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丽江的历史文化

丽江的历史文化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11 手机版

丽江的历史文化: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云贵高原,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组成,而且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锋,丽江盆地则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砚台,丽江古镇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城市文化主要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化。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丽江为第二批被批

云南丽江都有哪些历史文化?

‍‍‍‍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

丽江古城历史背景简单概括

丽江古城历史背景简单概括:丽江古城经由历代木氏先祖主持建设。追朔“丽江人”的建筑史,从古代的洞穴居、树巢居、井干式的木楞房发展到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的古城民居模式。古城民居的平面特点是以院子为中心,内向的庭院组合,厦子(外廊)是纳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254年丽江木氏先祖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在古城设三赕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公元1276年,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公元1382 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封为世袭知府。丽江古城、丽江军民府(木家院),其建设别具一格,气势恢弘,亦是当时木氏家族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

就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纳西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丽江处在南丝绸之路的口岸及茶马古道上。是滇藏贸易的集散地。

从公元 1253年,忽必烈驻军丽江带进了外来文化,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如藏传佛教、道教,直到20世纪初,又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加上纳西民族古老的东巴教、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绘画及被称为元人遗音的纳西洞经古乐等。凡此种种,都能兼收并蓄,共存发展。这些文化影响更增添了丽江古城的内涵。

古城之美还在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自然与和协,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

千年丽江古城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丽江古城的 历史 已经有上千年。 根据有关 历史 文献资料记载,丽江古城有据可查的 历史 沿革为:唐代三探览城时期;宋代三赕城时期;元代通安州城时期;明代至清初丽江土司府时期;清代改土归流后丽江流官府时期;民国丽江专员公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时期。 毫无疑义,唐代三探览城应是丽江古城的前身,从唐代在丽江坝内建造三探览城算起,丽江坝子内的建城 历史 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唐代樊绰《蛮书》中称:“昆明城在东泸(即雅砻江)之西,去龙口十六日程。正北有讳苴川,正南至松外城。又正南至龙佉河,西南至小婆城,又西南至大婆城,西北至三探览城,又西北至铁桥城,其铁桥上下及昆明,双舍至松外以东,边近泸水,并麽些部落所居也。”据方国瑜等考证,当时的“昆明城”在今四川盐源县一带、“小婆城”在今永胜一带、“大婆城”在今鹤庆一带、“三探览城”在今丽江坝境内、“铁桥城”在今玉龙县塔城乡境。这条史料中所说的“小婆城”位于“昆明城”西南方,从“小婆城”往“西南至大婆城(合庆),西北至三探览城,又西北至铁桥城”的记载,完全符合今日永胜、鹤庆、丽江、塔城的地理方位,即从永胜往西南走到鹤庆,又从鹤庆往西北走到丽江(三探览城),从丽江坝再往西北走到玉龙县塔城乡(现建有“铁桥”遗址碑)。

唐代三探览城具体建在丽江坝的什么地方,由于史料中焉语不详,其遗址仍有待考古发现。但宋代所建的三赕城、元代的通安州城的城址都在今天丽江古城范围的义尚办事处文林村一带,即今日丽江古城的东北片区;明代所建的丽江军民府(土司府)则在古城狮子山南麓的广义村与忠义村一带,即今日丽江古城的西南片区;而清代所建的流官府城则在上述的两个片区之间,即今日古城五一街与义尚办事处一带,把宋元时期的三赕城、通安州城与明代土司府城连成一体,就构成了今日丽江古城的基本格局与规模。

丽江古城的形成与发展,与茶马古道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丽江古城以商路而兴、以商路而活的 历史 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丝绸之路时期。丽江古城是南方丝绸之路特别是茶马古道的一颗明珠,是伴随着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这也是丽江古城不同于我国许多 历史 文化名城的一个明显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丽江古城以其丰厚的 历史 文化特色,进入了国家级 历史 文化名城之列、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名录。 随着丽江古城 旅游 业的开发与发展, 历史 上以经营茶叶、皮毛、药材等土特产为主的丽江古城,又华丽转身成为以经营 旅游 文化产品为主的5A级 旅游 景区。到2019年的游客数量已超过5000万人次,并加快了建设国际精品 旅游 胜地、世界文化名市步伐。

比之我国众多 历史 文化名城,有一千多年 历史 的丽江古城仍属于比较年轻,但却因具有独特自然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丽江古城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原山水之城。 高原与水乡同在,雪峰与古城相望,文化与自然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其中,师法自然建城为其最显著特色: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古街、古寺、官府衙门、田园村落、青山雪峰融为一体,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有别于中国其他 历史 文化名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传统建城礼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以狮山、象山、金虹山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来自清溪、黑龙潭的清流到城北入口处分为三河进城,三河又分出众多支渠穿梭街巷,形成家家流水、户户花树的格局;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显现“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瓦屋鳞次栉比,与四周青山相依相随。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气,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采光、装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街道以五花石铺就,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雨季不泥泞,旱季不扬灰。以四方街为中心,延伸出四大主街,又分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

爱水护水是古城另一个突出特色: 古城素有保护河水清洁的优良传统, 一是 每天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严禁在古城河水里洗任何东西,因为这个时段是居民在河里挑饮用水的时间,每天清晨或晚上睡觉前,大部分古城居民都要来河边挑水作为家中的饮用水,这个时候的河水十分干净,完全可饮用,古城居民将其称之为“挑大河水”“喝大河水”,代代沿袭。 二是 每天上午10点到12点左右、下午4点到黄昏前,是古城居民在河里洗菜等食品的时间。 三是 每天的中午12点至下午4点为洗涤衣物的时间,但在河边洗衣服时不能把脏水直接排入河内,而是要把衣物先放在盆子里洗一洗,将头道脏水倒在河边的空地之后,才把衣物拿到河水里漂洗。此外,古城内三眼井的使用,同样有一套约定的习俗,三眼顺着泉水源头依次分为饮水专用井、洗菜等专用井、洗衣物等专用井,不得混用。古城内河道、水井的保护与使用方法,古城居民从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自觉遵守,防止水资源受到人为污染,始终保持古城河水的清洁。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城 社会 仍坚守着对古城河道水井的保护使用传统,大部分古城居民每天饮用的仍然是附近河道里的河水,这一习惯一直到古城内引来自来水后。

古城居民亲近亲和自然的传统,也体现在依山傍水、道法自然的民居建筑。 纳西民居庭院内多尽可能地种植花木,民居坐北朝南正房宽敞的走廊,是家人日常活动及待客的主要场所,故纳西族有“喜余漫斋余”的俗语,“喜余”意为人生,“漫斋”指房屋走廊,“余”间为生活、生存,意思为走廊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生活空间。纳西人如此看重走廊,是因为纳西族房间走廊与院内花木融为一体,家人每天在走廊里聚会、吃饭、待客,冬天晒太阳、夏日纳凉、一年四季看庭前花开花落。 走廊成为纳西族最能体现亲近大自然的场所。 古城内穿街过巷的河道上,架有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350多座,其中位于古城中心的明代双石拱桥为众桥之首,俗称大石桥,因从桥下河水中可见到玉龙雪山倒影,故又称映雪桥。玉龙雪山冰川在古城内随处可见、玉泉清流在古城无处不现,狮山象山金虹山上的翠绿随时映入眼帘,闹市之中看得见冰川、青山、清流,人家、古桥、流水、雪山相映成趣。

丽江古城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它的华丽转身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丽江古城位于我国大西南横断山民族走廊区,由玉龙雪山南麓的大研古镇以及白沙和束河古村镇组成。远在十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祖先活动,考古学界命名的“丽江人”遗址,就在距丽江古城不足10公里漾弓江木家桥。

汉唐以来, 来自大西北的古羌人部族沿着横断山脉南下,逐渐进入丽江并与当地土著融合,丽江逐渐发展成为纳西族聚居的中心区域。宋元以降,丽江古城成为茶马古道的重镇与商品集散地,纳西族 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度成为滇川藏交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为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推动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 历史 贡献。 特别是明代, 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在中央王朝的信任和支持下,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积极学习汉文化,丽江古城进入快速发展的 历史 时期。据史料记载,在文化方面“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在经济方面“富冠诸土郡”,政治军事方面“俯临十郡,雄控一方”。在建筑方面则是“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 丽江古城同样发挥出无可替代的 历史 作用:日军在“二战”期间控制了中国沿海并占领缅甸及滇缅公路后,“茶马古道”和“驼峰航线”成了国际援华抗战的唯一通道,这时丽江古城又成为马帮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基地和“驼峰航线”的中转站。丽江古城具有的独特 历史 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

丽江古城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边地古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开放之城。 在茶马古道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开放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丽江古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

在漫漫 历史 长河中,丽江古城没有城墙,在这里聚族而居的纳西族在坚守本族文化的同时,与各民族和睦相处,不断地吸收、融合、传承、积淀吐蕃文化、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形成了丽江古城和谐共生、融洽发展的多元一体文化。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藏、彝各民族精华,并保持了纳西族独特风采。不论是古城内的寺院、道观、书院、文庙、武庙、壁画、碑刻、音乐舞蹈,还是古城的街道、水系、桥梁、民居庭院无不透着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丰富内涵,体现出各种文化在丽江古城相互宽容、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融合发展的传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丽江(白沙)壁画和纳西古乐。

丽江壁画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有200多幅,分布在觉显宫、万德宫、皈依堂、珊碧院等15座寺院里,现仅存50余幅于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的大觉宫之中。丽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堪称汉、藏、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结晶,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白沙细乐的纳西语叫“佰石细里”,为纳西先民凭吊战争中亡灵(包括敌方死亡者)的“安魂曲”,曲调幽远深沉,忧伤缱绻,如泣如诉。白沙细乐相传是“元人遗音”,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为感谢纳西族的帮助而把随军的一半乐师留在了丽江,故又称“别时谢礼” 。丽江洞经音乐 为中原传入的道教音乐,它的珍贵在于保存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一些唐宋以来辞、曲音乐。

如今,纳西古乐不仅天天在古城演出,还经常走出国门,出访欧美各国,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听众誉为“和平之音”“音乐活化石”。丽江古城特别重视汉文化教育,特别是清代改土归流之后,纳西族居民中出现了众多举人、进士,为推动当地民众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丽江古城也是一座具有“南人北相”特点的移民之城。 其创始者纳西族先民,是来自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系移民。自元明以来,丽江古城纳西族积极欢迎来自外地的客商,特别是来自内地的教师医生及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等移民,并将其融入纳西族之中,古城的文化性格也因此越来越具有“南人北相”的特征,既有雪域高原豪放粗犷的文化,也有江南小桥流水细致温柔的文化。

丽江 历史 上虽然曾有过要外来移民改姓氏的“四郡齐民一姓和”时期,但从未有过排斥外来移民的时期。 明代徐霞客称丽江纳西族地区“官姓木、民姓和”,土司木公诗中则称“四郡齐民一姓和”,要求到丽江的移民也要改姓为“和”,即使是木氏家族中的旁支,五代以后也要改为和姓。木氏统治集团实行“四郡齐民一姓和”,主要是为了维护木氏家族血脉的纯洁性和统治集团的权威性,同时也是为了让“四郡齐民(百姓)”都成为一个姓后,不论是外来户还是本地户、不论是纳西族还是其他民族的居民,相互不分彼此,不分贵贱,都是同姓子民,有利于平等和睦相处。清代改土归流结束了“四郡齐民一姓和”的 历史 ,众多外来户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但他们早已融入了纳西族 社会 ,接受了与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纳西族文化,早已成为纳西族的成员。此后源源不断进入丽江古城的内地移民,虽然不必再改和姓,但也都逐渐自觉融入了纳西族之中。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丽江古城内纳西族居民中已有100多种姓氏,其先民多是明清以来到丽江的内地移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南下干部及来自内地的技术人才到丽江工作,他们也很快融入了纳西族 社会 ,他们的第二代满口讲的是流利的纳西话,已与原住居民无异,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城居民。

丽江古城是一座不断 探索 和实践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之城,也是 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 除了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之外,主要景点还有木氏土司府(木府)、狮山万古楼、白马龙潭寺、净莲寺、黑龙潭公园、束河、白沙的古镇古街古庙古村落等。其中黑龙潭公园位于城北象山脚下,清泉依山四处油出,积成约40000平方米的深潭,古柳古栎葱茏环绕,玉龙雪山倒映其间,园内五凤楼、得月楼、龙神祠、解脱林等明清建筑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得月楼上有郭沫若题写的两副楹联,分别为:“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书法遒劲而洒脱,写尽龙潭神韵。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近年来,丽江市就此进行了积极 探索 和实践,取得了古城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工作的重大成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次年会上,被总结为文化遗产管理与 旅游 业发展合作的“丽江模式”束河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经验,也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总结为“中国经验”。 如今,丽江古城已成为中国 旅游 的一个品牌每年有5000多万国内外游客出入其间。当然,古城保护也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注:文中图片由和钟泽、和照、叶建平、冯魄等提供,部分图片由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提供。

海丰丽江的历史

1.丽江的历史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 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 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传说

相传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是三姐妹,父母要把她们嫁往西方,大姐怒江只会发怒,二姐澜沧江只会发急,三妹金沙江姑娘娴静稳沉,暗约两个姐姐往南逃去。来到丽江石鼓,两个姐姐执意继续南游,金沙江姑娘却立志去太阳升起的东方,就告别姐姐,毅然转身东去,于是形成了“长江第一湾”。

父母派玉龙、哈巴两兄弟追截出逃的三姐妹,两兄弟来到丽江白沙,面对面坐着挡住去东方的路。两人跑累了,就约定轮流守候,谁放走姐妹就按家法问斩。玉龙睡着了,轮到哈巴守候,金沙姑娘见状,就放轻脚步,唱起了优美的催眠歌。她一连唱了十八支,哈巴听着听着也睡着了。金沙姑娘乘机从他们的脚掌间溜了过去。

玉龙醒来,见金沙姑娘早跑到东方去了,而哈巴还在酣睡,只好按家法砍下哈巴的头,随即转过背去痛哭。两兄弟从此化成了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他俩之间形成了虎跳峡,而金沙姑娘唱的十八支歌变成了虎跳峡的十八滩。

2.丽江的历史文化

丽江古镇叫大堰古镇

传说似乎是这样

其实现实就是传说。.身处其竟,就感觉象传说。

它的古老,.神秘就是传说。

只是.1996年2月3日,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余震2529次,最大的一次为6级.

之后很快进行的重建.

现在的古城..其实就是新重建的。

民间.到没什么特别的传说

这个是导游给游客的介绍.

丽江古城又叫大堰镇,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镇。而且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锋,丽江盆地则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砚台,古时“研”和“砚”相通,所以古城叫大研。说话间我们便到了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应该是一双水车吧,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过去古城里就有水车,今天在一些偏远之地也在使用。

古城形成于南宋后期,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三万人,1986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除了同苏州古城一样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外,还在古城选址、街道和房屋布局、纳西民居等方面别具一格。

3.丽江古城的历史

丽江古城经由历代木氏先祖主持建设。追朔“丽江人”的建筑史,从古代的洞穴居、树巢居、井干式的木楞房发展到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的古城民居模式。古城民居的平面特点是以院子为中心,内向的庭院组合,厦子(外廊)是纳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254年丽江木氏先祖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在古城设三赕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公元1276年,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公元1382 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封为世袭知府。丽江古城、丽江军民府(木家院),其建设别具一格,气势恢弘,亦是当时木氏家族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就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纳西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丽江处在南丝绸之路的口岸及茶马古道上。是滇藏贸易的集散地。从公元 1253年,忽必烈驻军丽江带进了外来文化,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如藏传佛教、道教,直到20世纪初,又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加上纳西民族古老的东巴教、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绘画及被称为元人遗音的纳西洞经古乐等。凡此种种,都能兼收并蓄,共存发展。这些文化影响更增添了丽江古城的内涵。

古城之美还在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自然与和协,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玉泉水分西、中、东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区分成若干支渠,使水网与五花石铺就的道路网相互交织,真有“家泉水绕诗咏,户户垂扬入画图”之妙。引得许多中外建筑学家赞叹,素有“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一直以来,无数海内外游客被古城、雪山所吸引,纷至沓来,在古朴自然、幽雅宁静的古城中流连忘返。

4.丽江的历史沿革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

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

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木氏土司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丽江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5.关于丽江古城的历史或传说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丽江古城根据文化遗产遴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号:200-017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另一个是歙县)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

丽江古城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 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修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它们见证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6.丽江虎跳峡的历史来历

传说一

传说那时候丽江统治者--木老爷富极一时,身边有不少能人才子。其中有一个特能算命。一天,替木老爷算算,据说木老爷生时大富大贵,但是死后却无棺材可用。木老爷大惊,从此在他所要经过的任何地方,每隔十里地就放

置一口棺材以和命运作抗争。一天,天气极好,木老爷心情极佳,是骑着自己的坐骑-头老虎,沿金沙江边走去。江水汹涌澎湃,江岸风景如画。人虎到了一个较狭窄地段,老虎纵身一跃,往江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跳去。老虎着落了,人却再也没有和虎同时着落,而是早已掉入了滚滚江水中。时间早已流逝,木老爷和他的老虎已早已不知何处去,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虎跳峡,虎跳石这些充满想象的名字。

传说二

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玉龙山、哈巴山,原是五兄妹。三姐妹长大了,相约外出择婿,父母又急又气,要玉龙、哈巴去追赶。玉龙带着十三把剑,哈巴挎着十二张弓,抄小路来到丽江,面对面坐着轮流守候,并约定谁放过三姐妹,就要被砍头。轮到哈巴看守时,玉龙刚睡着,金沙姑娘就来了。去路被两个哥哥挡住了,怎么办呢?聪明的金沙姑娘想起了哈巴有爱打磕睡的毛病,便边走边唱,一连唱了十八支歌。婉转动人的歌声果然使哈巴听得入了迷,渐渐睡着了。金沙姑娘瞅准这一机会,终于从两个哥哥的脚边猛冲过去,大声欢笑着飞奔而去。玉龙醒来见此情景,又气又悲,气的是金沙姑娘已经走远,悲的是哈巴兄弟要被砍头。他不能违反约法,抽出长剑砍下了哈巴的头,随即转过背去痛哭,两股泪水化成了白水和黑水,哈巴的十二张弓变成了虎跳峡西岸的二十四道弯,哈巴的头落在江中变成了虎跳石。

7.谁有丽江的历史知识

基本情况 (一)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省和地区 云南省丽江地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 (三)遗产名称 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

(四)地图上的准确位置和地理方位标志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9°23'至 1OO°32',北纬26。34,至27° 26,。

丽江古城位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部,其地理坐标为束经100°14',北纬26°52'。 (五)管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局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文化局 概述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 23'至100° 32'之间,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 32.9万人。

这里居住著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丽江的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周围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

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

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士等证 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丽江属秦国蜀郡,雨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沼,宋时臣服大理国。

到元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公元1368"—16644年),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公元 1911—1949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县人民 *** , 1961年4月改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古城座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至 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公里。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

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日:“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城 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设商业铺面。 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

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束、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丽江民居极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

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尔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重要的内涵。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

其傅大精探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实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特征 (一)丽江大研古城 1、历史沿革 (1)古城发展大事记 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袒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南未责佑元年(公元1253年),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归附元世袒忽必烈。实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叶场”设三谈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井封为世袭知府;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士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铋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建于古城南门桥旁; 民国二年(公元 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丽江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 *** ; 1949年,设丽江专员公署及丽江县人民 *** , 1961年,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 2)城市建设者 宋末元初,由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兴建“大叶场”; 明代,丽江古城的建设主要由历代木氏知府主持进行。明万历年间(公元1672年),知府木增兴建皇帝歙赐准。

8.海丰县的历史

海丰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海丰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战国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南海郡下设四个县: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

海丰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方动乱波及岭南,于是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

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汉中央 *** 为加强对南越国的管辖权,封名织者为南武侯,在南越国境内建立小诸侯国名南海,其国境在秦龙川县东境,相当于揭阳戍管辖的范围。南海国却因联合闽越与西汉 *** 对抗,而被南越国收复,南越国更因胜战,将都城以南武侯之名号定名“南武城”,即今广州市。

海丰何时置县,史存二说。一说汉置,一说东晋咸和六年,析博罗置。

据[唐]杜佑《通典》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皆记海丰为“汉旧县”①。晋成帝六年析南海之东为东官郡,海丰县改隶东官。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闽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请求内附。南越平定后,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今潮汕梅榕一带)、中宿县(今清远一带)。

在汉代,海丰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

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今东莞市);同年,原揭阳县拆为海阳县、潮阳县、绥安县(今福建省云霄县)、海宁县等四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海丰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并梁化郡、东官郡和南海郡一部分置循州(郡治今惠州),海丰改属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循州改为龙川郡,海丰属龙川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龙川郡复为循州,海丰划东部置安陆县(今陆丰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安陆县复归海丰县,隶属岭南道循州。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循州为雷乡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雷乡州为海丰郡(郡治在归善)。

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改为循州,属循州。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一带为南汉所辖。

大宝元年(958),改循州为祯州,属祯州。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因避太子趟祯之讳改祯州为惠州,海丰县属广南东路惠州。

元代海丰县属江西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明代海丰属广东布政司惠州府。

嘉靖三年(1524)海丰划出龙溪都合置惠来县。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

雍正九年(1731)海丰划出石帆、吉康、坊廓3都置陆丰县。海丰存兴贤、石塘、杨安、金锡4都。

旧志称:纵横不过270里,即东40里至白沙,东北50里至伯公凹,东南70里至大德港,皆接陆丰;西130里至鹅埠分水塘,西北80里至赤石大安峒,西南90里至小漠旺官圩,南50里至汕尾海,北40里至栅仔岭,皆抵归善(今惠阳)。民国2年(1913)属广东潮循道;民国9年撤潮循道,改属东江绥靖委员公署;民国19年属第十区行政视察专员公署(包括6县),后改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包①杜佑《通典》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此两部书均为较早文献典籍。

明嘉靖《海丰县志》据《通典》持汉建邑说。括海丰、惠阳、博罗、陆丰、河源、紫金、新丰、龙门8县)。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2年1月属东江专区,1952年1月至1956年2月属粤东地区,1956年3月至1959年3月属惠阳专区,1959年3月至1983年8月属汕头专区,1983年9月至1988年2月属惠阳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县区域废都约,实行乡镇建制。

1952年春,原属惠阳县的小漠、元澳2个建制乡,划为海丰县属。1958年冬原惠阳县的高潭区又划为海丰县属,至1962年7月高潭区复归惠阳县(今惠东县)。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墘、捷胜、遮浪7镇建置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汕尾市管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县、陆河县。

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墘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

以上两区属市 *** 派出机构。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 *** 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 *** 代管。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仪式在广州举行。海丰县划出鮜门、赤石、鹅埠、小漠四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的功能区。

2013年底,汕尾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梅陇农场、鲘门镇四地组合成汕尾红海湾新区。

相关推荐:

丽江的历史文化

施工中既能垂直又能水平运输机械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刘亦菲为什么不修眉毛

丽江的三文鱼怎么吃

施工员证书丢了怎么办

口水臭怎么去除小窍门

丽江的狮子山公园怎么样

如何评价精致的男子勒夫

标签: [db:标签]

声明:《丽江的历史文化》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哈佛是国产还是合资

    哈弗是一个国产品牌。哈弗是长城汽车旗下的一个子品牌,于2013年3月29日成立,哈弗制造的全都是suv车型。哈弗旗下的suv在国内销量很高,哈弗的su...

    汽车 日期:2023-04-11

  • 丽江的历史文化

    丽江的历史文化: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云贵高原,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它由大研、白...

    百科 日期:2023-04-11

  • 施工中既能垂直又能水平运输机械

    塔吊即台式起重机,它的尖部的功能是承受臂架拉绳及平衡臂拉绳传来的上部荷载,并通过回转塔架、转台、承座等的结构部件式直接通过转台传递给塔...

    百科 日期:2023-04-11

  • 秦岚高以翔最近的电视剧叫什么

    秦岚和高以翔合作过什么电视剧?秦岚高以翔的电视剧叫什么名字?秦岚高以翔最近的电视剧叫啥名?秦岚和高以翔是什么关系?秦岚高以翔是情侣吗?这些...

    电影 日期:2023-04-11

  • 什么食材可以做面膜

    在我们常吃的食物中,不少食物的营养元素含量丰富,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还有益于改善皮肤问题,起到补水保湿,增白祛斑,镇静消炎等美容功效,那么什么...

    护肤品 日期:2023-04-11

  • 驭胜s330真实油耗

    这款车的百公里油耗为9.5升。汽车的油耗多少不仅与汽车本身有关系,也与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和行驶路况有关系。如果驾驶习惯不好,并且经常在一些...

    汽车 日期:2023-04-11

  • 托盘天平使用方法

    托盘天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度量工具,在菜市场买菜,代销点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托...

    互联网 日期:2023-04-11

  • 腿细上身胖怎么搭配衣服好看

    1、“上松下紧”的穿搭法则。既然上半身偏胖,那么就尽量穿稍微宽松一点的衣服,但是不能过于宽松,比如羽绒服,建议是宽松带一点修身的款式,避开ove...

    护肤品 日期:2023-04-11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