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为什么现代的和尚多以释法号的开头而古代则宽泛很多

为什么现代的和尚多以释法号的开头而古代则宽泛很多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5 手机版

和尚本无姓,只是为了在世俗层面与非出家人做出区分,才以释为姓。中土大德以释为姓始于东晋的道安大师。在他以前,中土沙门皆从师姓,师来自天竺则姓竺”,来自月支则姓支”,而由于各地各门姓氏不一,造成门派的分歧。道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决定佛门一律以释”为姓。其后,《增一阿含经》传入中国,经中果然记载: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道安之见,与佛经不谋而合,因此得到佛教界的共识,统一以释”为姓,代代相沿,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

例如,玄奘大师,当然叫释玄奘。其实,在古时候,乃至今天印刷玄奘大师所翻译的佛经时,最正确的体例应该是唐·玄奘大师,而不是不是唐玄奘”或唐玄奘大师”。唐后有一个隔点·”唐说明他是唐代,是说明朝代,在古时候是说明国号所以,唐不是他的姓,缺一个点隔开就差很多。玄奘大师,是说明他是谁。所以,唐·玄奘。是两段意思。而不是他的名字 因此小说家无知,写成唐玄奘把它变成一个名字实在是门外汉了。

为何古代那么多人都争抢着当和尚呢?

和尚二字:和,为三界统称;尚,乃高上的意思。

在现代一般人是没有想要当和尚的念头。而在古代,为何有那么多人争着抢着要当和尚呢?其原因有三:

第一:佛教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一种补充者的身份,再加之中国本来的“神道设教”的认识,使得任何宗教传播并不排斥。因此随着佛教的盛行,以及古代人对佛的信奉,那些在佛教中修行出家的人,并不是所有剃度信佛之人都可以当和尚,只有德高望重者才可得此称号。

第二:在古代,一般的百姓是需要必须遵守赋税徭役。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强行收取的。徭役是强迫平民去从事无偿劳动,包括军役、杂役等。只要当了和尚,就可以免除徭役赋税,最重要的是不需要被拉去充壮丁,且会受到朝廷和地方官员一定的保护。这就促使了更多人“向往”和尚这个“职业”。鲁智深曾经是渭州小种略相公府的提辖官,因为自己的一时鲁莽,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最后也是成为了一个和尚,免去牢苦。

第三:当然和尚也不是特别好当的,也需要参加朝廷下发的考试。因为和尚毕竟是受到朝廷保护的。只有通过考核,拥有度牒才可以被世人认可,成为真正的和尚。度牒是一个和尚的象征,上面写着僧人的个人信息、真名、法号、官方印章等,甚至会将经文刻在度牒上。在古代市场上也对度牒有着不菲的标价。

和尚是内心清净的人,现代的和尚是什么样的呢?

和尚在以前都是一群遁入空门的人,他们的内心一定是追求着清净的,他们对于世俗没有任何念想,但是如今的和尚其实已经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了,如今的和尚成为了一种职业,也成为了一种很稳定的铁饭碗。

如今的和尚和以前的和尚相比其实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首先从心态上就是不一样的。毕竟以前的和尚都是提倡杜绝世俗,不再为了红尘俗世烦恼,来到和尚庙就是为了安静的修行。所以说古时候的人如果出家都是内心里面有种大彻大悟或者看破世俗的心态的。但是如今的和尚绝对称不上是如此的高度,不过如今对于和尚的要求也没有这么统一,现在的和尚只要保持基本的和尚庙规定,其他东西都是可以去思考和想象的,并不是真的遁入空门了,所以说更加具有人情味一点。

而现在的和尚生活也会比以前的和尚更加有趣。其实看过影视剧的人都会发现,和尚在庙中生活一年到头都是很无聊的,他们只能给偶尔跟自己的同僚讲讲话,除此之外几乎就是打坐修行,吃饭睡觉。但是如今的和尚到了娱乐时间可以随意玩手机,了解这个世界只需要通过一部手机,更加开拓眼界,也可以让枯燥的修行生活变得有趣。

再加上现在的和尚是可以拿到非常稳定的工资的,他们甚至比很多奔波劳碌的人还要赚得多。但是古时候的和尚都是清贫的,不用说什么俸禄,他们只能管饭罢了。但是现在的和尚不仅有工资,还有五险一金,现在的和尚已经算是一种职业工作了,和尚们只是当做履行自己的工作职务,并不把当和尚当做古时同样的看待。因此现在的和尚真的非常不同。

为何古代和尚的头上有六个点,而现代和尚很少看到足够的六个点?

之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和尚出家,头上要点6个有规律的点,这是起源于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之誓。此事一出之后,便有许多的和尚模仿这样的做法,希望能够通过这样子的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信心以及诚心。但是这样子烫疤的行为,并不是出自于佛教之中的传统,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的宗教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子的行为,可以说在中国这是独一家的。

这种戒疤。又称之为是香疤,是这些佛教徒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下来的疤痕,其行为可以归究为是出自于舍身供养的思想,而这样子的疤痕并不是只有6个点这一种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好几种。而最常见的则是六个点,最多的12个点的被称之为是菩萨戒。通常出现在受菩萨戒日的前夜,所点的位置不同,还能看出教徒的区分,在家出家的通常会将这种戒疤点到手腕上,而在外出家的则点到头顶上。而这样子的行为,直到1983年12月的时候,中国的佛教协会理事在会议上明确的指出了这种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一致,并且这种做法还有害身体健康,自此以后这种做法被一律废止之后,新受戒的僧人们头顶上就再也没有出现戒疤了。所以说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僧人身上,就显少能够再见这种了。实际上往身上点疤痕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明智的。而古人又信奉这种天降大任必先劳其筋骨的说法,便在身体上开始折磨自己。实在是让人觉得没必要,因为这样子的做法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被废除也是理所应当。

现代尼姑与和尚还和古代一样吗?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尼姑和和尚?

他们没关系都是佛教中人 尼姑,世俗中称呼出家女众,不是很礼貌的称呼 。佛教称谓: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比丘尼(梵bhiks!uni^,巴bhikkhuni^,藏dge-slon%-ma)

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又作苾刍尼、■刍尼、备刍尼、比呼尼等。意译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尼、除女、薰女等。略称尼或尼僧。

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我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在日本,司马达等之女善信等人从高丽僧惠便出家,后至百济受具足戒,是其滥觞。

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灭后、部派分裂以前,教诫极严。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后,对比丘尼较为放宽。然而,因相传女人障重,故戒条亦多,依《四分律》所载,比丘须守二五0戒,比丘尼则须守三四八戒。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卷一),慧果‘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卷二),慧耀甚且烧身以供养三宝(卷三),凡此皆足令人钦仰。

古代世俗女子虽有读书识字者,然真能登台讲说者则极少见。《比丘尼传》书中所载之比丘尼,则颇有能登台讲解经律、著书立说者。晋穆帝时,妙相‘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卷一)。齐武帝时,昙彻‘才堪机务,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卷三)。智胜研读律藏,‘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卷三)。由此诸例,可以窥见比丘尼在我国早期佛教史上地位之一斑。

至于二十世纪的后半阶段,比丘尼也是台湾佛教的中坚分子。不唯人数远较比丘为多,且颇多能独当一面,弘法利生者。如证严创办慈济功德会,兴办大型医院及大学,其弘法事业规模之大,为前此之台湾所未有。恒清为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博士,身任台大哲学系教授,且掌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对台湾佛教高等教育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其他方面之杰出比丘尼,在台湾亦为数甚多。种种迹像皆显示出,在现代台湾佛教僧团里,比丘尼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 《五分律》卷二十九;《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四分律》卷四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三;《杂阿含经》卷二十四;《中本起经》卷下〈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下;《撰集百缘经》卷八;《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奎马女修士撰·赖显邦译《佛陀时代的女众》(《谛观》杂志第五十九期);平川彰《原始佛教の研究》。  拼音:hé shang

英文:Buddhist monk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元杂剧中称之为“洁郎” [编辑本段]解释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 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编辑本段]为什么和尚要剃光头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过戒.也不是每年一个.是三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

关于戒疤,请参考:

《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所谓传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愿出家为僧尼的人,设立戒坛,举行授戒,使之成为正式僧尼。

从求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全寺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叫做“沙弥”了。沙弥,也就是汉地一般俗称的小和尚,其实,还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沙弥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应当勤受师父策励,息恶行慈。沙弥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在这期间,他的“依止师”对他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年满二十岁了,经过僧侣开会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举行授戒仪式,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条比起沙弥戒来就复杂多了,共有250条,成为正式僧人的条件也因此算是备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从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才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除了沙弥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后还有一种菩萨戒,有10重戒、48轻戒,但这不是必须受的,根据自愿。沙弥戒必须单独授受,比丘戒允许三人以下同时授受。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和尚的戒疤就好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就是等级的表示。刚剃渡的小和尚在经过几个月的新生训练后,会参加一个简单的小测验,测验及格后,庙里的老和尚会用线香帮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例如看锁码频道不再流口水或是默写金刚经时不再要左顾右盼,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乐福"。

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庙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疤;而像少林寺、清真观或龙发堂等重要寺庙的住持,则可能是有八或九个戒疤的[高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然而这第十个疤却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拥有的,除了达摩祖师、六祖禅师以外,十个疤的[上帝级和尚]不超过五个。不光是头上有,身有也可以有,比如说:手臂。

补充: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

元将,伯牙吾台氏。从讨李璮,战老僧口,斩获甚众。从攻襄阳,赞画有方。从丞相伯颜渡江,与宋军战于柳子、鲁洑、新滩、沌口。后二年围潭州,城破,诸将欲屠城,和尚力持不可,一城赖以全活。后官常德路达鲁花赤,复擢岭南、广西道提刑按察使。 [编辑本段]老挝和尚在老挝大部分男人小时候都当过和尚,5岁左右被送进寺院,叫NOVICE,跟和尚学习佛法、英语、法语和其他知识。如果20岁的时候还不离开寺院,就直接升为MONK,也就是正式的和尚。不过大部分的人到时候都会还俗,用受过的教育来找一份工作。对于一个老挝男人来说,如果没当过和尚,简直就是人生的最大憾事。 [编辑本段]文章(作者:许嵩Vae) 《和尚》

许嵩

不知你是否已将这个词汇淡忘了。早些年往往有一些剃了光头,穿了袈裟,拿了钵盂的人,穿梭于各大居民区,逐户化缘。这些人刚开始神情若仙,谈吐不凡,而且往往以老衲自居,哪怕他只有30岁。一旦化缘不成,则缘飞缘灭,凶相毕露。一年夏天去过一个很有名气的寺庙,正当我被宏伟的千手观音像深深的震撼时,一个戴着墨镜的和尚打着手机风尘仆仆的从我面前拂过;还有一次去过一个没有名气的寺庙,院内的大墙上赫然是:普及一胎,抵制二胎,消灭三胎。

然而假的究竟不是真的。真和尚精通佛理,看破红尘,他们的很多思想行为影响着尘世中的我们。比如在不久前的高三动员大会上老师是这么讲的:哪位同学学习的时候能坐得住,能心无杂念,成绩就能搞上去。以前我不相信这东西,因为比如植物人就很能坐得住,且心无杂念,可惜成绩没搞上去脑力先搞下去了。现在看来要修成正果就需真像和尚一样避世高蹈,隐姓埋名。中国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讲:大厦之材,本出幽谷。大意是建造大厦的木材,本来就出自幽深的山谷,不会在人聚之处长成。因为远离人群,不被刀斧砍削损伤,才能够一一长成大才。

许多年前那部《大话西游》莫名其妙的把和尚置于了婆婆妈妈的境地,从此唐僧成了啰嗦的代名词,且一蹶不振,永不超生。对此我的看法是,喜剧该有一个底线,就是别把无知当有趣。和尚招谁惹谁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诋毁它,给它塑造一个与他恰恰相反的形象。南宗禅其实把念经鄙弃为无事忙,能不开口,则不开口,因为“口是祸门,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静心向禅”。相传,佛陀曾于灵山大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大众皆茫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一笑。在这拈花微笑,心心交汇之间,迦叶尊者成为传灯一祖。可见多做多想,少说空话,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和尚把对人宇宙的顿悟分成三个境界。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这是描写寻找真理的本体不得的情况。其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描写似已悟道而实未了悟的阶段。最高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说在瞬间中得到了永恒,刹那间成终古,超越思虑执著后显示出的澄明境界。如果讲我们的高一高二分别处在第一第二境的话,那么高三就是该到第三境界的时候了。当然郁闷和茫然是有的,因为现世有许多的矛盾和不公。可惜的是,从原始人出现贫富分化后,人类社会不再公平。愤世嫉俗的人像一只反过来蜷缩的刺猬,用自己的刺折磨自己。因此学习和尚的看破红尘吧!即使不出家,旷达些也是好的。

电影《食神》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大意是:世界上根本没有食神只要用心烧饭每个人都是食神。虽然逻辑上讲不通,但套用一下还是可以的,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和尚只要用心做事用心领悟人生,每个人都是和尚。

相关推荐:

什么叫单打什么叫双打

为什么现代的和尚多以释法号的开头而古代则宽泛很多

吕布被陈登骗了吗

什么叫单侧电源电网

为什么宋朝以前首都总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

吕布被谁所杀

什么叫担保人

猪八戒在保唐僧西天取经之后被如来佛称为什么

标签: [db:标签]

声明:《为什么现代的和尚多以释法号的开头而古代则宽泛很多》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什么叫单打什么叫双打

    1、单打:是一种体育用语。指的是一对一比赛。某些球类比赛的一种方式,由两人对打,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都有单打;2、双打:双打是在羽毛球、乒...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为什么现代的和尚多以释法号的开头而古代则宽泛很多

    和尚本无姓,只是为了在世俗层面与非出家人做出区分,才以释为姓。中土大德以释为姓始于东晋的道安大师。在他以前,中土沙门皆从师姓,师来自天竺则...

    百科 日期:2023-04-05

  • 吕布被陈登骗了吗

    吕布被陈登父子一起欺骗,大败曹军。陈登父子是帮助刘备的,陈登诈降吕布,先说破袁术之计,争得吕布信任,又去曹操处说破吕布之计,后与父陈圭到吕布处...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单侧电源电网

    单侧电源电网是指只有在一侧有电源的电网。由此电源向外辐射送电。若此电源故障,电网将失去电源。与单侧电源电网对应的是双侧电源或者多侧电...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为什么宋朝以前首都总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

    因为长安与洛阳都处于黄河流域,这个地区开发是最早的,因此经济和文化较为先进,这是成为天下之治的先决条件,这是洛阳被作为首都首先是在东周的时...

    百科 日期:2023-04-05

  • 吕布被谁所杀

    建安三年十二月吕布于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建安三年,吕布攻打沛城,击败刘备。曹操派夏侯敦援救刘备,也被打败,九月,高顺等攻破沛城,俘虏了刘备妻...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担保人

    一、定义:根据担保法规定,第三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这里的第三人即担保人,包括具有代为清偿...

    百科 日期:2023-04-05

  • 猪八戒在保唐僧西天取经之后被如来佛称为什么

    猪八戒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所作《西游记》中登场的虚拟角色。又名猪刚鬣,法号悟能,浑名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会天罡数的三十六般变化,所持武器为太...

    百科 日期:2023-04-05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