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 > 八卦 > 韩媒:韩方高级幕僚声称美韩华盛顿宣言发表前,美已向中方说明

韩媒:韩方高级幕僚声称美韩华盛顿宣言发表前,美已向中方说明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6-12 手机版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总统府一名高级幕僚26日下午在记者会上声称,美国在《华盛顿宣言》(简称“宣言”)发表前一两天向中方说明了宣言的大致内容。

报道提到,韩国总统府称,26日举行的韩美首脑会谈促成双方签署了6份成果文件,其中《华盛顿宣言》、《关于建立韩美下一代核心-新兴技术对话的联合声明》、《战略性网络安全合作框架》等文件由韩国总统府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签署,《双边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声明》由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和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签署。

报道称,据韩国总统府上述高级幕僚所知,美方事先向中方大致说明了《华盛顿宣言》的内容,即不包含与中方直接冲突的因素。该人士声称,中方没有必要对韩美同盟应对“朝核导弹威胁”的安排产生忧虑。


拜登和尹锡悦

白宫网站26日发布了《华盛顿宣言》的内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该宣言中列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旨在让美韩面对朝鲜最近发射导弹而加强在军事训练、信息共享和战略资产转移方面的合作。CNN还援引美国政府一名高官的话称,该宣言旨在发出明确信息,即“美国和韩国计划在各个层面的做法是,加强我们的实践、我们的部署(工作)和我们的能力,以确保威慑信息绝不受质疑,并明确表示,对于任何形式的挑衅,我们都准备以压倒性方式集体应对”。

在《华盛顿宣言》26日发表前,韩国《中央日报》预告称,该宣言的核心内容为新设核咨商小组、定期在朝鲜半岛出动核潜艇等战略资产以及扩大美国核资产相关信息共享等。韩联社称,作为韩美元首会晤后首次单独发出的有关延伸威慑的文件,《华盛顿宣言》可被视为美国对韩国提出更明确的“扩张遏制”担保要求的回应。

“韩美达成的核保护伞协议不如美国与北约盟友的”,《韩民族新闻》26日报道称,《华盛顿宣言》是希望与美国共享核武器的韩国政府与对此持否定态度的美国政府之间折中的结果。在美国核战略资产的使用方面,总统具有独占性、排他性的最终决定权,此前美国并没有在“朝鲜半岛有事”时与韩国政府商讨是否使用核武器的程序及制度,而此次《华盛顿宣言》最大进展就是韩美能迅速就是否使用核武器进行磋商。但报道同时质疑,目前韩美的核协商框架中韩国政府的影响力,难以比肩美国-北约集团中欧洲国家的影响力。

延伸阅读:

环球:尹锡悦涉台言论是中韩建交后韩方最恶劣的表态

说实话,这两天韩国外交在尹锡悦总统就台湾问题发出不当言论后的一系列操作,给中国人造成的费解甚至多于愤慨。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容他人置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这几句掷地有声且多次重申的话,在韩方的耳朵里怎么就成了“不堪入耳的言论”,怎么是“令人质疑中国国格的严重外交失礼”?

韩国外交部不但不就韩方干涉台湾问题向中方做解释或者道歉,反而召见我驻韩大使提出“强烈抗议”,还上升到了“国格”的地步。究竟是谁失礼谁无理?恶人先告状也不是这种告法,以至于有中国网民怀疑是不是韩方把中国的这几句话翻译、理解错了,才反应如此激烈,但这种可能性毕竟不大。那么问题就大概率出在韩国外交上面了。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4月21日在出席蓝厅论坛时强调“在台湾问题上玩火者必自焚”,这句没有点任何人名字的原则性表态,又马上被韩国外交部对号入座,还竟然表示希望中方“谨言慎行”。韩方这么敏感,这么激动,只能说明它的心虚,事实上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台湾问题上的玩火者”之一。对于不点名的警告,有一个简单明了的判断标准,即谁认领就是说给谁听的。



尹锡悦 资料图

回到引发这场外交风波的起点,韩国领导人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对台湾问题的评论,在所有中国人的耳朵里,不仅不当,还是性质严重的错误。尹锡悦政府此次在台湾问题上的言论,是中韩两国1992年建交之后韩方最恶劣的一次表态。再重复一遍,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决不是所谓“全球性问题”,和朝韩问题更存在着本质区别,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稍微有点基本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朝韩是根据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分裂成独立国家,又都被联合国接纳。而台湾则由二战期间的国际协议规定归还中国,而且当时的中国政府恢复行使了对台湾的主权。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领土和主权并未分割,仍然是一个中国。包括韩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承认和支持一个中国原则,联合国有关文件明确指出,联合国认为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没有独立地位,建议韩国外交再好好学一下历史,并准确领会一中原则。



中韩国旗 资料图

韩国领导人是在即将赴美之前发出涉台言论的,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是向华盛顿表忠心。通过冒犯挑衅中国来讨美国欢心,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失格的表现。当美国泄露的机密文件爆出美国情报机构非法监控韩国高层官员谈话时,韩国外交为何没有去“强烈抗议”这种真正严重的侵权行为,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一样;当韩国要求韩国财团来替日本赔偿二战强征劳工时,韩国外交口中的“国格”又在哪里?韩国在华盛顿那里丢掉的“国格”和外交自尊,想通过对中国示强找补回来吗?看来,韩国外交在有必要加强历史学习之际,还得治一治对美的软骨病。

中国外交给予了韩国真正的甚至是格外的尊重,也请韩国外交能够自重。原本以为有过国家分裂惨痛记忆的韩国,在台湾问题上更能理解中方的感受,更能支持中方的立场。谁成想韩方却在台湾问题上说出既无知又恶劣的话,而且还搞得自己像个受气包很委屈的样子。不经过这么一出,我们还真不知道韩方在台湾问题的错误认知已经走了这么远。韩国外交该深刻反思了。

谁能发给我一份简明美国史……谢谢!

美国简史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1607--1733)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法国人建立了新法兰西(包括圣劳伦斯流域下游大潮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处);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1607年,英国建立了第1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此后在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到达殖民地的大多数是西欧贫苦的劳动人民,也有贵族、地主、资产阶级,以英国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的黑人。

独立战争 (1774-1783)

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对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经济活动,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从1619年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相抗衡,1765年9个殖民地举行抗议印花税大会,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士顿惨案发生。1773年通过了茶税法,引起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讯委员会,领导抗英斗争。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1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向英王呈递请愿书。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声,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2届大陆会议召开。次年7月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独立战争开始时,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行了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点约克镇,独立战争基本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独立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如大陆军的总司令G.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人T.杰斐逊、外交家B.富兰克林、文化战士T.潘恩。

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的建成(1781-1814)

在战争过程中,大陆会议制订了邦联条例,1781-1787年13州组成了邦联国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经过争论,同意每州均选出两名参议员;在蓄奴制问题上,北部对南部作出了重大妥协,默认奴隶制存在,在征税及分配众议员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的人口计算。会议最后制定了宪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1部成文宪法。1788年6月由9个州批准生效。根据宪法,美国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后又增加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即以“权利法案”著称)。该法案于1791年12月,经11个州批准生效。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4月,华盛顿就任美国首届总统(1792年连任)。在国内外政策出现分歧的过程中,财政部长A.汉密尔顿派组织了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外交上亲英,控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国务卿T.杰斐逊派主张维护国内人民民主权利,同情法国革命,组织了民主共和党。1793年华盛顿在欧洲列强联合干涉法国革命时,采取中立政策。次年11月,联邦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损害美国主权的杰伊条约。亲英和亲法成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内政方面,联邦政府制定关税条例,建立银行,稳定经济。

1801年,民主共和党T.杰斐逊出任总统。杰斐逊政府废除上述4项法令,削减开支,减轻税收,取消酒税,鼓励农产品出口。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国一直不甘心丧失北美殖民地。英舰在公海上继续拦截美国船只,强制征用美国海员。为维护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国进行了第2次对英战争。除海战外,优势在英军方面。1814年8月,英军曾攻占华盛顿首府,焚烧总统府及会。但随后美国取得胜利。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时的根特签订和约。这次战争使美国得以摆脱英国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渗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南北战争前南北经济的不同发展(1814-1861)

19世纪上半叶,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北部发展海上贸易,扩大航运业。进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早在1790年就在罗得岛建立了第l座棉纺厂。此后,陆续出现其他工厂。从19世纪初期起,大量资金投放于工商业,工业生产得到发展。在大力引进西欧科学技术的同时,鼓励创造和发明。50年代,工业化迅速推进。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2/3的制造品由东北部生产。西欧移民大批涌入,并向西迁移,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但在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扩展到得克萨斯境内。在西部新开辟的地区,是推广自由劳动制还是奴隶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争执不休,成为全国政治斗争的主题。1820年北部对南部作出让步,达成《密苏里妥协案》,双方争执暂时乎息。

南北战争前的外交和政治 (1814-1861)

1823年,美国总统J.门罗发表了“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事务。1846-1848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战争,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领土。1814年美英战争即将结束时,联邦党召集哈特福德会议,图谋分裂联邦,但遭失败,因而瓦解。联邦党的衰落标志着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过渡。1816-1824年,美国进入民主共和党一党执政时期,它代表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奴隶主的共同利益,习称“和谐时期”。以后民主共和党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党,推选A.杰克逊为总统候选人,杰克逊当选并连任总统至1837年3月。1834年辉格党成立。杰克逊政府将印第安人迁至密西西比河以西,并制止了南卡罗来纳州借口高关税法而掀起的分裂危机。政府废除了贫民因负债而受监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选权,并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习称“杰克逊民主”。1828-1856年,民主党和辉格党成为对峙的两大政党。除1840年和1848年两届总统竞选由辉格党获胜外,其余各届总统竞选均由民主党获胜。

随着南部和北部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斗争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断掀起,群众性的反奴运动广泛开展。1840年,主张废奴运动的“自由党”成立。1848年,废奴主义者,民主党和辉格党内反对奴隶制的人组织了自由土壤党,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为宗旨。1850年,双方经过争执,达成妥协,国会通过严峻的逃奴追缉法。1854年国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线,也就使密苏里妥协案随之废除,遭到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1854年成立了共和党,以反对奴隶制为宗旨。1856年。民主党J.布坎南当选总统,此时实际上民主党已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政党。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决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隶制的规模推向全国。1859年J.布朗领导的反奴隶制的武装起义被镇压。1860年总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A.林肯获胜。蓄谋叛乱已久的南部奴隶主集团决定脱离联邦,并于1861年2月另行成立宣布维护奴隶制的南部同盟。

南北战争及重建时期(1861-1877)

1861年4月,南部同盟不宣而战,占领萨姆特炮台,南北战争爆发。次年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许耕种西部土地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使用权,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废奴派一边,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期内即有18.6万名黑人参加联邦军队。1864年联邦军队占领佐治亚的亚特兰大,将南部同盟截成两段,取得了决定的胜利。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军总司令R.E.李将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胜利宣告结束。4月14日;林肯遇刺,副总统A.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对南部种植园主推行妥协政策。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颁布“黑人法典”,对黑人残酷迫害。恐怖组织三K党于1866年成立,对刚获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刑。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共和党激进派占优势的国会提出弹劾总统案(以少1票未通过),并分别于1865、1868和1870年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宣布在美国奴隶制不复存在)、第14条修正案(黑人被承认为美国公民)、第15条修正案(给黑人以选举权)。1867年3月,国会通过重新建设南部法案,对南部实行军管。1867-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各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联合执政的政权,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14名黑人当选为众议员,两名黑人当选为参议员。R.B.海斯就任总统,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19世纪后半叶经济迅速发展 (1877-1900)

南北战争后,由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横贯大陆的4条铁路建成,西部广大土地的垦殖,边疆的消失,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在中西部、远西部和南部日益开拓进程中,各地区发展了具有本地特点的工业。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使北美能够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19世纪后半叶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从1860-1916年,耕地面积由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改良的土地面积扩大了3倍多,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约增加了3倍多。农业中大生产排挤和兼并小生产,在以工业为主的北部,农业日益采用集约耕作,在其他地区,大农场数字逐渐增加,1900年美国农产品总数的一半是由1/6的大农户生产的,形成了美国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9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发明和突破,其中首推电力的应用;1876年A.G:贝尔发明电话机,1886年T.A.爱迪生制造了电灯,1892年杜里雅兄弟试制成功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制飞机航行成功。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导致美国经济的全面发展。1880年工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工业生产总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4位,跃居至1894年的首位。美国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内外政策(1889-1914)

1889年美国召开泛美会议,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击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律宾群岛,接着合并了夏威夷群岛。1903年美国夺取了巴拿马运河区。在远东,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双方经过谈判,于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T.W.威尔逊上台。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召进行改革,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进所得税。该时期美国在对外政策上,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了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贷款。1916年,威尔逊当选连任。1917年,美国在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后,于4月6日对德宣战。大战期间由于国外移民中断,黑人大量北移,并人伍出国作战,开拓了视野。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战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1921年共和党W.G.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济萧条。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政策;1923-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人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国内由于固定资本更新,建筑业兴起,汽车和钢铁工业等扩大以及商品和资本输出激增,1923年美国工商业出现了新高涨。与此同时,美国第2次企业“合并浪潮”(即进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银行业、工业部门,特别是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甚至扩展到零售商业部门。共和党人C,柯立芝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私人垄断资本大为发展。但由于国内新兴工业畸形发展与生产过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费脱节,农业长期陷于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首先爆发经济危机,随后资本主义各国陆续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民主党人F.D.罗斯福1933年就任第32届总统。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对拉丁美洲采取“睦邻政策”。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度出现。次年,罗斯福采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次危机有所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重振军备,才使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罗斯福于1941年3月签署《租借法》,向与德意日作战的国家提供物资。8月14日,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9月24日苏联政府声明同意其基本原则,接着召开莫斯科三国会议,奠定了美英苏战时合作的基础。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次日,美英对日宣战。英美在开始时接连败退。1942年5月,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击退日军。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国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击败日军,美军由守势转为攻势,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l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8月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同年7月,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在意大利南部登陆。10月意大利投降。1943年 11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举行德黑兰会议。1944年6月,英美等国的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4月12日,罗斯福逝世,H.S.杜鲁门继任总统。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美英就处理德国、波兰等问题与苏联达成协议。美英中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美苏就苏军对日作战取得了一致意见。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策1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9日美军又在长崎投下第2颗原子弹,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杜鲁门任命D.麦克阿瑟为盟国驻日最高统帅,美军进驻日本,实现了由美国独家控制日本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扩军参战,并大量供应盟国军火物资,美国成为盟国的兵工厂,出现了战时经济繁荣,国家垄断资本有更大发展。美国利用参战的机会,控制了世界许多重要战略据点,建立了军事基地;杜鲁门政府对外推行冷战政策,提出杜鲁门主义,制订马歇尔计划,筹划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在内政方面,杜鲁门提出“公平施政”纲领,但收效甚微。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共和党人D.D.艾森豪威尔以结束朝鲜战争的许诺当选为美国总统。1953年7月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

艾森豪威尔政府在1953-1954年经济危机的侵袭下,为缓和国内外紧张形势,在内政外交方面作了调整,扩大了社会保险法的实施范围,加强科研工作的国家化,进一步发展宇航事业。1955年7月美、英、法、苏四国首脑会议召开,国际形势有所缓和。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向美国尖端科学领先地位进行挑战。1958年,美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从而使美苏军备竞赛进入宇宙空间竞争。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着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战争期间,由于有黑人参加作战,军队中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这一事实推动了国内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1954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诉教育局判决案”,宣布长期统治教育领域的“隔离但平等”原则为违宪。1955年12月,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黑人在M.L.金的领导下,进行长达381天的抵制乘车方面种族隔离的运动,黑人又在餐馆展开静坐运动,以抗议这方面的种族隔离,民权运动蓬勃兴起。60年代民主党J.F.肯尼迪和L.B.约翰逊相继执政,实行长期财政赤字政策,扩大军费开支,增加福利费用,经济持续上升。同时,由于他们卷入越南战争,支付巨额军费,消耗了美国大量财富,使美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而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60年代,由于越南战争不得人心,国内社会动荡不宁。1961年黑人和白人公民共同展开“自由乘客”运动,1963年4月,小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发动了大规模游行、请愿、静坐和示威运动,8月,25万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抗议种族歧视,举行了向华盛顿的进军示威,小马丁 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演说。在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国会于1964年6月通过民权法。

1969年R.M.尼克松上台后,美国陷入越战泥淖不能自拔,经常性的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军费开支,加剧了通货膨胀,处于内外交困境地。1969年起,尼克松以“伙伴关系、实力加谈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战略。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副总统G.R.福特即就任第38届总统。1975年5月,正式宣布越南战争结束。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生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在美苏关系方面,尼克松提出新“和平”战略后,两国加强了对话。1972年5月,尼克松访苏,签署了限制战略武器条约。80年代,美苏军备竞赛从数量方面转向质量方面。1985年以来,美苏经过不断谈判,终于在1988年6月1日,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交换了中程导弹条约的批准书。美苏关系进一步趋向缓和。

1986年11月,美国爆发了“伊朗门”事件,披露里根政府(成员)绕过国务院并隐瞒国会,于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换取美国人质,并将其中所得款项,转移给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1987年,美国以保护海湾通航的名义,派遣军事力量去海湾,同伊朗多次发生军事冲突。1989年1月布什就任美国第41届总统。

1990年爆发海湾战争。美国出兵伊拉克。迫使其退出科威特。1992年,民主党人克林顿当选总统。其间美国及多国部队多次空袭伊拉克以制止其研制核武器。90年代末,在美国领导下,北约东扩。

1999年初,美国领导北约向南联盟发动空中打击。

在经济方面,1973年“能源危机”后,1974-1975年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陷于以“滞胀”为特征的综合并发症中;1980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1981年里根任总统后,推行高赤字财政政策,用大规模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来刺激经济、鼓励投资,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转入低速增长。1987年10月虽发生股市暴跌风潮,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但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仍是美国经济的隐忧。进入90年代,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全球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开拓了新一代的产业革命!

美国历史重大事件

1、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英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称美国革命战争,是大英帝国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英属北美之外。

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

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2、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

战争以南方联盟炮击萨姆特要塞为起点 ,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战争之初,北方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战,后来,演变为一场消灭奴隶制的革命战争。?

南北战争是工业革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在此期间确立了战术、战略思想、战地医疗等现代战争的标准。参战的350万人中绝大多数为志愿兵。

战争造成75万士兵死亡,40万士兵伤残,相关协会估计阵亡人数可能更多,不明数量的平民也遭到波及。

南北战争给当时的欧罗巴观察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卡尔·马克思说,南北战争代表了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战争。南北战争具有极伟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意义。

3、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是指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的运动, 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但是,随着西进运动的进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更为荒凉的“保留地”。印第安人被迫迁徙之路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毁灭,印第安人作为人类几大人种之一,整体上被基本灭绝。

美国独立后掀起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西进运动,西进过程中,大批移民出于不同的原因迁往西部,客观上缓和了资产阶级内部矛盾,扩大了国内市场,破坏了自由州与蓄奴州的平衡,为南北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

西进运动是美国拓宽疆土,吞并土地的一种侵略行为,它开发了如今的美国西部地区,消灭了众多印第安文明,当时西部的土地都是印第安部落的。

有一帮先驱者向西部探索,并和印第安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直行进到太平洋,就是现在墨西哥一带。后来大量人包括政府和军队涌入西部,通过劫掠、诱导、欺骗、屠杀印第安人,并开发西部地区。

4、工业革命

19世纪初期, 美国开始工业化, 而内战之后, 则步入成熟阶段。 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 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

机器代替了手工,产品大量增加。 全国性的铁道网, 增进了货品流通。 应大众的需要, 许多新发明应市了。 银行业提供贷款, 促成工商业经营的扩大。?

故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进步时期",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美国终于被卷入大战漩涡中, 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

5、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罗斯福于1941年3月签署《租借法案》,向与德意日作战的国家提供物资。

8月14日,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9月24日苏联政府声明同意其基本原则,接着召开莫斯科三国会议,奠定了美英苏战时合作的基础。

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次日,美英对日宣战。英美在开始时接连败退。1942年5月,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击退日军。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国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击败日军,美军由守势转为攻势,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8月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

同年7月,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在意大利南部登陆。10月意大利投降。?

1943年 11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举行德黑兰会议。1944年6月,英美等国的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任总统。

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美英就处理德国、波兰等问题与苏联达成协议。美英中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

美苏就苏军对日作战取得了一致意见。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9日美军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国驻日最高统帅,美军进驻日本,实现了由美国独家控制日本的局面。

——美国

美国独立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华盛顿的职位是什么?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与美洲殖民地的关系急转直下,战争看来似乎不可避免。1771年1月华盛顿在一封信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将时刻记住,是为了保卫自由我们才拿起武器;一旦获得自由,首先要弃置不用的也应该是武器。”

1774年9月5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开幕,除佐治亚以外的12个殖民地均向大会派出了代表。会议讨论如何应付英国的威胁,决定向英王提交请愿书。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举行,此时独立战争已经打响,会议认为殖民地军队必须选出一名总司令。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会议考虑任命一位弗吉尼亚人出任这个职务,因为当时所有的战斗都集中在马萨诸塞一带,为了确保南方全力支持这场战争,所以任命一个南方人担任这个职务是合适的,华盛顿遂成为最佳人选。

6月,华盛顿受命任总司令。他作了简短的发言,对会议授予他这个职务表示十分感谢,并表示他将忠诚于这一事业。为表明自己的心迹,他又说道:“为了防止有损我声誉的不幸事件发生,我请求在座的各位先生记住,我今天在这里以最诚恳的心情宣布,我并不认为自己能胜任我荣获的这个职位。

至于报酬,议长先生,请允许我向大陆会议保证,我不会出于金钱的考虑来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命,因为它将牺牲我的家庭的闲适和幸福。我不希望从中谋取任何利益:我会将我的开支严格记账,我毫不怀疑议员们会报销这些开支,除此之外我不需要任何报酬。”也就是说,华盛顿在接受此职是纯粹为国家服务。几天后,他向妻子寄去了自己的遗嘱,对财产事务作了安排。他在信中强调自己的能力有限,他并未谋求这个职务,希望妻子能够理解自己的苦衷。

在大陆军总司令的职务问题上,华盛顿无意谋取,然而一旦得到任命,却立即挺身而出,表示自己担当好这一职务的坚强决心;而且表示在职期间连工资也不拿,甘愿为之牺牲自己的一切;没有上战场,就先立下遗嘱。这些,足见华盛顿的为人及其为国牺牲的决心。

1775年6月17日,即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的第三天,波士顿英军进攻驻守在郊外邦克山的民兵。民兵英勇还击,连续打退英军进攻,最后撤离了邦克山。英军虽然最终占领了邦克山,但是代价惨重。据英国战俘的回忆,2000人的队伍,死伤过半,而且军官占的比例很大,美国人阵亡人数却不超过四五百人。这次战役在美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争士气,这一仗给了他们自信:不可一世的英国皇家军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华盛顿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地高呼:“国家的自由万无一失了!”

华盛顿接受大陆军的指挥权后,鉴于弹药严重短缺和大部士兵未受过严格训练,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自己的部队,加强防御工事。邦克山战斗后,华盛顿率领大陆军和地方民兵把波士顿的英军包围起来,同时切断英军在陆上的供给线,迫使敌人于1776年3月弃城渡海而逃。波士顿的军队和市民在街头巷尾雀跃欢呼,庆祝这场“不流血的胜利”。波士顿的光复大大增强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信心。

一位英国政治家评论道:“这支英国陆军拥有一切必需的作战装备,还有一支强大的舰队作后盾,它是一支由精干的将领指挥的精干部队……然而,他们却被一支地方军经年累月、困苦不堪地围困在城内……这种撤退是不列颠国家的耻辱。”波士顿战役是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后的第一仗,这一战役的胜利,使他上任伊始就赢得了大陆军官兵和整个北美大陆人民的信赖。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华盛顿对《独立宣言》的发表深为满意,他认为这只是正式承认早已存在的事实而已。当时大陆会议内部还有一股主张与英国妥协的势力,《独立宣言》的发表有助于扫除军事行动的障碍。

7月9日晚,华盛顿向各军宣布:“本将军希望这个重要的事件将对各位官兵形成新的激励,在知道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全完全取决于(除上帝外)我们武力的胜利之后,他们就要忠诚勇敢地投入战斗。并且他们现在是为一个国家服务了,这个国家有足够的力量报答他们的英勇行为,授予他们一个自由国家的最高荣誉。”

与此同时,许多英国军舰载着2万英军和1万德国雇佣军开始攻打纽约。华盛顿率23000名美军进行了顽强抗击,但终因美军缺乏训练及寡不敌众,9月纽约失陷。由于美军屡次失利,加上经常有怯懦气馁的逃兵打击军心士气,华盛顿决心通过一次成功的袭击来鼓舞军心。

他认真总结了纽约失守的经验教训,在1776年寒冷的圣诞节之夜,冒着暴风雪率领2500名士兵偷渡特拉华河,26日上午突然向驻守特伦顿的普鲁士黑森雇佣军发起袭击。大陆军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下,直捣雇佣军兵营,敌军被迫投降。在这场著名的“特伦顿之役”中,敌军被俘1000多人,美军只有4人受伤。这场意外的胜利,提高了大陆军的声望。

1777年1月3日,华盛顿又偷袭了驻普林斯顿的英军。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与英军对射。在冲破英军防线后,他高呼:“抓狐狸啊,孩子们!”并策马冲向逃亡的英军。这两次战斗的胜利,使得大陆军军威大震,也使美国人对华盛顿的伟大品质有了充分了解,欧洲的政治家和将领们则把他称为“美国的费边”。

然而,大陆军在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胜利,虽然消耗了英军的部分实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强美弱的兵力对比,也没有改变武器装备英优美劣的态势。1777年9月,费城陷落。华盛顿决定给英军再来一次“特伦顿式”的教训。他选中了日尔曼顿,英军方面,由豪将军亲自率领的5000主力驻守在这里。豪将军极其轻敌,根本不修筑任何防御工事。

10月3日,华盛顿率领8000大陆军和3000民兵,奔袭日尔曼顿。由于天公不作美,浓雾弥漫,使人看不见敌军的情况,美军先胜后败。但这次战役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法国外交大臣维尔仁原来对是否要冒险与美国结盟一事犹豫不决,在这次战役后,他称赞道:“拉起一支部队,一年之中能提高到这种水平,这已说明了一切。”豪将军也不敢再轻视华盛顿,开始在费城周围修筑防御工事,把所有部队撤了进去。

美国独立战争真正的转折点是这年10月的萨拉托加大捷。一直坐山观虎斗的法国从这次大捷中看到了美国人民的力量,于1778年2月与美国缔结同盟条约,投入了反英斗争的行列。此后两年,西班牙、荷兰也参加了反英斗争,普鲁士、俄国等国家则成立了有利于美国的“武装中立同盟”。整个形势明显有利于美国。

1781年秋,法国海军封锁了约克镇的出海口;10月,英军统帅康瓦利斯率7000多名英军向美军投降,美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大捷也是独立战争以来美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当这一消息传到英国唐宁街首相官邸时,诺思勋爵不由自主地张开双臂喊道:“上帝啊!一切都完了!”1783年9月日,英美双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历时8年的独立战争宣告结束。

在领导独立战争的战斗中,华盛顿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坚忍不拔与高超的组织才能,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1776~1777年间是大陆军最困难的时期,尽管有几次偷袭的胜利,实际上英军仍控制着战场上的主动权,美军在战斗中多次失利,士气不振,几乎接近瓦解的边缘。许多人当了逃兵,有的思家心切,还有的甚至叛变投敌。

1777年12月,为保存有生力量和整顿部队,华盛顿决定把部队开到离费城西北20英里外的伏吉谷过冬。这里林木森森,荒原起伏,易守难攻。但要在这个满目荒凉的荒野中过冬,困难可想而知。华盛顿后来曾这样谈到这次行军:“我们可以说,在尚未失传的历史书籍中,找不出一支军队像我们这支军队这样遭受着这种闻所未闻的艰苦环境,而且,还自始至终一贯地以忍耐和刚毅的精神来忍受这种艰苦。

那些士兵,衣不蔽体,夜无毡毯,没有鞋子,赤脚行军,从他们脚上滴下的血迹就可以找到他们的行踪,他们身上几乎没有粮食,他们穿过云雾,踏过积雪……”。晚上,他们只能烧起篝火取暖,烟火把大家的眼睛熏得发肿发痛,眼睛与兔子的眼睛那样红。一个随行的法国人曾记录了初到伏吉谷的生活:伏吉谷周围的农村已被夏天的战争弄得贫困不堪,无法支援自己的军队;那些士兵们,既没有棉衣、帽子、衬衣,也没有鞋子;他们的腿和脚都冻得发黑,常常只好截肢。

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以身作则,他等到所有的士兵都搬进木棚后,才把自己的司令部从茅屋里搬出来。同时,他一方面大力向大陆会议呼呼,要求解决士兵的给养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和组织工作,对部队进行整顿和训练。他组织士兵学习潘恩(《常识》的作者)写的文章《美国危机》,使他们牢牢树立为祖国独立和自由而战的信念。

他还请来普鲁士军事专家施托伊本男爵负责军事训练工作。施托伊本受在欧洲进行外交斡旋的富兰克林的推荐前来美洲,帮助美国人民的独立战争。华盛顿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没有一个受过军事院校的正规培养,所以对大陆军此后的战斗来说,请施托伊本来指导军事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一次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华盛顿作为大陆军的总司令、革命战争的直接指导者,为夺取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他的献身精神、优秀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才干,得到了美国人民的赞誉。战争胜利后,1783年12月23日,华盛顿正式向国会提交辞呈,辞去大陆军总司令一职,返回自己的庄园。

急!!当前美国对外战略的走向及我们的对策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全球战略从开始酝酿到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酝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以及冷战后时期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划分的依据,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结果,更反映出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驱使下从本土扩张到海外扩张、从海外扩张到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深入探讨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对比研究了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从“冷战型”逐渐转向“冷战后型”的轨迹。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国才可能形成全球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大体上可分为酝酿(1783年到1898年)、初步形成(1898年至1945年)、正式形成(1945年到1990年)和冷战后期(从冷战结束迄今)四个阶段。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初步形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很晚的。由于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美国从独立到19世纪末,安全上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未出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超然地位”,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美国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联系、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同盟,以维护美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因而,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美国奉行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大战略,即:“西半球防御”,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再入侵西半球,获得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全球战略也进入初步形成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决定到更大的国际舞台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形势发展推动着美国“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形成,它从大陆扩张转为海外扩张。彼得·特鲁博威兹曾指出:“美国在19世纪创建了一个大陆帝国,遂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边界”。美国全球战略初步形成的动因和依据是:
第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实行海外扩张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内战中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接近于英、法、德三大强国的总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提供了物质保障,此时美国的领土向西扩张到太平洋岸边。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国崛起于世界舞台,英国开始走下坡路,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第二,美国拥有进行海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同时,欧洲正在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准备用武力来打破原有的均势。在此背景下,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1896年布鲁克斯·亚当斯发表《文明与衰落的规律》一书,论证了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国际主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要求美国放弃孤立主义,赶快走上国际舞台,击败主要竞争者,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新秩序。年轻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马汉研究了世界海洋史特别是英国在全球的扩张之后,于1890年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明确提出著名的“海权论”。马汉还撰写了一篇篇论文,用海权论解释新的国际秩序的蓝图。他认为,一个国家若想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作用,就一定要掌握海权;控制海洋是海权的军事因素,利用海洋是海权的经济因素;美国要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强大的海军,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亚当斯与马汉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与美国的地位加以论证,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众多美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尤其是先担任助理海军部长、后出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海权论”适应了美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征兆。
第三,美国的军事战略已初露端倪。美西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战争,“予有准备”被认为是这次战争中采用的军事战略的最大特点。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就着手制定对西班牙的作战计划。1896年海军军官威廉·金布尔在《与西班牙的战争》的战略报告中指出: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目标应是使古巴获得独立,夺取菲律宾和波多黎各,主攻方向应是古巴和菲律宾;战争的关键是夺取制海权,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主要战争样式是海战,海军的行动将决定战争的进程。战争开始后,美国政府基本是按照这一战略设想来指导战争的。美国不以攻击西班牙本土为目标,而是以攻击西班牙几处海外殖民地为目标,作战方向和地区处于西班牙帝国势力范围的边缘。因此,美国在美西战争中的战略被称为“外围战略”,即直接攻击西班牙帝国脆弱外围的战略
第四,美国开始突破门罗主义的限制,将注意力从美洲转向其他大陆,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1823年美国提出了指导在西半球进行扩张的“门罗主义”。1898年4月,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等地,将触角伸进了太平洋地区。1899年,美国务卿海约翰又两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与其他西方列强共享侵略中国的权利。以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为标志,美国的对外政策进入了海外扩张的地区主义阶段。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一战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个区分了陆权与海权的观念。他问道:从地理关系的某种一贯性看,世界政治的中枢地区难道不是欧亚之间那块广阔地区吗?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国际关系史和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近300年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欧洲曾长期位于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二战打破了这个格局,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处于战败国地位,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美国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于是,它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等人就设计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世纪”的办法,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美国和苏联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立以及1945年4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又加速了美国奉行全球主义、与苏联对抗的过程。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取得二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越出一国的范围,影响不断扩大。苏联也不再囿于地理的限制,将影响扩展至欧洲。在此情势下,美苏争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美国“对国家安全、战争以及和平的传统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在欧洲推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并重新武装西德。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多边条约,并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1954年9月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中东,则推动英国主持建立了中央条约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斯皮克曼认为,美国这种对苏联(以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战略”,实质是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保持美国的军事优势,以压制苏联向边缘地带突破,进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战。
“遏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1)从战时与苏联结盟共同抗击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过渡到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成为战后40多年美国贯彻始终的战略目标。(2)从以美国本土为中心的美洲堡垒战略向真正的全球战略过渡,突破了长期以来一直以关注美国本土安全为主,对欧洲事务较少介入的“孤立主义”战略思潮,转而强调美国利益和美国安全的全球性,首次制定了积极干预世界事务、争夺世界主导权的较完整的全球战略。从这一战略开始,美国战后至今各个时期的军事战略均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进攻性。(3)从传统的常规战略开始向核条件下的现代战略体系转变。虽然提出和实施“遏制战略”的初期,美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核战略,但是随着1945年8月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实战运用,美国已经开始研究运用核武器的理论,核战略的雏形正在形成。(4)从步西欧后尘到走在世界前列。二战以前,美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对英、法等西欧国家传统军事理论的摹仿,国家政策中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一直存在脱节现象,从未出现过将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结合在一起的战略理论。从“遏制战略”开始,美国一扫以往由于战略传统缺乏而呈现的战略思维贫乏,迅速掀起“战略热”,开创了美国现代战略研究的新局面,创立了具有美国特点的独立的战略体系,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大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遏制战略”既是杜鲁门政府的军事战略,同时也是其国家战略——“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奠定了战后美全球战略的基础。这种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合二为一的情况,表明战后初期美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多层次的战略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美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国际机构去规划和运筹统一的军事战略,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均由总统提出和制定。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开始区别开来。“新面貌”政策和“新新面貌”政策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大规模报复”是军事战略。但由于这一时期美军事战略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国防部以外的官员提出和制定的,从战略决策程序来看,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分家”尚未完成。到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进一步理顺了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关系,不但将“和平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且还一改过去由国务院官员提出和制定军事战略的先例,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提出了名为“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美军事战略的内容也愈加充实,层次日渐明晰,军事战略之下开始明确区分出核战略和常规战略。从1969年到1982年的12年间,美国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届政府的变迁,发生了由共和党政府向民主党政府的更迭。这个时期,由于美国深受“越战综合症”困扰,苏联乘机步步紧逼,美苏日欧中五大力量中心正在形成,美国不得不推行重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原则的“尼克松主义”,谨慎地走一条介乎世界警察和孤立主义两种极端政策之间的中间路线。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美提出了“现实威慑”军事战略。“尼克松主义”和“现实威慑战略”的内涵基本一致,核心都是推行“当地人打当地人”的方针,力避美军再次卷入越战式的局部战争。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上提出了“里根主义”,表示美国要在任何出现苏联侵略或苏联支持的侵略行动的地方进行抵制,力图将苏联的影响推回到苏联的国土范围之内。作为“里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里根政府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里根主义”和“新灵活反应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三、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趋向
(一)布什政府时期
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执意倡导和推行“新思维”,全面自我否定,走全盘西化之路,结果非但未能扭转苏美争夺中的不利态势,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民族矛盾尖锐。苏联的“彻底改革之风”波及中、东欧国家,中、东欧国家开始脱离苏联的轨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受自身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影响,苏联被迫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实行收缩性的军事政策,在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上已明显不是美国的对手。苏联综合国力急剧衰落,国际影响日渐跌落。
面对迅猛变化的国际形势,美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 1990年3月,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提出,美国对苏联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遏制,而是要大胆地“超越”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他试图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抱负和雄心,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将苏联作为一个有益的伙伴纳入国际体系中”,从而“开创一个超越遏制的新时代”。
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还使美国感到在战略上需要确立一种由它领导和支配下的世界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其在全球的利益。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之后,布什又多次对他的“世界新秩序”构想进行补充和进一步阐释。“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有:(1)强调在美国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个纲领,其基本目标是维护冷战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应付美国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在世界上推进“民主”事业,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虽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但它第一次确定了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总目标,勾画出美国新全球战略的一个粗略的轮廓,成为布什政府对美全球战略实施调整的总方针。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扩展战略”发展为“参与和扩展战略”,在“扩展”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政经模式的同时,更加突出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和参与,反击退回“美国堡垒”的主张,坚称只有“参与”才能“扩展”。(注: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提出,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这几年中,美国在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
第一,积极构筑美国主导、西方占优势的大国协调关系。克林顿称:“美国及其盟友从冷战时代继承下来的安全关系对推进冷战后的议程是个关键”,“头等大事必须是加强和适应美国的伙伴关系来应付冷战后的挑战”。但同时强调,“美国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国家。有时候,美国,也只有美国,能在战争与和平、自由与压迫、希望与恐惧之间起决定作用”。
第二,强调经济优先,突出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国都较前更为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克林顿政府明确提出将“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为此,美国不但从战略高度重视对外出口,专门成立了“提倡出口办公室”,提出“新兴大市场”战略,推行咄咄逼人的对外经济政策,而且还积极推动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大力支持全球性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
第三,维护军事安全,确保安全利益。美1994年度《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在美国对外政策的三项原则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从而改变了克林顿政府在执政的头一年把经济问题置于对外政策首位的做法。
第四,注意循序渐进地推进“全球民主化”。克林顿政府上台之时,恰逢冷战结束、“历史终结论”躬逢其盛之时,于是正好继承老民主党人的衣钵,明确地将“全球民主化”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这表明美国决心以更大的力度和规模在全世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政经模式。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很多人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缺乏战略意识,左右摇摆,前后不一,过份重视近期利益,美国成了对敌对友都既不可靠又难以预测的国家。兰德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缺少一个得到广泛同意的大战略,许多方面遇到困难。美国的主动性受到削弱,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在众多的威胁和挑战面前,更加难于分清轻重缓急并形成前后一贯的对策;许多问题上的方针往往自相矛盾、动摇不定或不能持久”。
(三)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
这一阶段,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这充分表现在美国先后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当中。如:1997年5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前几年的报告相比,未使用“参与和扩展战略”名称,而代之以《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再次,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超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
最后,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所谓“不对称威胁”,是指那些绝对军事实力与美国极不相称的敌对国家或敌对势力利用非常规手段给美国带来巨大危险的种种威胁,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新的形势下,美国全球战略的动向主要有:
1.提出“塑造—反应—准备”(shape-respond-pre-pare)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强调维护当前利益与应付未来挑战相结合。1997年5月,美国发表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的全球战略新构想。“塑造”意味着不是要消极地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应更积极主动地去改造国际环境,使之不断朝对美有利的方向发展;“反应”是指按照对美国利益威胁的性质和程度,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危机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准备”是指立即着手为不确定的未来作准备,以确保21世纪成为一个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大的美国世纪。(注:Samuel R.Berger,“A Foreign Policy Agenda for the Second Term,”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March7,1997.)“塑造—反应—准备”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过程中推出的一个重大举措,它既是对“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有力补充,更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已完成了“冷战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转型,将着眼于21世纪,以更加灵活多样和富于进攻性的手法参与国际斗争。
2.加强对各地区事务的参与,进一步扩展美全球战略优势。在欧亚大陆西端,加紧改造和更新北约,大力推动北约东扩,着力推动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并且在维护和平与繁荣方面与美合作的欧洲”。世纪之交,美国在各主要地区的重大步骤,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就是要通过推行从东西两翼齐头并进的两洋战略,控制欧亚;通过加强在欧亚边缘地带的存在,掌握中东的石油资源,策应其两洋战略,对欧洲和俄罗斯等形成战略箝制和掣肘。“东扩”、“西进”和“北拓”遥相呼应,是美国在欧亚大陆强化其优势地位的重要战略步骤。此外,美还不断加强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影响。近年来,美国一改冷战结束之初对这两个地区有所忽略的倾向,明显加大了对拉美和非洲的外交力度,克林顿在第二任期曾几次前往访问。
3.积极运筹大国关系,加强对“潜在对手”的防范和牵制。面对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展,美为保持主导地位,更加注意运筹大国关系。针对欧盟自身实力的增强、积极谋求成为世界独立的一极的情况,美国有意在一些问题上作出一定让步,使美欧联盟关系得以维系。美国也注意多方缓解美日矛盾,加强与日本的安保合作。1998年9月,“美日防卫合作指导方针”的制定,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还首次提出,在2015年前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对手。这表明,美国对俄、中两国的判断逐步趋于严峻,对两国的防范和牵制力度明显加大。
4.积极推行新干涉主义和“炮舰政策”。冷战时期,美国以反共主义作为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对外干涉的理由。近年来,美国又极力鼓吹“人道主义灾难”、“人权高于主权”和“国家主权有限”等谬论,不断为新干涉主义寻求法理基础。美国为推行新干涉主义,还更加倚重军事力量。国防部长科恩表示: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不只是为了对正在变化中的环境作出反应,而且还为了以符合我们利益的方式塑造这个环境”。(注:《科恩称美安全政策重点将从应付冷战结束转向塑造新时代》,新华社华盛顿1997年1月22日英文电。)据美方统计,从1990年至1997年,美军对外用兵共42次,年均用兵频率较冷战时期高出一倍。1998年以后,美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3次对外直接使用武力。
5.更加轻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间组织,在维持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普遍的权威性。冷战结束初期,美国曾较为注意借重联合国的作用,但近年来绕开联合国加紧推进西方价值观念的霸气明显上升。1998年12月美国绕开联合国,联合英国对伊拉克进行打击,试图弱化联合国在解决地区危机中的作用。特别是1999年3月推动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空袭,是美国安全绕开安理会,操纵北约自行其是,而且把手伸进了另一常任理事国的传统势力范围。美国甚至声称要重新考虑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运作和决策程序。美国对联合国用则取、不用则弃的实用主义态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权威,在国际社会创下了非常恶劣的先例。
在美国历史上,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大变动而对全球战略进行较大调整多是在战争结束后进行的,冷战后始于布什政府而由克林顿政府加速进行的全球战略调整则是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的,新旧国际战略格局过渡期将经历较长的时间,中间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指导原则及政策构想也不断发生变化。总的来看,这次调整,涉及面广、幅度大、影响深远,是一次全面的、整体性的调整,在战后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布什政府时期是从冷战转向冷战后的大转变阶段,国际局势风云际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新旧格局激烈冲撞,虽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但该战略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小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将在这项遗产的基础上发展下

相关推荐:

韩媒:韩方高级幕僚声称美韩华盛顿宣言发表前,美已向中方说明

环卫工上班时去世无法认定工伤,家属称每天上16小时,回应:有换岗,回家后发病

嘴比脑子快!捷克总统刚上任就挑拨中俄,遭遇尴尬

它们“威慑中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枢密院十号:炒作“在南海模拟击沉中国军舰”,就想绑架菲律宾?

2023年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1.4%

2023澳门皇冠假日酒店攻略

2023济南5月3日关于在全市鸣放防空警报的通告

标签: 幕僚 中方 已向

声明:《韩媒:韩方高级幕僚声称美韩华盛顿宣言发表前,美已向中方说明》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男性健康滑坡的三大信号

    衰老标志——肺: 从30岁开始,男性的肺功能开始下降,如果能每天做几次深呼吸,坚持下去,到了70岁,肺活量下降就不是通常的60%-70%,仅仅是20%左右。 ...

    健康 日期:2023-06-12

  • 韩媒:韩方高级幕僚声称美韩华盛顿宣言发表前,美已向中方说明

    来源:环球网【环球网报道】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总统府一名高级幕僚26日下午在记者会上声称,美国在《华盛顿宣言》(简称“宣言”)发表前一两天向中...

    八卦 日期:2023-06-12

  • 别克英朗是独立悬挂吗

    别克英朗使用的是独立悬架。别克英朗使用的前悬架类型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悬架类型为多连杆式独立悬架。别克英朗是别克汽车旗下推出的一...

    汽车 日期:2023-06-12

  • 老年人保健三大忌

    “攀比”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心态,它是危及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我们生活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的显着特征就是分配的不公。由于分配不...

    健康 日期:2023-06-12

  • 桐乡乌镇在哪儿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

    百科 日期:2023-06-12

  • 男性健康日的由来

    199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和发展大会”提出,必须制订方案向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提供生殖健康信息、咨询和服务,必须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使男性在计划...

    健康 日期:2023-06-12

  • 四季胎和普通胎的区别

    一、普通胎一般来讲,夏季胎也叫普通胎,应用环境为:气温在7度以上的区域。夏季胎,胎面的花纹沟槽较宽,排水性较好,在多雨的夏季使用较多。从配方来...

    汽车 日期:2023-06-12

  • 环卫工上班时去世无法认定工伤,家属称每天上16小时,回应:有换岗,回家后发病

    4月24日,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油王村村民王敏向潇湘晨报晨意帮忙记者求助称:她64岁的父亲王根堂是渭南市临渭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的一位环...

    八卦 日期:2023-06-12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