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的简单概括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的简单概括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3-30 手机版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的简单概括:诏班师后主信谗,托屯田姜维避祸,姜维一意孤行,再度伐魏。司马望按照邓艾的计策,于洮阳巧设伏兵,射死了夏侯霸。当天夜里,邓艾又偷袭了姜维的营寨。正值交战之际,刘禅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又听从黄皓的谗言命姜维班师。姜维只得遵命。回到成都后,刘禅一连十日不上朝。姜维欲杀宦官黄皓,却被刘禅拦住,反说他容不下一个宦官。姜维见刘禅信任宦官,怕刘禅加害于自己,便要求领兵八万往陕西沓中屯田避祸,既可以种麦补充军粮,又可以令魏军不敢轻易入侵。刘禅从之。司马昭趁机拜钟会为镇西将军,配合邓艾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简要概括

一百一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姜维一意孤行,再度伐魏。司马望按照邓艾的计策,于洮阳巧设伏兵,射死了夏侯霸。当天夜里,邓艾又偷袭了姜维的营寨。正值交战之际,刘禅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又听从黄皓的谗言命姜维班师。姜维只得遵命。回到成都后,刘禅一连十日不上朝。姜维欲杀宦官黄皓,却被刘禅拦住,反说他容不下一个宦官。姜维见刘禅信任宦官,怕刘禅加害于自己,便要求领兵八万往陕西沓中屯田避祸,既可以种麦补充军粮,又可以令魏军不敢轻易入侵。刘禅从之。司马昭趁机拜钟会为镇西将军,配合邓艾伐蜀。

三国演义115回--120回概述

第115回:诏班师后主信谗托屯田姜维避祸

姜维再次北伐,与邓艾相持。刘禅听信黄皓、阎宇谗言召回姜维。姜维被迫屯田沓中避祸。司马昭见时机成熟,决定兴兵灭蜀。

第116回;钟会分兵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

武侯显圣定军山:后主听信黄皓谗言,不准姜维拒魏。魏将钟会得了阳安关,连夜闻西南上喊声大震。当得知诸葛亮的坟墓就在附近的定军山时,钟会认定是孔明显圣,第二天便到墓前致祭。祭毕,狂风愁云变成了清风细雨,而后天色晴朗。

是夜,钟会梦见诸葛亮显灵:诸葛亮飘然而至,告戒钟会蜀汉气数已尽,劝钟会进川后不要乱杀无辜,言讫,拂袖而去。钟会照办了。

第117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钟会死攻剑阁不下,一时间也乱了方寸。姜维本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怎么也没想到邓艾会去偷渡阴平,直捣成都。情况紧急,诸葛瞻与众将想拼死一战,怎奈兵微将寡,朝廷昏庸。众将领为了蜀的苟延残喘,选择了死战。邓艾夺下了蜀最后的防线绵竹关后,休整数日,伺机进军。

第118回: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

邓艾绕过了姜维的剑阁,奇袭成都。兵临城下,成都乱作一团,刘禅到底是无能之辈,没有办法,只得听从建议,选择了投降。北地王刘堪,感伤于社稷的倾覆,自杀以谢先皇,不辱门风啊!虽然夺下了成都,但邓艾却也骄横起来,司马昭灵机一动,借钟会之手,二虎相争。

第119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姜维不甘心蜀国灭亡,他投降钟会,企图谋反来东山再起。司马昭早派卫瓘星夜逮捕邓艾,并以此来震慑钟会。钟会与姜维正要谋反,却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兵败被杀。可怜邓艾钟会虽说是灭蜀的功臣,但鸟尽弓藏,猝不及防的被司马昭干掉了。下一步,司马氏将剑指东吴。

第120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三国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称帝后的司马炎,再起三路大军,借着吴主孙皓暴政,希望一统天下。朝廷奸臣当道,吴军已经士气甚衰。人民渴望统一。吴国军队节节败退,但是丞相张悌等人仍作垂死挣扎,怎奈寡不敌众。最终孙皓投降。三国的割据就此画上了句号。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

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2、《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第37回刘备“一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谈论了汉朝四百年的“治乱”:“自古以来,治乱无常。

自高祖斩蛇起义,沫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而小说《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3、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4、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小说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义”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了“义”的思想。

关羽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在民问名声尤大,小说中的关羽,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因其髯长二尺,故人称之为“美髯公”。

小说第l回中写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后来又加上“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从而构成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整体形象。

作品中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义”的人格化。

5、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国的诸葛亮、庞统、徐庶、姜维,魏国的曹操、司马懿、荀彧、邓艾,吴国的周瑜、鲁肃、陆逊……这些智慧型的人物,其实就像胡适所说的包公一样,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而通过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义的三国故事,不管是变化多端的战争,还是复杂多变的外交,抑或治国治民的政治,无不闪耀着中国人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占用篇幅最大的一个人物,因此,有人说诸葛亮才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这也明显体现了作者罗贯中的乡土观念。

实际上,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作为一个“智”的典型出现的。可以说,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100~120回梗概

1、第100回: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魏延、陈式不听孔明防魏伏兵,不可轻进的命令,领兵出箕谷,被魏兵杀败。蜀兵劫曹真寨,司马懿救曹真。

孔明斩陈式留魏延。又作书送曹真,曹真见书疾重而亡。孔明与懿斗阵,大败魏军。后主中司马懿反间计,召孔明回成都。孔明增灶减兵而退,魏兵不敢追。

2、第101回: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孔明回成都追杀散布流言之宦官,孔明复回汉中,从杨仪计,分两路军兵,轮流荼魏。孔明至祁山,粮米不到,孔明使人尽割陇上之麦,送赴卤城打晒。

郭淮献计攻卤城,被孔明伏兵四面杀败;淮又献计调雍、凉诸郡人马业,自己奇袭剑阁,截蜀兵归路,亦被蜀兵击败。

永安李严书至,言东吴连魏伐蜀,孔明退兵,于剑阁木门道理伏,射杀追来的张合。孔明与后主谪妄言东吴连魏蜀李严为庶人。孔明养军三年,不顾劝阴,又要伐魏。

3、第102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太史谯周以种种异兆为由要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发誓六出祁山,剿灭汉贼,鞠躬尽谇,死而后已 。

孔明星夜至汉中,闻关兴亡,放声大哭。引三十万兵,姜维、魏延为先锋,分五路至祁山。司马懿荐夏侯渊四子为先锋,行军司马,又令郭淮,孙礼总督西兵马,于北原下寨,不予出战。

孔明虚攻北原,暗取渭滨,司马懿识破而用兵,蜀兵大败。懿派郑文诈降孔明,被孔明识破,魏兵劫寨大败。

孔明在上方谷(葫芦谷)作木牛流马,搬运粮草;司马懿依样制造,搬运粮草,被孔明所劫。

4、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吴主分三路兵伐魏败归 。孔明故意把木牛流马让魏劫去,又教兵士多次被俘,以示无备,赚懿出战,诱入上方谷中,雷炸火烧,忽大雨倾盆,火灭雷哑,懿父子三人逃回。

司马懿坚守不出,孔明以巾帼女衣并侮辱之书信送司马懿,懿本怒,却不出战。孔明听说吴兵无功而还,昏倒于地。

5、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象魏都督丧胆

孔明授兵书于姜维,强支病体,遍观各营,喟然长叹。孔明54岁身故,闰维、杨仪不敢举哀,安置翕中。魏延不服杨仪,口出不逊之言。司马懿追兵至,姜维推出孔明木象,懿吓退。

7、第106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辽东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率兵前去平定,斩了公孙渊,辽东平定。魏景初三年春,曹睿病死。临终前,效法刘备托孤,把年幼的儿子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并封曹真的儿子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

司马懿和曹爽扶立曹芳登上帝位,二人辅佐曹芳执政。曹爽忌惮司马懿,入奏魏主曹芳,加封司马懿为太傅,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自此曹爽在朝廷专权,不听大臣劝谏。为避免曹爽谋害,司马懿韬光养晦,装病卧床,两个儿子也退职闲居。但曹爽仍对司马懿有所忌讳,司马懿为消除曹爽的戒心,诈作重病,使曹爽消除了疑心。

8、第107回: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司马懿发动政变夺曹爽兵权并斩之,魏主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司马懿欲杀曹氏宗族夏侯霸,夏侯霸被逼造反,败于郭淮与陈泰,只得投汉中降姜维。

姜维以夏侯霸为向导官伐魏,在牛头山被郭淮打败,姜维断后退到阳平关,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欲夺阳平关,姜维用武侯临终时所传“连弩”之法,一弩发十矢而击败司马师。

姜维领败兵回汉中。 司马懿病逝,次子司马昭趁孙权新亡南征东吴,东吴诸葛恪派丁奉往战,大败魏兵,诸葛恪一面发书求姜维进兵攻魏,一面驱兵至新城,被城中守将用缓兵之计击退。 孙峻与吴主孙亮请诸葛恪赴宴,峻就席间杀之,权归孙峻。 蜀姜维得诸葛恪书,发兵伐魏。

9、第108回: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司马懿病卒,司马师、司马昭掌管魏国大权。吴主孙权亡,孙亮继立,司马昭乘机伐吴,吴将丁奉率领步卒上敌船,一举击败魏国船队。吴国皇族孙峻对太傅诸葛恪不满,设计谋杀诸葛恪,掌握吴国兵权。

姜维二伐中原,斩魏将徐质,将司马昭困在铁笼山上,但救兵来到,司马昭乘机下山。魏兵请羌兵来助,姜维退走,郭淮来追,被姜维射杀。

10、第109回: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姜维在董亭与徐质交兵大败,姜维造木牛流马运粮诱杀了徐质,又于铁笼山围住了司马昭,但被郭淮使来的降魏羌兵杀败,在被包围时,用郭淮射来之箭射死郭淮,败回汉中。曹芳欲图司马师、司马昭,被师所废,立曹髦为帝。

11、第110回:文鸳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扬州都督毋丘俭与刺史文钦一起讨伐,文钦子文鸯与敌军阵营中左冲右突,司马师眼珠迸出。

毋丘俭兵败入慎县,被县令宗白所杀,司马师付印受弟司马昭,眼珠迸出而亡,从此大小事皆归司马昭,蜀将姜维趁魏内乱兴师讨伐,于佻水背水一战大破魏兵,又勒兵取狄道城,被邓艾设计杀败。

12、第111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姜维四伐中原,邓艾料敌如神,已经作好了准备。姜维布下疑兵,去攻南安,又被邓艾识破,在段谷中了邓艾的埋伏,张嶷(yí)阵亡,姜维退回汉中,仿诸葛亮兵败自贬的旧例,上表白贬为右将军。

魏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不满于司马昭的行为,便送子质于吴,联合东吴征讨司马昭。东吴大将军孙綝派兵援救,司马昭迫使曹髦御驾亲征,双方对峙于寿春。

13、第112回: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

钟会献计于司马昭,利用东吴军和诸葛诞军贪利这一点设下埋伏,大破诸葛诞军。东吴孙綝指挥不当,行事暴虐,擅斩大将,以至溃败。诸葛诞被困寿春城中,鲁莽斩杀文钦失去军心,钟会趁势攻城,诸葛诞及所有部下,东吴将领于诠等被杀,起义宣告失败。

姜维不听谯周体恤军民的劝告,执意选拔川将第五次北伐,攻打长城,略占上风。后与邓艾僵持,邓艾连用缓兵之计固守城寨,拒不出战,想耗尽蜀军粮草。姜维想与东吴夹攻魏国,却不想东吴兵败,司马昭领兵来协助邓艾,姜维无奈只得收兵回国。

14、第113回:丁奉定计斩孙林 姜维斗阵破邓艾

东吴孙林废孙亮而立孙休,孙休与老将丁奉合谋杀孙林,刘禅派人作贺,吴主派人还礼,吴使薛羽跟吴主说,蜀国大厦将焚。

姜维第六次伐魏,在祁山安寨,与邓艾斗阵,将邓艾围在垓心,二次斗阵,邓艾欲从后刺杀,都被姜维识破,最后被姜维大败。

司马望与邓艾派人让中常侍黄皓散布姜维对刘禅有怨言,并且要投靠魏国的流言,于是刘禅召姜维回来,伐魏功败垂成。

15、第114回: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魏主曹髦不满司马昭的大权,率兵讨伐,司马昭部下武士成济杀了曹髦。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姜维假借问罪之名七伐中原,邓艾遣王瓘前去诈降,却被姜维识破,击败魏军,但同时蜀军也因此损失重大,只得退军。

16、第115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姜维不听劝阻,八伐中原,导致夏侯霸阵亡。姜维设计在祁山寨围困邓艾。刘禅听宦官黄皓之言,召回姜维,姜维因此对黄皓恨之入骨。姜维为避灾祸,请求前往沓中屯田。司马昭派邓艾、钟会兵分两路,去取西蜀。

17、第116回: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姜维的九伐中原成了困兽犹斗,司马昭派出了两路大军。钟会连续的进攻已经让蜀军无力抵抗。尽管兵锋正盛,但定军山的诸葛显灵,傅佥的死战,姜维的坚守,也让钟会选择了从长计议,步步为营。姜维与邓艾交战节节败退,是姜维选择了退守剑阁的唯一办法。

18、第117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钟会死攻剑阁不下,一时间也乱了方寸。姜维本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怎么也没想到邓艾会去偷渡阴平,直捣成都。

19、第118回: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邓艾绕过了姜维的剑阁,奇袭成都。兵临城下,成都乱作一团,刘禅到底是无能之辈,没有办法,只得听从建议,选择了投降。虽然夺下了成都,但邓艾却也骄横起来,司马昭灵机一动,借钟会之手,二虎相争

20、第119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姜维不甘心蜀国灭亡,他投降钟会,企图谋反来东山再起。司马昭早派卫瓘星夜逮捕邓艾,并以此来震慑钟会。

21、第120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三国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称帝后的司马炎,再起三路大军,借着吴主孙皓暴政,希望一统天下。朝廷奸臣当道,吴军已经士气甚衰。人民渴望统一。

吴国军队节节败退,但是丞相张悌等人仍作垂死挣扎,怎奈寡不敌众。最终孙皓投降。三国的割据就此画上了句号。

三国演义111到115回的概括,精彩片段,人物性格

●第一百十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姜维四伐中原,邓艾料敌如神,已经作好了准备。姜维布下疑兵,去攻南安,又被邓艾识破,在段谷中了邓艾的埋伏,张嶷(yí)阵亡,姜维退回汉中,仿诸葛亮兵败自贬的旧例,上表白贬为右将军。魏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不满于司马昭的行为,便送子质于吴,联合东吴征讨司马昭。东吴大将军孙綝派兵援救,司马昭迫使曹髦御驾亲征,双方对峙于寿春。

●第一百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áo)兵

司马昭采取钟会的建议,三面包围寿春,以分散诸葛诞的军心。诸葛诞暴虐无度(杀文钦),部将蒋班、焦彝等出城而降。吴将全端、文鸯等人投降司马昭,诸葛诞被杀,吴将于诠为乱军所杀。姜维乘魏国内乱之机,五伐中原。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一篇,劝阻姜维,维不听。姜维起兵进攻长城,守将司马望奋力抵抗。邓艾斧子来到,抵住了姜维,并采用缓兵之计等待救应。姜维忧被邓氏父子与关中兵三面夹击,又传东吴兵败,只得退兵。

●第一百十三回:丁奉定计斩孙林 姜维斗阵破邓艾

此时吴主孙亮才十六岁,大将军孙綝飞扬跋扈,吴主孙亮与全纪密谋除掉孙琳。全纪的母亲泄了密,全纪全家被杀,孙亮被废为会稽王。孙权的第六子孙休即位后,对孙綝明示恩宠,暗中防范。孙綝不知,愈发骄横。孙休与老将军丁奉定计斩了孙琳。后主刘禅派人作贺,孙休派人还礼,吴使薛羽谓吴主蜀之大厦将倾。孙休派使者到蜀国,说司马昭不日将篡位,必将入侵蜀、吴以示威,两国应早加防范。姜维得到此信,再次上表,率兵二十万六伐中原。于祁山安寨,与邓艾斗阵,将艾围在垓心,为司马望所救;二次斗阵,邓艾欲从后刺杀,却被姜维识破而大败之。邓艾派党均到成都行使反间计,结连中常侍宦官黄皓散布姜维怨上投魏流言,后主下星夜派人召姜班师。

●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姜维揭穿后主听信小人之言,后主令姜维再回汉中,伺机伐魏。司马昭见曹髦对自己有怨愤之心,与贾充合谋,竟然在朝廷上对曹髦横加指责。曹髦不堪其辱,带人去杀司马昭,在路上却被贾充部下武士成济杀了。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封昭为相国、晋公。乘魏国内乱,姜维借昭弑君之名兴师问罪,七伐中原,分三路出祁山。邓艾遣参军王瓘(guàn)诈降姜维,约邓艾里应外合,却被姜维识破,送给邓艾的密信又被截获,结果魏军大败。邓艾杂于军中而逃,王瓘投黑龙江死。但蜀军折了许多粮草,栈道又被王瓘烧毁,姜维只好退兵。

●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辟祸

姜维一意孤行,八伐中原,谯周、廖化劝阻不听。司马望按照邓艾的计策,于洮阳巧设伏兵,射死了夏侯霸。张翼攻打祁山,与邓艾相持。后主刘禅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又听从黄皓的谗言命姜维班师。姜维只得遵命。回到成都后,刘禅一连十日不上朝。姜维欲杀宦官黄皓,却被刘禅拦住,反说他容不下一个宦官。姜维见刘禅信任宦官,怕刘禅加害于自己,从秘书郎郤正言,便要求领兵八万往陕西沓中屯田避祸,既可以种麦补充军粮,又可以令魏军不敢轻易入侵,刘禅从之。司马昭见时机成熟,拜钟会为镇西将军,配合邓艾,趁蜀国腐败兴兵灭蜀。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的简单概括

面膜棒怎么用

吃西餐的礼仪

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概括

面膜包装里面没有珠光膜是真的吗

三国演义第三回好词

胶带残留的胶怎么办

面膜冰敷好还是热敷好

标签: [db:标签]

声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的简单概括》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的简单概括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的简单概括:诏班师后主信谗,托屯田姜维避祸,姜维一意孤行,再度伐魏。司马望按照邓艾的计策,于洮阳巧设伏兵,射死了夏侯霸。当...

    百科 日期:2023-03-30

  • 面膜棒怎么用

    面膜棒使用方法:1、用做将面膜从容器里挑出的工具,方便卫生。2、涂泥类的面膜。用平板部分抹开,这样涂出来的面膜均匀且不易浪费。3、对于软膜...

    百科 日期:2023-03-30

  • windows7系统下怎么手动设置还原点

    系统大全为您提供windows7系统下怎么手动设置还原点。Windows 7启用了系统还原功能,Windows 7就会在必要的时候为相应的分区创建还原点。那么...

    互联网 日期:2023-03-30

  • 三星电子卢泰文:立足当下 放眼未来 新一代超强悍Galaxy即将登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移动终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智能中枢,也是当前技术创新的焦点。当移动终端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不仅在创作内容...

    互联网 日期:2023-03-30

  • 吃西餐的礼仪

    1、入座:进入西餐厅后,由服务生带领入坐,不可冒然入位。男士或服务生可帮女士拉开椅子协助入座,一般由椅子左侧入座。座位的安排于离出口最远的...

    百科 日期:2023-03-30

  • 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概括

    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概括:袁绍粮草被烧之后,军力很快瓦解,曹操在仓亭背水一战,大破袁军,袁绍逃回邺城。刘备在汝南结连刘辟、龚都,欲乘虚攻击曹操,但...

    百科 日期:2023-03-30

  • Win7帮你全程监控

    系统大全为您提供加强个人电脑隐私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同事或者同学之间互相借用电脑,难免会触碰个人隐私,而且电脑已经普及到成为了家...

    互联网 日期:2023-03-30

  • 面膜包装里面没有珠光膜是真的吗

    由于面膜很薄,使用时拉扯容易变形,所以面膜包装里面的珠光膜是用来定型面膜的,不能用来确定面膜真假。敷面达到最佳效果要注意:1、 使用面膜的时...

    百科 日期:2023-03-30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