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明朝航海技术怎么样

明朝航海技术怎么样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3-29 手机版

明朝的航海技术比较发达,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船型先进: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到明代,已经产生了沙船、广船、福船三种海船船型。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结构复杂,航速较高,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所使用的船正是采用了福船的船型。

2、船舶动力:在利用风力航行的时代,船舶动力也是我国古代船舶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郑和的福船在动力推进系统的桅帆和桨橹这两个重要环节采用了独特的设计,桅杆不设固定横桁,可适应海上风云突变的情况,航行灵活。

3、海上导航:在记载郑和船队有关航海技术的

明代的航海技术怎么样?

郑和的远洋航行,前后七次,都战胜了狂风巨浪,胜利返回,说明明代初期,我国的航海技术还居于世界前列。

当时使用的仪器和掌握的先进技术,包括航海罗盘针、计程法、测探器、牵星板、针路记载、航海图绘制等。

罗盘针是航海中最重要的工具,由领航员(火长)亲自掌握,并决定航向。火长还掌握针路和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郑和下西洋时,选择最有经验的人任火长,船上设有专门放置罗盘的针房。

计程法是计算航速与航程的方法。已知宝船的长度,把木片从船头投下,测出木片从船头到达船尾的时间,以船长除以时间,就得出了航速。当时航海一昼夜分为10更,用燃香计算时间。用航速乘以时间,就可求知航程了。当时,船的航速约为一更30公里。

明代仍以长绳系铁器为测深工具,对浅海和有礁石的航程多做测深记录,以便航行,并记于航海图上。

牵星板是观测星辰地平高度的仪器。测知星辰高度是为了计算船舶夜间所在的地理纬度。郑郑和下西洋示意图和的牵星板是一套由12块正方形木板和一块四角缺刻的象牙制成的小方块组成。12块正方形木板,最大的每边长24厘米,以下每块递减2厘米,最小的块边长约2厘米。四角缺刻的象牙方块。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最小的正方形木块边长的1/4、1/2、3/4、1/8。

如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方法是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就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的高度。测量时可以用12块木板和象牙块四角缺刻调整使用,求得北极星高度也就求得了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这种用牵星板的观测方法,叫牵星术。郑和下西洋时,曾派专人负责观测,并做记录。航行的往返皆有“牵星为记”。牵星一般是观测北极星,在低纬度看不到北极星时,观测华盖星(即小熊星座B1星)其他方位,还可以观测织女星和灯笼骨星等。郑和的航海图,保存至今的有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卷240中的20幅图。标题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20幅图40面,可接连为一幅横条图。图上绘有沿岸地形、岛屿、礁石、浅滩、重要针路。

针路记载开船地点、航向、航程、停泊处所等。航向是罗盘针位,郑和的罗盘针位曾编成《针位编》一书,可惜失传了。

茅元仪《武备志》中的航海图上,记载了观测的牵星记录和测量所得水深。航行时,依据所记针位,参考航程的测算,就可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这幅图在东西交通史上和航海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明代的航海技术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明代的航海技术更加成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导航手段结合起来,从而使航海技术又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比如在近海航行时,把陆标与罗盘相结合,《郑和航海图》指出:以吴淞江为陆标,用罗盘时刻校正船的航向,使之与吴淞江保持平行。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印度洋上的外国航海家们,直至15世纪末还是靠观察南半球南极星同其他星宿高度的简单仪器来定航行方位。

明朝航海技术远超西方,后来为何落后了?

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明成祖朱棣也许是为了宣扬国威,也许是因为没有找到在靖难之役中死去的建文帝的尸体而深感不安(当时,明朝有不少史书记载建文帝可能逃往国外),也许是为了巩固边疆……总之,他这些“也许”中的任何一条,都给他带来了被后世中国人乃至全世界永远铭记的不灭功勋:从1406年起,他派遣自己信赖的太监郑和先后七次远航,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海上远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因为这重重的一笔,中国才不至于在近代航海史上留下零记录。

有资料显示,当时郑和率领的是一支浩浩荡荡的混合舰队,最大的长44丈多,宽18丈,还装有指南针。每艘船能装载上千人,载货近千吨(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也不过载重528吨〕。后来的历史学家在评价时都纷纷指出:明代中国的航海技术是世界领先的。据说,当时许多外国商人宁愿搭乘中国的船,却不愿意乘坐他们本国的船只。

在这七次的远航中,他们横渡印度洋,抵达非洲东海岸、红海和麦加,沿途到过37个国家,几乎绕地球航行了一半,并留下一张重要的《郑和航行图》。

郑和到过马六甲海峡,并到达了印度洋沿岸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据说,当郑和来到某些国家时,发现当地的人们居然还在用树叶吃饭,他们对郑和带来的精美的瓷碗赞叹不已。在非洲,郑和的故事被当地人传得神乎其神,人们甚至把他当作天神下凡。他给非洲人带去了足够建选几座寺庙的瓷器和其他物品,并从非洲带回了中国人没有见过的斑马、长颈鹿、鸵鸟等,让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据说,每次郑和返航时,都会引起全国性的轰动,大家纷纷跑来观看,那场面,比过年都热闹。

郑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部分国家的时间比达·伽马早了80年。此后,当傲慢的葡萄牙人在东非海面炫耀他们的“大船”时,当地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很诧异,经过询问才知道: 80年前,他们就见过来自中国的更大的船。

从郑和下西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明朝,中国已经完全具备航海的条件,中国的航海技术比后来的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在腐朽的封建统治下,由海上探险发展起来的宦官集团与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在士大夫阶层占了明显上风的情况下,1525年,中国颁布了一份皇家声明;凡建造两桅以上的航船,皆属死罪,并下令烧毁所有的船。从此,中国就这样默默地退出了世界航海舞台,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辉煌。

明朝的航海技术有多发达

明永乐三年(1405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首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起锚远航,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
610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长151.18米、宽61.6米的“宝船”模型前,当我们再次扬帆远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时,不禁要感叹中国古代那些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福船”与帆橹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显示出我国古代在造船和航海方面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到明代,已经产生了沙船、广船、福船三种海船船型。沙船是方头方梢平底的浅吃水船,多桅多帆,长和宽的比值较大。广船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其张开如折扇的帆形,此外,其在中线面处深过龙骨的插板也为减缓船只的摇摆起到一定作用。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一般用来作战。郑和下西洋时所使用的宝船正是采用了福船的船型。
在利用风力航行的时代,除了船型,船舶动力也是我国古代船舶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
郑和宝船在动力推进系统的桅帆和桨橹这两个重要环节采用了独特的设计。
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在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可起加固作用。这种帆虽然较重,在升起时比较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可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可适应海上风云突变的情况,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其次,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过洋牵星术”和“海道针经”
郑和船队在观测天文气候、辨别方位、确定航线等航海实践中,进一步丰富、积累了航海的知识和经验。那个时代的人正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经验的总结,使明初的航海技术在宋元以来的基础之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记载郑和船队有关航海技术的《郑和航海图》中,保存了大量关于航海路线、沿途海流、水深、礁石分布、停泊地点以及指南针、天文导航的丰富资料,成为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由《郑和航海图》可知,郑和在航行时使用了“过洋牵星术”和“海道针经”,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在古代,天文导航又称“过洋牵星”,它包括观测方向和方位两个部分。天文导航的方法在指南针用于航海之后,并没有被遗弃,而是继续得到充实和发展,与指南针配合使用,把航海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大约在元明时期,我国开始应用牵星术来观测船舶所处的地理纬度。牵星术是利用一种叫牵星板的简便工具来实施的。据研究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专家金秋鹏所撰《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一书介绍,牵星板用乌木制成,一副牵星板包括从小到大12块正方形木板,最小的每边大约2厘米。另外又有用象牙制成的一个小方块,大约6厘米长,四角刻有缺口。缺口四边的长度分别是半角、一角、二角、三角,一角是1/4指。使用的时候,左手拿着牵星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让木板的下边缘保持水平线,上边缘对准所观测的星斗,这样就可以测出从船舶所在地所看到的星斗距离水平线的高度了。而测得星斗高度以后,就可以计算出船舶所在地的地理纬度了。
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技术的世界先进水平。
海道针经是我国元明清时期用于导航的航海罗盘。该项技术利用8个天干(10个天干减去“戊”和“己”)、12个地支及八卦的四个方位,将航海罗盘圆周分为24等份,能够准确指示方向。
郑和下西洋时,使用方位和时间标示地点。比如《郑和航海图》中所载“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到南汇嘴”,就是说“从太仓港口开船沿105度方向航行,一更时间到吴淞江,再往97.5 度方向航行,一更时间到南汇嘴”。
除此以外,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海图、针路簿等航海地图都是当时先进航海技术的组成部分。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航海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进行了合理应对,所以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雨天气,则用铜锣、喇叭和螺号用于通信联系。
站在历史的起点上
从1405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赴西洋,航线是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开拓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的航海路线早92年,比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船队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全部船只的总和。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船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代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代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船舶体积增大和配套设施齐全,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同时,航海技术也日趋成熟,尤其是天文和地文航海技术的运用,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明代具备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才会有郑和7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郑和出海远航,打通了从我国到印度洋、红海及东非的航道,提高了我国人民的航海技术,开辟了我国和世界航海史新纪元。

我国在历史上曾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至明代,更是将我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

明代水军的强大是世所罕见的。明代一开始便是在强大水军的基础下建立起南方政权,而后北伐蒙古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明代在东南沿海抗倭,也表明了明代水军的实力。

而郑和七次下西洋,更加证明了明代造船技术的成熟与先进。

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船舶体积的增大上,比如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莫说我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即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是中世纪我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明朝的航海技术那么发达,为什么不进行海外扩张?

首先是因为明朝时期的思想还是比较封建,儒家思想一直从汉朝开始一直延续,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有个别人想要打破传统思想,也没有那个条件。明朝的航海技术已经很好了,但是那个时期主导的思想不允许他们进行海外扩张。

还有是因为农业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对外进行海外扩展是商业,商业在那个时候发展并不好,他们始终觉得农业是根本,只要农业发展的好就不缺吃喝。而且商人一直地位比较低就是因为商业的发展得不到当时的人们的认可,他们就觉得商业不靠谱,总会有闪失出现,所以明朝的航海技术那么好,却停止了对外扩张。

更重要的是明朝在那个时候国库空虚,造船是需要巨大的资金的,说实话就是那个时候明朝没有更多的钱去造船了,所以就算航海技术再好,没有钱造船也没有用。其实朱元璋也是很能干的,为后代的子孙留了不少钱,也足够他们花了,但是造船需要的钱太多了,又加上朱棣花钱也比较浪费,所以剩下的根本不够造船用。

闭关锁国政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他们也害怕对外扩张之后就打开了国门,侵略也就紧接着来了,刚刚稳固好的江山也不想惊起波浪。而且朱元璋在去世之前也留下过,不要轻易对外扩张,所以朱棣没有办法继续进行海外扩展,朱棣也觉得毕竟是留下来的规矩,要遵守才是,他们这些君主就算再聪明再有才能也不能预见百年之后的事情,所以海外扩张这件事就在明朝耽搁了。

明朝航海技术怎么样

明朝的航海技术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当时郑和出使的时候,那船队简直就是一个航空母舰的舰队!一共带了25000余人!...其海上实力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强不强了!1别的国家内战了,郑和的船队就给平息了!2把别的国家的国王抓回中国来坐牢!3横行无忌的海盗(首领也是中国的),一仗就被郑和给灭了!...后来嘉靖年间,葡萄牙的舰队路过中国南海,被一个“修道黄帝”手下的一群秀才兵给打的落花流水!......可见中国当时的海军实力有多强?!

我国明朝时期,和当时的西方国家相比,有哪些领先科技?

我国明朝时期,和当时的西方国家相比,有医药 、物理 、地雷、化工等领先科技。

领先科技一医药,在明朝的时候,医药方面还是很发达,很先进的,医学上的著作就有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本书非常出名,不单单是影响我们国家,还影响到我们国家的邻近国家,尤其是韩国人都想申请《本草纲目》作为他们国家的遗产。

领先科技二物理,根据宋应星的《论气·气声》中记载的,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振动或撞击而产生的。只是后来的人没有接着研究下去,这就能说明明朝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声音的传播了,这方面的科技比西方国家早。

领先科技三地雷在明朝的兵书《武备志》中就有记载了10多种地雷,可以想一下,明朝的科技水平是有多高了,地雷都发明了10多种,虽然比不了现在的地雷,但是足以代表当时的科技水平技术不差哦。

领先科技三化工,根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记载的就有很多种化工方法。他提出了不同物体,提炼出来的也是不同的。就比如说,宋应星对黄铜进行了提炼,说出锌是一种金属来的,而且还详细地描述了过程。

同时《天工开物》对欧洲影响也是很大的,为欧洲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指导,欧洲的小伙伴参照这本书上记载的方法加以改进和改良,最终就爆发了工业革命。可以说《天工开物》功不可没。

相关推荐:

明朝航海技术怎么样

如何租用氧气瓶

大樱桃花期如何防冻

如何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明朝和清朝哪个朝代更强大

如何走进一个人的生活

荷花什么时候开花

明朝画家徐渭

标签: [db:标签]

声明:《明朝航海技术怎么样》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明朝航海技术怎么样

    明朝的航海技术比较发达,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船型先进: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到明代,已经产生了沙船、广船、福船三种海船船型。福船是一种尖...

    百科 日期:2023-03-29

  • 如何租用氧气瓶

    一般的工业气体公司都可办理租借氧气瓶业务,一般氧气瓶押金在500至1000元之间,租金按月计,不同公司可能有不同的租金要求,可直接与相关工业气体...

    百科 日期:2023-03-29

  • 大樱桃花期如何防冻

    1、在建园时,应该根据大樱桃树对生态条件的要求,选择不宜遭受冻害的地块或者区域栽培,这样能有效的预防晚霜冻害,同时对低温冻害也能起到一定的...

    百科 日期:2023-03-29

  • 比亚迪乘用车持续出海,元 PLUS 登陆老挝市场

    10 月 12 日消息,从比亚迪获悉,10 月 10 日,比亚迪与当地合作伙伴 MOK CO.,LTD.在老挝举办元 PLUS 上市发布会。IT之家了解到,此次发布的元 PLUS...

    互联网 日期:2023-03-29

  • 如何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只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

    百科 日期:2023-03-29

  • Windows7旗舰版启动黑屏进不了系统怎么办?

    Windows7旗舰版启动黑屏进不了系统怎么办?最近有用户反映说他激活win7系统之后,开机就出现黑屏进不去系统不知道怎么办,这是怎么回事呢?和系统之...

    互联网 日期:2023-03-29

  • 本田和 LG 宣布斥资 44 亿美元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汽车电池厂

    10 月 11 日消息,本田汽车和 LG 能源解决方案周二表示,他们将在美国俄亥俄州新建一家合资企业,耗资 44 亿美元(约 314.16 亿元人民币)造一家汽...

    互联网 日期:2023-03-29

  • 明朝和清朝哪个朝代更强大

    清朝更强大。明朝时永乐年间 清朝时乾隆年间。 明成祖五次出征蒙古,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军粮的供应源源不断,这在其他朝代根本做不到。不过...

    百科 日期:2023-03-29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