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列举唐初的四位名相

列举唐初的四位名相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8 手机版

唐初四相为:

1、裴寂:李渊在位时期唯一的宰相。

2、房玄龄:因其才华出众第一个被李世民封为宰相。

3、杜如晦:受李世民器重与房玄龄同朝为相。

4、魏征:李世民称帝后对他又爱又怕,故多年未封,贞观后期终于封相。

列举唐初的四位名相

唐朝名相应该是有很多的吧,但似乎没有专门提出过四大名相的概念的.但是人们很熟悉的应该是太宗和玄宗朝的几位.
如魏徵(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一说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政治家。少时丧父,家贫,但胸有大志,喜好读书,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的瓦岗军起义。后随李密归唐,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死后,他为唐高宗李渊太子李建成信重,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喜他直率,擢为谏议大夫。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他曾对太宗说: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常劝太宗以隋朝灭亡为戒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等。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贞观七年(633年),为侍中,能识大体,以常情处事。受诏监修梁、陈、齐、周、隋史,亲笔写了《隋书》序论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又总编《群书治要》,书成,进官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徵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忆,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后来,他派人去魏家,得到一纸残书,上有“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这可以说是魏徵的最后一谏。魏徵的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 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后世相书称其“龙目凤睛,三台位列。”)”(《新唐书·房玄龄传》)
姚崇,原名元崇,后来因为要避开唐玄宗“开元”年号之讳,改名为姚崇。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姚崇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县东南),唐玄宗开元九年在大唐都城长安去世,享年72岁。姚崇一生,尽心国政,三朝为相:一代女皇武则天统治时,姚崇官至凤阁侍郎(副宰相)武周结束,李唐复兴后,姚崇被睿宗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加衔);玄宗李隆基登位初期诏封姚崇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副宰相),后又加封为梁国公。在中国古代政坛如沙场、骨肉相残煎的社会中,姚崇能佐政三帝,三朝为相,这实在不多见的.
宋璟(公元663-738),南和县闫里乡宋台人。其祖于北魏、北齐皆为名宦。景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有几位名相

有: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狄仁杰,张九龄,姚崇,宋景等。

1、魏征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2、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

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晋阳起兵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幕府谋臣,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

文学馆建立后,以为从事中郎,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联合房玄龄参与策划,同居首功。唐太宗即位后,迁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

贞观四年(630年),病逝,时年四十六,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贞观十七年(643年),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三。

3、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

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4、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用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5、张九龄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唐初四大名相

真正的“唐初四相”为:
裴寂(李渊在位时期唯一的宰相)
房玄龄(因才华出众第一个被李世民封为宰相)
杜如晦(受李世民器重与房玄龄同朝为相)
魏征(李世民称帝后对他又爱又怕,故多年未封,贞观后期终于封相)

唐朝名相

唐朝名相:
1、房玄龄,汉族,今山东人,唐朝开国宰相,18中举,善诗能文,博览经史,跟随李世民多次出谋划策又助秦王招纳人才,积极出谋划策。李世民曾称赞其“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十大名宰相,玄龄入选。
2、长孙无忌博学多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也,开国功臣也是唐初的著名宰相。早年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封赵国公。立储之争时,他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
3、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以不畏权贵著称,官至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他一生宦海浮沉,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身居宰相之位辅国安邦,为唐朝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病逝后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4、姚崇,文武双全,历经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李唐,因功入为中书令,革除弊政,颇有作为。唐玄宗亲政后,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死后追赠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
5、张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张说文思精密,在文学方面造诣很深,武则天亲授命其为太子校书,后几番贬升,成为宰相。他因平叛有功乱,升任中书令,加集贤院学士,并倡议唐玄宗封禅泰山,进封右丞相,不久又任左丞相,前后三次为相,病逝后追赠太师,谥号文贞。
6、李林甫:这位宰相确实有名,但是确是恶名,这个小字哥奴的宰相,善于钻营,狡诈奸佞,是个奸臣形象,虽然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人们似乎对他的坏记忆更深刻些。
7、元载,唐朝中期的政治人物,元载从小博览群书,是个通透的人物,其妻为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女儿王韫秀,没错就是那个肆意妄为的元载大奸臣。
8、李泌:这位宰相有点仙儿,道家、儒家和佛家都对这位白衣宰相有着很高评价,在朝堂上如鱼得水般,总之就是非常传奇的一个人,但是史书上对于他的描写实在是太少了。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相是哪四位?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相是:伊尹、周公旦、管仲、诸葛亮。
一:伊尹
 
伊尹,洛阳人,商初大臣。相传伊尹约前1630~前1550年,躬耕于莘、卒于亳,年81岁。
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元圣(第一个圣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中华厨祖。
传伊尹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皇览》载:“己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古己氏城即今曹县楚天集,平利乡即殷庙村。殷庙村在楚丘西二十余里,西望汤陵,前有神祠,名曰“元圣祠”,为明代知县范希正重建,其规模与汤陵同例。据传“同治八年,孙伟人,姚金君等重修之。功竣之夕,近村见寺中红光冲天,群奔救之,竟非火光,于鸡鸣方灭,共惊为异云。”民国以来几经烽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仅存径五步、周十五步、高丈二之古墓一丘,正殿三楹,拜三楹,伊尹等塑像,及径五尺周丈五高七尺重两千斤之大钟一口,和部分残断碣。十年浩劫祠墓夷为平地,碑碣大钟亦荡然无存。
伊尹商汤右相,佐汤灭夏,功绩卓著,为世人所景仰,其冢祠又为历史名迹。近年四周村民为弘扬民族文化,恢复历史名迹,于旧址处重新封墓建祠,琉璃碧瓦歇山飞檐三楹正殿,又巍然屹立于世间。
二:周公旦
周公旦,即人所皆知的周公。
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关于周公的谥号,存疑,因为其父西伯昌已被追谥文,而他又被追谥文,父子重复,于礼不合;然则,也有可能是周成王为表示周公的功德崇高而以文为谥,也未可知。)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因而,按照孟仲叔季的兄弟排序,周公旦也称“叔旦”。
周公旦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说他作《周官》(即《周礼》),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以及力行者;同时还有传说他擅长解梦,有周公解梦一说。
周公制礼作乐,备受孔子推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儒家尊其为元圣。

三:管仲
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颇得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精髓。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在春秋之初周王还有些威信,自从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绪葛之战,周桓王的肩被郑祝聃射中,王师大败。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齐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庄王杀了周公黑肩。
晋献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叛乱,后经郑、虢出面调解才平息。周惠王为了报答郑、虢,将虎牢以东送给郑国,把酒泉送给虢国。于是王畿越来越小,威信也就越来越低。
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管仲的最大过失在于没有为自己找一个继承人。几十年的勤政辅佐使得齐桓公过于依赖丞相,以至于晚景凄凉。
四: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即指的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境内)。
著名史书《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隆中风景区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襄城区,距襄阳市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隆中风景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给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之墓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唐朝十大宰相

第一位、贞观名相之首:房玄龄

房玄龄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隋末大乱之际,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滑北投李世民,展从奉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

第二位、中功臣重臣:长孙无忌

第三位、中流砥柱:狄仁杰

第四位、姚崇

第五位、开元盛世名相:张说

第六位、李林浦

第七位、中唐权臣:元载

第八位、李沁

李沁是个很具有传奇色彩的丞相,精通黄老之术,懂得儒家思想。

第九位、裴度

第十位、张柬之

唐朝被称为盛世,整个唐朝有哪些名将名相?

唐朝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王朝,影响力至今都还在全国各地都有着很多的唐人街。唐朝由唐太宗李世民建立的。随后又有武则天经营。唐朝经历了两次高峰,所以唐朝被称为大唐盛世。因为唐朝当时的国力非常强大,而且国土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比我们现在国土面积还要多300多万平方公里。军力强盛,而且军队实力也非常的雄厚。
而这些与他们当时的建立者以及名将名相有不可脱离的干系。而说到唐朝最有名的名将,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等。因为这些是大家在电视上所能看到的英雄,所以人们也能很轻易的就记住他们。他出去我就不给你们细细的。点评了下面我要说的是一些你们不知道的英雄以宰相。魏国公李靖。他志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英国公徐世绩,又叫李绩,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名为李绩。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丽,与李靖并称,后封英国公,为凌霄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被朝廷倚之为长城。临洮郡公王忠嗣,王忠嗣是一生追随李世民抗击吐蕃,突厥等侵略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辽西郡公薛礼,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薛仁贵。一代传奇人物,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道教传奇为白虎星君下盘凡。追随李世民创下了不朽的功劳,在政治上,军事上赫赫功勋。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所熟知的以及我们所不熟知的名将名相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唐朝盛世。唐朝的名将名相有很多,如果你想知道就去翻一翻古典,把古典记载的更加详细,我这里就列举出了一些我所熟知的名将名相。

唐玄宗在位时主要的4位宰相?

姚崇
(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迁兵部尚书、名列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受封为梁县侯。同情武则天遭遇,出任亳州刺史。入为中书令,革除弊政,颇有作为。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亲政后,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1] 执政三年,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
开元九年(721年),去世,终年七十一, [2] 追赠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
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 [1]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
博学多才,擅长文学。考中进士,授上党县尉,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开元十七年(729年),拜尚书右丞相、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五,追赠太尉,谥号文贞。
先后历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殇帝、唐玄宗五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
张嘉贞:
张嘉贞(666~729年),字嘉贞,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朝时期宰相。
垂拱元年,举明经出身,初授平乡县尉。长安二年(702年),得到武则天召见,擢监察御史,迁秦州都督、并州长史、天兵军节度大使。开元八年(720年),入朝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十一年(723年),贬为豳州刺史,迁户部尚书、益州长史。开元十三年(725年),再贬台州刺史,迁工部尚书、定州刺史,封河东郡侯。爱好书画,不治产业。 [1]
开元十七年(729年),双目失明,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四岁,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
张九龄:
(673年~740年) [1] 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2-3]
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相关推荐:

唐人街探案2里面凶手为什么要自杀

列举唐初的四位名相

什么舞剑成语

什么无什么影

列举我国最常见的行政合同

什么无什么事组一成语

什么无节什么成语

列举一些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小人物

标签: [db:标签]

声明:《列举唐初的四位名相》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唐人街探案2里面凶手为什么要自杀

    此时医生对于修道成仙已经达到了信仰与痴迷的程度。前四个脏器祭品已经得到,只剩下最后一步,也许对于医生而言,自杀是自身的献祭,最终也能够得到...

    百科 日期:2023-04-08

  • 列举唐初的四位名相

    唐初四相为:1、裴寂:李渊在位时期唯一的宰相。2、房玄龄:因其才华出众第一个被李世民封为宰相。3、杜如晦:受李世民器重与房玄龄同朝为相。4、...

    百科 日期:2023-04-08

  • 什么舞剑成语

    项庄舞剑:出自清·刘坤一《致张香涛书》:“乃于署督篆任内,奏参银元局及淮山盐务,牵涉敝署,不无激射之词,论者谓为项庄舞剑,而弟因未尝稍存芥蒂也。...

    百科 日期:2023-04-08

  • 重紫重紫为什么会入魔

    《重紫》中的重紫是逆轮之女,虽然天性善良,但是她天生自带煞气,魔族一心想要她入魔,而洛音凡则是引导其向善,可惜的是最后重紫还是入魔了,那么她...

    电影 日期:2023-04-08

  • 什么无什么影

    渺无影踪。渺无踪影是一个汉语成语,亦作渺无影踪,意思是指看不到一点踪迹和影子。出自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宜春、蕊儿,渺无踪影。”示...

    百科 日期:2023-04-08

  • 列举我国最常见的行政合同

    目前,我国的行政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这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与相对人签订的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出让给相...

    百科 日期:2023-04-08

  • 曾少年之小时候定档2月27日

    由腾讯视频、爱奇艺、凤凰联动影业出品,玖点影业、九夜茴工作室联合出品,王雷、刘畅执导,张籽沐、张开泰、郭子凡领衔主演,改编自九夜茴同名小...

    电影 日期:2023-04-08

  • 什么无什么事组一成语

    汉语成语中,常见的第二个字为“无”,第四个字为“事”的成语,有下列两个:1、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漠不关心。2、如无其事:像...

    百科 日期:2023-04-08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