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琴和瑟以及古筝的区别

琴和瑟以及古筝的区别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4-28 手机版

1、起源不同:琴的起源时间是西周到春秋;瑟的起源时间在伏羲时代;古筝的起源时间在战国时期。

2、弦数不同:琴一开始只有五根,后来又有文武七弦琴;瑟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和琴相似,有25根弦,早时的瑟有五十弦,所以瑟还被称为“五十弦”;唐宋时古筝有13弦,后增加到16、18、21弦,比较常用的规格是21弦。

3、样式不同:琴体下部分扁平,上部分呈弧形凸起;瑟和琴比较相似;筝的形状是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可以自由移动。

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

瑟,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和琴相似,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

古琴、古筝、箜篌、古瑟在构造及音色上有什么区别?请确实懂的人回答。一知半解的半吊子请勿打扰。

首先在外观大小来说,古琴最秀气不需琴架, 古筝第二要琴架支撑成人古筝大概一米六长。

箜篌类似竖琴搬起来也比较麻烦。

其次价位。古筝和古琴在千元到一万不等。箜篌最低也要10万以上才算可以。

音色方面,古筝清脆,现代创作曲增多,双手弹奏弹奏比较灵巧变换。 古琴深沉,因为没有琴码,共鸣不及古筝。 稍焖,弦少多数一只手弹奏,左手抚弦。表现力没有筝丰富。 箜篌的银色类似竖琴,银色稍微干燥,共鸣小,但是听起来非常心静。弹奏者也非常优雅。现在箜篌不是很普及。 古筝太过普及。古琴老师较少。

古筝和古琴到底有什么区别???

古琴和古筝的区别挺多的啊~~

从起源说,古琴的起源是琴,古筝的起源是瑟

从琴弦数量上说,古琴只有七弦,而古筝有21弦

从外形上说,古琴普遍长120-125厘米,古筝普遍长163厘米,古筝差不多是古琴厚度的两倍,比古琴宽三分之一,筝腔体比古琴大得多

从音色上说,古筝声音明亮清脆,古琴声音韵多绵长,而且古筝声音是立体向上的,古琴的声音是低沉向下的

从演奏技法上虽然有部分技法名称相同,但演奏形式却有很大差别,而两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比如古筝的摇和颤,比如古琴有吟猱绰注,再有古筝琴弦绷得比古琴紧很多,需要带假指甲演奏,而古琴则不用

古琴的种类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外形还是材质?还是其他的什么?

如果外形的话,非常多,最常见的是仲尼和伏羲

如果是材质的话,主要还以老桐木和老杉木为主

古筝和古琴音色上有什么区别?

分类: 文化/艺术 >> 器乐/声乐

问题描述: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这是两者形成年代上的区别。

其二,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

其三,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征",可以弹奏出许许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

其四,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到了唐朝后称“减字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其五,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远的是《碣石调幽兰》一曲,描写孔子不得志以空谷幽兰自喻,据今已有1400多年。还有《广陵散》、《潇洒云水》、《梅花三弄》等,现存琴谱约有数千首之多。我国史籍记载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以及"三国"中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说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筝。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家"宇宙飞船超过太阳系向银河系太空进发,该飞船所播放的《流水》一曲,就是用我国古琴弹奏出来的名曲;古筝的古曲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锦上花》等。 S

古筝的声音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不过了。所以自古以来多是些女孩子练一练好卖艺。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一些大师也曾弹出过加持力很强的曲子,让人觉得如听万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从古琴的结构和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而古琴的知音却总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篇所谓《区别》偏向性太大,需要一篇客观一些的文章。要对得起悬赏分数哦~~

解析:

古筝和古琴完全不同。

相同点:都是弹拨乐器。

不同点:古琴七根弦,古筝二十一根弦。

古琴构造: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

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长160厘米,宽38厘米,厚14厘米,最早有5根弦,后来逐渐发展为12、13、16、21弦,现在还有24弦和26弦筝,常用的为21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弹拨乐器类的"有码乐器"。

介绍一下古筝和古琴

古筝 F,ey[FV

民乐结晶--古筝 :11U0u-hm

D" PhWN

古筝又名"秦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延边筝(即伽揶琴)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 ^:<VY -[e2

3eBP

目前古筝的全国统一规格: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yV]J{=~n

Uvb/@JX}

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古筝的传统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fvQ^;tu

48{ }GYy=T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人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Mumq-h1i

K&I(A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 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d7(4%

3+fdy

90 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黔中赋》的演奏以运用扎桩摇和悬桩摇的交替手法而成为亮点;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Ot~\fdnt4

n~>^::[6

同时期内,更多的还是用五声音阶定弦法创作的筝曲,如《秦桑曲》、《临安遗恨》、《铁马吟》等等。同时古筝的重奏曲作品亦陆续推出,说明人们注意到发挥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古筝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水乡高歌》、《春江花月夜》、:古筝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古筝高胡三重奏《丰收之歌》:古筝二重奏《满江红》; 古筝与蝶式筝二重奏《春之海》; 古筝四重奏《采蘑菇的小姑娘》、《步步高》、筝合奏《丰收锣鼓》、《瑶族舞曲》、《伊犁河畔》、《百花引》、《拔根芦柴花》等等,基本上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n8C[cG

"=)#^4q/"

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 CY!

\@dR

附:古筝起源: ; Y !o(

[n@C Vh "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y$a=]_~

Jm'2YY 4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rU+,, z

e</2[#7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赢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N[tF@d,#

&n\RM(>T5H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U&m!fCuB

ir u-G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rnv1qNU

pvP(F+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FCox'`NJ

TOG`( 1Z0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J{LW xR

d!Hul!jd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U}M#1rx

C|2_]3y7,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L$>#d

(U8d Blw^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7T^(f(Od#

^'rhQrQ}$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Rw 7"GT b

% Kb>+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我们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陷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原来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手部 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_{["6R S

}lL[}[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hJst- 1Z

)QlH'xr%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尽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BbZ({

================================ C@xdzf

古琴 # &}=izLU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wVNcaWD

tS[Tv!e

古琴结构 wrPE+x1n

!`ND@N:8x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pgAP[}n0

EZI}]q9=(

古琴造型 $pSo8yT n

gCDE]W/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s`% IM,7L

-BGgu9:

古琴演化 <d\a5LUf%

AalxHsw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 。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sVAbYCkS

~JtFb0`o ]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 +s/, &P

I0[3 fn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7j \Q

T2(0#:sil

弹奏方法 /!c-c#1&V

!A>95p,6/z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g1E`o9T

904Rz} f

琴派 :W@( D

"V5eEJCuv

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OLfMyp '

07)e8s "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识特点 I/}1BA

~GwzyCE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张越、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bOB^7d_0

XQ`/H#HC

断纹 a@ <>^vY

UqH }RM_

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si5 &Cf

+x$6"9dU

古琴鉴藏要领 c\dtJsh

+\EbQw1"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这是鉴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出现破绽。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色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 bYZ;$ <-

[6r|HRgu{

古琴名曲 'cjYR6,

Z+8W

《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捣衣》《[阳关三叠》《流水》《酒狂》等。

古琴与筝的区别

一.外观区别

古琴

古筝

二 形成年代与名称区别

在古代“琴”就是指古琴,也称“瑶琴”“七弦琴”,而“筝”就叫筝,也称“秦筝”。古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多年,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而筝的出现要晚于琴,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二千五百余年。

三体积的区别

古琴形状更小巧,方便携带。古琴一般长为12米左右,宽约25至30厘米。

而筝要比琴大很多,古筝的规格一般长为16米左右,宽约40至50厘米。

四琴弦的区别

琴最初为五弦,在汉代后定型为七弦,中间没有琴码,一弦多音,一直延用至今。与琴同时期存世的多弦弹弦乐器是“瑟”,为二十五弦,筝应该是在“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筝在最初为12弦,至唐代为13弦(现日本还有使用),后弦数越来越多,中国现代筝普遍已改为21根弦,中间有弦码,一弦一音。

五音声的区别

古琴入心:古琴的音量较小,音色沉厚古朴,能使人静心放松。

古筝悦耳:古筝的音量较大,音色相对明亮华丽。

六演奏方法的区别

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绰、注等等。在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时,可作往复摆动的“吟”、“猱”和上滑音“绰”、下滑音“注”等多种技巧奏法,从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风格。古琴的琴音有三类:散音、按音、泛音。

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七记谱法的区别

古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到了唐代后称为“减字谱”。

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八历史传承的区别

古琴有大量传世的古曲(比如:流水、广陵散、潇湘水云、欸乃、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酒狂等均直接传承于古谱),仅明清两代就出版了以古琴专用“减字谱”形式印制的琴谱多达150余部,历代古琴专用谱记有三千余首琴曲,除去同名不同版本的曲谱尚有六百余首。

古筝的古谱较少,少数传承古曲如《渔舟唱晚》,应该是民国时期产生的。当代传播较广的筝曲多是近、现代筝演奏家、作曲家根据古琴曲以及一些现代曲目进行创作移植改编的,比如著名筝曲《高山流水》、《秦桑曲》、《寒鸭戏水》、《西楚霸王》、《临安遗恨》、《瑶族舞曲》《春江花月夜》等。

古琴至今在世界各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中保存有数百张唐宋元明清传世实物,仅唐代古琴就有近二十张,一些唐代古琴还能用于演奏。而筝的传世实物极为罕见,展出的多为根据出土文物(已不能弹)仿制。这是由于古琴板壁更厚、有漆胎保护、制作工艺更精密复杂,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使用寿命可长达上千年。而筝的面底板壁皆薄,没有漆胎保护,使用寿命短,这就是“只有千年古琴,没有百年古筝”说法的由来。

九学习难度的区别

琴与筝的初级曲目入手难度差不多,到了中等水平曲目,筝曲对手指的速度、力度要求明显要高,技巧上非常难练。所以技巧上筝更难学,而在意境的表现上,古琴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道器,有其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需要琴者学问修养的长期积累与体悟,才能深入琴道。

关于古筝:

古筝,又称筝、秦筝,中国拨弦乐器,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二十五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命名:

一说为象其音色,一说来自二人争夺乐器的故事。

历史:

古筝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已经存在,用于原始的舞乐。

汉时,筝为筑的琴身加装至5弦而成。唐朝初年(公元7世纪)有轧筝的记载,证由击弦乐器转变为拨弦乐器,并发展至13弦,接近现代古筝刍形。南宋时,轧筝易名“蓁”,7弦筝和13弦同时被使用[,而13弦筝多用于民间。清以后广用13弦筝而未有7弦筝。

琴体:

筝体为木制空盒,呈扁长方形,面版有弧度突出。弦两端搭在山口上,左山口呈S形,右岳山为平直。左侧为筝尾,或称凤尾,有弦钉以固定琴弦,右侧有螺丝钉,可以调节弦张力来控制音高;中间有称为雁柱的琴码支撑琴弦,移动琴码也可调音。筝的弦数因地域流派不一,最常见为21弦筝,另有16弦筝、26弦筝等,因流派不同而有尼龙钢弦、钢弦、丝弦等。

古筝的高音弦最靠近弹奏者,低音弦在最外,由内至外称1弦至21弦。21弦筝通常按照D大调五声音阶定弦,过左手在琴码左方按弦方可得到升音;在现代多调式(或称无调式)乐曲中,则是透过特定音阶设定达到不同特殊曲风的目的。

参考链接   百度百科 古筝

古筝与古琴

汉代大多使用古琴。古琴和古筝区别如下:

1、形成年代

古琴:原名“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本世纪初期为了和其他乐器的统称区别,改称为“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有实据可考至少形成于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

古筝又名"秦筝"。早在战国的时候筝就已经流行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罄筑、弹筝。”(《战国策—齐策》)。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

2、形制区别

古琴琴身以琴面与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雁足(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

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 24-26弦的筝。

3、音域、音色、表现力

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多的泛音和按音。 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表现力丰富而形象。

4、曲谱

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多用"文字谱",到了唐朝后多用“减字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5、演奏方法

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绰、注等等。古琴的弹奏还有很多琴道、琴德方面的讲究,因此自古以来琴家们往往都操守五不弹之原则。

扩展资料

古筝保养

古筝使用的场合最佳温度为20℃,最佳湿度为50%。一般情况下,温度保持在16-28℃、湿度在50~70%之间的空间内使用古筝对乐器振动和发音都较有利。古筝在使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古筝应置于干燥、阴凉通风处,避免潮湿、雨淋和阳光直接曝晒(北方地区冬季不能靠近散热的暖气片,以免曝烈或变形),不要放在厨房内或容易接触油烟的地方,油烟的吸附会直接影响乐器音色。

古筝使用后可用干软布拭抹去琴弦上的汗渍等,以防琴弦生锈。不用时最好用筝罩罩上,以减少灰尘、光线或潮湿空气等对古筝侵蚀。古筝应经常使用,有利于琴弦张力的稳定,琴体经常震动,能促进音色日趋完美。

古筝的音准受温度、湿度及震动等条件的影响。一旦发现琴的声音不准应及时调音,否则会影响演奏效果。

古筝和古琴有啥区别

古筝比较好。

古筝的声音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

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而古琴的知音却总是可遇不可求的。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

古筝和古琴的区别:历史渊源不同、外观形制不同、演奏方式不同、曲谱不同、演奏方式不同。

1、历史渊源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形成在3000多年前,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

2、外观形制

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属于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

3、演奏方式

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绰、注等等。

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4、曲谱不同

古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到了唐代后称为“减字谱”;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5、学习难度

琴与筝的初级曲目入手难度差不多,到了中等水平曲目,筝曲对手指的速度、力度要求明显要高,技巧上非常难练。所以技巧上筝更难学,而在意境的表现上,古琴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道器,有其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需要琴者学问修养的长期积累与体悟,才能深入琴道。

古琴和古筝的区别在历史渊源不同;音色不同;音域不同;演奏方法不同。

1、历史渊源不同:古筝是在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下里巴人文化,而古琴则是伏羲创造的一种阳春白雪文化。

2、音色不同:古筝的旋律性是比较强的,而古琴的音调则是相对比较深沉的。

3、音域不同:古琴一弦多音,音域可以达到四个八度,而古筝的表现力相较于古琴则是有点差的。

4、演奏方法不同:古琴在弹奏的时候左手按弦,右手拨弦,而古筝则是通过左手对弦的张力进行控制,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共同进行拨弦操作。

古琴和古筝的介绍

1、古琴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汉族的传统文化。

2、古筝

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主要形成了客家筝、潮州筝、山东筝、河南筝四大流派。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相关推荐:

琴和瑟以及古筝的区别

四川三鲜汤有什么配料

卷饼怎么做面怎么掌握

惊蛰是什么季节

yeezy拼接鞋子会反光吗

四川三加二学校有哪些

保护母亲河征文作文

卷材屋面上为什么要撒一层绿豆沙

标签: 古筝 的区别

声明:《琴和瑟以及古筝的区别》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琴和瑟以及古筝的区别

    1、起源不同:琴的起源时间是西周到春秋;瑟的起源时间在伏羲时代;古筝的起源时间在战国时期。2、弦数不同:琴一开始只有五根,后来又有文武七弦琴;瑟...

    百科 日期:2023-04-28

  • 四川三鲜汤有什么配料

    配料: 水发海参、水发鱿鱼、笋尖、 盐、味精、料酒、胡椒粉、豌豆苗、鸡鸭汤适量。制法:将海参、鱿鱼、笋尖切成5厘米长的细丝;葱切成细丝;姜切...

    百科 日期:2023-04-28

  • k5混动电池能用几年

    k5混动电池能用几年K5锂电池的保修期为10年20万公里。目前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大多是锂电池。一般来说,使用寿命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而是用循...

    汽车 日期:2023-04-28

  • 洛菲菲天牢吃猪蹄是第几集

    电视剧《哦!我的皇帝陛下》中洛菲菲在天牢吃猪蹄是在第一季的第十集,洛菲菲因为北渊谷歹徒一事再一次被抓入狱。洛菲菲天牢吃猪蹄是第几集电...

    电影 日期:2023-04-28

  • 厦门大学天文台免费预约参观须知

    厦门大学天文台免费预约参观须知1、厦门大学天文台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内,坐落在药学院西面、公共卫生学院北面(具体可先导航...

    景点 日期:2023-04-28

  • 卷饼怎么做面怎么掌握

    卷饼做法:1、面粉2500克、筋力源15克、开水1200克混合拌成大块的面块。2、稍凉一下,揉成面团,揉面到手光,盆光,面团表面光“三光” 即可。3、盖上...

    百科 日期:2023-04-28

  • 惊蛰是什么季节

    1、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的3月5日或者3月6日。2、惊蛰是仲春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描写这个节气:“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

    百科 日期:2023-04-28

  • yeezy拼接鞋子会反光吗

    会反光。最近颇受关注的拼接 Yeezy 350 V2 此番也迎来了反光版本。众所周知,满天星版本向来都比常规版本有着更高的人气,就拿此前登场的三款新...

    百科 日期:2023-04-28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