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鲁迅是如何评价中医的

鲁迅是如何评价中医的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6 手机版

鲁迅说到中医只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凭心而论,鲁迅对这些具体问题批评的都是对的,点到了某些中医的痛处,当然也难免有些偏颇。后来鲁迅坦诚地说:“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很夹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

由此看来,鲁迅并不是在反对中医,而是批判庸医。只是响箭过处,不小心击中了医林中的几片黄叶而已。鲁迅后来对《本草纲目》和民间医药的评价,公允而且深刻,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鲁迅与中医

      鲁迅原来教育背景也是理工男,在日本受到系统的医学教育。鲁迅对中医基本上是激烈批判的态度。我也认为,鲁迅痛恨中医,甚至达到了偏执的程度,甚至谩骂。这个大概与他父亲的英年早逝等有关。中医如何改良和进步,的确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直到今天,学术界也还在争论。西方医学的发达,是因为有科学精神。相反,中国在这方面相对缺乏。鲁迅其实对这些东西也做过考证,做《内经》的人对于人的肌肉,的确是看过的,但似乎是只略略地看了一下皮肤下的一点,没有仔细审视,马马虎虎,所以很多东西没有搞清楚,得出了“凡有肌肉都发源于手指和足趾”的结论。这就为中国医学打下了一个不良的基础,此后也少有人认真探究,总之是没有所谓的解剖学。宋朝的《洗冤录》,属刑事犯罪的法医学的范畴,讲人的骨头,竟然说男女骨头的数量不同。中国古代“仵作”(法医),对于人体的认识并不准确,因此有不少随意的地方。他们提供给法官的证据也就很可疑,千百年来不知道酿成了多少冤案。鲁迅说,医术是需要生理学和解剖学知识的,但中国医书上的人身五脏图,“真是草率错误到见不得人”。特别是妇科的医书,因为封建思想的影响,几乎都没有弄清楚女性下半身的解剖学构造,而“只把人的肚子看作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莫名其妙的东西”。他所痛恨的中医是不负责任的庸医,是那种把医术拔高到玄学地位的所谓“儒医”,而对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医学实践中的精华部分是肯定的。他对《本草纲目》就给予很高评价。晚年,他还翻译了外国人写的《药用植物》,希望借鉴外国人对中医的研究成果。因此,也不能一概予以否认。

鲁迅在《父亲的病》 对中医的态度是怎样的?说明理由

鲁迅对中医是痛恨的,这在他《自叙传略》中可以得到佐证:”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他认为父亲就是死于骗人的中医,自热会影响到对中医的态度.以后鲁迅家里人包括他自己生病只看西医,从不清中医,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鲁迅对于庸医如何评价?

1、鲁迅先生的父亲患了较为严重的水肿常年得不到好转,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花请两位世外高人。这两位“神医”也是给鲁迅的父亲开了大大小小不少的药方,这些药多见奇怪,关键是没什么药效。这不是明摆着害人嘛?药药那么贵,吃了那么多次,始终不见效果。

2、父亲最终还是死掉了。听说那个被称为神医的那几个人,天天坐的轿子,生活花销极为阔绰,小日子过得可是如鱼得水。这不经让小编听了感到都为鲁迅先生感到冲冠眦裂,就算是别人听了也会咬牙切齿的吧!医者父母心,便把别人医死了却不以为然,没有一点歉意,这完全违背了医者的初心,他们是没有医德的,可以说他们不配做医生。

3、那几个“神医”收了钱不干正事,明明无药可救了还给将死之人开药,这不就是诈骗钱财吗?第一位“神医”开了不少药方,用大量无效的药物来救治鲁迅父亲,虚伪又贪财的,他永远没有止境的贪婪钱财直至被发现。可他却说自己“知识”用尽,还将责任推给另一个人,这样只为了名誉,不管别人的死活,不负责没道德操守,按鲁迅的口语来说就是“吃人”!

4、另一个医生肚子里装的也是一股坏水。“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他永远只有借口,脑袋里是不可能装有知识的。他给鲁迅父亲开的药房简直让人啼笑皆非:原配一对蟋蟀,河边的芦根还有时长三年的甘蔗还要经过霜雪的吹打,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配方中还有就旧皮鼓制作成的败鼓皮丸。这要方,现在给小孩子看,小孩子都不相信吧?就算有用,这些东西又不容易集成,这不就是刻意刁难人吗?还救人?这简直是杀人!

5、父亲的死,一直都是埋在鲁迅先生心中的痛,迫于无奈作者用手中的笔来调侃讽刺这些庸医。某些庸医故作高深,如果他们两个对比,写出了他们庸医误人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不舍之情。当时的旧社会就像这两个庸医,一直剥削劳动人民,这种事情随处可见。这是旧社会的通病,只要能推翻“庸医”一般的无能的政府,就能救治旧社会,我相信会有人行动的。

鲁迅先生真的认为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吗,他为什么这么说?

鲁迅的父亲请了当地最有名的中医开药。吃了特效药,但是还是亡故了。鲁迅先生不免对中医产生怀疑:奇特的药引是不是骗人的把戏。他认为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这句话出自鲁迅《呐喊》序言:回想起来,慢慢发现中医只是“有意无意的一种骗子”。在这段描述之前,鲁迅先生对父亲的病情还有另一种描述:我出入精品店、药店4年多,几乎每天都有。。。因为开处方的医生最有名,而用于这方面的药也很奇怪:冬天的芦根,霜冻后的甘蔗三年,蟋蟀用原,扁木带籽很多事情都不好办。然而,我父亲一天一天地去世了。

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医药是一个有意无意的骗子的结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鲁迅的父亲请当地最著名的中医开药。但卖了家里的贵重物品,收了奇药后,父亲去世了。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不禁对中医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把奇怪的药物引进来骗人呢。从鲁迅的话来看,这不容易做到。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些药物的引用表示怀疑。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是,鲁迅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家庭从小康家庭陷入了两难境地。从中,鲁迅先生也能看出这个世界的真正目的,那就是中医药的骗子有意无意!

这段话出自《呐喊》的序言,记载的事情应该是真实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鲁迅先生回忆起自己的家庭经历,他对中医的怀疑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但鲁迅先生的话很巧妙,用的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他为中医保留了一排回旋余地。

在鲁迅时代,由于战乱、民生混乱、民众迷信等原因,中医药的名称不断恶化。江湖郎中欺骗行医,民间药方终身误导,这在当时已不是新闻。然而,当鲁迅到了写《呐喊》的时候,他对中医的精髓有了更真实的认识,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医生会在无意中造成医疗事故,也就是文章所说的无心欺诈。他在他的《哭泣》中加入了一本小说《药》。故事的主题是血馒头,这是中医药故意欺骗的典型案例。

因此,鲁迅先生的《呐喊》中对这句话有很好的解释,诠释了鲁迅先生对中医治疗的理解和对江湖医生伤害的憎恨。另外,中医不仅是中医,而且是指传统迷信。在医学上,老栓对血馒头治疗结核病的执拗,来自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但这种传统思想以中医方剂为代表。所谓“人民病”是指“学究思维”。中医不能治病,说明应该摒弃传统观念!血馒头的血源(革命党员夏雨)是唤醒人民智慧和思想的途径!

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曾经对中医的治疗产生过怀疑,这种怀疑源于他小时候父亲的病。鲁迅所表达的对中医药“庸医”或“医术”的误会也表达了鲁迅对中医药的误会或误会。在小说集《呐喊》中,中医也被称为人们迷信的传统思想。然而,中医学的错误和不能治病,都意味着开明民智、唤起民智,只能走一条新路,不能靠传统思想,要依靠革命党员夏雨的革命思想!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于此之前,周府的主人周伯宜虽说正在家中坐着静养,但突然之间口吐鲜血,不由得被人送往床上。

因周伯宜正坐在家中窗边,故其将所有的血都吐在了北窗外的小天井中,所以人们并不知他吐了多少。

可即便如此,突如其来的灾祸,还是打断了人们布置周府的计划。

众人看着突然发病的周伯宜,一时之间失去了所有的主意。

众人呆呆地站在原地,没有一个人想起去看望周伯宜的病情。

直至过了一会,有人瞬间反应过来周公生病了,当即大呼小叫起来。

这时人们才想起自己的职责,连忙手忙脚乱地寻找止血办法。

突然之间,有人想起家中老人所言,说陈墨可以止血,旋即府中上下便紧急研起墨来。

待墨成型后,人们又将它倒入了茶杯中,递给了周伯宜并让他喝下。

可虽说如此,这件事却是毫无成效。

也许在众人心中,他们想用这件事来止血,是因中医传统的"医者,意也"学说,妄图用黑色来掩盖血液的红色而已。

可最终,除了周伯宜吐出的"血液"变成了黑色之外,此事便再无成效。

所幸,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伯宜吐血这么病状逐渐消失,周家众人也有了时间可以帮他聘请医生。

初时,并不如鲁迅先生所写的一般,请的名医。

众人替周伯宜请的是绍兴城的一名冯姓医生。

因周伯宜的病还没有很重,所以一般来说,每当冯医生来到周家的时候,周伯宜总会亲自前往前堂迎接他。

或当冯医生在周家看病太晚时,周伯宜总会邀请他一起共赴晚宴。

冯医生也不推脱,甚至有时,不顾周伯宜的病体,以医生的身份邀请他同饮几杯。

周伯宜只道是医嘱,便就着家中的蔬果,与冯医生展开了对饮。

不知是因为冯医生学艺不精,还是周伯宜自觉病情益重,后来冯医生再也没有踏入周家的房门。

而冯医生再也没有踏入周家的原因,皆是由于周家的二公子,周作人。

彼时,周伯宜因自身不知患有何病,自觉之间与家人接触极少,生怕将病状传染给家人。

但即便如此设防,周作人因不知为何,也是突生病状,甚至除了吐血之外,病状与周伯宜无二。

这一现象的出现,可吓坏了周家众人。

于是,在一次冯医生抵达周家的时候,周伯宜便求着他为自己二儿子看病。

做完简单的治疗后,冯医生向周伯宜说出了:" 贵恙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令郎的却有些麻烦。 "

而后,冯医生便留下一副药方,带着周家给予他的出诊费用,回到了自己的诊所之中。

可待周作人按药方服药之后,众人却是见他的身体状况没有任何起色,无奈之下只能再斥重资将冯医生请来看病。

这次的情况却全然与上次不同,冯医生在仔细检查周作人与周伯宜的身体后,当即推翻了自己之前所有的言论,甚至还说出了与上次结果全然不同的话。

不知冯医生说的是真是假,总之,自此以后,周家中人便再也没有见到过冯医生出没于周府。

代替他的是一位名叫姚芝仙的医生。

彼时,周作人已经自己痊愈,至于其为何发病,则还是没一人知晓。 但是周伯宜却没有周作人那般好运。

先从吐血开始,虽说后来将其止住了,但却是无法阻挡身体形态的变化。

周伯宜的病,先由冯医生诊治,说是患有肺痈(肺结核),而后却是因为浑身上下开始肿了起来,人们便又将其看做普通的"水肿"治疗。

其实在冯医生走后,周伯宜本不愿再治疗。

当时周家已无半分余资,现在再把仅剩的钱花在他的身上,倘若治好了还好说,但如果没有治好,他便成了子孙所怨恨的罪人。

但后来随着他病情的日益严重,甚至于后期连床都下不来,众人还是决定瞒着他,偷偷为他寻来了医生。

姚大夫作为绍兴城的名医,一场出诊费用可抵当时人家大半月开销。

据鲁迅记载,"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 "

1901年的1银元大约可抵现在的近200元,而在这之前的1银元可能会抵得更多(周伯宜逝世于1896年)。

于是,每次周家喊来姚大夫看病,都要付出200余元的代价。

而且由于周伯宜病情的影响,基本上姚大夫于周家诊治病情,属于"隔日一次"。

为此,周家为了顾住周伯宜一人于病情上的开销,变卖了祖上留下的四五十亩田产才堪堪抵住。

除了姚大夫的出诊费用昂贵以外,每次,姚医生为周伯宜所配的药引,亦是十分难得之物。

绝不是如同普通医师一般所用的"生姜一片"或者"红枣两颗",也不是清时叶天士等人所用的"梧桐叶"。

姚医生所用的药引,最简单的便是"鲜芦根一尺",或是"经霜三年的甘蔗"与"几年陈的陈仓米"。

时值冬季,药引极难获得。

像是鲜芦根,需要冒着严寒,亲自前往河边挖掘才能获得,但至于甘蔗与陈米,周家众人却是失了法子。

所幸,因为鲁迅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的支援,陈米总算找到了下落。

现在就剩一个甘蔗,甚至还是经霜三年的甘蔗,难倒了周家的众人。

突然之间,他们听到了有人在周府门口叫卖甘蔗的声音,寻声前往,总算找齐了所有的药引。

于是,待众人再将姚大夫喊来后,他便开始着手对周伯宜进行治疗。

可是令周氏兄弟好奇的是,明明药方之中只写用陈米一两钱,但是没有几次治疗,寿镜吾先生送来的几斤陈米却被告知用完,他们只能出门进行购买。

同样令他们好奇的是,之前遍各地米店都说没有陈米,但这次,离家最近的米店却是多了许多。

于是,周家兄弟便花费了极大的价钱将其买了回来,供父亲治疗使用。

就这样,周家每月保持如此巨大的开销,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两年。

亦是在这两年的时光中,周家的资产日渐空虚, 科技 部这样,周伯宜的身体确实没有丝毫好转。

最终,姚芝仙仿佛看出了什么,在一次诊治完周伯宜的病情后,极其诚恳地对周家众人说道:"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我荐他来看一看…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

当姚芝仙说出这句话时,周伯宜没有说话,只是弱弱地点了一下头。

此时,姚芝仙仿佛如获大赦一般,道了一声歉意后,赶忙收拾东西打算"逃"离周府。

恰逢此时周伯宜大儿子鲁迅来照顾父亲,周伯宜便示意鲁迅将姚大夫送走。

待鲁迅将姚芝仙送至轿子上,并返回到父亲房间时,却是看见了周伯宜与一群人在讨论自己的病情。

" 父亲的脸色很异样…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 "这是姚芝仙离开后,鲁迅对父亲的描写。

可即便这样,姚芝仙已经向周家表达了想要离去的想法。

于是没有办法,人们只能再次请来了绍兴城的另一位名医,也是最后一位名医:陈莲河(本名唤做何廉臣)。

与姚芝仙相同,陈莲河的出诊费也是一元四角。

但是他的治疗方法,却与姚芝仙有着明显的不同。

之前姚芝仙找的诸多药引,虽说十分难以获得,但最起码花些许钱银,依旧是可以买到的。

但陈莲河的药引,却大抵都是"蟋蟀一对"或"平地木十株"之类的物件。

甚至对于这一对蟋蟀,陈莲河的要求更是"要原配"。

虽说可能这类物件极为难得,但是因为鲁迅家中的百草园,这一对蟋蟀还是十分容易便可获得。

但是对于"平地木",周家众人却是没有任何线索。

他们四处寻找,药店、卖草药的人、甚至老年人、读书人、木匠等,只要他们可以接触的人,皆向其寻找"平地木"的下落。

但事实却是,这类药引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直至后来,鲁迅找到了家中远方的叔祖,才算是找到了"平地木"的下落。

等周家人将找到药引的事情告诉陈莲河后,他当即向众人说出了以后了药方,寻找"败鼓皮丸"。

旧时的人们认为,"水肿"这种病状,是皮肤肿胀,而应对它的方法,便是用打破的鼓皮去克服。

而这"败鼓皮丸",便是使用打破的鼓皮所做的。

可是即便如此,周家众人却是在何处也找不到这种丹药。

甚至在绍兴城最大的震元堂中,伙计们也是没有听闻过这种药物。

直至后来,经过陈莲河的有意点拨,他们才知道了在轩亭的天保堂药店有这种药物。

同时,周氏兄弟还听闻,天保堂药店仿佛还与陈莲河有着些许的联系。

就这样,又是花费了极大的价钱,周伯宜的病终于找够了先生所开的药方。

同样,因为病痛的折磨,陈莲河来到周家的次数,也与姚芝仙一样,"隔日一次"。

可是这么勤快的结果,并不是代表着周伯宜的身体日渐好转。

反而,在1896年农历9月初6的时候,周伯宜离开了人世。

周伯宜逝去后,周家瞬间断了与诸多医生的联系。

亦因在周伯宜身上花费的药费过多,鲁迅离开了昂贵的私塾,转而前往价格较为低廉的新式学堂学习。

离别之际,鲁迅手中拿着母亲变卖首饰才凑齐的8块大洋,含泪离开了家乡。

在学堂中,他失去了学习原有四书五经的机会,但因此机,他也拜读了诸如《天演论》与《全体新论》等文章。

了解到这些新知识之后,鲁迅一边看着书本中的内容,一边心想之前诸多医师开给父亲的药方,不由得突然反应起来自己仿佛被"欺骗"了。

众多中医开给父亲的药方,虽说有着些许的疗效,但是更多的,却是看上了周家传承数代的银钱。

鲁迅先生逐渐明白了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的道理。

故在后来,当鲁迅从新式学堂毕业后,他便凭借努力考上了国家的公费留学,期望可以自学医术,来救治众人。

但却因政治因素,鲁迅毅然选择放弃了医学,转战文学领域。

但是这时,鲁迅先生却是对中医失去了所有信心。

直至鲁迅先生去世,为他诊治的人,除却美国医生外,便是日本医师。

而中医,则是在周伯宜去世后,很少出现在鲁迅的身边。

鲁迅为何反对有千年历史的中医,有何良苦用心?

自近现代以来,关于中医的争论,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有不少支持中医的人认为,中医以养为主,而且安全副作用少,它传承了千年的历史,凝聚着古人的智慧。然而反对的人也不少,其中不少都是鼎鼎大名者。


梁启超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学术界之耻辱,莫此为甚矣!”傅斯年更是直截了当,发表了《所谓国医》一文,在他看来争执这件事情的必要都没有:“中国现在最可耻最可恨最可使人短气的事,不是匪患,不是外患,而应是所谓西医中医之争。”而在众多的名人当中,最有影响力,反对声音最激烈的,莫过于文学大师鲁迅了。


鲁迅是学医出身,这个身份也使得他关于中医的态度更加引人注意,然而鲁迅提到中医,却始终是深痛恶极的,1922年,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就认为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此外,1925年写下的《坟》当中,鲁迅将中医和西医对比,认为两者的差别是“鞠躬和磕头、碗筷饭菜之于原始人吃生肉”:

“中国人或信中医或信西医,现在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两种医,使他们各得其所……我以为这确是极好的事。倘能推而广之,怨声一定还要少得多,或者天下亦可以臻于郅治。例如民国的通礼是鞠躬,但若有人以为不对的,就独使他磕头。碗筷饭菜,是为今人而设的,有愿为燧人氏以前之民者,就请他吃生肉。”


为何鲁迅会如此排斥中医呢?其实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去世于肝硬化,他请中医看病,结果久治不好,在三十七岁便匆匆离世,这是让鲁迅耿耿于怀的,他认为正是因为中医的误治导致了父亲的去世:“那种神奇的“败鼓皮丸”服用了一百余天,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即使有人说中医怎样可靠,单方怎样灵,我还都不信。自然,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很挟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


但是到了后来鲁迅也很痛快地承认,父亲的“膨胀病本是难治之症。即便在今天的医疗下,也将最后成为不治之症而病故”,鲁迅反感的,真的是中医吗?实际上,他极度排斥的,是那些假借中医之名,荒诞愚昧而又粗鲁的文化。

鲁迅在《药》当中,就生动形象地写下了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体现出的却是人性的残忍,不单单是人血馒头,包括所谓的“紫河车”胎盘,这些,都是无非都是流传下来的糟粕,吃了它又有多大用?却总有人深信不疑。


而鲁迅也借《彷徨》中《弟兄》的对话,讽刺了那些挂着中医之名,而唯利是图一本正经的江湖骗子:

"他们西医叫猩红热,我们中医叫红斑痧。"

这立刻使他手脚觉得发冷。

"可以医么?"他愁苦地问。

"可以。不过这也要看你们府上的家运。"

如何理解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在中医人生中看到书中的何老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很受启发。

鲁迅对于中医的态度,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鲁迅父亲的病与他自己医治牙病的亲身经历等方面的情况,你才会明白鲁迅为什么会这样说的。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鲁迅父亲的病:

起因由于官司和秀才被革,精神受到打击,过度饮酒导致腹部鼓胀和下肢浮肿
在中医属于“风劳鼓瘕”四大难证中的“鼓胀”病,相当于西医的肝硬化或肝癌所致的腹水,在现代也难以治愈,更何况在晚清时代
鲁迅先生想弃医从文,救治像他父亲这样的病人,奈何失望而终。
【注】归根结底,是无法正视及接受人总有生老病死之事实吧。猜测大概是怼中医希冀甚高,却不愿接受中医也不是万能的,怎奈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继而生恨也未可知。然而西医亦治不了绝症,为啥却能接受西医,而接受不了中医呢?想来还是因为西医是外国的,中医是中国的,同样都治不了病,然对本国的期望总归大于外国,所以失望亦大吧。

鲁迅自己的病:

鲁迅从小就牙痛,经常牙龈出血,试尽了灵方验方秘方,都不见效
后去西医院检查,说是牙石,去掉后变好了
又从中医书中得知牙齿属于肾,牙损乃阴亏,认为自己人格受到侮辱
自此,更是对中医那啥失望
这里存在一个误解和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缺陷问题

误解: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中医也是一样。
【注】人们对中医太过苛刻,可能还是因为中医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总是要求甚高,而别人家的孩子出点错自然能接受,自家的却容不了。

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缺陷问题:

中医学是讲究整体观念的,取类比象,从阴阳五行来解释,将局部的病变也归属到五脏阴阳气血的失调
治疗疾病就是通过整体来调动全身的抗病能力来达到治疗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
但这种疗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它忽视了局部疾病也有相当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忽视这类局部病变对整体性治疗的不应答性,诊治上经常出现舍近求远的现象。
【注】这个观点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一直以中医是系统整体思维为荣,却忽视了局部问题。近端取效快,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只是,我依然认为,如鲁迅先生的牙石,没错,通过洗牙快速去除,如果后期保护的好的话,不会再有痛苦了。

然而,牙石生成的根本原因可能有多种,如刷牙不当,这种只要去掉结石,以后认真刷牙,自不会再犯。但也不排除可能的内在生理问题,如中医的“外部现象是内在问题的表现”,肾的问题确实也会影响到牙,这种即使牙石去了,以后说不准还是会犯的。

所以归根结底,中医是整体调理疾病,这个基调没有问题。只是像牙石这种局部问题的快速去症还欠缺。

想起在针灸上,有阿是穴,局部取穴,其实也是很不错的局部思维了。可惜这种坚硬的牙石问题针灸也是无奈何的吧,这点上西医的刀刀剪剪倒是需要的了。

相关推荐:

鲁迅是如何评价中医的

什么石头能把硬水变成软水

为什么vs下载的那么多开发的人却那么少

鲁迅是什么地方的人

什么石头耐烧

为什么科技电子商务B2C比B2B更有前途

什么石榴好吃

鲁迅是什么家完整以及资料

标签: [db:标签]

声明:《鲁迅是如何评价中医的》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鲁迅是如何评价中医的

    鲁迅说到中医只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凭心而论,鲁迅对这些具体问题批评的都是对的,点到了某些中医的痛处,当然也难免有些偏颇。后来鲁迅坦诚地说...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什么石头能把硬水变成软水

    沸石。软水是指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自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泉水﹑溪水﹑江河水属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属硬水, 蒸馏...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为什么vs下载的那么多开发的人却那么少

    VS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开发工具集,它包括了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大部分工具,如UML工具、代码管控工具、集成开发环境IDE)等等。所写的目标...

    百科 日期:2023-04-06

  • 鲁迅是什么地方的人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什么石头耐烧

    三峡石耐烧,三峡石石源来自该区古老的前震旦系变质岩、沉积岩和前寒武纪侵入的花岗岩,三峡石种类众多、在形态、色彩、纹理、神韵等方面都比较...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为什么科技电子商务B2C比B2B更有前途

    第一个阶段是信息整理阶段对于商家来说,此阶段为发布信息阶段。主要是选择自己的优秀商品,精心组织自己的商品信息,建立自己的网页,然后加入名气...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什么石榴好吃

    1、大青皮甜石榴:是山东峄城产区的主栽品种,果实扁球形,单果重400600克,最大果重1520克,果面黄绿色,向阳面有红晕。籽粒粉红色或鲜红色,百粒重3044...

    百科 日期:2023-04-06

  • 鲁迅是什么家完整以及资料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

    百科 日期:2023-04-06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