    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一般...

    百科 日期:2023-03-25

  • 电脑硬盘指示灯一直亮怎么办

    原因分析:硬盘灯一直亮,说明此时硬盘在工作进行读写等操作,不过用户操作停止还是一直亮,而且伴随系统很卡的话那么可能是进入读取的死循环了。原...

    数码 日期:2023-03-25

  • 2023年教师用书销量排行榜前十名

    排行榜大全为您提供2023年教师用书销量排行榜,作为选购指南,我们以各品牌教师用书销量数据为基准,列出了最新教师用书销量排行榜2023前十名,告诉...

    品牌 日期:2023-03-25

  • 2023十佳便携式三脚架榜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2023十佳便携式三脚架榜:其中尚谱 多功能拍摄三脚架、轻装时代 轻巧便携单反三脚架以...

    数码 日期:2023-03-25

  • 七个窍是什么成语

    七窍生烟 ( qī qiào shēng yān )释义 :七窍:指两耳、两眼、两鼻孔和口。形容气愤、焦急或干渴之极,好像耳目口鼻都冒火。出处明·吴承恩《...

    百科 日期:2023-03-25

  • 稳固防抖动的摄影三脚架排行榜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稳固防抖动的摄影三脚架排行榜:其中富图宝 八爪鱼 三脚架、曼比利 迷你专业 三脚架以...

    数码 日期:2023-03-25

  • 清朝著名的一品大学士有哪些

    和珅,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清朝中期权臣、商人。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

    百科 日期:2023-03-25

  • 十款不易磨损的大容量读卡器推荐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十款不易磨损的大容量读卡器推荐:其中绿联 双卡双读读卡器、川宇 兼容多系统 读卡器...

    数码 日期:2023-03-25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