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4-28 手机版

1、春节禁忌。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

2、数字禁忌。客家民间旧时禁忌四、六、七、八及初五、十四、二十三(旧称月忌日)。幼儿四岁,称两双岁,“四”与“死”谐音,故忌而讳之。客家人对数字“七”也很禁忌,正月初七日吃“七样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样菜的谐音象征表示人们祈愿聪明勤劳、幸福长久之外,还隐含着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禁忌。因为在客家话中“七七八八”就是麻烦的意思。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

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风俗绝大部分是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的现象。本期的民族文化带你了解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

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

客家人的风俗有:

1、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服饰上图案朴实精美而又寓意深刻,这也是南迁客家人与原住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在客家地区客家女孩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凉帽,而客家蓝衫则有别于客家女服饰,为男士服饰。

2、客家饮食。客家菜以东江菜为代表。客家人的饮和食,与其他民系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由于该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其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口感偏重肥、咸、熟。

3、民间节俗。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故其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中元节、中秋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我想问客家妇女坐月时的饮食宜忌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其实在不同的地区是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的,有的风俗习惯已经存在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以下了解客家添丁起灯风俗。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1

“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在客家人的口音里,灯与丁谐音。所以在我们梅州客家地区"添丁、响丁、赏丁",其实就是"添灯、响灯、赏灯",而且虽讲法不同,其节日活动的意义却是大同小异。

源于中原的花灯,在我们客家人庆贺新生儿诞生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一是代表光明的发扬;

二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

三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

赏丁又叫“上灯”,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上灯就明显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

因而在客家宗族社会里,凡是男孩出生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也即上丁、添丁,祭祀祖先并报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了,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添灯、升灯、吊灯”,是客家民间风俗。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七,最迟为正月二十一,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添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当年升丁叫“添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来年再升丁的叫“顿丁”、“添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在梅州地区,各地的上灯形式又有所不同:

兴 宁响 丁 节

其中以兴宁的正月半响丁节活动较为隆重热烈和持久,时间从正月初七至廿一;兴宁响丁节,内容较为丰富,比春节还要热闹。

节前当地族人须定做“花灯”,然后派人到县城或圩镇去请“花灯”,敲锣打鼓把“花灯”抬回来,悬吊在祖屋上厅栋梁下面。赏灯节全屋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有亲朋好友到来,敲锣打鼓、大办筵席、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炮竹,有的“烧烟火”、放“孔明灯”,举行火炬流行(又称“火把节”)。添了新丁的人家,则在祖屋厅堂摆酒猜码(猜拳),猜码的人起句须要先念“添丁呀发财”的吉祥话,使参加灯会的人尽兴而归。

响丁节过后,即正月十五以后,族人还有一次“暖灯”活动,即将花灯用火烧去,清除祖堂中的摆设。人们不喜欢用不吉利的“火烧”字眼,称其为暖化了的“暖灯”。

这次比较简单,主持人烧过香烛冥帛,谢过列祖列宗及各路神仙后,把悬挂在中堂的花灯放下,把花灯上好看的剪纸“人公袛”取下,送给新丁户的新丁们作玩具留念。剩下的花灯上的竹框竹架抬到祖屋门口的禾坪上用火暖化了,人们称其为“暖灯”。暖灯后,表示春节过完了。

丰 顺 烧 火 龙

其次是梅州丰顺烧火龙:

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丰顺埔寨都会上演一场隆重又火热的祈福活动,那就是“烧火龙”。

埔寨火龙从清朝1740沿袭至今已有276年之久,为中国特具一格的客家民间艺术之花。只要你亲临过现场就会知道,届时整个广场火雨纷纷,星落遍地;一条长龙在火雨中逡巡游走,那精彩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五华下坝迎灯节

三是五华下坝正月半的迎灯节:

五华县河东镇下坝元宵迎灯节,作为当地最热闹、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下坝迎灯愈来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下坝迎灯闹元宵规模宏大,每年吸引了县城和周边乡镇各地群众前来观看,还引来世界各国的部分侨胞前来寻根祭祖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2

客家“上灯”风俗,你知道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上灯”。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又称“赏灯”“升灯”。

“上灯”的由来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村庆贺”之气氛。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客家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这种习俗现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承意识。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3

客家人的“上灯”习俗,和宗族一起分享人丁兴旺的欢喜

正月十四,元宵节前,又到了家乡一年一度的“上灯”时节。“上灯”是客家文化中非常特别的一道风景线,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传统民俗。我的家乡在梅州平远,上灯时间在每年正月十四上午。本文结合新鲜出炉的照片和视频,讲讲这个风俗。

1、何为“上灯”

“灯”者,“丁”也,两者在客家话中谐音相通。在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生男子为添"丁",生女儿只是添"人口",因此传统的“上灯”是为了表达庆祝家族新添男丁、念祖恩谢天地、祈福新丁光宗耀祖等情感,也表达了希望宗族人丁兴旺、薪火相传之意。

梅州兴宁的上灯仪式

上灯的时候要把花灯挂上家族祖屋和自家房屋上堂的房梁上,以庆祝添丁,所以顾名思义曰“上灯”,也可叫“升灯”。上灯之后,新丁的名字就可以正式载入家族族谱了。

不同地区上灯时间略有不同,有的为正月初六至初十(如广东鹤山),有的为正月初九至十九(如广东梅州),有的为正月初十至十六(如广西岑溪),多数为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有些人容易混淆上灯节日与元宵节。其实元宵节始于汉朝,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由此而来。自古以来元宵节并无庆祝添丁这个内容。上灯与元宵节在主题、内涵、程序等方面都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也有学者推测上灯是元宵节的派生物,实情如何则见仁见智了。

现在,上灯风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区,特别是客家人聚居地大本营或一些纯汉族地区如广东的`梅州、兴宁、河源、鹤山及广西的岑溪、藤县、容县、富川、桂平等地区。不过,上灯风俗并非客家独有,广东潮汕、湛江等非客家汉族群体也有上灯风俗。客家与非客家的上灯风俗活动形式、程序上大同小异,其主题、内涵、意义本质上没什么差别。

2、怎样 “上灯”?

上灯过程大概有如下步骤。一是前期准备工作。村里的议事小组商讨上灯的议程、做好分工,选好主持司仪等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员,村里的锣鼓狮舞队要提前排练

二是祭祖升灯。当日一早全村上一年添了新丁的家庭全部在祖公屋集中,供奉三牲酒水礼品。由家族长者主持,一起烧香燃烛祭祖,将花灯升上祖公屋上堂的“丁子梁”上。新丁们则由长辈抱着向祖宗牌位鞠躬作揖敬香;期间伴以锣鼓狮舞,鞭炮齐鸣,热闹非凡;祖屋上灯完毕后,回到自家房屋也要祭祖宗升花灯,也有的地区只上一个花灯。升灯过程有时候持续到当天下午。

三是庆贺活动。当天晚上,各个上灯人家摆下宴席,一家添丁,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都前来贺喜,共济一堂,向添丁家庭表达美好的祝福。席间还会有猜拳、烟花、狮舞等节目。

各地的上灯过程在细节上略有不同,有的上灯之后,还要择日再下灯,把花灯从祖屋请回家里;有的还有“暖灯”、“游灯”等程序;也有的地区更加隆重,程序更复杂一些,但大体上就是如此了。

3、为何“上灯”?

上灯风俗最早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有学者认为始于客家人史上第一次南迁之时(秦始皇时期),也有学者认为始于汉朝,然而无论是始于秦亦或汉,“上灯”这盏“灯”均已迄今一、两千年。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何况存在了千年。

有人认为客家上灯风俗体现了一种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其实今天的人们不妨以更加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翻开人类漫长的历史画卷,可以发现自古以来邦国之间的战争杀戮、你抢我夺以及黎明百姓颠沛流离、辗转逃难的历史几乎没有停歇。客家人来源于我国古代中原汉族,史上众所周知客家民系两千多年来的六次大迁移,是一部躲避战乱、避免亡国灭族灭种的逃难史。长年漂泊,日久客乡为家乡,何其凄苦艰辛!

在使用大刀长矛弓箭的冷兵器时代,生产力落后,七尺男儿的优势自然远远大于纤纤弱女。女子能成为花木兰将军的毕竟是少之又少,即使是征兵打仗,朝廷也是只抓男丁,不会来抓女子。如此看来,在古代落后社会条件下,只有男丁兴旺才能宗族兴旺、国家兴旺,重男轻女现象事实上成为了古代社会客观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可以说,上灯风俗是古代汉族人们崇尚男丁意识的自然觉醒。

还有人认为上灯风俗有点像羊群效应,或者说从众效应。仔细推敲一番则不然,上灯风俗其实有着独特的内在动因。每一次的“上灯”,都等于给人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添丁思想教育课。

上了灯的人们自然欢天喜地,受到添丁的精神激励之后在潜意识中就有了“再接再厉”的欲望。尚未上灯的人们则会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期待着哪一年我家也要上灯

特别是对于深受传统文化教育、尊崇孝道、敬祖念祖的汉族人们,上灯简直就是祖宗下达的一道任务令。这样就形成了“上灯”源源不绝的原动力,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原动力的驱使,才让古代汉族人们得到更好的繁衍生息、血脉流传。

由此可见,上灯风俗是人类繁衍历史上充满了智慧的一个民俗设计,我们不得不感恩佩服发明创造了上灯风俗的祖先们!联想到当今,我国逐渐显现计划生育政策之痛,出现了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失独、育龄青年生育意愿不足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上灯,或许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有着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5“上灯”新义

今天,不少客家地区的上灯风俗都已经向文化部门申报并获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广东的梅州、鹤山、惠州等地。既然客家上灯被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说明其古老,才能称之为“遗产”;二是说明其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三是说明其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新时期的“上灯”风俗也应与时俱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早就实现了男女平等。女子在国家、社会、家庭中发挥着完全不亚于甚至超越男子的重要作用,因此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早就丢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今时今日,男儿是丁,女儿也是丁;男女均为己出,理应一视同仁。因此上灯风俗也应相应调整,不应再落入男女性别窠臼。男女平等上灯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更应该从生育观念上就开始坚持男女平等,继而在培养、教育等方面都能平等对待。生育观念的平等也有助于改善或消除社会上片面追求生男丁所带来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

据悉现在部分客家地区已实现男女平等上灯,女儿名字也能记载入族谱,这应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好现象。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五华地区的)及春节风俗

传统客家孕妇禁忌 1 孕妇忌吃兔肉(或说兔嘴子肉),若吃了,产下的孩子会长个三瓣嘴,即兔唇 这一说法流传范围极广,流传年代也颇为久远。西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缺唇。」甚至古代像《产宝》(唐代咎段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宋代朱瑞章著)这类妇产科的专著里都写有「母食兔肉胎儿发生兔唇」字样。 2 不能吃狗肉,吃了狗肉的话 将来孩子爱咬人,吃奶时也爱咬奶头。 3 不能吃驴肉 吃了,将来孩子「驴性」,不听话 4 要忌吃公鸡 这样生下的孩子夜里才不啼哭。 5 忌吃螃蟹,这样生下的孩子才不会吐泡沫流口水,又说吃螃蟹令胎横难产。而台湾民俗则以为吃了蟹,生出来的孩子像蟹那样抓扭别人的手脚 因为食蟹对: 虚寒人士容易产生 风疹、胃抽筋、肚泻及腹痛等。 而对皮肤敏感人士容易产生: 红肿痕痒、皮肤疹、呕吐、恶心、胃抽筋、 肚泻及腹痛等。及 对 胆固醇过高人士 蟹本身就包含高胆固醇 当然不宜啦) 6 忌吃河蚌肉 生下孩子才不滋舌头。 7 忌吃猎头肉 这样生下的孩子才不生疮生疖子。 8 忌食生姜 以防生下婴儿有六指。 9 忌食鸭子 认为吃了鸭子,孩子要生摇头病。 10 不要吃生冷﹑寒冷的食物﹐如凉粉﹑西瓜﹑雪糕 这会造成早产﹐甚至小产呢。 11 忌吃羊肉 会令胎儿“发羊吊” 12 不可以把剪刀或剪指甲拿到床上 不然生出来ㄉBB会有兔唇 31 忌孕妇不能吃飞鼠(蝙蝠) 否则生下来的孩子会作贼。 32 忌孕妇不可以吃猴子肉 否则生下来的孩子会像猴子瘦瘦的 3 不能吃太冷的蔬果 古老说法:吃水果会「虾龟」(哮喘)。 生产过后母体气血流失多,胃功能会变差,而太冷的蔬菜水果会 胃部,造成拉肚子,所以产后少食生冷的蔬菜水果有其道理。 坐月子的饮食宜忌 中医认为,产后是整个妊娠过程的结束阶段,产妇由于分娩时带来的创伤和出血,以及妊娠、分娩时的情绪变化,损耗了不少的元气,所以有产后「百节空虚」的说法,稍有不慎就要引起疾病,因此,中医要求产妇格外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的禁忌。 坐月子的饮食宜忌 大体上说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以容易消化、清淡,有利产妇复原的食物为主: 产妇的消化功能往往较差,特别是在分娩后的半个月之内,更需要受到保护,如果这时吃过于油腻(如肥猪肉、肥肠)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增加产妇胃肠道的负担,易使其脾功能受损,引起消化不良,影响食欲,故应吃些清淡而又能健胃的食品,如豆腐、薏仁粥、玉米粥、红枣薏仁粥、瘦猪肉汤、蒸蛋等。 分娩后,产妇面临子宫复旧,消除恶露,生殖道复原及整个体质的复原(中医学中的「恢复元气」)等问题,故饮食应富于营养,具有足够的热量,从我国民间风俗看,产妇宜吃母鸡汤、蒸蛋、豆腐制品、鲫鱼、鲤鱼、薏米仁、小麦制品、红糖、红枣、糯米酒鸡(蛋)等。 产妇的膳食应以精、杂、稀、软为宜,产妇产后需要大量营养,以补充分娩和产后哺乳之需要,所以要供给足够的热量,丰富的蛋白质、维他命(最好持续服用孕妇吃的维他命,如新宝纳多),无机盐类和大量的水份,适当地吃些鸡蛋、鸡汤、红枣、桂圆、莲子、红豆是必要的,但绝不能把豆腐、豆腐干、豆浆、水果当做是维他命的主要来源,如果产妇吃的不是「稀而软」,而是「硬而干」,一定会影响消化吸收,有的还会发生腹泻、肠炎,如果不吃水果、青菜,会引起大便秘结干燥,导致痔疮、 裂等。 其他坐月饮食及注意事项: .此坐月饮食表以一共四十朝为期,共分休养期、进补期、大补期及滋补期。 .

相关推荐: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

老三顶替大哥坐八年牢什么剧

居民临时用电国家怎么规定的

四级算成标准分

男生网名精选

居民楼内能开幼儿园吗

四级是怎么计分的

家有儿女我们的美丽不能丢是第几集

声明:《客家人的民间禁忌》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

    1、春节禁忌。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

    百科 日期:2023-04-28

  • 老三顶替大哥坐八年牢什么剧

    老三顶替大哥坐八年牢是电视《我的孩子我的家》原名《今生》,该剧通过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普通家庭30年来的变迁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

    百科 日期:2023-04-28

  • 居民临时用电国家怎么规定的

    临时用电期限:一般不得超过六个月,逾期不办理延期或永久性正式用电手续的,供电企业可终止供电。居民建房临时用电办理需带齐下列资料:1、用电申...

    百科 日期:2023-04-28

  • link&co是什么汽车品牌

    这是领克。领克是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这个品牌专门制造高端豪华汽车。领克旗下有很多轿车和suv车型。领克旗下的suv有01,02,05,06,轿车有03。03...

    汽车 日期:2023-04-28

  • 四级算成标准分

    英语四级标准分换算:1、听力:短对话与短文听力,每题算一个,共25个。听写共11题,单词2题算1个,句子每题算2个,共10个。公式:标准分等于得分乘以10乘以...

    百科 日期:2023-04-28

  • 桂林如意峰景区介绍

    景区地址:如意峰位于阳朔高田镇,距桂林市约80公里,距阳朔县约10公里,是阳朔最高的山,它也是阳朔第一座山顶自然公园,也是观赏阳朔全景的最佳地点;...

    景点 日期:2023-04-28

  • 郑州市文化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感疫苗接种通知

    发布时间:2023年3月1日近期多地出现流感暴发疫情,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为应对近期高发的流感疫情,广大居民朋友们可根据自身需求前往郑州市文化...

    八卦 日期:2023-04-28

  • 湿式双离合有什么好处

    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有着更好的调节能力和优异的热熔性,它能够传递比较大的扭矩,并且动力损失更小,传动效率更高。作为驾驶者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切...

    汽车 日期:2023-04-28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