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3-25 手机版

漂亮与否,不是美术鉴赏的标准。

美术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使鉴赏者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

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即美术鉴赏受到主客体两方面条件的制约。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究竟鉴赏什么?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实际而又不清楚的问题。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学习阶段。我们在本课遇到的首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问题,这对于鉴赏美术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2.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二) 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提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以改变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因为一般人的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由此强调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

紧接着在第二部分“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中对“艺术美”及其表现作出说明。这里涉及到“美术形象”这个概念,可以参照第3课对“艺术形象”这个概念的解释。不过本课所说的“美术形象”或“艺术形象”已经不是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种美术类型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即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从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开始讲解什么是形式美的,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这里先简单解释了什么是“形式”,然后具体说明构成形式的三个主要方面:1.美术的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态变化;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来自于此。

(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术鉴赏进入专业层面的标志,也就是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纯粹是一个个人的感觉问题。同时,本课还将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这也将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不少的难度。在这部分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需要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的艺术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它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来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谓“艺术美”主要强调的是艺术独立于现实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这种美在现实中也许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许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术作品集中提示出来的。而形式美尽管也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从现实中提炼而出,但它则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的渗透和包容关系又使得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教师应注意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只要简单地指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独立性和与现实的区别即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不断学习和大量的积累,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与理解。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 作品分析

欧米艾尔(雕塑,1885年) 罗丹(法国)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于巴黎拉丁贫民区一个贫穷的基督徒家里,父亲是一名小职员,母亲是受雇于人的女佣。罗丹自小就参加了各种手工艺劳动,做过首饰匠、珠宝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爱上了美术。父亲虽不同意,但姐姐却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钱供他学习,因此罗丹得以进入巴黎一所专门培养工艺美术技工的图画与数学学校学画,但不久便因买不起油画颜料而转入雕塑班,并成为当时著名动物雕塑家巴耶的学生。三年的学习使他打下良好的传统雕塑基础,但他三年报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个主考官给他的评价是:“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这给他很大的打击,但更大的打击还是姐姐的过世。从此他心灰意冷,便进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长埃马尔神父发现了他的才能,便鼓励他继续从事艺术创作,还在修道院内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画室。为了表达对神父的感激之情,罗丹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从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罗丹的不同凡响之处了。

《欧米艾尔》实际上是罗丹对从前的一个模特儿、一个老年的意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锐研究中得到的灵感,通过畸形、丑陋的形体,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悲哀和绝望。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体形态。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无与伦比的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即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这在资本主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灾难的年代,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思。这种丑陋衰败的结局展示人类追求享乐的代价。因此,《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越是丑陋,越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体现出人类追求享乐的巨大代价。而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罗丹用其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落、痛苦、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

艾普色姆的赛马(油画,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卢浮宫藏) 热里柯(法国)

热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于卢昂一个律师的家里,幼年即随家迁往巴黎。热里柯在19岁时进入格兰的画室,格兰认为他具有非凡的才华。热里柯早期的作品即己表现出他的大度和热情。由于自小喜爱骑马,以后他成为画马的能手。他在1816—1817年去意大利时,迷恋上米开朗基罗和意大利巴洛克画家的作品。热里柯到达罗马后,不是一头扎进美术馆里,而是在街头发现自己的生活:人民广场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罗马狂欢节,一群无鞍马选手准备参赛,这是些青年农民。鼎沸的人群勉强闪出一条极窄的通道,让狂奔的观者攀缘在房子和教堂上,为赛马手呐喊助兴。这幕旋风般令人亢奋的群情与盛况,激起了画家的兴趣。热里柯当场画了许多与马有关的速写。这一幅《艾普色姆的赛马》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倾向,是热里柯去英国访问(1820—1822)期间完成的。他把从意大利获得的题材,经过出国游览考察所得,酝酿成了这一幅赛马题材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热里柯的英国之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以马为主题的一系列后期创作,是他从英国返回后确立的。热里柯于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坠马中受伤去世,年仅33岁。

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热里柯向浪漫主义和现代倾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率先向文艺复兴的传统发起了总攻,这就是结束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延续的对视觉真实的再现,这种再现一直使得艺术家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而从浪漫主义开始(甚至也包括新古典主义某些极端的探索),艺术的个性化、艺术家的能动地位和艺术自身的价值体现逐步具有了主导意义,现实只是成为艺术和艺术家独立发展的参考,艺术的意义超过了现实的意义,或者说艺术家的现实观发生了变化。热里柯在这里不是再现他的所见,而是把他的所见情绪化地表现出来,代表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雄视(中国画)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1915年潘天寿考入浙江第一师范,是李叔同和经享颐的学生。1923年任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和上海美专国画系教师,开始研究中国画,并与吴昌硕交往密切,得到吴昌硕的称赞。1928年受林风眠之聘任西湖国立艺术院国画系主任、教授。1944年后任校长。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兼作山水画、人物画,又擅长书法、篆刻,特别是“指画”。他对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不论构图、用笔都追求雄强豪壮的气势,这不仅是他正直、倔强性格的写照,也是近代中国集体人格的反映。这幅《雄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潘天寿在构图和主题处理上追求奇崛、险峻和险中求稳的艺术特征。正是由于潘天寿的杰出艺术成就,因而和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一起被誉为“现代四大家”。

春雪(中国画,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 吴冠中

《春雪》体现了吴冠中的一贯艺术追求,但在他的同类作品中此画又是较为抒情的一幅。尽管此画尺寸较大,但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画面上似乎只有几块大片的墨色,间以墨点和墨线,少数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个巍峨秀丽的雪山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等语言要素被作者运用得机巧而灵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中国画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老国王(油画,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兹堡卡内基学院藏) 卢奥(法国)

乔治•卢奥(1871—1958)出生于细木工家庭,原是法国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学生。莫罗死后,他曾被任命为陈列莫罗作品的美术馆馆长,与野兽派画家志同道合。

卢奥的作品充满宗教情感,他憎恶法国社会道德的腐败,经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时,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宠的人们”,因而在他的画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网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这一幅《老国王》,体现出彩色玻璃窗画的特色。颜色很厚重,黑色勾轮廓,体现出油画特有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特征。老国王的侧面形象显得很忧伤,不像国王,倒像个苦难者的化身,与基督受难像差不多。这幅画约创作于1916—1917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卢奥反复修改了这幅画,借以寄托画家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难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恒苦难的常青藤,它攀缘在这被弃的墙上,墙内是反叛的人们藏着的罪恶与善行。作为基督徒,我相信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向正方形致敬(油画,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 阿尔伯斯(美国)

约瑟夫•阿尔伯斯(1988—1976)生于德国波特罗普,32岁时进入包豪斯学院做学生,以后留校任教。1933年希特勒关闭包豪斯时,他是这个学院最早移居美国的教师之一。在美国,他成为宣扬包豪斯设计革命和设计手段新观念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北卡罗琳那开设的著名的黑山学院成为传播他的思想的主要阵地,也成为美国先锋派艺术家荟萃和获取灵感的大本营。

阿尔伯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色彩知觉结构进行的详尽研究由其教学和作品传播开来,并对美国的抽象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0—1960年他离开黑山学院来到耶鲁大学成为建筑和设计系主任。这一时期开始了他著名的油画和正方形系列画,并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这组作品使他在抽象减少和视错觉的探索上达到一系列的高峰。其实,早在瓦萨雷利和巴黎的视觉艺术探索小组之前,阿尔伯斯就已经创造出了一种动力知觉绘画,他的这种创造使包豪斯构成派变成一种更有活力的抽象艺术。他于1959年开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绘制性地重复着他早先就已经开始的尽管不是很明确的主题,这就是用不同色调和比例以及不同变体的相叠的正方形色块,它使得埋藏在复杂视觉体验中的个人心理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夜巡(油画,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 伦勃朗(荷兰)

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大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他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定货。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他的爱妻病逝,后又因伦勃朗和女仆结合,引起亲属们的强烈不满,以致诋毁他的声誉,霸占他的财产,最后终使伦勃朗陷于困境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居住。但伦勃朗在艺术上并没有停步,相反,由于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使他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业同业工会理事》后,他的继妻和他惟一的儿子相继离开人间。1669年10月4日,这位最杰出的荷兰画家也终于在极端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写)。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

《夜巡》是伦勃朗创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定制的一幅群像肖像画。关于这一作品,过去流传的说法是:当此画的定制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画中只突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画在不够显眼的位置,他们要求画家修改此画,结果遭到伦勃朗的拒绝。定画者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伦勃朗败诉,他从此成为不受欢迎的画家。他后半生的贫困生活也与《夜巡》一画有关。近几十年来,经过许多国家专家的考证,证明上述说法并不可靠,乃是伦勃朗死后一些传记作家,为了渲染所谓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为人所理解而制造出来的。事实上,《夜巡》一画最后仍为定制者所接受,伦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议定的报酬。

不管怎么说,从这一作品本身来讲,这一群像肖像画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备集合出发去执行任务的情节,并有节奏地处理这些民兵们。民兵的负责人宁•科克正在集合队伍,所以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着话边向观众走来。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但又极富层次感,构成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充分体现了伦勃朗独特的艺术风格。应当说明的是,此画原来画的时间是白天,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了过厚的光油层,加上长时间的岁月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好像是画的夜景。大约从1800年开始,此画的名称一直被误传为《夜巡》。

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波丘尼(意大利)

翁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未来派的重要理论家和灵魂,未来主义的两次宣言——“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导艺术家应积极投身于现代科技文明,在艺术中努力表现这些成就,鼓动艺术家去捕捉现代生活中的运动、生命和速度。在波丘尼的心目中,运动感的表现是艺术中的首要问题,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动感。波丘尼是未来派最有才华的艺术家,可惜他在艺术上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当一战爆发时他自愿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强之时战死于意大利前线,年仅34岁。

波丘尼努力将运动的过程在《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这件雕塑上表现出来,即把时间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艺术中,为此他创作了这件作品。这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全身像,但这个形象并没有五官和双臂,艺术家将这个人的每个运动步骤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充满运动感的现代机械形象。它带有写意的特点,尽管没有完整的五官,也没有双手,并非一个真实的人体,但我们仍然能从它的动态感觉到一种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视觉上造成的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印象。

空间设计 里特维特(荷兰)

在20世纪初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回应了阿姆斯特丹学派优雅的雕塑般的艺术风格,只关注艺术的客观性,他们拒绝使用物体的自然形态,而是尝试由直线、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组成的抽象艺术语言。蒙德里安是风格派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绘画获得了普通的承认。在建筑上,直线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们建筑代表着空间的连续性而不是封闭的边界。

最清楚地表现风格派特征的建筑,是由里特维特(1888—1964)于1924年与他的客户——室内设计师斯劳德夫人共同设计,位于乌德勒布市的一座住宅。该建筑坐落于城郊的一片开阔地中,就像是一幅三维的小型蒙德里安式绘画,似一件摆设多于一座可居住的建筑。建筑形式表达清晰但却手法轻灵,各部分都是由面与线构成,表现得若隐若现、难以捉摸,使得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对空间的体验。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纪,罗马时期复制品,那不勒斯考古美术馆藏) 伯留克莱托斯(希腊)

伯留克莱托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铜。据说他还写了一本论述人体比例的著作《法式》。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即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以肚脐附近为重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体重心的垂直线落于右脚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动作形成统一的构成,显得极其完美和谐。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纪,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古希腊)

这座发现于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罗马名字是维纳斯。这位美与爱之女神,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已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从公元前4世纪的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以来,无数雕刻家都在千姿百态的女裸体像上,热情歌颂这位体现着女性的温柔、美丽和永恒青春的女神。但是,至今留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既貌美婀娜、体态万方,又庄重典雅的裸体女神雕像,就要算这座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了。尽管她双臂残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无懈可击的躯体,仍然给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于后世很多为她复原双臂的雕刻家的复制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和丰满的下巴。这正好说明希腊的神,是希腊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来创造的。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毫无纤巧娇柔、顾影自怜的造作神态。她使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观: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这一切取决于雕刻家浑厚朴实而不追求纤巧细腻,但同时显示出人体动态中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 名词解释

美的规律和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律与法则是一致的,因为法则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则是通过法则呈现出来的。对美的规律和法则的认识和总结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时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之中,以后逐步扩展到绘画,形成造型艺术产生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规范。在古希腊,艺术的法则有三个特点:(1)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规范,是达到完美艺术的保证;(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体现的,并且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现,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比值和黄金分割率;(3)它是灵活的,可以随着人的审美的变化和视觉的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但只有一个相对的空间。这样的研究对造型艺术创造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手段,艺术家可以根据这样的美的规律和法则创造出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说,美的规律和法则是按照自然并符合人的比例关系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界的艺术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这种规律和法则的普适性。在这其中人们又总结出了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规则。

审美价值

即审美对象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价值属性。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和对象的实践关系上的,凭借美的规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即在对象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获得自我享受。但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于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对美的认识、想象和期待上就不同。

变化与统

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又称多样统一,也叫和谐。从整一律、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类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统一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变化”或“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谐。多样统一的法则的形成是和人类自由创造一种复杂的产品时要求把多种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一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变化统一”或“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间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例如“黄金比例”是比较典型的。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作文

不是。漂亮不是美术鉴赏的标准,“美”才是美术的标准。漂亮与美是不一样的。

美术是以研究美、表现美为主,而美的概念与定义其涵盖面极其广博,远远不是漂亮两个字可以诠释的。

我们看到一个人长的很好我们会说很漂亮,如果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心底很善良,我们不会说他的心多漂亮啊,而会说他有一颗美的心灵。 或者信仰佛教的人如果看到一尊精美的佛像,他不会感慨,多漂亮啊,而是多完美啊。

美术鉴赏 第六课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有的同学曾提出,美术鉴赏究竟要鉴赏什么?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一个实际而又不清楚的问题。从概念上来讲:美术鉴赏,就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通俗地说,美术鉴赏,就是我们运用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培养我们审美的眼睛。

那么,漂亮是不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呢?

其实,漂亮或不漂亮,养眼或不养眼,不能作为评判一件美术作品的标准。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形象。她曾经年轻美貌,但现在的她,皮肤松弛,背已弯曲,既不“漂亮”更不“养眼”。然而,就是她让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就是美术作品所传递给我们的一种残缺美,也可以说“凄美”。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作品自身的美。也就是说,美术作品有着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康定斯基曾经说:“只有形式对心灵产生作用时,我们才能理解和欣赏一件作品;也只有通过形式,我们才能理解内容(精神、内在共鸣)并欣赏一件作品。”由此我们知道,形式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术鉴赏进入专业层面的标志,也就是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因此,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说的“漂亮”或“养眼”。

在此简单谈谈个人对???的观点和认识。

一 什么是艺术美?怎样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形象,而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及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这种综合了个人审美与时代

精神,综合了主观与客观的艺术形象,就是“典型形象”或是“艺术形象”。也就是“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采用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的形象,由于采用的语言与手段不同,产生的艺术形象也不同。比如,具象艺术由于运用的是具象的语言和手段,其艺术形象就完全区别于意向艺术与抽象艺术。

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形象的构思阶段,艺术家搜集形象,并按照形象思维的规律和具体作品的需要来构成意象中的形象。其次是艺术形象的物质体现,即艺术家的意象中的形象通过相应的物质手段具体实现出来,被人们具体的感知到。其实,艺术形象就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和相应物质手段表达的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的物质化显现。

在此,“艺术形象”不是单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意象、抽象艺术形式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来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艺术美强调的是艺术独立于现实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这种美在现实中也许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许根本就看不到,它是由美术作品集中提示出来的。

二 什么是形式美?

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即形式美。其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形式”一词在这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形体、形态,即个别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二是指形体或形态借助艺术的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呈现出来的整体的艺术形象。也可以理解为艺术表现的手法与技巧。形式美是物理形态的美,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的。如音乐的形式美是通过声音的音质、音色、音量和时间的长短来体现。造型艺术的形式美则是通过不同形状的大小方圆,不同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色彩以及上下左右、疏密前后的位置及空间等视觉要素来体现的。形式美尽管也是现实中提炼来的,但它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 语言元素点、线、面及其所构成的形态变化;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首先是由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构成,它们是美术作品形式美的基础,特别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吴冠中的《春雪》,画面上似乎只有几块大片的墨色,间以墨点和墨线,少数地方用了些色彩,一个巍峨秀丽的雪山就这么出现在我们眼前。点、线、面等语言要素被作者运用的机巧而灵动,体现出中国画的艺术美与形式美。而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则全部用几何形色块的组合来形成其形式美。

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美术的语言元素必须通过其特定的语言手段才能实现更为丰富的形式美,各种语言手段不仅把各语言元素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特定的形式美,而且其本身也传递出形式上的美感。比如,光影形成明暗变化,既塑造了形体的立体感,也产生了特定的形式美;空间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观众参与;透视以幻觉或意象的方式塑造空间,扩展了人的视觉深度;构图在中国画中也叫布局,是各种语言要素如何在作品中构成完整、有机的艺术形象。肌理则体现的是材质的美,使用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肌理美感。比如法国画家卢奥的油画《老国王》厚重而富有质感,齐白石的《虾》则轻盈而又富有灵感。另外,如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油画《夜巡》和意大利艺术家波丘尼的雕塑《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则分别以光影变化和形体的空间分析造成了不同的形式美效果。

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表现手段是有一定规则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此规则就是如何在美术作品之中组织语言的基本元素、艺术形象、和使用艺术手段。我们常说的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就是按照这些形式原则创造,因为这些原则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们的认知心理需要,是对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的认知心理的总结。在这些规律中,“变化与统一”是最重要的,它涵盖了其他美的规则,是美的基本规律。也称多样统一,又可以叫做和谐。

“变化”或“多样”体现的是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则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变化与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古希腊人非常重视艺术中的规则,认为它既是完美艺术形式的体现

,又是实现艺术美的保证。为此古希腊人对形式规则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黄金分割率规定,世界上一切物体的比值以5:8为最美,所以古希腊的雕塑和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比值设计和创造的。但是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是诉诸于视觉的,不可能完全机械的套用这个比率。所以美术又采用了“对称与均衡”和“对比与和谐”的法则,就是在视觉上形成和谐、比例的关系,并由此形成美术作品的节奏与韵律。总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规则,最终都要体现“变化与统一”这个总则。机械地使用美术语言和美术手段不可能实现美,而只有变化没有统一,也不可能传达明确的美。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包括审美实践),才能培养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最直观的一面我们虽说可以把握,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漂亮是美术作品的标准吗--艺术美初探

审美分很多种,不仅仅是漂亮,丑也是审美的一部分,没有丑也就没有美。

美又分很多种,宏伟的美,纤细的美等。。。

美术鉴赏中,毕加索的画很多是不“漂亮”的,但具有审美价值,所以是美的。

野兽派 抽象派的画风不一定唯美,但具有美的价值。

所以漂亮不一定是美术的鉴赏标准。

相关推荐: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求体育课上玩的集体游戏

求提醒人们不要忘本的名言名句

漂亮舒适的什么填词语

求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怎么求

圣诞树是什么树

求特搜靓汤的汤谱

漂亮属于复合词的哪种形式

标签: [db:标签]

声明:《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word打字显示空白

    word打字显示空白?一起来看看吧。1、打开新建word文档,点击左上角的Office按钮2、在弹出的选项内点击Word选项,切换到高级选项卡,进入页面3、取...

    数码 日期:2023-03-25

  •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漂亮与否,不是美术鉴赏的标准。美术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

    百科 日期:2023-03-25

  • 求体育课上玩的集体游戏

    体育课上玩的集体游戏有很多,简单介绍如下:1、象形追赶 :在场地的一边的端线上站成一排,每个参与队员两腿伸直分开,体前屈且双手抓住脚踝。听到口...

    百科 日期:2023-03-25

  • 十款简单易学的简笔画书籍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十款简单易学的简笔画书籍:其中简笔画幸福手绘10000例、简笔画从入门到精通以及超有...

    数码 日期:2023-03-25

  • 十本简单易学的绘画技法书籍推荐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十本简单易学的绘画技法书籍推荐:其中玩手帐,你得有好素材、30天学会绘画以及零基础素...

    数码 日期:2023-03-25

  • 路由器的访客网络是什么意思

    路由器的访客网络是什么意思,一起来了解一下。路由器访客网络就是指路由器主人网络建出的虚拟网站,不是本机之外的手机和电脑网速会受访客网络...

    数码 日期:2023-03-25

  • 求提醒人们不要忘本的名言名句

    1、永开不败的诚信之花,永不消逝的中华美德。2、知识分子的道准则应以诚信为根本。3、诚信是为人的基点,诚信是事业的支点,诚信是成功的起点。4...

    百科 日期:2023-03-25

  • 十大水彩书籍教你绘出心动美景

    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十大水彩书籍教你绘出心动美景:其中水彩画完全入门教程 看图学水彩、从新手到高手水...

    数码 日期:2023-03-25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