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

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5 手机版

不同点:

1、《孟子》和《论语》论语作者不同,那么所教导的角度也不同。

2、《论语》主要告诉我们道理,《孟子》却是说孟柯游说。

3、《论语》和《孟子》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不同。

4、《论语》主要以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 这样二种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 《孟子》主要以事实论证事例论证。这二种方法,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

相同点:

他们的政治思 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仁”的思想

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

不同点:

1、《孟子》和《论语》论语作者不同,那么所教导的角度也不同。

2、《论语》主要告诉我们道理,《孟子》却是说孟柯游说。

3、《论语》和《孟子》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不同。(前言有说明)

4、《论语》主要以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 这样二种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 《孟子》主要以事实论证(例证法,举例论证)事例论证。这二种方法,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

相同点:

他们的政治思 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仁”的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中《论语》和《孟子》的区别是什么?

虽然同属于儒家学说,侧重点不尽相同,简单说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属于语录体式的,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 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孟子》应该是比较成熟的语录体的论辩文(通常是双人对话),并且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 过渡的迹象。它的论 辩技巧缜密纯熟,文风气势浩然并且大量使用排偶,叠句等修辞手 法,具有文学散文的 性质。

你认为《孟子》和《论语》有何异同?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编写结构上,你认为《孟子》和《论语》有何异同?

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孔孟生于不同时代,对“仁”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分析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不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儒家学说。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对“仁”具体定义很难界定。其实,孔子对仁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刚、毅、木、讷近仁。”“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不同弟子问仁,孔子因材施教,回答也都不同。比如,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_,”司马牛性格急躁而多言,孔子建议他说话应该缓慢谨慎。《论语》是孔子弟子根据他平时的言语整理出来的,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的语境,也就无法准确得知孔子的意思。但是在书中,孔子提到仁的句子多达一百多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了解。 据考察,“仁”的本义是祭祀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表明不忘先祖,从血缘关系上爱自己的先人,因此,仁之爱本义是亲亲之爱,后来推及爱人。孔子提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人的根本,先能事父兄,然后人道可大成。仁统四德,孔子认为,性本善,孝悌是仁之本,先孝悌而后他人、国家,这就实现了泛爱,那社会就会和谐发展,人能够有孝悌之心,自然能有仁心。“不仁而多才,国之患也,”如果光有才能,而没有为民造福的仁爱之心,做一些不利于人民稳定生活的事,那么再有才气也是无济于事。 《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声。”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因此,仁是研究人的。研究孔子所有提到仁的句子,都是针对人的性格、修养等方面,体现“仁”的字眼很多,如:孝、悌、信、_、勇、爱众、恭、宽、敏、慧、刚、毅、木、讷,这些都是仁的具体体现。周朝实行血缘分封制,为了维护统治,使宗族分而和,制定礼乐制度,礼是为了区分等级,明确全体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乐有“和”的本质,因此使大家能够和谐相处。然而,到了孔子时期,礼崩乐坏,僭越之事时有发生,有的诸侯的财产甚至比王的还多,还出现许多乱用礼乐之人,比如季康子“八佾舞于庭”,孔子言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生活在礼乐文化丰富的鲁国,对礼乐的研究特别深刻,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应该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仁人应该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可见守礼则可得仁。但是,孔子认为光有礼是不行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必须是发自内心的。通过宰我与孔子关于丧礼的对话,可以看出礼是仁的体现。因此,礼是求仁的方式,也是仁的最终体现。仁是可以达到的,《述而》篇中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他认为,仁是可以达到的,只要努力追求,就可以实现,因此,求仁重在其自身,也就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求仁,就先从孝敬父兄开始。求仁可以通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而得。“求仁”就是要通过自身内在的自觉道德修养来成就独立人格。 《孟子》一书“仁”字出现了150次,可见孟子对“仁”的重视程度,孟子发展孔子的“仁”。在“仁”的重要性上,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所在,舍此人们将无所适从。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仁者无敌”。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孔子仁爱的思想显然是难以实现的,要想在乱世中保存自己的国家并一统诸侯,就要采取各种战略和手段,这和孔子的思想显然是不符的,在乱世,儒家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仁”在和平年代有其重要意义,在当今,将古人的聪明智慧应用于现在是极为重要的。 来源:大东方

《论语》《孟子》的风格比较是风格比较~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①,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县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

相关推荐:

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

什么叫真空和真空度

为什么说大卫王是以色列最伟大的英雄

论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什么叫针灸师

中国人好像不愿意共享文件是这样吗为什么

论语在形式上有哪几种样式

什么叫找地平

标签: [db:标签]

声明:《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

    不同点:1、《孟子》和《论语》论语作者不同,那么所教导的角度也不同。2、《论语》主要告诉我们道理,《孟子》却是说孟柯游说。3、《论语》和《...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真空和真空度

    真空的含义是指在给定的空间内低于一个大气压力的气体状态,是一种物理现象,在真空技术里,真空系针对大气而言,一特定空间内部之部分物质被排出,使...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为什么说大卫王是以色列最伟大的英雄

    原因:大卫王对以色列有卓越的贡献,整顿朝政、安抚流民 ;统一以色列 ;攻取耶路撒冷 ;进行宗教改革 ;治权中央化。说法一:大卫王,名字的意思是被蒙爱者...

    百科 日期:2023-04-05

  • 论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十三经...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针灸师

    针灸师是将针灸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保健治疗的一类人的职称。针灸分针刺疗法和灸疗的合称,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中国人好像不愿意共享文件是这样吗为什么

    不是这样,系统自带的共享文件功能从来没见有人用过。网上到处流传只下载不上传的方法。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不愿意分享,比如题主可以看到各个网盘...

    百科 日期:2023-04-05

  • 论语在形式上有哪几种样式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找地平

    1、地面找平是指将建筑物的原始地面,通过一定的方法找平,使地面平整度达到一定的标准,符合国家关于地面找平的规定;2、地面找平可以分为两种,一是...

    百科 日期:2023-04-05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