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诸葛亮为什么老拿着那把扇子

诸葛亮为什么老拿着那把扇子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5 手机版

诸葛亮的扇子是白鹤茸毛做的,对于这把鹅毛扇,民间传播着这样故事,这把扇子是黄月英的师傅送给黄月英的,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写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战略,并叮咛她,姓名中有亮堂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即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全国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将来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品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心肝宝贝,形影不离,所以不管春夏秋冬,老是手不离扇。

诸葛亮为什么手里一直拿着羽扇?

首先,诸葛亮羽扇的形象主要来自《三国演义》,不过,诸葛亮喜欢拿着羽扇并不是罗贯中的凭空塑造。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也有“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等记载。羽扇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汉末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羽扇成为士大夫、文人都比较喜欢艺术品。换而言之,羽扇最初的作用可能是纳凉,但是,因为文人喜欢在上面写字绘画,慢慢地就成了艺术品。

由此,对于诸葛亮来说,拿着羽扇并不是一个奇怪的行为,反而是符合当时的潮流,如同现在人穿西装、打领带一样,对于汉末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就喜欢拿着羽扇。同时,天下闻名的诸葛亮一年四季拿着把大大的羽毛扇,除了摆“酷”和彰显自己儒雅的气质之外,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挡风啦。众所周知,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率军多次北伐。而诸葛亮和司马懿等魏国大将战斗的地方,主要在今甘肃省一带。对于该地区来说,干燥多风,可能还有沙尘飞扬,所以诸葛亮用羽扇来遮挡风沙也是非常合理的。

再者,针对诸葛亮手中经常拿着的鹅毛扇,有说法和他的妻子黄月英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黄月英是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阳)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在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在诸葛亮临行前,黄月英亲手给诸葛亮做了一把扇子,在这把羽扇的扇柄上,黄月英画了八阵图,并且要求孔明随身携带。通过一把扇子,黄月英是希望提醒诸葛亮一方面不忘夫妻之情,另一方面则是告诫他息怒。

最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对黄月英给诸葛亮赠送羽扇,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不放心诸葛亮的安全。毕竟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经常率兵打仗,万一遇到伏击什么的,可能就和庞统一个下场了。在此基础上,黄月英给诸葛亮做了一把羽扇,并叮嘱孔明:“鹅性最机警,一有风吹草动,它便知动静。你将鹅毛扇带在身边,可以发挥预警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有观点指出诸葛亮手持的不是羽毛制作的扇子,诚如之前提到的《三国志》一说,里面是“毛扇”。还有宋刊《艺文类聚》卷六七引《语林》是这样说的:诸葛武侯与室皇在渭滨将战,宣皇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皇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都拿着扇子?冬天也不离手?

因为这把扇子对于诸葛亮有特殊的意义,所以一直拿着这把扇子,就算是冬天也是手不离扇。

诸葛亮的这把扇子并不是普通的扇子,而是一把鹅毛扇,制造工艺非常精湛。而这把扇子则是自己的妻子黄月英在结婚的当天晚上送给自己的。

黄月英是从那里来的呢?这把鹅毛扇不是黄月英花重金购买的,也不是自己亲自制作的,而是自己的师傅送给自己的。

师傅对黄月英说:“日后你碰到姓名中含有明、亮这个两个字的男人,便是你的如意郎君”。这把鹅毛扇上面书写明亮两个大字,中间还有一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全都是治国安邦、兵法策略。

在结婚的当天晚上黄月英就送给了诸葛亮,一方面有包含了满满的爱意;另一方面黄月英则对诸葛亮说:“当你有了计谋后,全部表现在了脸上,让敌人非常容易看清你的想法,这是非常危险的;我送你这把扇子是可以帮你遮掩你的心思,让敌人捉摸不透你”。

诸葛亮一听黄月英对自己的评价后,非常佩服自己的妻子,非常虚心的接受批评,日后每天都会拿着扇子,就算是冬天也拿在手里。

还有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治国安邦、兵法等策略,诸葛亮每日拿在手里是非常方便的研究和学习的,这把扇子诸葛亮一直带在身边,参加过大大小小很多战役,甚至有的时候诸葛亮遇到困难后,自己摇几下扇子后,就会立马有计策出来,帮助诸葛亮解决燃眉之急。

而这把扇子确实是很好的遮掩了诸葛亮的心思,让诸葛亮看起来更加的神秘。也帮助诸葛亮不论在多么糟糕的情况下都能够冷静面对,想出万全之策来应对。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随身带把扇子?

对于诸葛亮为什么随身携带一把扇子,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是睹物思人,还有诸葛亮时刻提醒自己,铭记岳父告诫自己的话,另外一种说法是作为点缀

第一种说法是说那把扇子是诸葛亮的妻子在他出山前送给他的物品,黄月英从她的父亲那里拿来的,扇子上有两个字“明”“亮”,父亲说以后的丈夫名字里要有这二字,黄月英把扇子送给诸葛亮,希望他看到扇子时,能想起自己,睹物思人。


另一种说法是说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亲自送给诸葛亮的,他的老岳父为了让诸葛亮忠心报效汉室,就把自己的一把鹅毛扇赠送给他,并告诉诸葛亮,鹅是最谨慎机灵的禽类,如晚上派鹅守夜,一遇风吹草动,鹅会警觉预报敌人动静掩护同类脱险。诸葛亮牢记岳父的教诲,无论何时都手不离扇,以随时提醒自己谨慎机灵行事。

还有一种说法是起点缀作用。那时候的文人雅士们都喜欢手拿一把扇子,是一种潮流,就像现在的跟风一样。例如,曾经泡沫之夏里面的一条发带戴在手上,是一种潮流,大家都纷纷买一条来戴在手上,同一个道理。只是那时候流行的是扇子,很多文人雅士都会携带一把扇子,周瑜也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杨修与曹操曾经闹出“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诸葛亮也不例外,紧跟潮流的步伐。

当然这些只是一部分说法,关于诸葛亮的扇子还有许多说法,还有人说扇子是妖精的变成的、扇子是诸葛亮他爹送的等等说法数不胜数。

诸葛亮为什么老是拿着羽扇?这扇子有什么故事?

    羽扇纶巾,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扇子是白鹤羽毛做的,民间有这样的故事流传,扇子是黄月英的师傅送给黄月英的,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而诸葛亮字孔明。

    诸葛亮是刘备等人三顾茅庐请出山的,黄月英在出山时就将这把扇子送给了孔明作为离别赠物,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论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野史曾有记载说,“扇摇战月三分鼎,石暗阴云八卦阵”,就是说孔明有次使用扇子天色发生变化,说的非常悬乎,不过都是也是传闻,真假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也有传言说这羽扇不是黄月英给的,而是水镜先生给的。孔明一直带着是因为在遇到难题心里烦躁不安的时候,用那羽毛扇轻轻扇两下可以让自己定神,戒焦戒燥!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是用来扇风祛热的。

     其实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形象定位便是“羽扇纶巾”,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泡妞装逼的必品,而诸葛孔明一直扇不离手自然有这些原因在里面,而不像民间所传说诸葛亮扇子中有攻城掠地与治国安邦的上策。据宋代人描述,东汉末年的士人官员都喜欢拿扇子的,其作用类似后来日本战国武将的扇子差不多,就是模仿战国阴阳家的习惯,用做指挥棒或指挥刀的作用。

其实历史上那个时期的人都喜欢拿扇子穿平民服饰,苏东坡的《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所以说扇子并不是孔明的专利。

诸葛亮为何总是手持羽扇?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的这首诗中,拿扇子运筹帷幄的是周瑜,可到了《三国演义》里,拿扇子的变成了诸葛亮,罗贯中似乎要与苏轼抬杠到底,无论春夏秋冬,总要给诸葛亮一把扇子。这把扇子给的还特别到位,伴随诸葛亮的一生,成了诸葛亮的金字招牌。



可他为什么要拿着一把扇子呢?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亮刚出场的时候的描写: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关进,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是在隆中晴耕雨读的一个人,而在隆中这片地方,当时就聚集了很多名士。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就曾遇到过崔州平。——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



诸葛亮的朋友圈范围是当地的名士,就要有名士穿着,其中麈尾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名士非常重要的装备。由于魏晋南北朝士人崇尚峨冠博带与清谈,麈尾便成了必携之具,其作用类似于手饰。麈尾本是一种驱避蝇螨的用具,但由于土人清谈,手握麈尾.口标义理,借助麈尾以指划,故而麈尾就成了清谈名士们的必携之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种与麈尾相似的上人装饰和标志就是羽扇,又称毛扇,此扇刻木为柄.柄上列有十羽。也有学者认为:“毛扇就是麈尾,因为麈尾的外形与扇相似,所以又叫‘麈尾扇’。”

一句话概括——羽扇能够提高逼格,不分季节。

还有一种说法。诸葛亮上门求娶黄月英时,和黄承彦攀谈许久,等到告辞出来后,黄月英走出来,拿着一把羽扇,递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一脸不解。黄月英就问他:“知道我为什么要送你羽扇吗?”葛亮摇了摇脑袋,回答到:“是礼轻情意重的意思吧!”黄月英说:“还有别的意思吗?”诸葛亮知道其中还有深意便不再回答,黄月英说:“刚才你和父亲的谈话我全都看见了,每次你讲到你胸怀大志,就会眉飞色舞,激动不已。但是每次讲到曹操、孙权时就会皱紧眉头,面露忧愁,我这把扇子是给你遮脸用的!”



诸葛亮听完脸红了,黄月英这是暗着告诫他,凡事不能表露于面,要冷静沉着,否则不能成大事。这件事令诸葛亮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竟有这么大的一个“弱点”,后来他改正了这个习惯,但是依然时刻拿着羽扇,永远记住这一教训。

诸葛亮为什么总喜欢拿把扇子?诸葛亮的扇子有什么作用?

可能诸葛亮最大的形象特点就是他的白扇子,只要看到这把扇子你就会知道是诸葛亮本人了。不过诸葛亮为什么总喜欢拿着这把扇子呢?其实字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就给诸葛亮的形象做了一番描述,其中这把扇子就是非常重要的标注,以至于到后面的影视剧当中,这把白羽扇就成了诸葛亮绝不离手的东西。不过在正史中,并没有对这把扇子强调太多,可能只是诸葛亮的一种习惯,扇子能让他冷静思考,就像有些人喜欢拿其他东西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其实不管是在影视剧还是在小说之中,我们都能够了解到,诸葛亮的手中时时刻刻都会拿着这把扇子,不得不说,这种扇子我们小时候肯定都玩过,只是可能会情不自禁的就把扇子上的羽毛给扒光。好了,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我们买的那把,而是诸葛亮手中的那一把扇子,为什么他走到哪里都拿着这个东西呢?

关于这把扇子的来历,各种传说和说法都非常的都,有人说是诸葛亮老婆黄月英送他的,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给的,还有人说是诸葛亮的老丈人给的....可以说是说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人说这是天神下凡给他的,不过具体是哪里来的,我们就不知道了。罗贯中也没仔细讲述这把扇子的来历,不过却成了诸葛亮最有辨识度的东西。

不过仔细想想诸葛亮拿着这个玩意真的有什么用吗?从现在看来,诸葛亮会拿着这把扇子也不稀奇,其实就和平时有些人喜欢抽烟、喜欢转笔一样,只是他自己的一个习惯而已。而且诸葛亮本身就是比较清高的读书人,弄这么一个形象的话,也寓意着他自己的高风亮节了。

还有一点,也是我比较同意的一点,诸葛亮拿着这个东西,完全就是为了让别人记住他,反正上了战场肯定没什么用,可能别人看到他扇扇子胸有成竹的样子会被震惊到吧。试想一下,别人都是穿着盔甲指挥战斗,他则是羽扇纶巾,就这么都能赢你们,明显表明差距不在一个档次上,这很明显就是在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啊。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诸葛亮拿扇子的形象也已经深深陷入到了我们的脑海之中了。

相关推荐:

诸葛亮为什么老拿着那把扇子

什么叫第一承运人

驴妈妈怎么提现

姜维北伐为什么会失败钟会和邓艾为什么被杀

什么叫第三人称单数

驴奶和什么食物相克

什么叫第三类接触

为什么朱元璋被称为高皇帝朱棣称为太宗文皇帝

标签: [db:标签]

声明:《诸葛亮为什么老拿着那把扇子》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诸葛亮为什么老拿着那把扇子

    诸葛亮的扇子是白鹤茸毛做的,对于这把鹅毛扇,民间传播着这样故事,这把扇子是黄月英的师傅送给黄月英的,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写着...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第一承运人

    1、“承运人”是指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与托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人。2、第一承运人,是代表其他承运人与旅客或托运人签订运输合...

    百科 日期:2023-04-05

  • 驴妈妈怎么提现

    步骤如下:1、首先在存款账户提现明细中,点击“申请提现”按钮;2、然后确认绑定手机号,点击“下一步”选项;3、再输入银行卡开户姓名及银行卡号,点...

    百科 日期:2023-04-05

  • 姜维北伐为什么会失败钟会和邓艾为什么被杀

    姜维自身实力不够,遇到的对手邓结巴太强。而那时的蜀国国力衰弱,后主昏庸,姜维的北伐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不论是从物质还是人心。并且蜀国内部集团...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第三人称单数

    第三人称单数是语言中对对话双方外其它某一个人指示时使用的代词。第三人称是指在对话过程中,言语发出方和言语的听受方以外的其它人称。单数...

    百科 日期:2023-04-05

  • 驴奶和什么食物相克

    和驴奶相克的食物有:1、将驴奶和米汤参合在一起会使维生素A大量流失,使得人身体变得虚弱;2、驴奶中的蛋白主要是酪蛋白,若在驴奶中加入钙粉,驴奶...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第三类接触

    第三类接触指人类与外星人进行直接接触,看清了UFO,特别是看清了其中载的类人高级生命体。目前人与UFO的接触共分六类:零类接触:遥远的目击 ;第一...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为什么朱元璋被称为高皇帝朱棣称为太宗文皇帝

    古代皇帝死后的称呼有庙号和谥号之分。皇帝的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过的概括;而庙号则是用来表示皇帝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无论庙号和谥号,都是皇...

    百科 日期:2023-04-05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