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什么叫辩经

什么叫辩经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5 手机版

辩经指的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

辩经形式:

对辩。藏语称作朗。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意为试问真意者,

什么是---辩经

辩经是僧人的日常功课,就是对佛教问题进行辩论。

辩经时,一般是两个人一组,一人站着一人坐着。坐着的人提高观点看法,站着的人进行辩驳。互相进行问答,探求事物的真相。在西藏拉萨的色拉寺,下午3:30经常可以看到辩经。

辩经在藏语中被称为“村尼作巴”,意为“法相”,被大众视为藏传佛教极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在拉萨三大寺庙里,色拉寺并不算大,也称不上恢弘多彩。

但色拉寺的辩经却是相对比较有特色的,定时定点并可以对游客开放,这让到去色拉寺看辩经已成为众多拉萨游人的必选项目之一。由于语言不通,游人们坐在辩经场更多的是“看辩经”。

扩展资料:

僧侣们饱满的情绪、看似夸张的动作,都成为游人们观察、体会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多一些对“辩经”这项宗教活动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看辩经”的体验往往会更加深刻和特别。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弘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

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就一定比印度佛教差,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最重顿悟,讲究心领神会,而印度佛教更重逻辑思维。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辩经

谈论佛经叫什么

谈论佛经叫做辩经。是佛教修行者学习的一种办法。佛学院经常举行大的辩经会。并且是考核修行者的一种办法。好的辩经者会在辩经会上脱颖而出。成功的修行者会得到很高的荣誉和尊重。在修行者中间树立起很高的威望。是很好的学习和修行的机会。同时也让修行者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资助和供养。可以去更高级别的地方进行学习的途径。

什么叫辩经?

说起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首先不得不讲“因明学”,因为“因明学”是“打开佛学辩经宝库的金钥匙”,它是开发人的智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辩论技巧的有力武器。那么什么是“因明学”呢?“因明” 的梵文含义是“新知”,藏文译作“测码”,即“真知”或“正确的认识”。 藏传佛教因明学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间的传承与实践从未间断过。自11世纪末俄大译师(公元1059-1096年)在桑普寺设置因明学科以来便成了寺院传统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元1096年俄大译师担任桑普寺堪布,创办五部经学院(五部经是因明学、般若、中观论、俱舍论和律学),这一时期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俄大译师和恰巴曲桑论师为代表,后期以萨班(公元1182-1251年)为代表。前期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对因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一是俄大译师仿照印度中古时期的最大经学院那兰陀的体制创办了五部经学院,使因明和佛学的研习走向了正规化的道路。这一时期桑普寺辩经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因明学和佛学方面的人才,其中专讲《正理彻悟论》的有255人,专讲《正理庄严论》和《大合理论》的有55人。第二件大事是桑普寺第四位主持恰巴曲桑论师(1109-1169年)开创了《集学》最初理论纲要。这是通过分析、推理、论证的方法去认识、辩别各种概念、内涵、外延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分析、思辩能力的一种学科。它为后期的《集辩》奠定了基础,为因明辩论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对恰巴曲桑创立的辩经理论和制度,做了一些修改、舍去了一些、增补了一些适合格鲁派学僧学习的新内容,逐步形成了格鲁派的辩经制度。

辩禅与辩经一样吗?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十分丢脸地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还有什么“幡动”、“心动”、“风动”、“当头棒喝”之类。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一旦与人辩论起来,顿时变成锯了嘴的葫芦,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辩论和演说----的印度佛教,只好灰溜溜认栽走人。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辩经是学经僧人学习经典的重要方法之一。僧人学经时,规定了五部大论等必修的课程。五部大论即《因明》(哲学)、《现观庄严论》、《中观》、《俱舍论》和《律经》。凡学经僧人都必须学习这五部著作。学习时要经过四个环节,即拜师听讲、背诵大论、阅读参考书、参加辩经。辩经是指学经僧人就五部大论有关内容与其他僧人进行问难称辩式辩论,形式是多样的。有学经僧人三三两两随时随地提问答辩式的自由形式,更有寺院或扎仓(寺院下的一级组织)组织的正规答辩,还有寺院与寺院之间进行的寺际辩经。藏传佛教鲁派级别最高的辩经是拉萨祈愿大法会期间进行拉让巴格西名次考试的辩经。辩经不仅是促进学业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寺院考取学位的主要考核办法。 辩经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辩经为西藏三大寺佛学的最大特色,辩经者由较优秀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对辩。藏语称“作朗”。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 机锋辩禅是汉传佛教独特的辩禅模式,现代首创的禅宗讨论方法与体悟验证,引经据典,即席反应,包容顿渐,直指心性。是中国古代佛教界里的一个传统,禅宗参学,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机锋辨论的情况下完成的,很多祖师也是通过机锋论辩之后开悟的。 我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辩经更注重理性思维,禅辩更注重感性思维;辩经是一种学习研讨方式,禅辩是一种智慧和悟性的对抗。

佛教为什么要辩经 佛教说要无争强好胜之心那辩经为什么表达自己观点 那对问题看得比较透的人不还是赢了么?

个人认为 论己容易 论人难 自己得出的结论 可能因为 个人观点的狭隘 使得观点没有得到完善 而且对待同一问题 大家都是各抒己见 并非争强好胜 但为 阐述观点 俗语说有理不在声高 辩经只是 佛教 参悟佛经 的一种方式 而并非要以较高下 只是意在 使大家 共同领悟 佛法高深 嘿嘿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

相关推荐:

什么叫辩经

赵国为什么最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吕氏春秋察今中察今的意思

什么叫变形协调关系

什么叫变色龙

万历皇帝为什么从万历十五年开始不上朝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氏春秋跟它有关的成语.

什么叫变焦

标签: [db:标签]

声明:《什么叫辩经》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什么叫辩经

    辩经指的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

    百科 日期:2023-04-05

  • 赵国为什么最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因为尽管赵国和秦国都进行了封建变法,但很可惜,赵国的变法远没有秦国商鞅变法变的彻底,同时,即使是在赵国最强盛的时候,也只是在军事上强大,而秦国...

    百科 日期:2023-04-05

  • 吕氏春秋察今中察今的意思

    察今:意为审察现在的社会形势。察今为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察今》里以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三个寓言讲...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变形协调关系

    假想把变形固体分割成多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变形,而且每一部分的变形都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果把这些变形的小块顺序组合起来,一般情况下会出现...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变色龙

    变色龙是爬行动物,学名叫避役,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俗称变色龙就是因为它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万历皇帝为什么从万历十五年开始不上朝到底发生了什么

    因为万历要控制他的文官们抗争,文官制度下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守礼制不得逾越祖辈留下的训诫,万历对此感到厌烦和不满,另一方面,是关于立储,同...

    百科 日期:2023-04-05

  • 吕氏春秋跟它有关的成语.

    1、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2、一窍不通:没有一窍是贯...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变焦

    “变焦”是镜头的另一个重点在变焦能力。所谓的变焦能力包括光学变焦,数码变焦和双摄变焦等多种。虽然都有有助于望远拍摄时放大远方物体,但是...

    百科 日期:2023-04-05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