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什么是医学简述祖国医学发展史

什么是医学简述祖国医学发展史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8 手机版

一、医学的概念: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从解剖层面和分子遗传层面来处理人体疾病的高级科学。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和康复医学等。

二、医学发展简史:

人类医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主要形成了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两大分支。二者在形式上的融合又形成第三种医学,即中西医结合医学。而从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与汇通走

中国医学的历史发展

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之前,就有《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古典医药典籍。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在于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方,盖伦的一生生活在罗马帝国时安东尼父子的执政期。彼时,罗马帝国的繁荣,为盖伦的医学成就、以及西方医学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保证。盖伦继承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著述200余部著作,现存的83部著作中,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法律等。倡导实证医学,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视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西医学在张仲景和盖伦完全相悖的医学范式引导下,开始步入了分道扬镳的历史进程。在中华文化强调“中和”的大背景下,学术界便有了“海纳百川”的宽松气氛。出现了学术流派精彩分呈,如瘟病的寒温之争,经方时方之别等。中医学按张仲景的思维范式,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最初的中医学理论已无法诠释新的科学事实,因此,医学理论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就促使中医学进入汉代以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阶段,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

医学经历了传统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系统医学发展时期,欧洲传统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结合诞生了西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统医学的模式。
近代
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
16世纪的医学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发展,生产力的增长促进了对新市场的寻找.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发现好望角,1519~1522年麦哲伦环绕世界……,这些都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药物也由东方传入欧洲.美洲发现后,欧洲也有了金鸡纳、愈创木、可可果.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是敢于向教会思想挑战,反对宗教迷信的束缚.他们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应该了解”,以此来反对神学的统治.他们一方面传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钻研和模仿古代希腊的文化,因此称为“文艺复兴”.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科学史上文艺复兴的开始.
文艺复兴运动中,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于是医学界也产生了一场以帕拉切尔苏斯为代表的医学革命.
中世纪的医学学校中,主要讲阿维森纳的《医典》,以及加伦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师照本宣科,一切墨守陈规,毫无生气.文艺复兴的狂潮,很快就波及医学领域.帕拉切尔苏斯首先指出人体的生命过程是化学过程,他在巴塞尔大学任教时主张用流行的德语写书和讲演,使医学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一件伟大的改革.他重视实践,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中世纪的传统和权威观念.他说“没有科学和经验,谁也不能成为医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证古代权威的著作,而是依靠最大的教师—经验写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陈规和盲目崇拜进行斗争,公开焚毁了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
在封建社会,各民族无例外地禁止解剖尸体,因此人体解剖学得不到发展.这个时代的医书,解剖图几乎全是根据动物内脏绘成的.而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这反映在医学领域内,人们首先重视的就是人体的构造.
首先革新解剖学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认为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有必要深入了解人的解剖结构,尤其需要了解骨骼与肌肉,于是他开始从事人体解剖.他所绘制的700多幅解剖图,传至今日只有150余幅,画得大都准确、优美.
达·分奇首先对加伦的解剖学发生疑问.他曾往气管吹入空气,但无论如何用力,也不见心脏膨胀起来,由此证明加伦所谓肺与心相通的学说是错误的.他还检查过心脏的构造与形态,他所画的心脏图较以往有关图画正确得多.此外,他还发现了主动脉根部瓣膜的活动及其性质,证明瓣膜的作用在于阻止血液回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问题,不久就引起了医学家们的注意.
根据直接的观察来写作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是由维萨里完成.维萨里肄业于卢万大学,后转入巴黎大学.当时,这两所大学讲解剖时,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讲课,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内最多只允许进行三或四次解剖.维萨里不满足这种状况,曾夜间到野外去盗窃尸体来进行解剖.当时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有欧洲最好的解剖教室,于是他就到那里任教.1543年,他将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材料整理成书,公开发表.这本书就是《人体构造论》.维萨里虽然也受到当时保守派的指责,但他的学生们发展了解剖学.
中世纪,由于手术操作污秽而受到轻视,一般的外科手术都由理发师进行.法国的帕雷就是理发师-外科医生,他曾任军医,在战伤处理中,用软膏代替沸油处理火器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他还用结扎法取代烧灼法进行止血;做过异位胎儿倒转术;创制过假手假足.他不懂拉丁文,又不信仰天主教,他的作品用本国文字法文写成的.
14~16世纪,传染病非常流行,曾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这时弗拉卡斯托罗提出有关传染病的新见解,认为传染病是由一种能繁殖的“粒子”造成的,还指出了三条传染途径.
总之,16世纪欧洲医学摆脱了古代权威的束缚,开始独立发展,其主要成就是人体解剖学的建立.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17世纪的医学
在17世纪,英国科学处于领先地位.
17世纪,量度观念已很普及.最先在医学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圣托里奥,他制作了体温计和脉搏计,还制造了一个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运动、进食.在排泄前后,他都秤量自己的体重,如此不厌其烦地进行了30余年.他发现体重在不排泄时也在减轻,于是认为其原因是“不易觉察的出汗”,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新陈代谢研究.
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毕业于帕多瓦大学,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家们曾相继发现并解释了血液在心脏循环的过程.1553年,西班牙学者塞尔维特确认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时,不是经过中隔上的孔,而是经过肺脏进行了“漫长而奇妙的迂回”.
哈维最先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同时,他还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总动脉,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动脉的血量.他分析认为血液绝不可能来自饮食,也不可能留在身体组织内,他断定自左心室喷入动脉的血,必然是自静脉回归右心室的血.这样就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于1628年发表了著作《心脏运动论》.
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17世纪初出现的.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在这以后,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意大利马尔皮吉观察动物组织,发现了毛细血管,他还观察过脾脏、肾脏等组织的微细结构.荷兰业余科学家列文胡克也作过许多显微镜观察,最先看到精子、血细胞;他在观察蝌蚪的尾巴时发现血细胞从毛细血管中流过的情形.他和马尔皮基的观察填补了哈维在血液循环学说中留下来的空白,说明血液怎样由动脉进入静脉的.但是,17世纪的显微镜观察很不深入,真正的人体组织学是19世纪才发展起来.
17世纪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都有了进步,医学家也开始不满意过去的医学学说,出现了一些新的学说,这主要有三种派别.其一是物理学派,医学机械论者、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对医学的见解就是代表.他主张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机械的反应;认为人有灵魂,而灵魂存在于松果体中.
化学派则以化学原理解释生理和病理现象,荷兰人西尔维乌斯可为其代表.他曾致力于盐类的研究,认为身体的三要素是水银、盐和硫磺;“酵素”在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上有重要的作用.他是加伦学说的信奉者,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酸性和碱性的平衡失调所致,所以其治疗方法也是以平衡两者的关系为主.这个学派是当时医学上有势力的一派,他们在唾液、胰液和胆汁方面的研究对生理学有一定的贡献.他们认为血液是中枢,一切病理过程都由血液产生.对所有疾病都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和治疗.
另一位英国的化学派代表,牛津大学的威利斯注重临床观察.在西方他第一个知道糖尿病的尿是甜的,所以糖尿病也曾称威利斯氏病,他记述过现在所称的重症肌无力,还描述并命名过产褥热和大脑基底动脉环.
还有一派叫做活力派,认为生命现象不能受物理或化学的支配,生命现象是由生命特有的生命力来维持的,这种生命力亦即活力.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塔尔,他认为疾病的原因在于生命力的减少,而其消失就是死亡.此派到18世纪更为盛行.
这三个学派虽然开始于17世纪,但其影响都很大,直到20世纪各种学派中还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内科学直到17世纪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医术与中世纪相仿,四体液论依然是疾病理论的基础.由于当时医生多研究解部学和生理学,似乎忘记了医生的责任,所以17世纪的临床医学家西德纳姆指出“与医生最有直接关系的既非解剖学之实习,也非生理学之实验,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医生的任务首先要正确探明痛苦之本质,也就是应多观察同样病患者的情况,然后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识,以导出疾病之解释和疗法”.同时,他非常拥护希波克拉底关于“自然治愈力”的思想.这既说明了当时临床学还很落后,也表明他对人体抗病能力的重视.
18世纪的医学
到18世纪,医学家已经解剖了无数尸体,对人体的正常构造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基础上,他们就有可能认识到若干异常的构造.
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于1761年发表《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描述了疾病影响下器官的变化,并且据此对疾病原因作了科学的推测.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在他以后医师才开始用“病灶”解释症状,这种思想对以后的整个医学领域影响甚大.
18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了叩诊.他的父亲是酒店老板,常用手指敲击大酒桶根据声音猜测桶里的酒量.后宋,奥恩布鲁格把这个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寻找“病灶”.经过大量经验观察,包括尸体解剖追踪,他创立应用至今的叩诊法.但叩诊法的推广应用,还是19世纪的事.
在17世纪以前,欧洲并无有组织的临床教育,学生到医校学习,只要读书,经过考试及格就可领到毕业证书.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
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布尔哈维成了当时世界有名的临床医学家.布尔哈维充分利用病床教学,他在进行病理解剖之前,尽量给学生提供临床的症候以及这些与病理变化关系的资料,这是以后临床病理讨论会的先驱.
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是18世纪预防医学的一件大事.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詹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作出贡献.
19世纪的医学
19世纪初,细胞学说被提了出来.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
19世纪中叶,由于发酵工业的需要,再加上物理学、化学的进步和显微镜的改进,细菌学也随之诞生了.法国人巴斯德开始研究发酵的作用,后研究微生物,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还提出科赫三定律.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19世纪后30年,是细菌学时代,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被发现.巴斯德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并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了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吞噬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提出了微生物间的对抗和它们变异的论述;20世纪初,发现乳酸菌与病原菌在人肠中相互拮抗,并用乳酸菌制剂来治疗某些肠病.他对早期免疫学作出很大贡献.
19世纪初期,在药理学方面,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例如,1806年由鸦片中提取出吗啡;1819年由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奎宁;至19世纪中叶,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杨酸盐类解热镇痛药合成成功;19世纪末精制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以后,人们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临床医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以动物实验为手段,产生了实验药理学.
19世纪,人们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机体,从而逐渐兴起实验生理学.法国的马让迪,德国人弥勒和法国人贝尔纳先后用动物实验对神经和消化等系统进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
由于病理解剖学和细胞病理学的影响,当时的临床医学中特别注意对内脏器官病理变化的研究和诊断,想尽各种方法寻找“病灶”,使诊断方法不断充实,诊断手段和辅助诊断工具不断增多.到19世纪末,检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从直接观察病人转变为研究化验室的检验结果.
发明听诊的是拉埃内克,他是法国病理学家、临床家.他从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对于心肺可以听诊的启示.起先他用耳直接听诊,后来制成纸制听诊器,后用木制.他检查了许多病人,研究了用听诊器发现的各种最微小的现象,并进行了许多尸体解剖,把解剖结果与临床现象相对照,从而改进了听诊法.1819年,他发表论文《间接听诊法》,并根据这种新的检查方法用来诊断肺和心脏的疾病.
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装置和光学器具,一系列光学器械相继发明和使用.较早的有德国人赫尔姆霍茨的检眼镜,继之喉镜、膀胱镜、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等先后发明,这丰富了临床内科诊断手段,并使其后体腔内进行治疗成为可能.
由于化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利用化学分析检验方法以检查血液的内容物,大大改进了诊断法.显微镜学的不断进步,促使形态诊断学在临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机体体液和固体部分的组织结构和有形成分,并研究正常和异常排泄物的结构成分.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成就,医生的诊断方法更为丰富.
19世纪之前,外科非常落后.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问题未得解决,这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叶,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麻醉法的发明.19世纪中叶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相继被用作全身麻醉药,外科手术能够在无痛情况下施行,这是外科学的一大进步,是外科手术学得以发展的前提.19世纪末又发明了局部麻醉的方法,克服了全麻手续繁杂、副作用多的不足.
创伤手术后的化脓并发症是最麻烦的事,在巴斯德发现病原微生物以前,维也纳的产科医生塞梅尔魏斯于1847年证明,产褥热的真正原因是手和产科器械带进了感染因素,主张用石灰水洗手.
根据巴斯德的发现,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认为伤口中的腐烂和分解过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进行复杂骨折手术荻得成功,他还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室、手术台、手术部位和伤口.并用复杂的包扎法包扎伤口.防腐法大大地减少了创伤化脓和手术后的死亡率,但还是没有完全解决伤口的感染问题.
1886年贝格曼采用热压消毒器进行消毒外科,才标志着真正进入了无菌手术的时代.止血方面也有些初步进步,如止血钳、止血带以及血管结扎的方法的应用等.
以上几方面的重要成就,为外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
18世纪时预防医学有某些改进,但大多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实施范围也很有限.到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英国于1848年设立卫生总务部,规定一些预防疾病的法令.
之后不久,英国发生霍乱大流行,死亡约六万人.统计资料显示疾病的传染媒介是饮用水,于是采取了适当的预防方法,而逐渐遏止了疫情.
使卫生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的人是德国的佩滕科弗,他将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卫生学方面,研究了空气、水、土壤对人体的影响;测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对呼吸的意义,并发明了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的通气和暖气设备.继他之后,研究职业病的劳动卫生学、研究食品工业的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相继产生.
护理工作历史悠久,但从事护理的人长期地位低下,19世纪之前工作条件一直十分恶劣,人员素质差,待遇低.英国的南丁格尔曾在德国学习护理知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护士进行战地救护,收效显著.1860年她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谁知道医学的发展历史?

医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复杂的道路,其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更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云南出土的距今 172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已会使用石器,并会用火。火的使用不仅把人与动物分开,而且对卫生也有重大的意义。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g”(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不同地区,发现的药物也不同,中国人发现大黄有泻下作用,麻黄能止喘;秘鲁人用金鸡纳治疗热病。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随着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了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使人类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如脂肪、血、骨髓以及各种器官如肝脏)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陶器和粘土器的出现,使煮钣和炮炙药物有了可能。总之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医药知识以后发展为医学和药学的过程,则与当时当地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如中国的医学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希腊的医学受四元素思想的影响等。 古代的医学  最初的奴隶制国家产生于大河流域的两旁。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巴比伦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人在黄河流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事业。 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前进了一大步。奴隶的劳动使劳动分工成了可能,也为文化和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奴隶社会便有了“职业医生”的出现。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印度、埃及、巴比伦的医学也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奴隶社会的医学文献,多半出自僧侣之手。因此,这些文献中含有许多迷信成分。 埃及的医学  约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已形成奴隶社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文化。他们认为一切归神主宰,因此僧侣兼管为人除灾祛病,宗教与非宗教的经验医学互相混杂在一起。他们为了驱逐身体内的鬼怪,使用了催吐、下泄、利尿、发汗等法,并已知灌肠法。埃及富人因为迷信将死者遗体永久保存,约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实行尸体干化法,用香料药品涂抹尸体,是为“木乃伊”。这对于人体构造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成为现代研究古代病理学的宝贵材料,另外埃及古代用纸草文写成的医书,现存5、6种。有名的是英国考古学家F.皮特里于1888~1890年在埃及发现的卡汗纸草书,写于公元前2000~1800年,是妇科;史密斯氏纸草书约写于公元前1700年,是外科;埃伯斯氏纸草书约写于公元前1550年,是医学通论。 印度的医学  印度在公元前4000年末至前3000年初,形成了奴隶制社会。《阿输吠陀》记载了医药和卫生,是较晚期(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根据史料记载,印度的外科很发达,大约至迟在公元4世纪时就能做断肢术、眼科手术、鼻的形成术、胎足倒转术、剖腹产术等;印度人除应用植物药外,还采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由于毒蛇多,印度还有专门治蛇咬的医生。 印度医学认为健康是机体的三种原质──气、粘液、胆汁正常配合的结果。以后希腊医学的“四肢液说”影响了印度,使原有的三体液说增加了血液,成为“四大”学说。 印度古代最有名的外科医生是妙闻(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最有名的内科医生是阇罗迦(约生于公元1世纪)。 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  公元前3000年末和前2000年初,在两河流域的中部,巴比伦形成了奴隶制国家。直到公元前700年,亚述才征服了巴比伦。 巴比伦和亚述的占星术,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身体构造,符合于天体的运行,这种人体是个小宇宙的观念,与中国古代颇相似。他们重视肝脏,认为肝脏是身体之主要器官,并用于占卜(肝卜)、对祭祀所用动物的肝脏检视极为精细。约在公元前1700年已经有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其中有关于医疗法的规定,是世界最早医疗法律。其中规定:“奴隶因医生手术而死亡或致盲目,医生需赔偿奴隶主全部或一半的奴隶身价,如果盲目或死亡者为绅士,则将医生两手切落作为处罚。”巴比伦和埃及一样,有两种医生,一种为僧侣,治病方法是咒文、祈祷;一种是有实际经验的医生,由平民担任。 古希腊的医学  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希腊人吸收埃及、巴比伦的文化长处,加上自己的创造,在文化科学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希腊医学是后来罗马以及全欧洲医学发展的基础。直到现在欧洲人所用的医学符号:手杖和蛇,即源出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许多古希腊的医学词汇沿用至今。 公元前 5世纪恩培多克勒提出一切物体都由“四种元素”组成,火、空气(风)、水和土(地),这四种元素以不同的数量比例混合起来,成为各种性质的物体,这与中国的五行说相类似。例如肌肉由分量相等的四种元素混合而成,神经由火和土与双信的水结合而成;骨由两分水、两分土和四分水混合而成。 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为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约前377)。以他为名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可能包括许多后学的贡献,是现在研究希腊医学最重要的典籍。 希波克拉底学派将四元素论发展成为“四体液病理学说”。他们认为机体的生命决定于四种体液: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的各种不同配合是这四种液体的基础,每一种液体又与一定的“气质”相适应,每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于他体内占优势的那种液体。如热是血的基础,来自心,如果血占优势,则属于多血质。四体液平衡,则身体健康;失调,则多病。 希波克拉底学派倾向于从统一的整体来认识机体的生理过程。他们说:“疾病开始于全身……身体的个别部位立刻相继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腰部引起头部的疾病,头部引起肌肉和腹部的疾病……,而这些部分是相互关联的……能把一切变化传播给所有部分。” 希波克拉底学派还注意外界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有比较明确的预防思想。他们教导年轻的医生,进入一个没到过的城市时,要研究该城市的气候、土壤、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作为一个医生,只有预先研究城市中的生活条件,才能做好城市中的医疗工作。 他们要求医生不要妨碍病理变化的“自然”过程,而应根据医学知识并考虑自然来进行工作。 《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很多地方都谈论到医学道德问题,著名的有《希波克拉底誓言》,后来欧洲人学医后,都要按这个誓言宣誓。 在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医学逐渐衰落,医学中心转向希腊化的亚利山大利亚。亚历山大利亚的医生希罗菲卢斯(公元前335~前280)曾注意到解剖学。另外,这一时期的药学也有发展。 古罗马的医学  罗马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国家的组织首先表现在有常备的军队。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罗马帝国已有军医机构;为防止流行病,罗马帝国设有“医务总督”的职位,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官员。他们还负责举行考试,批准经政府许可的开业医。 罗马在公共卫生方面也有较高的水平,利用奴隶劳动修建了城市的水道(罗马的饮水由9条输水道用管子从市外送入)、下水道和浴场。在著名的“十二铜表法”中,还禁止在市内埋葬,并指出要注意饮水卫生等。 罗马时代的医学发展,与古代希腊时代的医学有继承性的联系。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占?生到罗马来的很多,如罗马最著名的医生加伦(约129~199),原籍就是希腊,他对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很有研究。 加伦的观点里混有“目的论”观点,即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人的构造也是由于造物者的目的而设。他说:左心壁比右心壁厚也比右心壁重,是为了控制心脏的垂直位置;动脉壁是致密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动脉壁内的微小气体散出。这种天定命运的学说,被后世遵为教条,阻碍了科学发展。在治疗方面他重视药物治疗。他证明草药中含有应该利用的有效成分,也含有应该放弃的有害成分。他有自己专用的药房,大量利用植物药配制丸剂、散剂、硬膏剂、浸剂、煎剂、酊剂、洗剂等各种剂型的制剂,储备待用。至今药房制剂仍称“加伦制剂”。 中世纪欧洲的医学 公元前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于5世纪亡于蛮族人(日耳曼人、法兰克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等),分裂成好几个蛮族王国。在欧洲,从公元6世纪到13、14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文化进步很少;东罗马帝国却以拜占廷的名称保存下来。拜占廷文化是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当时,有了医学校、医院和药房。拜占廷的医学家,多是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他们收集了古代医学上丰富的遗产,并加以系统化。拜占廷至15世纪才被土耳其所覆灭。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经济文化衰落时期,教皇和国王互相争夺统治权,天主教几乎握有全欧洲1/3的土地,教会成了最大的封建主,寺院很兴盛。在文化思想方面,欧洲中世纪几乎完全由教会所统治。神学渗透到一切知识部门,医学也由僧侣掌握,只有他们懂得拉丁语,保存了一些古代传下来的医药知识,他们为病人看病,也替病人祈祷,成了所谓“寺院医学”。把治愈与“神圣的奇迹”联系在一起,这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11世纪十字军东征,城市发展,商业旅行等扩大了欧洲人的眼界,也刺激了科学知识的发展,11~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建立了大学。其中最有名的医学院属萨列诺和帕多瓦两所大学,它们受经院哲学影响最小,在欧洲中世纪起了进步作用。 在中世纪,大学的主要学科为经院哲学,它的基本内容为解释或论证《圣经》的真实性。当时学医主要学习希波克拉底、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死记权威著作上的教条而轻视实践,故步自封,医学上的进步很小。 此外,欧洲中世纪流行病传播猖獗,其中以鼠疫、麻风、和后来的梅毒为最盛。麻风在13世纪最为猖獗,在欧洲平均每400人就有一患者,后经严格隔离才停止蔓延,这也促进了欧洲医院的设立。1346年欧洲鼠疫大流行,促使威尼斯港口检疫,以后的伦敦、巴黎等也颁布了一些防止传染病的法规。 阿拉伯的医学  7~8世纪,许多国家和地区(或以前属拜占廷帝国),如叙利亚、埃及、小亚细亚、北非,和比利牛斯半岛都归属于封建的伊斯兰教强国,即所谓“阿拉伯哈利发王国”。阿拉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同时与东方商业交通频繁,又吸收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因此,它起到沟通欧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哲学、科学及医药学方面的主要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在天文、数学、化学、农业、建筑、医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阿拉伯医学指使用阿拉伯语言区域的传统医学。公元 8~12世纪这个地区的医学很发达。阿拉伯在化学、药物学和制备药物的技艺方面很有成就。当时的化学即所谓“炼金术”。炼金术的目的有两个:一为变贱金属为贵金属;二为炼制长生不老之药。 炼金术的目的虽然荒诞无稽,但无数次的试验,建立了一些化学的基本原则,发现了许多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医疗上有用的化合物,还设计并改进了很多实验操作方法,如蒸馏、升华、结晶、过滤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药物制剂的方法,并促进了药房事业的发展。 阿维森纳 (980~1037)是中世纪伟大的医生,在世界医史上也是杰出的医生之一,他同时也是著名的百科全书编纂家和思想家。他最著名的医学著作是《医典》,曾多次译成拉丁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医典》是研读医学的必读指南书。 在治疗方面,阿维森纳很重视药物治疗,在《医典》内他用很大的篇幅讨论了药物治疗问题。他不但采用了希腊、印度的药物,还收载了中国产的药物。他还采用了泥疗、水疗、日光疗法和空气疗法。在诊断方面,他很注意切脉,他将脉搏区别为48种。通过阿拉伯,中国的医学也传入了西方。

医疗行业发展历史

1.中国医药发展历史

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只要生命不息,医药行业的发展就永不停止。由于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疑难顽症,促使医药业不断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因此,医药行业是一个不断向前的朝阳行业,永远没有成熟期;同时也是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

据测算,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37,即生活水平提高1 个百分点,医疗消费水平增加1.37个百分点。

可见医疗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高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增长速度。医药产品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极产品,通过医院或医药商店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马上进入消费领域,因而直接受到居民医疗保健需要的影响,也即居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会很快体现在对医药保健品需求的提高上,而且后者的提高大于前者,近两三年来保健品市场的迅速扩大即是一个例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占全球的20%,预计到2000年中国人口将增长到13亿,2010年则将达到14亿;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社会的逐步老龄化,使医药的需求量增大。特别是占80%的农村人口,目前仅享有20%的医疗卫生和药品资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使农村医药市场具有根强的扩张潜力。从人均水平看,我国居民的医药消费水平仍处低位。1994年我国人均用药7美元,仅为日本的1.6%,法国的2.2%, 美国的2.3%,也远不及波兰、墨西哥、南非等国,在世界上处于低下水平,因此, 我国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必定高于国际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尤其是随着居民医疗保健知识的丰富和医药商业的发展,市场对非处方药的需求会有很大增长。这是我国医药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本背景。

广义的医药行业涉及化学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药商贸等,在本文中所讨论的医药行业和上市公司主要指生产药品(包括中西药)的企业。

2.中国医学发展史

通俗中国医学史话

——任应秋

劳动人民创造了医药——最早的医药演变情况

祖国医学分科的开始——殷周时代的医药发展情况

反对迷信的杰出医生——周代名医扁鹊

向着预防为主的方向前进——古代的卫生防疫措施

第一次发现血循环——“内经”在解剖生理学上的贡献

首次用麻醉剂作大手术的外科医生——汉代名医华佗

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相他的“伤寒论”

切脉和针灸术的进一步发展——王叔和、皇甫谧的成就

传染病学专家——晋代名医葛稚川

重视妇幼保健工作的医生——孙思邈和“千金方”

中外医药学术交流时期——从汉至唐(公元前206~公元907)

医学教育的发达和形象教学——从刘宋到赵宋的时期

医院的建立——病坊

医药学术的争鸣——金元四大家

牛痘接种的先声——人痘术的发明和外传

世界驰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传染病治疗学的内容丰富了——湿热学派的成就

重视尸体解剖的医生——王清任和“医林改错”

理学疗法专家——吴尚先的成就

3.我国医药事业建国60年发展史 《相关的》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品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提高到2173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5282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60年来,我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用60年的时间把贫困人口从两亿减少到2000多万。一国两制的成功,三峡工程建设的壮观,神舟载人飞船升天的壮举,西部开发的 *** ,奥运会的圆满成功,两岸三通的“团团圆圆”……无数伟大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激励着我们迈向下一个60年!

4.临床医学的发展史

临床医学的发展史:

一、近代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医学陈规被打破,产生了人体解剖学。17世纪,生理学建立。18世纪,病理解剖学建立。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获得长足发展。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逐渐成为两个独立学科,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为现代临床医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17世纪的医生西登哈姆(Sydenham T.,1624-1689)提出:“与医生最有直接关系的既非解剖学之实习,也非生理学之实验,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医生的任务首先要正确探明痛苦之本质,也就是应多观察患者的情况,然后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识,以导出疾病之解释和疗法。”西登哈姆的呼吁获得了人们的支持,医生开始回到病人身边,从事临床观察和研究。西登哈姆也被称为“临床医学之父”。

18世纪,临床教学兴起。莱顿大学在医院设立了临床教学专用病床。临床医学家布尔哈夫(Boerhave H.,1668-1738)充分利用教学病床展开床边教学,开创了临床病理讨论会(CPC)的先河。

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将健康看作宿主、环境和病因三者的平衡。每一种疾病都能从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或)化学变化,确定生物的和(或)物理的病因,从而进行治疗。

二、现代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20世纪医学先后发生了三次革命,产生了现代临床医学。

第一次革命发生在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标志为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抗生素的发现和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

第二次革命发生在七十年代,标志为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机(CT)和磁共振检查(MRI)的发明与应用。

第三次革命发生在七十年代后期,标志为利用遗传工程生产生物制品(如生长抑素、胰岛素、生长激素、干扰素、乙肝疫苗)。

伴随着药物学、治疗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器官移植技术、传染病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在七十年代逐渐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学、心理和社会三个因素综合的看待健康与疾病,从多个方面实施综合治疗。

现代临床医学已经形成了分科专业化、发展国际化、技术现代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等鲜明特点,与社会医学、全科医学的关系日益紧密,成为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最重要武器。

三、未来

作为与疾病直接对抗的科学,临床医学在未来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具体发展趋势有四个:

应用分子生物学改造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各种学科交叉融合、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老年医学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5.医疗器械的发展历史

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

而高新技术医疗设备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各科技大国,国际大型公司相互竞争的制高点,介入门槛较高。即使是在行业整体毛利率较低、投入也不高的子行业也会不断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现,并从中孕育出一些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

因此行业总体趋势是高投入、高收益。医学影像设备是医院医疗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不仅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为临床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平台。

影像设备作为一个综合平台,对医院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部分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最近几年,我国医疗影像诊断设备的市场需求急剧增长,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医疗影像诊断设备行业的发展,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不断地成长壮大,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国内自主生产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

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有15%左右都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它们更新换代的过程又是一个需求释放的过程,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

医疗器械作为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费者来说,医疗机构中医疗机械的配置情况是仅次于医师配备的用来评判医疗机构的标准。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也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时至今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高端产品领域中,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仍是不堪一击。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中国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它们更新换代的过程又是一个需求释放的过程,将会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前瞻 》显示,2005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

在2006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额首超百亿美元大关,进出口总值为105.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57%,累计顺差额31.90亿美元。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为126.97亿美元,同比增长20.33%,全年贸易顺差41.33亿美元。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令世界都为之侧目。中国最新研发的医疗器械产品也走在了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尖端。

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到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总产值将达1000亿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5%,到2050年这一份额将达到25%。

随着国内企业研发力量的快速提高,以及市场重心从高科技向普及型转移,国内产品的竞争力正逐步增强,为国内厂商拓展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另外,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2008年11月23日,卫生部发布通报,在国家的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安排里,安排专项投资48亿元,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08年48亿新增投入”新增农村医械投资15亿,加上“06年《规划》”新增农村医械投资67.71亿,两部分增量合计82.71亿。这增量的82.71亿主要投向农村医疗器械的采购,时间主要集中在2008年-2010年。

低端医疗设备将面临巨大需求,成为率先受益的行业。医疗器械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在我国的缺口还中比较明显的,如一些高端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基本都是国外的技术,而国内这方面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微量的一部,导致这些原因主要是的国内这方面的高级人才欠缺使得这方面我国和欧美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的医疗方面的人才主要是:医疗器械销售,医疗器械维修,医疗器械注册,医疗器械设计,结构工程师,硬件及医用电子工程师和高分子方面的人员等.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数以万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近900家,其中大型企业不到2%,中型企业148家,小型企业近700家,而规模以下企业更是不计其数。

主要的人才流动平台有现场招聘会,人才市场,和网络等,而网络如今成为了求职者的主要求职途径如:综合性的:51job、中华、智联;专业性的如: 医药英才网是当代求职者的首选.截止到2010 年,国家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中总投资额将达200 多亿元人民币,。

6.谁知道医学的发展历史

医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复杂的道路,其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更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云南出土的距今 172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已会使用石器,并会用火。火的使用不仅把人与动物分开,而且对卫生也有重大的意义。

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g”(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

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 *** 的植物。不同地区,发现的药物也不同,中国人发现大黄有泻下作用,麻黄能止喘;秘鲁人用金鸡纳治疗热病。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随着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了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使人类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如脂肪、血、骨髓以及各种器官如肝脏)也随着出现。

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陶器和粘土器的出现,使煮钣和炮炙药物有了可能。总之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

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医药知识以后发展为医学和药学的过程,则与当时当地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如中国的医学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希腊的医学受四元素思想的影响等。

古代的医学 最初的奴隶制国家产生于大河流域的两旁。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巴比伦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人在黄河流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事业。

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前进了一大步。奴隶的劳动使劳动分工成了可能,也为文化和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奴隶社会便有了“职业医生”的出现。

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印度、埃及、巴比伦的医学也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奴隶社会的医学文献,多半出自僧侣之手。因此,这些文献中含有许多迷信成分。

埃及的医学 约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已形成奴隶社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文化。他们认为一切归神主宰,因此僧侣兼管为人除灾祛病,宗教与非宗教的经验医学互相混杂在一起。

他们为了驱逐身体内的鬼怪,使用了催吐、下泄、利尿、发汗等法,并已知灌肠法。埃及富人因为迷信将死者遗体永久保存,约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实行尸体干化法,用香料药品涂抹尸体,是为“木乃伊”。

这对于人体构造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成为现代研究古代病理学的宝贵材料,另外埃及古代用纸草文写成的医书,现存5、6种。有名的是英国考古学家F.皮特里于1888~1890年在埃及发现的卡汗纸草书,写于公元前2000~1800年,是妇科;史密斯氏纸草书约写于公元前1700年,是外科;埃伯斯氏纸草书约写于公元前1550年,是医学通论。

印度的医学 印度在公元前4000年末至前3000年初,形成了奴隶制社会。《阿输吠陀》记载了医药和卫生,是较晚期(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

根据史料记载,印度的外科很发达,大约至迟在公元4世纪时就能做断肢术、眼科手术、鼻的形成术、胎足倒转术、剖腹产术等;印度人除应用植物药外,还采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由于毒蛇多,印度还有专门治蛇咬的医生。

印度医学认为健康是机体的三种原质──气、粘液、胆汁正常配合的结果。以后希腊医学的“四肢液说”影响了印度,使原有的三体液说增加了血液,成为“四大”学说。

印度古代最有名的外科医生是妙闻(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最有名的内科医生是阇罗迦(约生于公元1世纪)。 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 公元前3000年末和前2000年初,在两河流域的中部,巴比伦形成了奴隶制国家。

直到公元前700年,亚述才征服了巴比伦。 巴比伦和亚述的占星术,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

他们认为身体构造,符合于天体的运行,这种人体是个小宇宙的观念,与中国古代颇相似。他们重视肝脏,认为肝脏是身体之主要器官,并用于占卜(肝卜)、对祭祀所用动物的肝脏检视极为精细。

约在公元前1700年已经有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其中有关于医疗法的规定,是世界最早医疗法律。其中规定:“奴隶因医生手术而死亡或致盲目,医生需赔偿奴隶主全部或一半的奴隶身价,如果盲目或死亡者为绅士,则将医生两手切落作为处罚。”

巴比伦和埃及一样,有两种医生,一种为僧侣,治病方法是咒文、祈祷;一种是有实际经验的医生,由平民担任。 古希腊的医学 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希腊人吸收埃及、巴比伦的文化长处,加上自己的创造,在文化科学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

希腊医学是后来罗马以及全欧洲医学发展的基础。直到现在欧洲人所用的医学符号:手杖和蛇,即源出希腊医。

7.西医的发展历史

西医发展概述 关于现今国人所说的西医学,它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它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是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学者在摒弃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之后发展出来的。

由于它起源于西方国家,因此我们习惯的称为西医。在过去的中国被称为新医,与旧医(中医)相对立。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

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17世纪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其中之一,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开辟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种的发明,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Virchow)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的原因解释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的微细物质基础,充实和发展了形态病理学,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巴斯德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Koch R.)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发现。巴斯德还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Mechnikovl I.)系统阐述了吞筮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

在临床医学上,19世纪诊断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雷奈克(Laennec R.)发明听诊器;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19世纪中叶以后,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

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药物学方面,19世纪初期,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

到19世纪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 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

劳动卫生学、营养和食品卫生学、学校卫生学相继产生。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卫生学中又划分出社会卫生学,它的目的是研究人民的健康情况,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以及与它们斗争的方法。

此外,英国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1860年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扩展资料:

西医起源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医学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

人类在对自身身体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它的它奠基人是希波克拉底,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的“四体液学说”认为人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液、黑胆液组成的,而且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身体中充满了各种液体,这些液体的平衡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们的平衡与否反映在气色、气质和性情上; 同时,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还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并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要求医生应当特别重视研究每个病人个体健康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所以它关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强调的是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主动合作。

到十七世纪时,“四体液”学说遭到了猛烈抨击,因为它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空洞理论。从此以后,西方国家的学者就摒弃了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在近代时期发展出了一门建立在科学和实验的基础上的全新医学体系,这门学科就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也就是当今在全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西医学。

科学的进步使近代西方人认识到,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不能按人们的意愿或者猜想来解释,而是只能用机械理论并以几何和数学语言来表述清楚。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大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机体的不适并不随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实际上任何疾病都是由于机体内受到某种伤害而引起的,药物和外科手术可以治愈或者缓解疾病。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古代哲学是古代医学的理论起源。
(一) 古中国医学的起源
中国传统医学起源于中国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源于夏、殷商,历经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哲学早期,主要为围绕着天人关系讨论开始。八卦符号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八卦用于占卜,占卜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之一。八卦起源于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实际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这种学说对中国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以至于今天中国人的文化以及生活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中应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是根据五行属性的抽象概括,从而将人体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生理活动特点的。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心属火,肾属水。这种属性是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归属的,并应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解释人体五脏间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人体脏腑间的内在联系,也是用五行的生克关系来说明,相生关系是(相互促进):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相克关系是(相互抑制):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用自然界最直观实物,类比、解释各脏腑器官的关系。并且认为,疾病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阴阳不平衡、脏腑生克失衡,或由此造成的自身“虚弱”而至外邪入侵机体而发病。如下图:

古老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一套对疾病的解释、说明所需要的理论,归类归位了许多药物。对于人体机能的阐述和疾病理论的解释,起到了说明作用。由于采用人身边最现实的实物类比,人们一看就懂,易为各类人群接受。无论这些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都不影响作为解说人体机能、认识和解释人体疾病机制、分类归位药物作用这样的作用。中医学在历史上对于疾病的防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几千年前朴素的类比、假借实物的理论,简略、表面的认识,粗线条的脏腑机能与疾病理论,显然对于揭示千万种疾病真正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和精确治疗上,显然是力

相关推荐:

什么是医学简述祖国医学发展史

灵芝和黑豆可以一起来煲汤吗

什么是一字墙

如何评价纪录片天启

灵芝和蘑菇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一站式线上旅游平台

核磁共振仪器NMR为什么几乎被Bruker公司垄断

印尼海参的浸泡方法

标签: [db:标签]

声明:《什么是医学简述祖国医学发展史》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什么是医学简述祖国医学发展史

    一、医学的概念: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从解剖层面和分子...

    百科 日期:2023-04-08

  • 步云衢什么时候播出

    《步云衢》该剧讲述了民国初期,没落贵族的金玉蓉立志成为一名救人济世的医生,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更多的人。她遇到了同样心怀苍生的大家族之...

    电影 日期:2023-04-08

  • 灵芝和黑豆可以一起来煲汤吗

    灵芝又称林中灵、琼珍,是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延年益寿的功效。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神经衰弱、虚劳咳喘...

    百科 日期:2023-04-08

  • 什么是一字墙

    一字墙是指:段较小时,裂缝较小,墙体配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墙段的长度不宜大于8米。剪力墙墙肢两边均为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或一边为跨高比小于5的...

    百科 日期:2023-04-08

  • 如何评价纪录片天启

    纪录片《天启》,又名《二次大战启示录》,该片以新颖的方式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提供了一般平民百姓对战争的见解。这种拍摄纪录片的方式能...

    百科 日期:2023-04-08

  • 灵芝和蘑菇有什么区别

    1、质地上不一样:首先蘑菇是很松软的肉质手感,但是灵芝则比较硬,摸上去有点木质化。2、灵芝和蘑菇的颜色也不尽相同:蘑菇的颜色大多比较浅淡,而且...

    百科 日期:2023-04-08

  • 什么是一站式线上旅游平台

    一站式线上旅游平台是指在网上可以预定和旅游相关的所有项目。旅游主要包括:1、交通:火车,飞机,旅游大巴;2、住宿:酒店住宿;3、门票:景点门票;4、导游...

    百科 日期:2023-04-08

  • 核磁共振仪器NMR为什么几乎被Bruker公司垄断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

    百科 日期:2023-04-08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