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苏联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为什么粮食却经常不够吃

苏联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为什么粮食却经常不够吃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3 手机版

苏联粮食短缺问题和苏联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虽然苏联面积辽阔、平原广布,土地也很肥沃,但其纬度较高,气候较为寒冷,大部分地区根本不适合种植。即使适合种植的东欧平原,由于光照和热量不足,大部分苏联农产区都是一年一熟,种植的作物也是玉米、马铃薯和小麦等耐寒作物。

所以别看俄罗斯平原挺多,土地也算肥沃,但粮食产量并不算高,起码与其丰富的耕地资源不匹配。实际上,如果苏联像印度那样一年三熟,粮食供应整个欧洲都没问题。

超级大国苏联沃野千里,为何还出现粮食经常不够吃的局面?

我们都知道苏联的土地面积非常的大,苏联的联合国家也非常的多,人口也不在少数,这么大的一个超级联合体是让世界都为之震颤的。由于苏联的发展速度快,脚步非常的大,这一发展对美国的影响非常的大,所以在美苏争霸期间,美国为了对付苏联也下了不少功夫,提出了很多制裁办法。

虽然苏联土地大,人口多,但是很多苏联人常常是饿着肚子的,要知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国家的人民都吃不饱,这个国家运作起来肯定是没有动力的,无精打采的。这一问题在苏联各个国家非常的普遍,但是却没有得到非常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都知道苏联国土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俄罗斯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土,但是要知道,俄罗斯是地处北方,一年当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很冷的,可以说是极寒之地,这样的土地适合种植玉米、土豆等一些比较耐寒的农作物。由于寒冷产量并不高,不像印度那样可以一年三熟,再加上日光的照射没有南边的国家强,粮食产量也并不理想。

很多人说,苏联的大部分土地平坦肥沃,而且众所周知的是,苏联的机械化水平很高,种植粮食是轻而易举。但事实苏联的其他国家有一些国家有着大片的沙漠,并不适合种植粮食,再加上苏联的大部分国家的处地和俄罗斯相似,都比较偏北,粮食长的并不多。

苏联粮食产量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人由于国家体系的原因,很多人都会偷懒,不干活,这是导致劳动力水平低,粮食产量低的重要原因。

苏联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为什么粮食的产量不高?

苏联地广人稀是真的,可说不上是沃野千里。苏联时期国土大量纬度过高,再就是还有中亚这类纬度虽然没有太高,但并不适合种粮食。

即使如此,苏联还是坐拥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乌克兰地区,如果好好经营和统筹,也不至于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但苏联在二战之后过分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了农业以及和农业相关的工业部门,导致了粮食产量的短缺。

苏联高层的瞎指挥也是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之一,赫鲁晓夫的大量种植玉米政策,虽然部分地区获得成功,但由于全国范围内气候差距过大,并不完全适合种植玉米,导致其他农业产品大量减产。即使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不足,也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获取足够的粮食。苏联对外贸易主要限于华约内部,无法获取大量美元,有时竟然要靠黄金换取粮食。苏联为何粮食经常不够吃?

首先是苏联的集体化农场的发展模式有问题,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并不利于提高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苏联却被长期保留,原因很简单:方便管理贫穷而受高压的农民;方便将大量的农产品直接输送给城市供应工人。因此,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这个模式是导致农业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苏联的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农业压力不断增大。苏联的城市化水平,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速度都是数一数二的,随着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然而这个时候农业上的问题就凸显了。人口压力是苏联农业的魔咒,其实苏联农业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中,只是人口的增速远超过粮食产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胀将苏联的粮食增产消耗得一干二净。

其实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民心。当粮仓富足的时候,大部分人有饭吃的时候。民心就稳定了,而当时的苏联其实民心不稳定。而不稳定的结果就是民众开始认为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和自由是好的。而苏联的政府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苏联没有选择好好的储存和保护粮食,而是选择通过禁酒,限量购买等方式妄图解决粮食问题。

苏联沃野千里为什么粮食却经常不够吃,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苏联这个国家位于欧亚大陆的北部,是二战之后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作为冷战时期唯一能够和美国抗衡的国家,苏联国力十分的厉害,实力很强,在鼎盛时期,苏联曾经一度在战略态势上压倒了美国,让美国不得已采取防守的态势。

不过苏联这么强大,但是却长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粮食不够吃。大家都知道,苏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内平原特别多,苏联的机械化水平又很高,怎么也不像粮食不够吃的样子,沙俄时代曾经还是欧洲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为何到了苏联时代粮食就不够吃了呢?

首先苏联粮食短缺的问题和苏联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虽然苏联的面积很辽阔,平原很多,土地也很肥沃,但是它的纬度较高,气候很寒冷,大部分的地区根本不适合种植,适合种植的东欧平原,由于光照和热量不足,大部分的农产区都是一年一熟。种植的作物也是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一些耐寒的作物。

所以说,别看俄罗斯平原很多,土地也算挺肥沃,但是粮食的产量却不算很高,和丰富耕地资源不匹配,实际上苏联像印度那样一年三熟,供应整个欧洲的话都没问题。但是即便如此,苏联受到了自然条件影响,产量相对较低,它的土地资源很多,机械化水平又高。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粮食生产国。

求解 为什么苏联的粮食问题

先说说苏联的粮食供给情况:
直到1913年为止,俄罗斯是一个谷物净出口国。当时全国人口为1,5000万, 谷物平均年产量为7500~9000万吨,每年能出口粮食500~1000万吨。
在1923--1925年期间,相同的粮食产量大概足够养活农村居民,但是不够供应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众。然而如何让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饭,还不是唯一使俄国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农业区变穷了,可供应市场的剩余谷物又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亚西部—来自经常遭受早炎威胁的地区。
1917年,高产的大型私营农场被收归国有,耕地被分给小农户,使得“可供应市场的”粮食锐减。
每年在国内市场出售的粮食只剩下约1000 万吨,早已满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长的城市的需求, 更没有多少粮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国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以防止城市地区出现严重粮荒。这就是隐藏在1930年和1931年实行强迫集体化背后的“谷物问题”;尽管农业集体化并没有直接提高粮盒的产量,但却有助于把收割下来的粮食由乡村运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间, 谷物年产量达8500~9000万吨,其中提供给市场的部分大约为3000~3500万吨。这在当时虽然足以使迅逮增长的工业人口吃饱,但是却已满足不了农村人口的需求。
结果是:农民越来越穷。
战事结束后,情况更趋恶化。到斯大林去世时,:粮食年产量降到了6300--6500万吨——比沙皇俄国时还低。在这期间,人口总数上升至2 亿,其中大约8500万人生活在城市。
这就是赫鲁晓夫当年所继承下来的农业危机, 并且被他发展成为一种个人的疯狂症。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扩大了耕地面积( 赫鲁晓夫被人嘲笑的“处女地计划”)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间得以把谷物年产量提高了1倍,达到12000~13000万吨。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产量下降到只有10500万吨,以致不得不从国外(部分从加拿大)购粮1500万吨。
尽管苏联在1970年取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年产量达到18600万吨, 其中7000万吨可供应市场。但与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此,这个丰收纪录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谷物产量不过增长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却增长了7 倍。从这里可以找出原因,说明为什么苏联在1972、1975和1977三个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国外买进大批粮食。1978年苏联创下了产粮23800万吨的丰收新纪录,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据预测还差强人意。到1981年底时,苏联人口已达2.7亿, 其中1.8亿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谨慎的估算,要满足苏联全国食品和饲料的需求,粮食的年产量就必须达到大约25000万吨。然而在1976--1980年期间,粮食年产量却始终只有2 亿吨左右。
再说说原因:
1.苏联经济机构畸形。经济问题当然首先看经济基本面。苏联经济结构长年偏重重工业,对农业很重视,但支持度很不够。(即使到今天,主要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仍然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最近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就是如此。经济过度依赖军工、能源等重工业,因此一旦能源价格下跌,必然导致财政状况恶化。)虽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农业研发科研体系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上、农业经济政策上,苏联都表现出了各种不足。所以苏联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在农业这一块上苏联的人才优势发挥得并不充分。更何况农业还承担了大量支持工业发展的额外任务,不仅工业对农业的支持有限,农业还需要对工业快速发展提供额外的支持。最突出的体现是集体化农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并不利于提高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苏联却被长期保留,原因很简单:方便管理贫穷而受高压的农民;方便将大量的农产品直接输送给城市供应工人。因此,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这个模式是导致农业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苏联的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农业压力不断增大。苏联的城市化水平,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速度都是数一数二的,随着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然而这个时候农业上的问题就凸显了。人口压力是苏联农业的魔咒,其实苏联农业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中,只是人口的增速远超过粮食产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胀将苏联的粮食增产消耗得一干二净。
3.苏联纬度过高,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很多高产作物。世界上的饮食结构,长期以来都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刺激性较强的辅食的模式,数千年来鲜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产作物中,淀粉类的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土豆、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对热量光照要求极高,所以在高纬度地区并不适合大规模生长,这也是赫鲁晓夫农业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产方面,其实苏联的选择比起中国、美国、印度这些国家来说要少很多。
4.政治体制原因。终于戳到一些人的G点了。现在很多人只要谈到苏联的问题言必称政治,觉得政治体制是万恶之源。这个只能说,在农业问题上,政治体制(高压的政策环境、运动式的生产模式、政治目标的优先序列等)确实对农业增产造成了消极影响,但影响有多少,没研究,不好说。
但是,对于苏联进口粮食也没必要看得太死,并不是进口粮食就代表饥荒,苏联进口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饲料用粮。要知道苏联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国,肉类食品特别是牛肉在其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饲料用粮,进口的粮食中饲料粮的比例往往占据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虽然苏联年年进粮,不代表苏联人民会像卫国战争时候一样为了吃块黑面包各种解裤带卖手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虽然糟糕,但基本温饱还是能够保证。
此外,毛子喜欢喝酒这个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酿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特别是伏特加这种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费了,所以虽然政府不断发布禁酒令,但也阻挡不了馋酒的战斗民族将吃饭的粮食拿来化成水喝。
最后就是需要注意,虽然苏联每年进口粮食,但人家也出口粮食呀!对你没看错,苏联每年都会粮食出口。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个别多余的粮食品种用不了拿去卖、外交需要等等,而且往往出口对象都是远离苏联粮产区的,所以与其花大力气运到其他地方出口,不如直接就进买了然后出口。这个和我国一边进口中东石油一边把西非钻出来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欧的道理是一样的。

相关推荐:

苏联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为什么粮食却经常不够吃

烧麦是蒸熟后冷冻吗

曼哈顿博士vs灭霸

烧麦的做法烧麦皮的做法

为什么说元宵节是隐形情人节

曼联2011阵容

烧烤猪脆骨怎么去腥味

为什么古时候出家当和尚很难

标签: [db:标签]

声明:《苏联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为什么粮食却经常不够吃》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苏联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为什么粮食却经常不够吃

    苏联粮食短缺问题和苏联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虽然苏联面积辽阔、平原广布,土地也很肥沃,但其纬度较高,气候较为寒冷,大部分地区根本不适合种植...

    百科 日期:2023-04-03

  • 烧麦是蒸熟后冷冻吗

    烧麦可以生的时候冷冻保存,也可以蒸熟后冷冻保存。烧麦的做法:主料:猪肉馅、香菇、胡萝卜、糯米饭。配料:香葱、料酒、盐、老抽、香油、白糖。步...

    百科 日期:2023-04-03

  • 曼哈顿博士vs灭霸

    1、灭霸Thanos是美国漫威漫画旗下超级反派,初次登场于《钢铁侠》IronMan第55期1973年1月。本名萨诺斯Thanos,是出生在土星卫星泰坦上的永恒一...

    百科 日期:2023-04-03

  • 烧麦的做法烧麦皮的做法

    准备烧卖馅:梅肉500g、发好的木耳100g、胡萝卜100g、鸡蛋一个、盐5g、胡椒粉5g、糖5g、生抽10g。烧卖皮:250面粉、120g水。1、馅料放在皮中间,...

    百科 日期:2023-04-03

  • 为什么说元宵节是隐形情人节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三是近年来兴起的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元宵节做为中国情人节的...

    百科 日期:2023-04-03

  • 曼联2011阵容

    曼彻斯特联足球队2011年共有27名球员,名单如下:1号范德萨,3号埃夫拉,4号哈格里夫斯,11号吉格斯,18号斯科尔斯,5号费迪南德,6号布朗,7号欧文,9号贝尔巴...

    百科 日期:2023-04-03

  • 烧烤猪脆骨怎么去腥味

    烧烤猪脆骨去腥味方法:把肉放入水中浸泡2到4小时。隔1小时换一次水。再用姜切片和白酒把猪脆骨泡半小时即可。烧烤猪脆骨原料:猪脆骨250克,方形...

    百科 日期:2023-04-03

  • 为什么古时候出家当和尚很难

    在古代,出家”的内在条件具备后,即具有强烈的出家的主观愿望,还必须持有度牒。度牒是官府发给的用以证明僧尼合法身份的凭证,是被朝廷所认可的出...

    百科 日期:2023-04-03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