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偏僻的太平洋热带无人小岛上为什么有植物覆盖

偏僻的太平洋热带无人小岛上为什么有植物覆盖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12 手机版

经过长期的风化腐蚀,先形成藻类,然后出现蕨类植物,再然后出现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

由于被子植物适应性强,所以得以迅速发展,取代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被子植物仍然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类群。

而且太平洋热带无人小岛上具有植物繁衍发展的条件,具有光照,具有充足的水分,具有碳元素,具有氮、磷、钾、硫等元素。所以植物可以在无人小岛上进行繁衍。

太平洋上无人岛上动植物有那些

荒岛上的动物有:加拉帕戈斯象龟、海鬣蜥、加拉帕戈斯海狗、加岛环企鹅、白尾_。植物有:棕榈科,竹类,龙脑香樟类,漆树科,天南星科
1、加拉帕戈斯象龟:加拉帕戈斯象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也是热带岛屿最早发现的物种之一。它们的平均寿命是100岁,而这一物种中最古老的活动物是140岁,体重可能超过300磅。
2、海鬣蜥:海鬣蜥的体积很大,重达40磅,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它们是陆地上的长居者,但它们在水下觅食。通常是灰色的,但在交配季节,改变颜色为绿色或红色。
3、加拉帕戈斯海狗:加拉帕戈斯海狗,分布在世界上大多数岛屿上,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里度过的,可以潜入约100英尺的深处。
4、加岛环企鹅:加岛环企鹅能够在群岛上生存,它们可以整天呆在冰冷的水中,晚上回到温暖的陆地上。它们在靠近海岸的地方产卵,时间在30至40天之间。作为南美洲最小的物种,它们可以长到19到20英寸的高度,体重约为4.4至8.8磅。
5、白尾_:白尾_的雄性比雌性略小,其数量有限,到目前为止只记录了大约130个。白天捕猎,通常是成双成对或成群结队地捕猎。以较小的动物和鸟类以及其他鸟类的卵为食,它们锋利的嘴和爪子有助于它们猎食。
1. 植株高大:热带植物的生长极其茂盛,植物间的密度很大,要想尽可能地多吸收阳光,就必须不断生长到光照充分的上层。
2. 有气生根:因为热带的雨量充沛。土壤的含水量很高,进而会导致土壤中的氧气不足无法满足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的要求,而有了气生根就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以供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进行呼吸。这也是热带植物的典型特征。
3. 叶子有滴水尖:热带地区,几乎每天都会大量降雨,如果没有滴水尖的话,叶子很容易因积水过多而折断,为了适应环境,热带植物的叶子都有滴水尖。

海滩红树林植物的作用

红树林群落是地球上最奇妙、最特殊的生物群落。红树林群落主要生活在以赤道为中心的热带及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海滩上,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形成壮观的海上森林,森林在潮起潮落的过程中经受着海水不断的冲刷。
由于海陆交界处的生存环境非常特殊,红树林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征来适应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使人难以通行。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红树林植物多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红树林是发育在特殊环境下的生物群落,因此典型的红树林植物种类并不是很多,而由于红树林植物可以借助海流传遍后代,只要海域相通,相距遥远的红树林可以有相似的组成。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将热带大西洋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隔离开来,而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则海水相通,这样一来,红树林就形成了西方和东方两大群系。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交界的地方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南洋群岛,具有最漫长的热带海岸线,成为东方群系红树林的发育中心。南洋群岛及附近地区的红树林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生长得也最茂盛,红树林在这里长成高大的乔木状,高可达35—40米,与热带雨林连成一片,使南洋群岛中的很多岛屿从海岸边到山顶都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东方群系在辽阔的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上分布范围非常广,西到非洲的印度洋沿岸,东到太平洋诸岛,南到新世纪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新西兰的查塔姆群岛,北到日本和中国南方的海岸。红树林在赤道附近树木高大,种类繁多,向南北种类减少,树木也低矮很多。我国是红树林的北部边缘,海南的红树林是我国境内发育最好的,最高可达10—15米,红树林的种类与南洋群岛很相似,但群落的高度远不如南洋群岛,再向北到福建境内则多呈现矮小的灌木状,并且只有寥寥数种。在亚洲和澳大利亚北部等地的红树林分布区域附近还有一类水椰群落,在我国只见于海南的东南部沿海。水椰群落可以算作一种半红树林群落,喜欢生活在半咸水的环境中,在咸、淡水相交的河口、河滩地区最常出现。西方群系红树林以美洲的加勒比海、南美洲的北部沿海和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为中心,其植物的种类远比东方群系红树林要少,但森林仍然高大茂盛。在南美洲的北部沿海的红树林与亚马孙的热带雨林相连,成为这片世界上最辽阔的热带森林的一部分。南、北美洲在历史上曾经分开,因此西方群系红树林可以越过美洲大陆到达太平洋东岸,在太平洋诸岛的斐济和汤加等地,西方和东方两大群系的部分种类可同时出现。
红树林为热带海鸟提供了栖息地,红树林群落中的植物种类虽然不多,但红树林却养育了为数众多的动物。红树林下的淤泥中是蟹类、弹涂鱼等多种动物的家园,红树林的树干和树枝是很多介壳动物的栖身之所,红树林的树冠则是热带海鸟的领地。在东南亚加里曼丹岛的红树林中,有长相奇特的长鼻猴,雄猴长有巨大的鼻子,食蟹猴是东南亚另一种出现在红树林中的猴子。在恒河入海口处的桑达班红树林中则是现存虎最多的地方之一,那里也有世界上唯一现存的食人虎,人与虎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
红树林群落在世界上面积不大,但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一旦被破坏将引起严重的后果。我国的红树林在过去破坏比较严重,现在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的地区多已经划分为自然保护区,而且有很多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严格的保护之下。

科隆群岛上地表植被景观的区域差异性的形成原因

一火山堆组成
科隆群岛由火山堆组成,盾状火山星罗棋布;20世纪中有几个岛屿火山爆发。高高的火山、火山口和巉岩峭壁形成岛上崎岖的地势。群岛中以伊莎贝拉(又称阿尔伯马尔〔Albemarle〕)岛最大,长132公里(82里)左右,占陆地总面积1/2以上。
二群岛有7个大岛
群岛由7个大岛,23个小岛,50多个岩礁组成,其中以伊萨贝拉岛(IslaIsabela)最大。群岛全部由火山堆和火山熔岩组成,赤道横贯北部,因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凉爽并极干旱,岛上有奇特的动物巨龟及大蜥蜴,达尔文1835年曾来此考察。
气候特征
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正处在寒暖洋流交汇处,来自南部的秘鲁寒流和北部的赤道暖流交汇于此。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一应俱全。热带气候使岛上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甚至无雨,只有最高山的东南坡能"截住"一些云,恩赐雨雾,让这个狭窄的山麓变成潮湿的热带地区。
加拉帕戈斯群岛由19个火山岛组成,从南美大陆延入太平洋,约1000公里,被人称作"独特的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和陈列室"。现存着一些不寻常的动物物种。例如陆生鬣蜥,巨龟和多种类型的雀类。1835年查尔斯·达尔文参观了这片岛屿后,从中得到感悟,为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今天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已经被规划成国家公园,自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更收到厄瓜多尔政府的重视,来这里的游客的数量被官方严格控制,以确保岛上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圣克鲁斯岛。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奇花异草荟萃之所、珍禽异兽云集之地。盛产大海龟和大蜥蜴。科隆群岛是世界"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区之一。在这个岛上,竟有企鹅,信天翁,海豹等动物。因为秘鲁寒流经过时,被浸在寒流里,形成了这一奇观。
气候特点是雨量较少、湿度低、气候凉爽、水温不高。高等植物约有700种,其中约40%为当地特有的种属。植物与中美、南美洲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干燥低地覆盖著空旷的仙人掌林。海拔较高的过渡地带覆盖著森林,主要树木有腺果藤树、醉鱼树和番石榴。过渡地带上面的潮湿的森林区中为Scalesia属植物林(一种古代遗留下的植被),矮树丛密布。无树的高地上只有蕨类和草类。

复活岛上的石像是怎样形成的?

复活节岛是在大约一百万年前由海底的三座火山喷发形成的
石雕像代表死後被奉为神的一些重要人物。
一种说法是这些石像是岛上人雕刻的,他们是岛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个酋长、被岛民神化了的祖先,同意这种说法的人比较多。但是有一部分专家认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那是白种人的典型生相,而岛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亚人,他们的长相没有这个特征。耳朵长,哪种人也不像。雕塑是一种艺术,总会蕴含着那个民族的特征,而这些石像的造型,并无波利尼西亚人的特征。那么,它们就不会是现在岛上居民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这些雕像也就不可能是他们制作的。此外,人们在从另一个角度细细地分析,岛上的人很难用那时的原始石器工具,来完成这么大的雕刻工程。有人测算过,在2000年前,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在生产力非常低的石器时代,他们必须每天勤奋地去寻觅食物,才能勉强养活自己,他们哪里有时间去做这些雕刻呢? 况且,这种石雕像艺术性很高,专家们都对这些“巧夺天工的技艺”赞叹不已。即使是现代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得了的,谁又能相信,石器时代的波利尼西亚人,个个都是擅于雕刻的艺术家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石像不是岛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来制作的。他们为了某种目的和要求,选择这个太平洋上的孤岛,建了这些石像。这种说法更离奇。为雕刻这些石像,岛上丢弃了许多用钝了的石器工具,谁会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会用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来完成这批雕像作品呢。
关于山上还有几百个未完工的石像,为什么没有把它们雕刻完毕,放弃在那里,专家们分析后说,这可能在雕凿中遇到了坚硬的岩石,无法继续雕凿下去而放弃的。因为当时用石制工具雕刻石头,在制造石器工具时,尽可能选用最硬的石块,但可能在雕凿中,也遇到很硬的岩石,雕凿不动,不得不放弃。因此,这些未刻完的石像,不是遇到什么灾变性事件突然停下的,而是在雕制过程中逐步被放弃的。其中一个最大的石像,高20多米,是复活节岛所见石像中最大的一个,因为末完工,现仍躺在山上的岩石上。可是岩石学家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解释说,也可能雕刻石像的人花费了很大的劳力和时间,把石像雕成并竖立了起来,却又被地震震倒了,再竖起新雕的,又被震倒了。雕刻的人认为这是上天或神的惩罚,不让他们再干下去,因此都停了下来。
现在,这些谜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考古学家根据复活节岛上居民的语言特征,认为复活节岛人最初是从玻里尼西亚的某个群岛上迁移过来的。玻里尼西亚人又来自何方呢?曾经有人认为来自南美洲。现在,更多的科学家认为玻里尼西亚人来自亚洲东南部。古代的亚洲人从东南亚出发,经过漫长的岁月,途经伊里安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斐济群岛等岛屿,最后约于公元四五世纪到达复活节岛。
玻里尼西亚人到达复活节岛后,也将雕凿石像的风俗带到复活节岛上,并由于多种原因雕凿石像之风愈演愈烈。
据科学家考证, 复活节岛上的石雕像并不是代表神而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长或宗教领袖。在古玻里尼西亚人心目中,这些人具有无比强大的神力,可以保佑他们的子孙。
根据雕凿现场留下的运输遗迹分析,科学家们认为古玻里尼西亚人是这样运输石像的:在凿好的道路上铺满茅草和芦苇,然后用撬棒、绳索把平卧的石像搬到“大雪橇”上,再用绳子拉着“大雪橇”。至目的地后,也是利用绳索和撬棒将石像竖立在事先挖好的坑里。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穆罗曾带领岛上居民采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将7座16吨重的石像竖立起来。
科学家们还认为,大约在1650年,复活节岛上的两大集团——肥人和瘦人发生激战。被迫从事石像雕凿工作的瘦人起义,并采用迂回战术,突然袭击肥人,将肥人全部消灭。于是,石像雕凿工作也就中途停下来了。

地理科目PPT,复活岛地理的要有地理基本知识,我下星期要上台讲的,包括应付各种地理老师的话,在那里

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当地的语言称拉帕努伊岛,位于智利以西外海3000公里以外。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离其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凯恩群岛也有两千多公里距离。该岛形状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组成,与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并为智利在南太平洋的两个属地。复活节岛以数百尊充满神秘的巨型石像闻名于世。

智利在东太平洋的属岛,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最东端的岛屿,以其巨大的石雕像驰名于世。该岛孤悬于海上,西距皮特肯岛(Pitcairn Island)1,900公里(1,200哩),东距智利西岸3,540公里(2,200哩)。岛长23公里(14里),宽11公里(7里),呈三角形,面积163平方公里(63平方哩),其最高点特雷瓦卡山(Mount Terevaka)海拔600公尺(1,969呎)。

该岛最早的居民称之为“拉伯努伊岛”(Rapa Nui)或“赫布亚岛”(Te Pito te Henua,意即“世界之脐”)。最早登上该岛的欧洲人是荷兰人,他们为该岛取名“帕赛兰”(Paaseiland,意即“复活岛”,以纪念他们到达的日子。岛上居民混杂,以玻里尼西亚裔为主,几乎全居住在有屏障的西海岸的安加罗阿(Hanga Roa)村庄中,人口3,304(2002)。

名称由来编辑

1722年4月5日,荷兰海军上将、荷兰西印度公司    复活节岛石像(24张)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Jakob Roggeven)率领的一支舰队发现了这个位于南太平洋中的小岛。罗格文在航海图上用墨笔记下了这个岛的位置,由于发现该岛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复活节,他在旁边记下“复活节岛”,从此“复活节岛”之名为世人所知。1774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再次找到该岛。1914年开始对复活节岛进行相关的考察和研究活动。但是当今的人类学界多根据当地的语言称此岛为拉帕努伊岛(Rapa Nui),这是1860年代来自大溪地的波利尼西亚劳工对它的称呼。所有关于复活节岛的发现史,都记载了荷兰西印度公司的一支由3艘航船组成的太平洋探险队,在1722年率先访问了这座小岛。由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率领的船队是在绕过南美南端的合恩角,于1722年4月22日这天发现这个奇异的小岛的。由于这天是“基督教复活节的第一天”,罗格文把它命名为复活节岛,意思是“我主复活了的土地”。但是这个岛上的原始居民对自己的故乡却另有称呼,他们称之为“吉·比依奥·吉·赫努阿”,即“世界中心”的意思,而波利尼亚人以及太平洋诸岛的土著居民称它为“拉帕一努依”(RaPa Nui),这个名称更令人费解,也颇含神秘色彩,因为直译过来就是“地球的肚脐”。[1] 3地理概况编辑地理位置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7度和西经109°交会点附

复活节岛石像

近,面积约117平方公里,现属智利共和国的瓦尔帕莱索地区。它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公里,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复活节岛是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离有人定居的皮特开恩群岛也有2,075 公里距离。该岛形状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组成。地形特征这个多丘陵的小岛不是下陷陆块的一部分,而是由海底升起的一些火山形成的典型的海洋中的高岛。主要由凝灰岩(由坚实的火山碎片形成的一种多孔岩石)及其熔岩流构成的3座死火山使该岛呈特有的三角形。境内散布著一些寄生的凝灰岩火山口和火山锥(即在最早的火山口堵塞後,在火山侧面或附近形成的火山口和火山锥),其他地区则有许多遭侵蚀的熔岩区,区内遍布黑曜岩。无石的表面土壤瘠薄;适於大面积耕作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安加罗阿和马塔韦里(Mataveri)地区、巴伊乌(Vaihu)、拉努·拉拉库(Rano Raraku)火山西南的平原和该岛东角的史前已开垦的波伊克(Poike)半岛。依靠拉努·科(Rano Kao)、拉努·拉拉库和拉努·阿罗伊(Rano Aroi)等火山的部分由沼泽覆盖的火山口湖积蓄雨水。由拉努·阿罗伊火山湖供水的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河自特雷瓦卡山坡上流下,注入能渗水的土壤。约914公尺(3,000呎)宽的拉努·科火山很深的火山口湖供水给安加罗阿送水。海岸由松软的、受侵蚀的灰色峭壁形成,垂直陡降约152~305公尺(500~1,000呎);一些长条的低矮坚硬和崎岖不平的熔岩结构时而截断峭壁。缺乏天然港口,但在西岸的安加罗阿,南岸的维纳普(Vinapu)及奥图伊蒂(Hotu-Iti),阿纳克纳(Anakena)附近的海上,以及北岸的拉佩鲁兹湾(Bahia la Perouse)都有锚泊地,海岸附近有一些小岛,主要的小岛有莫图努伊(Motu-Nui)岛、莫图伊蒂(Motu-Iti)环礁和西南海角附近的莫图考考(Motu-Kaokao,当地鸟神的形象)。唯一真正沙滩在阿纳克纳,其他多数沙滩均为砂砾。有许多山洞。岛上耸立多座火山丘,最高点海拔601米。地面崎岖不平,覆盖深厚凝灰岩。岛上的地貌大多是平滑的小山丘、草原和火山。岛上的海滩上多是岩石,悬崖峭壁遍地都是,海湾上没有人看守。岛上只有三个海滩,沙子非常干净。东北部高出,面对着波利尼西亚小岛群。西南部地势平缓,与智利西海岸相距3700公里,遥遥相对。三角形的每个角上各有一座火山。左边角上是拉诺考火山。右边是拉诺拉拉科火山,这座火山的斜坡上有岛上最大的巨型石像群。北方角上是拉诺阿鲁火山,它与特雷瓦卡山相邻。岛上居民岛上居民是源自马克萨斯(Marguesas)种族的一个玻里尼西亚族亚群最东面的移民。原始的拉伯努伊词汇已经失传,在传教士於1864年向遭到屠杀的居民引入大溪地方言之前,只有一些混杂的玻里尼西亚字和非玻里尼西亚字的记载。通行西班牙语。按传统岛上居民自认是两个种族的後裔︰长耳族和短耳族。通婚是常见的。越来越多外国血统的人流入。气候环境热带海洋性气候,地表无溪流,以火口湖水为饮用水源,拉诺卡奥火口湖直径1.6千米。气候温湿,年平均气温22℃,全年下雨,年降水量1300毫米。雨量最大的月份是五月份,降雨量达到159毫米。大雨并不能改变岛上人民的生活方式,但是渔业和农业却受到月亮和风的影响。气候属亚热带类型,即阳光充足且干燥。1~3月最热,平均温度23℃(73℉);6~8月最凉爽,平均温度18℃(64℉)。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公釐(49吋)左右,但每年的变化很大。9月最干燥,6、7月降雨最多,与南方的冬季锋面通过时间一致。6月和8月吹的风无规律,其他时候主要是来自东部和东南部的信风。从9月到翌年3月秘鲁洋流(亦称洪堡洋流)流经该岛,平均水温约21℃(70℉)。主要资源植物复活节岛是一个草原,没有任何高于3米的树木。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植物学家在岛上只发现了47种土生土长的高等植物,大部分是草本、蕨类,只有四种矮小的灌木。本地的动植物十分贫乏。对花粉沉积物的分析表明,在本地人垦居时发生大火以前,岛上有树木和灌木,其中包括大智利棕榈树(Jubaea spectabilis)。只有31种开花的野生树木,14种蕨类植物和14种藓类植物。贫瘠土地上长有草和小的蕨类植物,而布满沼泽的火山口湖则被两种进口的美国植物密密覆盖︰托托拉芦丛(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和有尖的蓼属植物Polygonum acuminatum,它是一种药用植物。在欧洲人来到以前,也引进了一些栽培的植物,部分来自美洲,部分来自玻里尼西亚;其中主要品种是甘薯,在种植园中广泛种植,为居民主要食粮。最早输入的品种有葫芦、甘蔗、香蕉、芋头、薯蓣和两种有用的树木︰亚洲的纸桑,树皮可用於制布;美国的Triumfetta semitriloba,树皮可制绳。动物野生动物中,除了外来的老鼠和一种小蜥蜴可能是本土的,没有任何一种大型昆虫。它甚至没有本土的蝙蝠和陆地鸟类。至于家养动物,则只有鸡。海岛孤立的环境使动物有很大的局限性,脊椎动物只有鱼类,或具有长途飞行能力的海鸟。此外还有蜘蛛、昆虫、蚯蚓、蜗牛、蜈蚣等。1866年传教士引入绵羊、马、牛、猪等牲畜。穴居于荒野山洞的大量野猫不清楚是怎样传入的。在有人类之前,仅有的脊椎动物是鱼类或可长途飞翔的海鸟。陆地上的动物则只有很少几个种的等足类动物(甲壳纲的一目)、蜘蛛、昆虫、蚯蚓、蜗牛和百脚虫。近代又出现了大量的苍蝇、大蟑螂和一种小蝎。当地可食用的玻里尼西亚鼠以後被较大的欧洲鼠取代。1864年来该岛安身的传教士引入绵羊、马、牛和猪。1870年外国牧场主开始经营商业性牧场饲养後,在大约100年的时期中,绵羊特别多。在1980年代中期,绵羊饲养告一段落,但牛的饲养业繁荣了。自1880年以来,野生动物中又增加了智利鹑鸡、鹌鹑和一种小鹰。海龟和海豹是珍稀动物,海岸周围有龙虾和各种沿海的和深海的鱼类。4历史变迁编辑现岛上居民约2000人,都属波利尼西亚人种,在西方人未到这个岛上之前,这里还处于人类的石器时代,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为岛上都是石块,不长农作物,只能种些易生长的甘薯。岛民原来都靠捕鱼,少数种甘薯为生,大多从事旅游服务业。岛上的土著波利尼西亚人,称这个小岛是“世界的中心”。这个岛的首先发现者,是英国航海家爱德华·戴维斯,当他在1686年第一次登上这个小岛时,发现这里一片荒凉,但有许多巨大的石像竖在那里,戴维斯感到十分惊奇,于是他把这个岛称为“悲惨与奇怪的土地”。1805年起,西方殖民者开始到岛上抓拉帕努伊人当奴隶。起初还只是偶尔为之,1862年,秘鲁海盗乘八艘船只而来,抓走了一千多名拉帕努伊人,男性拉帕努伊人几乎被一网打尽,这些人被运到秘鲁,卖给了当地奴隶主。在国际舆论的谴责下,秘鲁政府不得不命令奴隶贩子将这些拉帕努伊人放回,但这批拉帕努伊人已死得只剩下100人左右了,在返回复活节岛的途中,又染上了天花,在旅途中纷纷病死,只有15人回到家乡。这15人也把天花带到了复活节岛。传说中的创始酋长霍图·玛图阿(Hotu Matu'a)的最后一批后裔死去了,所有的酋长、祭司也都死去了。岛上居民只剩下了数百人。第二年法国传教士踏上复活节岛,轻而易举地就把灾难中的拉

世界遗产,历史上最隔绝的有人居住小岛之一

帕努伊人都改造成了基督徒,同时也彻底地消灭了岛上的文化。他们下令烧毁所有刻有朗格朗格的木板。幸存的25块朗格朗格板是拉帕努伊人偷偷藏下来的。在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到1877年,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1888年也是复活节这一天,智利政府宣布吞并复活节岛,将岛上大部分土地租给牧羊公司,一直持续到1953年,牧羊使岛上土地更加贫瘠。今天的岛上人口上升到2千多人,但只有5%的学龄儿童讲拉帕努伊语。在复活岛登陆的第一个欧洲人是荷兰商船队长洛加文(Jacob Roggeneen),他在1722年在该岛逗留了一天。他和他的船员发现岛上有居民,据他们说这些居民有著各种各样的体型,他们对升起的太阳匍伏在地,用火来崇拜巨大石像。其中有些人,据说是白人,把耳垂穿洞垂挂饰物,使之垂至肩上,这显然是非玻里尼西亚人的习俗。

复活节岛石像

西班牙驻秘鲁总督派出的一支远征队于1770年再次发现该岛。他们估计岛上居民约3,000人。在英国航海家科克(James Cook)上校于1774年到达该岛之前,看来岛上已发生了一场内战。英国人发现了惨遭杀戮、贫困不堪的玻里尼西亚居民,男人只有600~700人,女人不足30人。他们还看到巨大石像不再是崇拜对象,多数已被推倒。1786年法国航海家拉佩鲁兹伯爵(Jean-Francois de Galaup,Count de La Perouse)到达该岛,发现岛上有约2,000人,他企图引入家畜,未成功。自1792年以後,一些帆船,包括捕鲸船,访问该岛。至1860年,人口为3,000人左右。1862年来自秘鲁的奴隶贩子曾在岛上大肆掳掠,後天花流行,人口至1877年减至111人。19世纪末人口再度增加。1864年法国天主教司铎耶乌劳德(Eugene Eyraud)来到此岛,为在岛上第一个定居的外国人;至1868年,居民信奉基督教。1870年来自塔西提岛的移民开始养羊。1888年该岛并入智利版图,智利几乎租赁了全部土地以养羊。1954年智利海军当局接管养羊的牧场。1965年智利政府指派一位文职总督,岛民成为智利正式公民。仅30年间,复活岛民完全适应了大陆的文化标准,但并未忘记尊重他们自己的祖先及祖先们的工艺和习俗。每年2月,男女老少均参加竞技活动,重温该岛以往的艺术及习俗,包括:雕刻、敲击、编芦苇船,以及传统的歌舞。5考古发现编辑复活节岛以其巨大石雕像而著名,岛上有约600座以上的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台(ahu,石堆)遗迹,其朝陆

复活节岛上以火山岩石雕刻的作品

地方向有露天庭院,某些庭院建筑巧妙。1886、1914和1934年进行考古调查;1955年开始考古发掘工作。结果认为岛上存在3个明显的文化期。早期有在塔海(Tahai)、维纳普和阿纳克纳的大石台,碳定年法测定约在西元700~800年。科克上校赞赏最早的两个大石台,并加以描述;阿纳克纳石台的墙在1987年挖掘出以前,一直埋在地下。从阿纳克纳发掘工作中发现多种石雕像是在早期雕刻的,其中有一种较小的中期胸像原型,与中期胸像的主要差异是圆头和粗壮的身躯。另一种型式是一尊写实主义雕像,表现跪著的全身人像,臀部坐在足跟上,双手放在膝上,有一个雕像裸露著肋骨,具备著南美洲蒂瓦纳库(Tiwanaku)的前印加人时期纪念物的各种特点。在中期(1050?~1680),有意毁坏和丢弃石雕像,所有大石台全部重建,没有考虑太阳方位,也没有考虑石块结构的尺码。似乎唯一愿望就是能够有牢固石台,可以支撑更高更大的胸像,即中期典型的“莫埃”(moai)。中期在大石台内建造了墓室。石雕像的体积越来越大,后来达到惊人的程度;细而高的胸像的细长头部上有用红色凝灰岩制作的很大的圆柱形“普高”(pukao,意为头饰)。中期石像的高度大多在3~6公尺(10~20呎)左右,但立在石台上的最大石像约10公尺(32呎)高,由重约74,500公斤(82吨)的一块石头雕成,其顶上的“普高”约有11吨重。现今仍然矗立的最大石雕像部分埋在石场下面很深的淤泥中,约11公尺(37呎)高。未完成的最大石雕像约21公尺(68呎)高,背部靠在岩石上。经考古证实的一些传统表明,这些石雕像代表死後被奉为神的一些重要人物。中期石雕像都是用拉努·拉拉库火山口湖岩壁中特有的黄灰色凝灰岩制成。在火山口碗形地带内外,散布著许多未完成的石雕和数以千计的粗糙石镐,这证明雕刻工作突然中断。在1955~1956年以该岛传统为依据进行的实验表明,遗留在石

复活节岛[1]

场中的许多用玄武岩做的石镐完全可以用於雕刻坚硬的凝灰岩。再次的实验说明,12个岛民能够把大约3公尺(9呎)高的一尊25吨重的石雕像搬离地面,竖著使之倾斜,放到石台上︰在除了用作槓杆的两根木杆外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这件工作要花18天时间。大大小小的石块被一个个地楔入石雕像下,形成一个缓缓升起的锥形石堆,以便使这个庞然大物竖立起来。传统称这些石雕像是「走」过这一地带到遥远的地点去的,但是在实验中,180个人能够把一尊中等大小的石雕像从地面上搬走。1986年的一次实验再次发现15个人用一组绳子向前拉,就可以把一个中等大小的石雕像竖立著在地面上挪动。中期石雕胸像显然取自当地的一个原型,其他地方没有相像的石雕。中期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即有捕鸟人随从礼仪的鸟神膜拜仪式,这一现象延续到第三期,即晚期。其仪式中心是拉努·科山上的奥隆戈(Orongo)村,村里都是石屋,屋顶好像假拱门。这些石屋及相连的有屋顶入口的环形砖房是该岛早期和中期的特点;虽然在玻里尼西亚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房屋,但在南美洲的邻近地区却是常见的。6相关谜团编辑岛上石像之谜复活节岛以其石雕像而驰名于世。岛上约有1000座以上的巨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城遗迹。1914年和1934年曾进行调查考察,1955年从事发掘工作,结果认为岛上存有三个文化期。早期的巨大石墙,可用以观察一年中的日出方位。中小型的各类石雕像采用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及火山渣为石料,用同位素碳测定时间约在公元前1680年。中期以石台上的长耳朵、无腿的半身石雕像为特征。石像高3─6米。最高的一尊达9.8米,重约82吨。6米多高的石像。复活节岛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们或

复活节岛石像头顶上的巨型帽子

卧于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边。其中有几十尊竖立在海边的人工平台上,单独一个或成群结队,面对大海,昂首远视。这些无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动,高鼻梁、深眼窝、长耳朵、翘嘴巴,双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几十吨,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吨。有些石像头顶还带着红色的石帽,重达10吨。这些被当地人称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凿而成,有些还用贝壳镶嵌成眼睛,炯炯有神。令人不解的是,岛上这些石像是什么人雕刻的呢?它象征着什么?人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从采石场运往几十公里外的海边呢?有人说这是外星人的杰作。复活节岛石像巨帽之谜被破解复活节岛石像头顶上的巨型帽子一直是令考古学家不解的谜团。一支英国考古学家小组最终揭开了这个谜团。他们认为,雕刻巨石帽的石料来自一个此前未被研究的采石场,让石像戴上帽子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研究人员相信,第一批石帽出现于1200年至1300年。[2] 雕像制作传说一种说法是这些石像是岛上人雕刻的,他们是岛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个酋长、被岛民神化了的祖先,同意这种说法的人比较多。但是有一部分专家认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那是白种人的典型生相,而岛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亚人,他们的长相没有这个特征。耳朵长,哪种人也不像。雕塑是一种艺术,总会蕴含着那个民族的特征,而这些石像的造型,并无波利尼西亚人的特征。那么,它们就不会是岛上居民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这些雕像也就不可能是他们制作的。此外,人们在从另一个角度细细地分析,岛上的人很难用那时的原始石器工具,来完成这么大的雕刻工程。有人测算过,在2000年前,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在生产力非常低的石器时代,他们必须每天勤奋地去寻觅食物,才能勉强养活自己,他们哪里有时间去做这些雕刻呢? 况且,这种石雕像艺术性很高,专家们都对这些“巧夺天工的技艺”赞叹不已。即使是现代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得了的,谁又能相信,石器时代的波利尼西亚人,个个都是擅于雕刻的艺术家呢?还有一种说法是,石像不是岛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来制作的。他们为了某种目的和要求,选择这个太平洋上的孤岛,建了这些石像。这种说法更离奇。为雕刻这些石像,岛上丢弃了许多用钝了的石器工具,谁会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会用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来完成这批雕像作品呢。关于山上还有几百个未完工的石像,为什么没有把它们雕刻完毕,放弃在那里,专家们分析后说,这可能在雕凿中遇到了坚硬的岩石,无法继续雕凿下去而放弃的。因为当时用石制工具雕刻石头,在制造石器工具时,尽可能选用最硬的石块,但可能在雕凿中,也遇到很硬的岩石,雕凿不动,不得不放弃。因此,这些未刻完的石像,不是遇到什么灾变性事件突然停下的,而是在雕制过程中逐步被放弃的。其中一个最大的石像,高20多米,是复活节岛所见石像中最大的一个,因为未完工,现仍躺在山上的岩石上。可是岩石学家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解释说,也可能雕刻石像的人花费了很大的劳力和时间,把石像雕成并竖立了起来,却又被地震震倒了,再竖起新雕的,又被震倒了。雕刻的人认为这是上天或神的惩罚,不让他们再干下去,因此都停了下来。石像的搬运之谜石头巨人真的这样重吗?不见得,复活节岛的石像远没有人们所传说的那样重。我们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岛都是由玄武岩构成的。玄武岩十分坚硬,很难加工,比重一般为3—3一克/厘米 3。若按此计算,复活节岛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宽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来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吨,甚至上百吨重了。听起来这很有道理,但事实呢?用来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和层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们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达到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于1.4克/厘米3。至于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轻了,它干燥后,比水还要轻,会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过5吨。复活节岛的大部分雕像高度为3—5米,10—12米的雕像并不多,只有30—40尊,它们的重量至多也不过10多吨,大部分雕像的重量还不到5吨。想当初,水手们毫不费力地把一尊雕像装上小船,运到轮船上去,因为它根本就没那么重。不久前,人们对复活节岛上的雕像进行修整,15吨的吊车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来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见雕像并非人们说的那么重。 [3] 朗戈朗戈木板之谜在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岛。而所有岛中最神秘的又数地处太平洋的复活节岛。岛上因有巨石雕像而闻名于世。与巨石人像一起流向人世的还有无数不解之谜,比如朗戈朗戈木板之谜。这是复活节岛最神奇的谜团之一。它是一种“会说话的木板”,当地人称做“科哈乌·朗戈朗戈”。最先认识此木价值的,是法国修道士厄仁.艾依罗。厄仁在岛上生活了近1年,深知此木就是复活节岛的古老文字。“朗戈朗戈”是一种深褐色的浑圆木板,有的像木桨,上面刻满了一行行图案和文字符号。有长翅两头人;有钩喙、大眼、头两侧长角的两足动物;有螺纹、小船、蜥蜴、蛙、鱼、龟等幻想之物和真实之物。厄仁在世时,这种木板几乎家家有收藏。厄仁不久染上了肺结核病,很快便去世了。他死后不久,由于宗教干涉,“朗戈朗戈”被一一烧毁,几乎绝迹。由于战乱等原因,岛上已找不到懂这种文字符号的人了。然而有识之士都认为,“朗戈朗戈”文字符号,是揭开复活节岛古文明之谜的钥匙。100多年来世界许多学者为破译它倾注了毕生精力,但一直没有人能破译。泰堤岛主教佐山很重视“朗戈朗戈”,认为这是在太平洋诸岛所见到的第一种文字遗迹,其符号与古埃及文相似。从文字本身看,它似乎源于小亚细亚半岛;从写法看,它属于左起一行右起一行的回转书写法系统。捷克人种学者、文字鉴赏家洛乌柯物发现原始印度文与“朗戈朗戈”图案符号较为相像。匈牙利语言学家海维申对此作了分

朗戈朗戈木板

析对比,并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次震惊科学界的报告。报告指出,两种文字符号中有175个完全吻合。复活节岛文字存在于19世纪中叶,而印度河谷文字则早在公元前2500年成熟,相距竟4000多年。但看来这种吻合纯属偶然。奥地利考古学家盖利登确认,复活节岛古文字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也颇为相像。1951年他又一语惊人:苏门达腊岛民装饰品上鸟的形象与“朗戈朗戈”上的很相像。法国教授缅特罗本世纪30年代曾在复活节岛作过大量考古工作。 他坚持“朗戈朗戈”文与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有密切的关系。各国学者各有所见。后来,有一位名叫棉托罗的青年从复活节岛来到泰堤岛, 自称能识读神秘木板字符。他立即被大主教佐山召进府邸读唱了15天,主教在旁急速记录符号,并用拉丁语批注,写出一本笔记。1954年, 一名叫巴代利的人种学者在罗马僧团档案馆发现了一本油渍斑斑的旧练习簿,那就是“佐山主教的笔记”。两年后,巴代利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声称, 已破译了“朗戈朗戈”文字符号。文字叙述了南太平诸岛是宗族战争、宗教杀人仪式的舞台。但是,当汉堡大学出版了巴代利冗长的著作之后,人们发现, 巴氏对“朗戈朗戈”字符的诠释,只不过是棉托罗口述的翻版而已。1915年英国女士凯特琳率考古队登岛。听说岛上有位老人懂“朗戈朗戈”语,她立即去拜访。老人叫托棉尼卡,已重病垂危。他不仅能读木板文,而且还会写,并写了一页给女士,符号果真与木板上的一模一样。但老人至死不肯说出其含意。1956年以图尔.海尔达为首的挪威、美国考察团来到复活节岛,探知一名叫艾斯吉班的男子有一本祖父编写的复活节岛全部文字符号的书,并用拉丁语作了注释。 但艾斯吉班不让图尔细阅。后来此书就再也没人见到了。托棉尼卡老人死后40年,智利学者霍赫.西利瓦在老人的孩子彼得罗.帕杰家见到了一本老人传下来的“朗戈朗戈”文字典。霍赫征得同意把讲稿拍了照,但后来胶卷和讲稿却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 百度科有很多,不能发全,自己百度吧还有图片

太平洋上那个与世隔绝的海岛,能够衍生出特有的文化吗?

岛国文化猎奇

进入21世纪之后,欧洲人对太平洋赤道海洋岛国的兴趣巨增,特别是海盗后裔的北欧人,



每到冬季来临,他们为躲避漫漫长夜和由北冰洋袭来的寒风,或举家或结伴来到赤道太平洋岛国去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或许不仅仅如此,他们还保留了祖先那种喜欢冒险刺激生活的性格,也像巴尔博亚、麦哲伦和库克船长那样到赤道太平洋的岛国,去寻访那里多姿多彩的人文地理风貌与传奇。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的最南端,地跨赤道,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13667个大小岛屿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上,岛民至今保留着奇怪的“葬礼之地”风俗。他们对“死亡”毫无概念,当岛上受人尊重的老者病故时,村里没有人哭泣,只有巫师的竹管发出悲凉的哀鸣,人们将老人的遗体放在一具位于房屋正中的船形檀木棺中,用带来的棕榈酒、香料熏制的卷烟长时间守护,边吃边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在当地人看来,德高望重的人没有死,只是“生病”而已。

人们把“病人”用甲醛处理后,长期保存,直到举行节日般的仪式,庆贺灵魂归天之后,才把放置“病人”的船形木棺和木制雕像一块安放在悬崖上的石洞里,从而实现真正升入“天堂”的梦想。这种习俗据说保留了上千年的历史,很像我们国内福建、四川等地的悬棺葬礼。在苏拉威西岛,几乎所有葬礼都用水牛祭奠。据说祭上一头水牛的瞬间,就是灵魂脱离人体,“病人”升入另一个极乐世界的时刻。祭奠中,人们围成圆圈,跳起舞来,发出阵阵呼哨。地上布满牛头、猪头,遍地是血,男人开始饮酒,大口吞咽各种食物,通宵达旦,持续四五天。



在爪哇岛东的巴厘岛上,人们对生命有新的解读。在巴厘岛上,人们将女人怀孕看成是吉祥的征兆,届时举家欢庆,和尚登门庆贺。这里的妇女崇尚坦胸露乳,这种习俗在印尼这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是绝无仅有。这种习俗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人们讨论的问题之一。

巴厘岛人以农业、打鱼和卖椰子为生。历法也奇特,一年是210天,由13个月组成,岛民们几乎没有一天不过节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巴厘岛像一首田园交响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来岛上度假的欧洲人很难想象,当年他们的祖辈——麦哲伦会与土著居民发生冲突而身亡。



但是,假如人们登上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深入到偏僻的山区,你会发现,这里的土著居民还停留在原始的石器时代,麦哲伦身亡悲剧的发生又是情理之中的了。这里的岛民被外界称之为“猎取人头的部落”。当地猎取人头的战争,残酷而血腥,不分男女,等一切准备就绪,男人就用一种竹制的利刀割下敌人的头,再把头皮剥掉,然后用利器在太阳穴处挖一个洞,把脑髓倒在碗里,一口喝掉。战败者的头颅骨,用作枕头。而且他们认为,如果把头颅骨放置在小孩的大腿之间,只需半个小时,死者的力量便会传到小孩的身上。这种近乎于野蛮的仪式,流传了上千年。当然,这种“血腥”的战争也仅存在于他们的部落内部,对于游客来说,则是闻所未闻的原始生活习俗的“体验”。



用生命构建的海岛

赤道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和礁石,甚至一些海岛国家的全部领土,都是由小小的珊瑚虫(也包括一些能分泌石灰石的藻类植物)历经千百万年而建造起来的。

珊瑚虫像针尖一样小,最大的也大不过人的指甲。珊瑚虫或者单独生存,或者群体生存,能造礁的珊瑚虫由软组织构成,但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当珊瑚虫不断分解并滋生出新的珊瑚虫时,礁也就形成了。珊瑚礁生长的非常缓慢,一般一年只长几毫米。珊瑚的生长方式类似树木的年轮,人们可以借助这种方式,检测到不同珊瑚岛的年龄。留在赤道太平洋上的大型珊瑚礁非常古老,人们发现,有的岛礁厚度超过千余米,历史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



珊瑚礁是海洋中最富饶的生物栖息地,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在大洋中,珊瑚礁比其他栖息地更能吸引众多的动植物或生命体,能吸引千姿百态的鱼类、甲壳类、头足类、贝类等生物,开成一个生命体密度最高的特殊水域。据估计,东南亚珊瑚礁地区和大堡礁地区,起码有3000种以上的动植物共同生存,形成食物链。尽管珊瑚礁不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但是它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对于那些想要探寻海底生命秘密的潜水爱好者来说,珊瑚礁及形成的深湖绝对是极佳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旅行者对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情有独钟。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绵延4600千米,由2200多个密密麻麻的小岛构成,主要包括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大洋岛和美属威克岛和关岛等,瑙鲁共和国和基里巴斯共和国也在这个范围内。“密克罗尼西亚”是“微型群岛”的意思,从地质构造上看,这两千多个小岛大部分是珊瑚岛,也有一些火山岛。



密克罗尼西亚的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有世界上发育得最完美、数量最集中的大型环礁,而且环礁形成的非常有特点。向海一侧的最外缘是暗礁,内侧是白的刺眼的沙礁;再向里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环礁,宽度通常在千米左右。岸上是椰子树、槟榔等耐盐渍的林木带;林带旁边是白色沙滩,再往里,便是潟湖。环礁外面是波涛汹涌大海,而潟湖里面却是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是天然的避风港,既可以停船,又可降落水上飞机,当然也是潜水爱好者观察海底动植物的最佳场所。



如此美妙绝伦的地方,曾有两位著名的欧洲人光顾过。一个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他在这里考察之后写到:“如果不亲眼看到,很难想象在那天边的海洋中,会有那样低平的陆地,在那汹涌澎湃的大海怒涛之中,会有平静如镜的渴湖,这是何等对比鲜明的动人美景呀!”在这里达尔文第一次提出了珊瑚礁成因的论断,他认为,珊瑚礁是在洋壳和海浪作用下发生沉降运动形成的。这一结论在前些年埃尼威托克岛的钻探中得到证实,人们从珊瑚层向下打钻到1410米后,竟然发现了海底火山岩体。

第二位的欧洲探险家是那位大名鼎鼎的麦哲伦。自从1512年麦哲伦的船队光顾马里亚纳群岛之后,西班牙殖民者便接踵而至,他们以关岛为中心,统治了密克罗尼西亚350年。从此之后,欧美殖民主义者便蜂拥而至,在这一海域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殖民统治大戏。直到1979年5月15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正式成立。



凭吊夏威夷



位于太平洋中心的夏威夷群岛,由132个火山岛组成,从西到东,绵延2400千米,从高空望去,像散落在太平洋上的一串珍珠。夏威夷有8个主岛:瓦胡岛、夏威夷大岛、考爱岛、毛伊岛等。这里气候温暖、风调雨顺;岛上树木繁茂、鸟语花香。

追溯这个群岛的历史,就会发现并不长。大约在1000多年前,波利尼西亚人迁移到夏威夷群岛,至于当年这个原始落后的波利尼西亚人是从何处迁徙而来,又通过什么航海方式来到岛上,直到今天还是人们研究的课题。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波利尼西亚人等是这个原始荒岛上的原住民。他们以渔猎为生,过着自由的生活,直到欧洲人登上该岛,才打破了他们原始平静的生活。



1778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在寻找新航线时,偶然发现了夏威夷群岛。据说当时岛上的居民第一次见到和自己不同的人,非常新奇,把库克看成是上天派来的“神”,库克也指挥水手们帮助岛上的居民建屋打鱼,关系处的相当不错。然而,在库克船长准备离岛时,意外发生了。几个土著居民偷了船上的食品,便发生了械斗,不走运的库克被人刺伤倒地。正在痛苦呻吟的库克,大声呼喊水手来救他,但是最终寡不敌众。土著人喊着:“他不是神,他知道痛”,将库克活活杀死。据说,惨死的库克船长竟被这群土著给生吃了。



在随后的岁月里,夏威夷群岛就一直没有平静过,直到1959年成为美国的第50个州后。这里成为太平洋中心最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当然,进入现代社会的夏威夷,仍然保留着波利尼西亚的文化传统,保留着草裙舞,昔日的珍珠港仍然保留着二战时期的战舰炮塔,让人们去凭吊,让人们不要忘记那段血与火写成的历史。

“厄尔尼诺”的影响有哪些?

在大洋洋面上,大气低层风驱动着表层海水的流动,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海水并不顺着风向流动,而是在北半球偏向它的右侧,在南半球偏向它的左侧。南美北部太平洋沿岸盛行东南信风,风向平行于海岸,因此海水的流动是离岸的,沿岸表层没有海水来补充,迫使表层以下的海水上升,以替代流走的海水,使这个地区出现冷海水上翻现象,生成巨大的涌升流,使得该地区海温偏低。涌升流把海洋深层营养丰富的物质带到海面,受到阳光照射后,浮游植物利用这些营养生成叶绿素使自己大量繁殖,为靠吞食浮游植物生存的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再影响到海洋食物链中高一层次上的鱼类等海洋生物。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南美沿岸涌升流减弱,无法把海洋下层营养丰富的冷海水带到海面,正常的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浮游生物大量减少,很多鱼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东风减弱又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西部降低、东部上升,表层海水沿赤道向东涌。这股较暖的海水在数月之后到达太平洋东侧时,被迫沿海岸向南和向北流动,导致鱼类大量迁徙或死亡。这种影响可以北至加拿大,南至智利中部沿岸。因此,“厄尔尼诺”常常给赤道中、东太平洋沿岸国家渔业带来巨大损失。例如,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到200万吨以下。由于鱼类的大量消失,海鸟也因得不到食物而迁徙或死亡,南美沿岸国家又因此失去了宝贵的鸟粪肥料,使当地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和秘鲁沿海等地区海平面高度上升也是海洋许多生物遭灾的一个原因。1982~1983年强“厄尔尼诺”期间,圣诞岛海平面高度上升,出现了大量海鸟被迫抛弃巢中幼鸟在茫茫无际的大洋上绝望地寻觅食物的惨象。其他海洋动物也难逃劫难,到1983年中期海洋状况恢复正常时,当年25%的成年海豹和海狮以及全部的幼崽丧生。

“厄尔尼诺”现象不但对海洋生物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风强劲,处于太平洋东部的冷海水区域上方的空气温度低、密度大,难以把水汽抬升到能够成云致雨的高度。因此,这一带洋面上空通常为无云或少云天气,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左右;而印度尼西亚以西的热带太平洋暖海水区域则雨水十分丰沛,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

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维持赤道太平洋海面东高西低的支柱被破坏,冷水与暖水的区域就要发生变化,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蔓延,以前覆盖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域的暖水层变薄,海温在太平洋西侧下降,东侧上升。同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涌升流也随信风减弱而减弱,暖海水逐步占据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当这种增暖达到一定程度并持续几个月以上时,被称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温暖的海域又是大气能量的宝库,它加热海洋上空的潮湿空气,潮湿空气变轻并上升,形成对流云,使得这些地区降雨增加。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多雨区随着海洋温度的改变而向东移动,直接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发生干旱,中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等灾害。例如,印度季风与“厄尔尼诺”有很大的相关性,在1871~1990年间发生的26次“厄尔尼诺”中有22年印度降水偏少或干旱,其中最严重的几次干旱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在1991~1992年,1993年,1994~1995年三次“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澳大利亚东部经历了近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厄尔尼诺”引起的持续干旱,使得这些地区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受到严重损失。

“厄尔尼诺”不仅改变了整个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状况,而且还影响到热带的其他地区,甚至会导致热带以外地区的气候异常。研究表明,“厄尔尼诺”还与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有联系;也对大西洋飓风有明显影响,“厄尔尼诺”年大西洋飓风日数明显减少;对西太平洋台风的活动也有一定影响。“厄尔尼诺”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数也较少,如1997年只有4次台风登陆中国,明显少于常年的7~8次,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1957~1958年及1991~1995年三次连续的“厄尔尼诺”期间中国也出现登陆台风较多的情况。此外,“厄尔尼诺”还与热带以外的地区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降水偏多相联系;与日本及中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中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它常常是各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热带地区,尤其是热带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在热带以外地区,如中国,“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就比较复杂。况且每次“厄尔尼诺”的出现时间、区域以及强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很难断言“厄尔尼诺”发生时中国某个地区的气候一定会发生某种特定的异常。

相关推荐:

偏僻的太平洋热带无人小岛上为什么有植物覆盖

锯木屑怎么发酵

历史上卫青的妻子是谁

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

大可爱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文武双全的皇帝

如何评价动漫中的政治元素

历史上我国最早从事的农业生产有

标签: [db:标签]

声明:《偏僻的太平洋热带无人小岛上为什么有植物覆盖》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头皮痒脱发怎么治

    很多人因为对头发护理不当、不良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等因素,会出现头皮痒脱发的情况,这给很多人带来不少烦恼。那头皮痒脱发怎么办呢?做好头发...

    护肤品 日期:2023-04-12

  • 偏僻的太平洋热带无人小岛上为什么有植物覆盖

    经过长期的风化腐蚀,先形成藻类,然后出现蕨类植物,再然后出现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由于被子植物适应性强,所以得以迅速发展,取代了裸子植...

    百科 日期:2023-04-12

  • 锯木屑怎么发酵

    1、发酵方法有快速和一般两种。快速方法是用有机肥发酵剂,可以到当地或网上购买,发酵方法按说明书操作。一般发酵方法是选在背风向阳地方采用...

    百科 日期:2023-04-12

  • 变速加速箱加油口在哪

    变速加速箱加油口在哪变速箱机油加注口位于变速箱机油底盖上。汽车变速箱壳体上一般有两个上下螺栓,手动变速箱换油的地方。上螺栓为油孔,下...

    汽车 日期:2023-04-12

  • 历史上卫青的妻子是谁

    平阳公主,名讳及生卒不详,汉景帝刘启与皇后王娡的长女 ,汉武帝刘彻同胞长姐。本封阳信公主,因嫁于开国功臣曹参曾孙平阳侯曹寿,故又称平阳公主。...

    百科 日期:2023-04-12

  • 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

    《十万个为什么》主要问题如下:1、鳄鱼为什么吞石块?鳄鱼的胃很柔软,它要借助石块来磨碎食物中的骨头和硬物。鳄鱼吞食的石块重量约为其体重的1...

    百科 日期:2023-04-12

  • 磨骨后脸会下垂吗

    磨骨能够让大脸变小脸,在进行磨骨手术之前,不少人担心会出现磨骨后脸下垂的问题。那么磨骨后脸会下垂吗?磨骨后脸会下垂吗 理论...

    护肤品 日期:2023-04-12

  • 唐人街探案王宝强客串是第几集

    网剧《唐人街探案》第一集王宝强有客串,不过只是出现在手机里,还只有几秒,之后的剧情中不知道还不会出现,作为唐探家族成员之一,唐探网剧的评价...

    电影 日期:2023-04-12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